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国军为何在正面战场败多胜少 白崇禧一语道破原因,不愧是小诸葛

栓哥的历史课堂 2023-09-21 04:29:34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抵御日寇的进攻,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22次大型会战和保卫战。在这些会战和保卫战中,国军投入的兵力往往是日军的数倍。比如淞沪会战,国军投入的兵力为80万,日军投入的兵力为20万;再比如武汉会战,国军投入的兵力为110万,日军投入的兵力为30万。

尽管每次大会战投入的兵力都是日军的数倍之多,但国军却败多胜少,这是为何呢?白崇禧一语道破原因,不愧是小诸葛。白崇禧是广西桂林人,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在统一广西的战斗中崭露头角,逐渐成为新桂系的领军人物。白崇禧的成名之战是北伐战争中的龙潭战役。1927年8月下旬,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亲率6万大军过江,一度占领交通要地龙潭,兵锋直逼南京。

危急时刻,白崇禧亲自赶往无锡坐镇指挥,双方在龙潭一带反复拉锯。孙传芳为了激励士气,效仿韩信背水一战,将所有的船只全部开到了江北,以示有进无退之意。白崇禧见状大喜,亲自指挥桂系主力和陈诚、顾祝同、卫立煌等部从三面向孙传芳发起猛攻。孙传芳不支败退,带领少数亲信坐小火轮逃到了江北,剩余士兵大部分被包围缴械。

龙潭战役,孙传芳率6万大军过江,战死和淹死约4万余人,被俘2万多人,几乎损失殆尽。此战过后,孙传芳一蹶不振,很快成了光杆司令,白崇禧一战扬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专门为龙潭战役写了一副对联赠给白崇禧:东南一战无余敌,党国千年重此辞。谭延闿也写了一副对联对白崇禧的军事才能大加赞赏: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龙潭一战,白崇禧小诸葛的名号传遍了大江南北,几乎无人不知。

正是由于军事才能突出,所以尽管多次反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老蒋仍然对白崇禧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了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部长。武汉会战前夕,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因病住院,白崇禧代理其职。1938年8月31日,日军第6师团向武汉的门户广济发动进攻。为了守住广济,白崇禧把桂系大将李品仙调到广济坐镇指挥,并给他配备了5个军的兵力。

尽管兵力是日军的数倍,但开战不到一周,国军就损失了半数以上的兵力。巨大的伤亡令白崇禧十分心痛和忧虑,在认真分析研究后,他向老蒋发了这样一封电文:“近自广济会战,时仅一周,而前方官兵伤亡极重。敌我装备悬殊,制空无权,阵地相持,良非上策。职身临前方,深思对敌之策,惟有取机动姿势,求敌侧背相机攻势,而不限一地一城之死守。如此,则能常保持有用之力量,获得作战之自由。”

在这封电报中,白崇禧一语道破了国军败多胜少的两个原因,一个是敌我装备悬殊,另一个是国军战术呆板,死拼阵地。在白崇禧看来,敌我装备悬殊这一点短期内无法改变,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战略和战术了。他认为在日军飞机和大炮的轰炸下,国军不能再一味死拼阵了,而应该采取机动作战,在正面抗击的同时,派出部队对敌人的侧后方进行袭击和破坏,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

不久后老蒋亲临武汉召开军事会议,白崇禧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发展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建议,为此他还专门编写了一本《游击战纲要》,指导国军将领如何打游击战。但可惜的是白崇禧的建议没有被老蒋采纳,在之后的会战和保卫战中,国军依然和火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军死拼阵地,尽管将士们英勇作战,但依然败多胜少。如果老蒋能够采纳白崇禧的建议,结果或许会好得多。

和被日本人叫战神,被国军叫小诸葛的白崇禧哪个厉害

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单论军事才华,“小诸葛”白崇禧可超过十大元帅中的任何一位。

白崇禧多谋善断,胆识超人,狡诈多变,谋略深长,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佯攻佯动、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所以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有“常胜将军”之称,在国民党将领中素有“小诸葛”、“今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雅号,连毛泽东都评价他为中国第一狡猾军阀。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共名家看重,甚至日本人也称之为“战神”。

1、北伐期间, 白崇禧“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堪称“完成北伐的第一人”。
2、抗战期间,白崇禧首先指挥了台儿庄会战,歼敌一万余人,是国军抗战的首场胜仗;随后指挥了昆仑关战役和武汉战役,前者歼灭了日军精锐中村旅团,后者消耗了日军15万人,使日军很长时间无法大规模军事行动。
3、三年内战期间,白崇禧在第二次四平战役中击败林彪,在大别山战役中围剿刘伯承,陆续歼灭中野近8万人。在与陈赓的对垒中,白崇禧分别在确山战役和宛东战役表现的棋高一着。解放军渡江后,白崇禧取得对林彪的青树坪战役胜利。

试问,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单论军事才华,十大元帅中的哪一位能比得了白崇禧?

国军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失败?

淮海战役上败双方都有不少的胜败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大会战中的协同与配合,各位请看: 国民党在大陆的败亡,真正决定性的还是淮海会战上惨重失败,国民党虽然输掉了辽沈会战和平津会战,但只要能在淮海战役中获胜,基本还能够维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战的失败则注定了它在中国大陆的彻底溃败,所以,淮海战役应该称得上国共内战决战中的决战。 在这场决定双方命运的最大战役里,国军进入该战场有8个兵团和大批地方和特种部队(国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人民解放军进入该战场的是最能作战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参战部队达60万人),以及大批地方武装和数已百万计的支前民兵,国共双方都极尽全力拚博,历史已作了定论:历时65天、国军失败了,被歼兵团5个,被歼部队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这样一场大战,胜与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民解放军参战将士团结一心、合力死拚、配合协同极为到位是取胜根本;而国军参战将士分心、各自死拚、配合协同被打乱效果极差是其失败的根源。 双方的统帅高层,都可以用一句概括,“都没有想到”。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团的人们都说是这一仗一锅夹生饭,硬是我军一口一口地吃掉了(换言之就是没有想到有这么大、而且也能吃下去),充分证明此战事之前没有进行如此规模大打的计划和一场吃掉对方如此多的能力,中共的军事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仗”,由于淮海战役前人民解放军还没有达到优势兵力,自然也就没这样大的打算。在mm的 著作里“淮海战役总方针”一文里,也只是提到的第一阶段打法设想,第二阶段如何打根本没有方略,也说明没有想到。 而蒋介石为首的国军高层更是没有想到,他们也在进行布置调整,将连云港海洲一线的44军编入黄百韬兵团并放弃这一线,就是调整兵力,组成徐州国军战略防线的右翼,但还未完成,就被共军包围歼打。 蒋公虽然也还是想到了此战很大,但无论如何也想不会仗会打到如此的规模,从国军逐渐增添部队投入战场的态势看,中国国民党一方根本上没有想到此战的规模会大到如此的程度。直到大战已经开始,国军在这一极为重要战略区的军事指挥核心还未有效形成,刘峙无此能、杜聿明为付职(虽有一定能耐)但资格不够、且在东北有败绩,难以在南线的国军精锐部队的官长前发号施令;国军里有此能的白崇禧上将一说要出任指挥一职、但又时儿反悔不来,最后,只蒋公自已亲自统督全局。蒋介石是国民党全局的首脑、在一个战场里的应变应战的能力是不高的。 再说说双方参战的部队。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国共两军伤亡最大、战斗最为残酷的一个。 国民革命军在淮海战役上拼得最狠的一仗,超过那两大战役。整个战役中虽然也有个别部队的成建制叛变,但至多也只是军一级,而且还基本都是杂牌部队,基本上所有参战的蒋介石嫡系部队都战斗到了最后,即使在战局最不利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辽沈战役中的长春郑洞国部、沈阳周福成部成兵团建制的缴械投降的情况,而平津战役中傅作义守北平,一次性就不战而降二十五多万。 国民革命军在淮海一战中有两个兵团司令官战死(2兵团司令邱清泉、7兵团司令黄伯滔),军长、师长以下战死者数十计(部队死伤达30多万人),其作战的坚决程度是整个国共内战中绝无仅有的。 人民解放军方面为了胜利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伤亡最大的一个,其伤亡人数比其他两个战役(辽沈死伤6万多、平津死伤3万多)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达到惊人的14多万人)。 而双方在战区里的战场总指挥,人民解放军一方成立了总前委,人民解放军中最优秀军事领导人刘伯承陈毅粟裕等都在其中,指挥系统强大有力,战役战术措施整合有力,各方的配合协同发挥了巨大、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军一方则指挥系统迟缓无力,配合协调作用力太小,虽空军奋勇参战,但各部始终无法强大合力,形成各部拚死争斗无法有效配合,失败的命运无法避免。 该会战的第一阶段,是最紧张、最能体现双方部队的战斗意志和配合水平的。在国民党军中的何基沣、张克侠两将军即将率部在台儿庄、贾汪地区起义后,华东野战军部队通过其防区迅速切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黄百韬兵团拚命抵抗,奋力死战,而邱清泉、李弥、两大国军兵团从徐州向东出援,华东野战军在以主力打黄百韬的同时,必须要以有力部队将援敌阻隔开,面临国军巨大的夹击危险,而黄维兵团奔驰来援,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也在蚌埠向北增援,形势对人民解放军很是不利。而中原野战军全力从徐州的西边(即徐州的左翼战线)发起凶狠猛烈攻击,以一部支援在蚌埠阻击前线抵挡李、刘两兵团北进的华野部队,又要以一部抵阻黄维兵团快速推进,并以主力猛攻张公店、和陇海线的开封至徐州段铁路沿线威逼徐州,迫使国军调防守战略枢纽宿县地区的孙元良兵团增防徐州,而中野部队则趁势强攻占领了国军的战略枢纽宿县,将国军的战略配合一举打乱,把国军一下子逼入死胡同(分成几大块,形不成合力),扼杀到淮海国军的命门上,各支参战的解放军部队的战术配合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显示了人民解放军在总前委的领导指挥下发挥了极高的作战能力和协同能力。 而国军在则从开始黄百韬兵团被围时,采取的救援措施也不错:分进合击,以徐州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向东救援黄百韬兵团,并以孙元良兵团进防徐州,以黄维的机械化兵团中间突援,以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从蚌埠向北增援攻击支援黄维和支援徐州,其整体作战态势很是不错,有变被动为主动趋势。 但是,国军的战场指挥和配合协同却很有问题,向东救援的邱、李两兵团作战未尽全力,其救援国军的尾部紧挨着徐州,不敢大胆地全力向东攻击;而从蚌埠向北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也未全力北攻,致使国军救援战略无法形成合力,只有中间突击支援的黄维兵团强攻到了宿县附近,形成对中原野战军的强大压力,并形成了逼近徐州的态势,使华野的粟裕将军感到十分紧张。 实际上仅凭黄维的国军12兵团的力量是不可能突破中原野战军防线而进抵徐州,但黄维兵团勇猛进攻却达到了一个重要战略目的:逼使中野部队全力阻击应战而再也不能从西边威逼徐州,使得杜聿明有可能动用邱、李和孙元良等三个兵团全力东援黄百韬兵团。 但国军的少壮派名将杜聿明却未能这样作,失去了极为难得的机会,若国军这样作,就可能救出黄百韬兵团,改写失败命运。由于国军东援部队担心从徐州西边来的军事压力,始终未能向东发起强有力的攻击、无法突破华东野战军的阻击,最后眼睁睁地看着黄百韬战死。 --未尽全力救援、使黄百韬兵团被歼,这就是国军在这个会战中的第一个败点。又由于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也未全力从蚌埠向北增援攻击、以支援黄维兵团与黄维会合,就使得黄维兵团成为孤军,若黄百韬兵团一旦被歼,黄维兵团极容易被打被包围。这是国军在这个会战中的第二个败点。 后来的情况果真如此,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后,立即全力发起了对黄维兵团的围歼攻击,黄维兵团果然被中原野战军包围。 从很多当时相关人物的回忆录上都可以看到,黄维兵团被围死,是黄维自己一手造成的,本来在中野部队包围黄维兵团的初期,四面包围黄维的强力包围圈阵地未形成,以黄维兵团的能力,全力死拚突围是做得到的,但黄维听信风水迷算,认为双堆集好,坚守不走,要等别国军的部队来向他靠拢来救他,作为一个统率12万精锐机械国军部队的军事主官,竟是如此拿国家大事和部队将士的生命开玩笑,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而且黄维兵团在强力突围时,北方的杜聿明集团和而从蚌埠向北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协同配合,黄维兵团怎么能够突得出去呢? 人民解放军在该会战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不同,那就是互换了角色,第一阶段是华东野战军主攻,中原野战军全力配合协同阻击、箝制,分几个方向扼杀国军,起到了极为关键战略配合作用;而第二阶段则是中原野战军主攻,华东野战军全力配合协同阻击、分割包围国军,同样起到了决定性的战略配合协同作用。在这两个阶段的角色转换中,总前委五大领导作用巨大,建立了不朽功勋。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3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