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红军唯一女司令胡筠:彭德怀上司,含冤去世的80年后终魂归故里

今天不休息 2023-09-21 04:25:58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民族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饱受侵辱,在这期间也有无数的民族英雄涌现出来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战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照耀下,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也有无数的女性参与到了革命活动中,为保卫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就有一个女英雄,她的名字就叫做胡筠。

胡筠是湖南平江人,出生于1898年,家境富裕,又是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胡筠自小便获名师启蒙,熟读四书五经。

这里插一句,湖南平江人的向恺然比胡筠年长十岁,以“平江不肖生”之笔名创作武侠小说,且一发不可收拾,影响巨大。

胡筠酷爱读《岳飞传》、《水浒传》,崇尚侠义,有一个“女英雄”的梦。

从小就聪明的她,在十九岁的时候,在家里的安排下,和当地的首富李家的儿子结了婚。她本可以在富裕的家庭生活中,养尊处优,幸福的过这一生,但是她觉得自己不能没有追求。

1924年,结婚七年,儿子两岁,但胡筠的心还是无法平静下来,受《新青年》等革命杂志影响,她决心要冲出樊笼,像秋瑾她们一样活着、奋斗着。这一年,她走进了平江启明女校,开始融入革命洪流之中。

在征得丈夫的同意后,考入了平江启明女子学校师范班读书。

在学校里,胡筠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特别是在园艺主任余贲民的影响下,她不仅对人生理想有了新的想法,同时她还把救国作为了责任。当然,后来她才知道余贲民是共产党平江支部负责人。

思想上的进步,让胡筠有了积极的想法。她不仅率先解放了缠了多年的足,而且还把头发剪成了学生头。在她的倡导下,女学生纷纷效仿。

此事一度在县城里引起了轰动,胡筠也因此出了名。

此时的胡筠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她对社会及时局非常关心,常常撰文针砭时弊,还积极参加各种救国运动。由于她表现突出,仅入学一年后,她便加入了共产党,而她的介绍人正是当初向她宣传共产党的余贲民。

1926年8月,放开小脚、剪成短发的胡筠加入叶挺的北伐先遣团,随军从湖南打到了湖北境内。攻打天岳关,她化妆敌后侦察,还带领一个排的兵力,向敌人占领的主峰发起进攻。

1926年11月1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武汉和全国各省、市陆续招生时,开始招收女兵,筹备“女兵队”。

“女兵队”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组织和全新的概念,因此一时间她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女生。

胡筠也不例外,尽管此时她已是一位母亲,尽管黄埔军校女学员的淘汰率高达15:1,但优秀的胡筠脱颖而出,成为了首批195名女兵中的一员。

这是黄埔军校招收的第一批女生,也是黄埔军校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次,被称作为黄埔武汉分校第六期女生队。

1927年2月12日,武汉两湖书院大操场上,邓演达、宋庆龄等政要亲自出席的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前身黄埔军校)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女生第一次走进了军校,胡筠和赵一曼、游曦和胡兰畦等195名女生和男生队一样,身穿军装、腰束皮带、脚系绑腿,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和男生队并肩站立,煞是亮眼。

"黄埔女四杰"也由此而来,她们与黄埔一期的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黄埔三杰"一起铭刻在黄埔校史上。四杰中,胡筠的枪法最为了得,"神枪手"便是她的外号,这一点,可能比敌人体会得更为真切。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恽代英命令胡筠回家乡组织游击队。

由于当时蒋介石掀起白色恐怖,胡筠决定借助公公的招牌组织革命队伍,她向公公说自己要办挨户团,守家护院。

公公连夸胡筠能干,并且掏钱给胡筠买武器,胡筠买了几十支步枪、上万发子弹,拉起了一支50多人的队伍。

胡筠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甚至将丈夫家的粮食也分给穷苦百姓,1928年正月二十五,胡筠与李积琦离婚。

1928年2月,平江县委组织10万农民暴动和四路农军围攻平江的“二月扑城”失败后,敌人进行了血腥的“清乡”,革命陷入低潮。那时候,她化装成村姑,钻山洞、涉山涧,到处寻找失散的战友,终于与张警吾、李宗白等恢复了平江县委和几个区的区委,重建了游击队,并在与反动军队和挨户团等地主武装的战斗中逐渐发展壮大——若不是当初的坚持,革命又岂有今日的势头?

这场谈话进行了许久,二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第二天,胡筠主持平江县群众大会,彭德怀讲话,并成立县苏维埃政府,由胡筠任主席。

胡筠的名气越来越大,蒋介石就用10万银元悬赏她的人头,但是胡筠神出鬼没,国民党根本抓不到她,也不敢和她交手。

胡筠的作战,有勇有谋。在实战指挥中,胡筠表现出胜过男子的沉着大胆,灵活多变,而且能把军校学到的知识,因地制宜地应用到革命斗争中。

每次战事,都是战前周密部署、充分准备,绝不打没把握、没准备的冒进战;战后有详细的总结,无论胜败,都从敌我两方面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游击战术。

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诗:“胡筠不失准,一枪一人头。神出鬼没走,去来无踪影。

在湘鄂赣三省,胡筠神出鬼没,打出了革命军的气势和名望,让敌人闻风丧胆。1929年,胡筠与革命战友张警吾结为夫妇,在革命的道路上结伴而行。

不久后胡筠怀孕了,临产时,县保安团长带领4000多人围剿游击队,胡筠不顾身怀六甲身体不便,亲自指挥作战,击退了保安团的数次冲锋。

此时胡筠的孩子出生了,胡筠取出匕首,割断了脐带,然后把孩子交给了一位红军家属。

产后的胡筠身体十分虚弱,她把担架让给了重伤的战士,自己趴在马背上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她的孩子却再也找不到了。

多年的游击战争使胡筠总结了一套游击战的理论:拦腰截尾,打敌前哨;敌进山,我下塅;敌去河东,我往河西;积小胜为大胜。这些军事思想后来被毛主席吸收,指挥红军的反围剿战争。

彭德怀率部于1930年春从中央苏区回到湘鄂赣,7月回到平江,7月28日,彭德怀部与胡筠部联合打下了湖南省会长沙,胡筠当选为新成立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委员,1930年9月,年仅25岁的胡筠任红十八军第八师师长,她也是红军史上第一位女师长,如果考虑到后来的另一位女师长为红军妇女独立师师长张琴秋指挥的是一个妇女队伍,胡筠可以说是红军史上也是我军第一位师级军事指战主帅,当之无愧的女将。

同年,胡筠率红八师一举攻克了通城县城,缴枪一千三百七十余支,长机枪五挺,手枪三十余支,子弹十余担,其他军器无数。

由于胡筠的威名,国民党报刊多次把她和毛泽东、朱德并提,称为:“朱、毛、彭、黄(公略)、孔(荷宠)、李(求实)、胡(筠)”——在中共历史上,与朱毛并称过的女干部,唯有胡筠一人。

然而就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司令,在1932年3月,奉行王明"左"倾错误的新省委领导人一上来,就将"大红大紫"的胡筠就被降职为湘鄂赣互济会副主任和省委党校教务主任。

1933年10月胡筠在万载县小源参加湘鄂赣省第三次工农代表大会期间,因为家庭出身等问题被定性为"反革命分子",被诬为“AB团”分子,突遭逮捕。胡筠在关押期间,没有丧失信念和理想,关押期间,她奋笔疾书,写了数十页纸的《狱中自白》,她回顾了自己在党的领导下由一个豪门闺秀成长为党的干部的整个历程,道出了她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也是她留下的遗言,但却没有为她换了清白与自由。

1934年4月随湘鄂赣省党政机关由万载小源向平江转移途中含冤被杀。胡筠在临死前毫不畏惧,留下了一句遗言:“牺牲换人间幸福,奋斗是吾辈生涯!”

年仅36岁。

曾经与她并肩作战过的彭德怀,在得知她遇害的消息后,愤愤悲叹道:“天理难容,天理难容呀!千秋功罪,自有定论。”

张令彬将军更是为其打抱不平:"就革命动机之纯正这一点说,胡筠是平江首屈一指的。”

1945年在党召开的中共七大上,含冤去世的胡筠被平反昭雪,这位女将终于能含笑九泉了。下面这首诗是就是胡筠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时,为其所做的一首诗:

"抛家焚舍投红军,闺秀巾帼赞胡筠。武振平江白马跃,雄威幕阜双枪神。美颅十万须眉逊,司令一声天地春。奋斗为民存浩气,牺牲要换芙蓉芬。" 时隔多年,战争早已结束,国家也太平安康,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却不应该忘记这位心怀民族大义的革命女性。

1958年彭德怀回到平江,谈到胡筠时彭总十分感慨:“胡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很有能力,打仗很勇敢,是个难得的女将。”

2014年4月1日上午,胡筠烈士遗物安置仪式在平江人民公园举行,工作人员将遗物盒小心翼翼地放进墓穴。胡筠烈士在80年后的清明前夕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胡筠不愧为一代女豪杰,在36年的生命里她活的精彩,活的有意义,活的光荣。尽管生命短暂,但胡筠这位女司令的传奇人生在现在也在闪耀着红色的印记,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她的光荣将被后人敬佩铭记。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3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