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明朝末年的历史,很多人都会被袁崇焕被冤杀而咒骂明朝自毁万里长城,甚至大谈如果袁崇焕不死,大明国祚可保不灭。实际上,在明朝末年的明清东北对峙中,明朝在辽沈战役后就已经败局注定,即使名将在世也难抵抗清朝入关的强势姿态。
01 守口难久
明天启元年(1621)三月初十日,努尔哈赤统率大军征明,攻沈阳,在浑河岸边的血战中将驻守沈阳的川军与浙军一举歼灭。此战之后,清王朝在辽河平原的大势已成,明朝势力只能退缩到医巫闾山以西的辽西锦州一带布防。如此一来,建州女真就已经将辽东大地纳入掌控之中,也就在战略上掌握了东北地区的主动权。
此后的努尔哈赤,无论是向西联结蒙古,还是向南经略朝鲜,都可以用整个辽东作为背书,并轻松的从北方的各部女真中向南运输军事力量。而反观明朝一方,所谓的辽西半壁其实仅仅是从锦州延伸向山海关的狭长辽西走廊而已,其内部资源与拓展空间十分狭小,向东意图收复失地又会因为缺乏骑兵而难以久守平原,其消极守势已经十分明显。
图/浑河血战
02 关宁防线之患
所谓关宁防线,其实是从山海关向北沿辽西走廊经宁远城直指山海关的防线。这条多点联结的防线明显是希望将这片山海之间的通路用明朝自己的军事堡垒、屯兵与民众将建州女真的南下之路彻底封死,并依托中央王朝的辽饷等政策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军事化管理,在稳定防守的同时寻找女真方面的漏洞而伺机反攻。
图/关宁铁骑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明王朝在将全面财力都投入辽西走廊时,却犯了一个认识上的习惯性错误。满洲人与蒙古人将始终是相互排斥的个体,蒙古人可能是战友,也可能是坐山观虎斗的局外人,但不至于成为了满洲人的绝对附庸。这种思维让明王朝并没有考虑到蒙古与明朝交界处可能面临的风险,也最终让明王朝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实际上,从公元1628年开始,在关宁防线前碰了一鼻子灰的皇太极就开始从辽河流域西进,满洲人与蒙古科尔沁部结盟,征伐蒙古黄金家族的察哈尔部林丹汗,将最有权威的林丹汗打翻在地。到1630年初,整个漠南蒙古的中东部基本上已经全部被皇太极所掌控。
图/林丹汗
03 釜底抽薪无人能敌
当满洲人有了更多的进攻路线选择后,关宁防线就成了鸡肋。公元1630年,皇太极就从古北口、居庸关与紫荆关在内的多个正北与西北的通道侵入北京,给一头扎在辽西走廊上的明朝军队以致命一击。这个明朝核心的北京城周边居然如此虚弱,以至于八旗子弟在河北大地乃至于山东的大运河沿线如入无人之境,原本可以一个口径对外的关宁方面成为疲于奔命的鸡肋。
当皇太极可以自由进入内地之后,解决关宁防线也就成了可以自由施展的战略围困工程。在松锦大战中,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皇太极就可以从容包围锦州,然后利用围点打援的战略引诱急于出战的明军九边精锐在野战中露出马脚,最终将明王朝最后的家底彻底击垮。
图/八旗铁骑
在皇太极使用战略迂回之前,明朝还可以精心维护关宁防线,但是一旦明朝核心的都城遭到危机,整个明朝的军事体系就陷入了高度敏感的状态。这一心态也恰恰符合了皇太极的算盘,越来越急迫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明朝在清王朝的步步引诱下葬送了关宁防线,也葬送了中原大地。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4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