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县安凯乡郭婆村,位于黄岐半岛西北部,虽处天涯海角大山深处,却是上世纪城关往黄岐半岛必经之路,境内山高林密,溪水丰盈,地势险要,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
1930年冬,当郭婆乡青年黄孝林、黄绍库在福州城里拉车做苦力工时,结识了马鼻人陈茂昌、透堡人杨而菖,一段时间交往,了解到他俩原来都是中共地下党党员的身份,在其革命思想影响和引导下,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1933年11月,黄孝林和黄绍库受时任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菖委派回故乡,他们秘密宣传和发动群众,组织和发展农会,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始建于清顺治16年(1659年)的郭婆村黄氏宗祠,坐落在村的“凤穴”中心地段,背倚一片茂密的山林,左捥不远处巍峨的大帽山,面临郭婆民居的古厝群,成了他们秘密活动场所。1934年2月,据此组建起郭婆乡党支部,黄绍库担任党支部书记。同月郭婆乡苏维埃政府也在黄氏宗祠成立,黄绍库当选苏维埃政府主席。
由于郭婆村群众基础好,又建立了红色政权,闽东红军十三游击支队在杨而菖率领下,曾经进驻过郭婆村,指挥部设在离黄氏宗祠几十米的洋楼厝。游击队以短枪为主要武器,在黄岐、北茭、定海、下宫等沿海地带开展游击斗争,清除反动武装,发动贫苦群众,打击土豪劣绅渔霸,把土地革命搞得红红火火。后来,闽东红军十三团连江独立营和连江海上游击队整编后,新成立的闽东红军西南团,武装力量更加强大,一时威震海疆,如同屹立黄岐半岛上一座革命的烽火台,继续发挥游击队监视敌人的了望台作用。
为了保卫革命果实和红色政权,1933年12月,在红军帮助下,郭婆村贫苦农渔民组建了一支60多人的郭婆乡赤卫队(游击队),队址设在大王宫,由黄孝林、黄柱柱分别担任赤卫队队长、副队长,黄发顺为儿童团团长。一批贫苦青年农渔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了党组织和自己的武装,郭婆村掀起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斗争热潮。其影响波及到飞红、黄家洞、上宫、黄岐、北茭等村落。
随着红色政权的建立和革命武装的壮大,国民党军队多次集结重兵,围剿游击队。其间,1934年2月10日,县保安团及国民党87师沈发藻旅出动1000多兵力,在黄岐地主民团配合下,悄然而至,围追在郭婆村活动的红军主力。放火焚烧了乡苏维埃政府驻地黄氏祠堂,以及黄孝林、黄绍库等地下党员和村民的住宅,共48间。在敌强我弱情势下,红军与郭婆村赤卫队转移至大帽山腹地的深山密林中,以神出鬼没游击战术,伺机周旋,袭扰与打击敌人,反围剿战斗,最终化险为夷,何等的魅力和胆略呀!
1934年9月,闽东工农红军第十三独立团500余人,奉中共闽东特委命令,开往宁德支提寺与福安红二团、寿宁独立营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国民党反动派趁机又一次“围剿”与洗劫郭婆村。但郭婆村革命群众无畏无惧,利用进山种地、放牛牧羊、砍柴割草、声东击西、金蝉脱壳、暗渡陈仓等方式,向游击队送粮、送菜、送弹药等,击碎敌人围剿梦想。
1947年12月,刚成立的中共连江县委(杨华线)北茭半岛地区特别委员会,转移到郭婆村活动,林白、杨华、林落影等城工部领导人,重新燃起了郭婆村革命火种,党的组织迅速壮大。北茭特委下辖中共北茭总支和中共郭婆总支。1948年8月,林白主持,再度在郭婆黄绍菊祖厝(黄克瑞厝)召开城工部“郭婆会议”。决定将中共北茭特委升格为中共北茭半岛地区中心工作委员会,书记郑荫敏(闽侯人),副书记林落影(北茭村人),下辖中共郭婆区、北茭区、上宫区三个区工委,并建立北茭半岛地区郭婆交通站。
郭婆交通站,由于区位优势,成了马祖澳、闽江口沿海“地下红色交通线”或称“海上红色交通线”的中转站,勇敢冲破囯民党军队的“军事清剿和政治清乡”,迎风斗浪、风雨无阻、艰苦卓绝地为闽东苏区和闽东红军提供军需物品。
不久,五县中心县委整顿了北茭半岛地区游击队,并于1948年8月底成立连江北茭游击支队。支队长、政委分别由郑荫敏、林落影担任。游击支队下辖郭婆中队、北茭中队、上下宫3个中队,队员发展至200多人,游击队经常活跃郭婆,是一支能征善战的人民武装队伍。
在党的领导下,各支游击队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敌人围剿后,于1949年4月26日,在五县中心县委书记林白指挥下,以北茭游击队为主力,各支游击队协同作战,从水陆两路奇袭国民党驻北茭水上警察中队。击毙警兵3人,伤4人,其余被我俘虏,缴获机枪、步枪、短枪、子弹等一批军用品。这一仗打得干脆利落。
1949年7月18日,北茭半岛地区工作委员会书记林落影,在郭婆乡大王宫主持成立闽东支前委员会第一分会,即郭婆支前供应站(北茭半岛地区总站),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续写出郭婆村红色篇章。
在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终于取得胜利。郭婆村留下了许多红色足迹。那座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郭婆黄氏宗祠,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如故,掩映在绿荫丛中。玉峰禅寺,曾是红13团和闽东红军东南团驻地,显得肃穆尊严。当年城工部领导人林白住过的黄克瑞厝、时任连江县委书记凌尚武住过黄绍笃厝,郑荫敏住过黄克城厝,郑崇德、扬孝基住过黄依黁(黄克忠)厝,陈雄住过的黄绍喜厝保存完好,古厝与史有约,融合人文。见证了峥嵘岁月。
郭婆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福州革命史和闽东革命史上,留下了璀璨的星光。大帽山上当年红军住过的山洞,被称为“红军洞",成了缅怀革命先烈场所。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毛主席接见的革命老妈妈杨母(杨而菖烈士母亲),曾三次来到郭婆村,瞻仰革命遗址,慰问黄孝林、黄孝才革命烈士亲属。如今在旧址上建起了“北茭半岛革命根据地遗址公园”,展示传承红色文化的平台。讲述昔日不凡的对敌斗争故事,讲述苏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美好家园的佳话,讲述当年苏区开展游击斗争,展现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如今振兴乡村,红色文化再焕彩,同样彰显非凡的担当和胆识。……所有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那一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历史,红军精神光耀史册,永远激励着郭婆村民奋勇前进。
那天,走进郭婆古村,目光所及,立马有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坐落在四面环山的郭婆,村里的人们将自已的安乐窝都建在山坳里,郭婆溪自村中低洼处穿流而过,清澈的溪水养育了一代代郭婆人,让这里男人壮实坚强,女人灵秀聪慧。徜徉通畅宽广的村道,像闪烁的银练进村入户,光洁而宁静。路过统山宫、大王宫,冬日的阳光照耀下,美轮美奂。古村依卧尖峰山麓向阳而居,是郭婆不可替代的血脉印记。
据郭婆村党支书黄孝银介绍,近年来,郭婆村被列入县级新农村“幸福家园”示范村,党支部精准引领,乡贤能人事业有成,返乡公益勇追梦。2010年,郭婆村公益基金会和公益事业理事会,应运而生,形成了扶持公益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了古村保护与开发步伐。
通过多措并举,投入相当财力物力,实施了乡村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灯光亮丽、景观美化、清溪整治、拓宽村道、红色文物保护与修复等工程,“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显而易见。一批为振兴家乡,付出了满满赤诚的郭婆健儿,用心血和实干诠释了对党和桑梓的忠诚,用无悔的坚守点亮故乡通向幸福的明灯。
百年建党,丰功伟绩。历史往往就是在一个瞬间定格成永恒,原本的“郭婆山路十八弯”就这样成了“桃花园里可耕田”的可门港后花园。我们在慨叹郭婆今日之成就时,自然赞叹郭婆人接地气、聚人气、壮志气的魅力;当我们再次面对郭婆保存得如此完好、古色古香又新风新貌的古村落,并荣获 “福建森林村庄” “福州生态村”幸福家园光荣称号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自豪。
来源:阮道明 杨柳州/图
原创投稿邮箱:3150816079@qq.com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4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探秘历史上的神秘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