朱元璋生平做得最错的一件事
集权,是每个封建皇帝思考的问题。如何将军国大政牢牢地把握在统治者手中,是一项技术活,且牵涉了太多现实问题。
继朱温之后,朱元璋成了老朱家第二个开国皇帝。老朱以草根的角度来思考历史,琢磨着如何规划自己和子孙的集权统治,最终,他想出一条良方——废黜丞相。
丞相制度由来已久,持续了千年,为何朱元璋要废除丞相制度呢?废除丞相制度后的明朝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历史爱好者众所周知,老朱就是个多疑的皇帝。他有多么多疑?历史上能与之类比的,估计只有小说里小心眼的曹操了。自打老朱坐上龙椅的那一刻起,他看身边的人就越来越不对劲。今天觉得李善长这小子目光闪烁,明天觉得刘伯温肚子里的坏水快溢出来了。
毕竟,老朱没当过皇帝,也没有生长在宫室中,所以他不知该如何治愈自己的疑心病。为了换一份心安,朱元璋选了最恶劣的方式——将早年与自己打天下的老伙计全部干掉,终于耳根清净,再无后顾之忧。
宰相制度,亦或是丞相一职,对于大多数朝代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是皇帝的“主心骨”,也是皇权与阁权进行沟通的纽带。除非遇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否则,宰相绝对是皇帝最信赖的大臣。
放这样一位人才在身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工作事半功倍,也能找个人来分摊忧怀天下的巨大压力。然而,在朱元璋看来,丞相却是要不得的。他的心眼比曹老板还要狭隘,他根本无法容忍有人分走自己的军国大权。
所以,对他来说,丞相就是一种威胁。
洪武年间,朱元璋提拔了三位丞相,让他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这些丞相无一例外,全都是早年陪着老朱打江山的好兄弟。在三任丞相中,胡惟庸是最出名的,也是死得最惨的。胡惟庸的办事能力出色,深得朱元璋信赖。然而,春风得意的老胡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一起反案中,成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而且是被车裂的丞相。
翻阅史料,详查胡惟庸的死因,我们会发现胡惟庸之所以获罪,完全是因为一桩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有外国使臣来朝贡,老胡忘了奏报,把责任推给了礼部。换做其他皇帝,这种小事责骂一顿也就罢了,没想到,朱元璋竟开始深究。接下来的事变得更加离谱,有人汇报朱元璋称胡惟庸在家中埋伏了士兵,要以请皇帝看祥瑞为名弑君篡位。
于是,老朱一怒之下,便将胡惟庸连同成千上万个有可能谋反的“逆党”杀掉了。但是,很多学者在研究了明史后,发现胡惟庸谋反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当时的朱元璋已谨慎到骨子里,平日里基本不会出宫,怎会去胡惟庸家看祥瑞?既然,胡惟庸没有可能谋反,那么,朱元璋为何相信莫须有的罪名,将其置之死地呢?
这多半是因为,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导致丞相是君王之下权势最大的存在,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任何官员能制衡丞相。诚然,丞相一职的设立的确替皇帝分担了些许压力,但阁权的膨胀难免会威胁到皇权。朱元璋不希望自己的身边出现一位霍光,所以他必须要除掉如日中天的胡惟庸,并及时废除丞相制。
在很多王朝,都出现了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朱元璋犹记得以前在说书先生那儿听来的曹丞相的故事,可他并不想成为受人摆布的汉献帝。朱元璋的出身相当卑微,一个沿街乞讨的下等人能够成为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老朱家祖坟上的青烟足有百丈高,朱元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皇位,变得神经质在所难免。
杀掉了胡惟庸,并做好一切准备后,接下来的流程就比较简单了。
先是废除中书省,将丞相的权力均分给六部。从这以后,六部尚书无需向丞相汇报工作,直接与朱元璋进行对接。
随后,朱元璋还在朝堂上再三强调了,今后不再置丞相,且禁止朝臣复议此事。自此,自秦汉以来实行了千年的宰相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胡惟庸成了最后一个,也是最惨的一个。
废除了丞相,朱元璋是否心满意足了?
并没有,没了丞相,朱元璋险些患上失心疯。
“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苟致事有失宜,岂惟一姓之害?岂惟一身之忧?将为四海之忧!”
自没了中书省这一行政单位,朱元璋每天的工作量暴增。原本丞相的设立,就是为了分担皇帝的工作。朱元璋和胡惟庸都是日理万机的执政者,可一旦两人的工作落在一个人头上,就绝不只是“日理两万机”那么简单。
老朱每天要批阅多少奏疏,我们不得而知。史料中给了一组颇具参考价值的数据,洪武十七年的某天,朱元璋总共阅读了207份公文,并完成了批阅。更可怕的是,这些公文里记录的并不是单一的事务,大多数公文里都呈报了多项事务。
仅此一天,朱元璋便处理了1660件政事。
终于,朱元璋扛不住了。
他安排几名大学士顾问,陪同自己批阅公文,以为这样能够轻松一点。谁知,朱元璋多疑的本性不改,他根本不放心将公文交给其他人。每看到大学士们在公文上签下指导意见,他都要接过来重新翻阅一遍,然后自己来拿主意。如此下来,工作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不得已之下,朱元璋只能让大学士们滚蛋,自己料理奏章。
正因为朱元璋长期独立办公,所以他的性格变得愈发敏感暴躁。朱元璋不知该如何宣泄压力,只能将其一股脑地发泄在朝臣身上。每看到皇帝在龙椅前喷前排大臣满脸唾沫,文武百官都想劝一句:“陛下,恢复中书省吧,让丞相来助您理政。”
可话到嘴边,又想起当时朱元璋说不准复议的警告,于是,大臣们只能将话咽了回去。
朱元璋满以为自己和子孙辛苦一些,权力就能牢牢掌控在朱家人手中。殊不知不是每个朱皇帝都叫朱元璋,起码在老朱的子孙中,有个叫朱厚熜的小子没打算亲自理政。
别管网络上有多少人给嘉靖皇帝洗白,朱厚熜几十年不上朝仍是不争的事实。有这样的皇帝,江山社稷能好到哪里去?
朱厚熜的身世比较尴尬,他并不是继承的第一顺位,而是以藩王的身份身登大宝。
相比于那些根正苗红的继承人,嘉靖的心里有一种抹不去的自卑。朱厚熜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宣布大赦天下,也不是来一番励精图治的豪言,而是要为自己的爹妈正名,与内阁大学士进行了一场口舌之争。
在“大礼仪之争”中,朱厚熜凭借老祖宗建立的集权优势以少胜多,在少数大臣的支持下打赢了这场政斗。随后,嘉靖立即限制了内阁的权力,将那些溜须拍马的家伙任命为朝中栋梁。从这以后,嘉靖帝更是做出了三十年不上朝的荒唐事。
可以想见的是,倘若当初朱元璋没有废除宰相制,即便嘉靖一辈子不上朝,朝中的军国大政仍可由丞相打理,若丞相没有窃国之心,起码不会闹出大乱子。正因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嘉靖朝的文武百官都在等皇帝老子拍板拿主意,这一等就等了三十年。
或许有人会说,嘉靖不上朝,不代表他不问政。那么,一个沉湎于神仙事的炼丹皇帝,就算在他的炼丹炉旁问政,又能处理多少公务呢?
其实,废黜丞相制的最大弊端,在于官场的素质问题。
有宰相制度在,丞相虽然地位不如皇帝,但在皇帝对官员进行任免或作出一些愚蠢之举时,丞相有权进行干涉。洪武帝废除了宰相制度后,再没有丞相制衡皇帝,以至于,统治者一家独大。这种局面,直接导致统治者“任人唯亲”。他喜欢哪个大臣,哪个大臣就会得到提拔。
久而久之,满朝文武中身居高位的无不是擅长谄谀的马屁精,那些真正有本事的反而被冷落了。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处于晚明权力核心的,往往是奸佞小人。真正的爱国志士,根本不受待见。即便是貌似励精图治的崇祯帝,也在奸佞的影响下做出不少蠢事。
除此之外,过度的集权,让皇帝变得肆无忌惮。国库无存银,皇帝便变本加厉地压榨老百姓。没有丞相的制衡,明朝皇帝任性地统治着国家。
综上所述,洪武年间朱元璋的一次官制改革,直接影响了大明政体的未来发展。当年废除宰相制的圣旨如蝴蝶振翅,终于在崇祯十五年掀起飓风,将整个大明王朝摧毁殆尽。
到了这个时候,不知在九泉下目睹了王朝崩塌的朱元璋,是否会后悔当年的决定呢?
参考资料:
【《明史》、《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
收藏
举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4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