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丞相,有史可考的,是出现在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其后丞相这个职位就存在了,中间也曾改名,比如“大司徒”、“司徒”、“大丞相”、“宰相”、“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枢密使”、等等,也时废时设,中间的变更太多。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一职之所以时废时设,原因主要就是丞相的权力实在太大了,乃至于直接对皇帝产生了重要威胁。比如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曹丕都担任了东汉王朝的丞相一职。最终,曹丕建立的曹魏,取代了东汉王朝。同样是在三国时期,蜀汉也设立了丞相一职。不过,在蜀汉历史上,只有诸葛亮一人担任过丞相,在诸葛亮之后,蜀汉就是丞相之后再无丞相。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会成为蜀汉历史上唯一的丞相?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对于“诸葛亮为什么会成为蜀汉历史上唯一的丞相”这一问题,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问题,一是刘备为什么册封诸葛亮为丞相,二是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为什么事实上废除了丞相一职。一方面,就第一个问题来看,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蜀汉的丞相,既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和当时的形势存在直接的关系。
刘备曾经评价诸葛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而曹魏的两位大臣,贾诩表示:“诸葛亮善治国”,刘晔则称:“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也即诸葛亮的治国才能,不仅获得了刘备的认可,更获得了对手的称赞。而诸葛亮作为丞相之后的表现,甚至可以称之为“千古名相”,也即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诸葛亮作为一位丞相,完全是位居前列的。
二
其次,对于蜀汉当时的形势,确实需要诸葛亮来担任丞相一职。公元221年,刘备正式称帝,建立蜀汉,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刘备建立蜀汉时,庞统、法正等谋士已经去世,也即可以和诸葛亮争夺丞相一职的对手,已经不在了。如果庞统、法正都在的话,诸葛亮或许还能成为丞相,但是,庞统、法正或许要分走蜀汉丞相的部分权力。
除此之外,公元221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这让蜀汉损失惨重。此时,刘备已经准备率军讨伐东吴。在此背景下,刘备必须留下一人来坐镇后方,而在当时,跟随刘备多年的诸葛亮,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而为了诸葛亮可以在后方相机行事,必须要授予诸葛亮一个可以威慑百官的职务,所以,丞相一职自然呼之欲出了。
三
在册封诸葛亮为丞相后,刘备发起了夷陵之战,也即刘备不在成都的时候,蜀汉朝政基本上都交给丞相诸葛亮来处理,这也说明刘备对于孔明的信任。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白帝城。刘备去世后,蜀汉可谓内忧外患,这个时候,诸葛亮更需要借助于丞相一职,以此来平定南中等地的叛乱,并集中蜀汉的力量来北伐曹魏了。而年轻的后主刘禅,显然也愿意诸葛亮执掌朝政,毕竟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加上各地的叛乱,确实不是后主刘禅能够应对的局面。
不过,正是因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明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在诸葛亮病逝后,后主刘禅事实上废除了丞相一职,也即之后的蒋琬、费祎,顶多担任尚书令、大将军等职务,并实际上行使丞相的职责,却没有在名义上获得丞相的官职。
四
最后,另一方面,也即就第二个问题来说,为何后主刘禅要废除丞相一职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诸葛亮去世时,后主刘禅已经27岁左右了。接近而立之年的后主刘禅,自然不愿意再当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了。虽然诸葛亮忠心耿耿,不会像曹操、曹丕一样篡位,但是,谁能保证接下来的丞相,都能和诸葛亮一样呢?因此,废除丞相一职,显然是后主刘禅希望夺回部分权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为了避免权臣篡位情况的发生。
在诸葛亮去世后,尽管蒋琬、费祎可以行使丞相的职责,但是,在实际地位上,二者显然无法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了。等到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大将军姜维甚至无法除掉宦官黄皓,如果放到诸葛亮担任丞相时,黄皓显然不敢这么放肆。而这,无疑体现出后主刘禅已经逐渐收回权力了,大将军姜维可以多次北伐中原,却无法在蜀汉朝堂之上一锤定音了。基于此,丞相之后再无丞相,诸葛亮成为蜀汉历史上唯一的丞相,这既是孔明能力使然,也和蜀汉当时的形势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赤壁之战和曹川之战都借用了吴的箭。历史之神诸葛亮的真正能力是什么?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神人。地理、医学占星、五行八功、三墓五典、八绳九丘,他无所不知。何况他五百年前知道,五百年后知道,他还没出来就知道三分天下。
民间文学有意无意地从各个角度出现在诸葛亮和神话上。人们为诸葛亮建了一座庙,庙的两边各有一对。这副对联第一联是“取两江,立八阵,六出七逃,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灯,同心同德”,第二联是“取西蜀,定南蛮,转东北,化金为民布,以火攻水。”诸葛亮一生的一切基本都在里面,一切都让上帝哭泣。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有那么神圣吗?
诸葛亮的能力主要是指他的军事战绩。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前就知道天下三分,《三国演义》和《隆中对》讲得很清楚。诸葛亮不墨守成规,所以“修之成殷。”刘备把他挖过来,主要是因为诸葛亮是个军事家。说他一出山就当了军师,指挥调动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其实真正的历史不是这样的。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他一出山,刘备就任命他为武将。军事家,即中郎将,是负责后勤供应的官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税局局长,通过收税和提留费来供应军队。他没有表现出他的专业能力和资格,所以他不能参加赤壁之战。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口才好,就派诸葛亮去说服孙权连曹。
这场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看看历史留下的诗词。“想想公瑾。小乔刚出嫁时,是个飒爽英姿的人物,一把羽毛扇,一条黑色丝巾,笑着就不见了。”这些都是关于周瑜的,很少有人说诸葛亮;“谁是世界英雄的敌人?曹流,生孩子就像孙仲谋。”这是孙权的,他没夸诸葛亮。有可能诸葛亮没有参与指挥赤壁之战,因为赤壁之战基本上是周瑜指挥的。
有网友说这是不对的。诸葛亮来这里“研究天文地理”之前,就来到了茅屋。你看,从一开始,诸葛亮攻儒之后,打败黄盖的是周瑜。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然后是作弊器;写完《三国演义》,诸葛亮出现,造了一个借东风的七星坛;最后直接烧了赤壁。在这个过程中,庞统巧妙地提出了一系列策略。
从整个过程来看,诸葛亮没有参与指挥战斗。有人认为诸葛亮借用了赤壁之战的核心东风,但实际上诸葛亮从未借用过东风。借东风之类的东西,在现代人看来只能说是神话。事实是,周瑜在这里住了很久,知道眼下的气候,而且每年一到冬天都会有东南风。因此,用火攻曹颖的是周瑜干,与诸葛亮无关。有人说诸葛亮总是借箭造草船。但其实这更是无稽之谈。历史上曾经有过草船射箭,但草船射箭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此外,草川借箭的时机不对,不是赤壁之战,而是五年后的赤壁之战。汝州之战,孙权与曹操隔河相望。
这是曹操的大将张瑶,和孙权亲自领兵督战。当时第一战,孙权就把曹操赶出了火海。之后曹兵就再也守不住了。为了了解曹颖水乡的实际情况,一天孙权乘雾顺流而下。他害怕曹孟德会突然袭击自己,所以他把他的船弄得像一支送别亲戚的船队。曹操看不清楚,不知道虚实,也不知道来了多少船。在匆忙中,他让士兵们射出数千支箭,所有的箭都击中了这些船的船舷。不一会儿,船只倾斜了。孙权说着,迅速调转船头。然后,第二面也被填满了。孙权带着箭回来了。这事发生在孙权身上,与诸葛亮无关。
看到这一幕,估计会有网友骂你。你不是宠坏诸葛亮了吗?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个伟人。怎么说他什么都没做呢?他做到了。先说说真实的诸葛亮做了什么,如何评价他。诸葛亮是个能言善辩的小人。他不仅在与人争论上有过辉煌的成绩,还在两军面前直接骂过老王郎。王朗试图用他的金口玉言和两行灵牙说服诸葛亮放弃曹魏。老人自以为有本事,没想到诸葛亮比他敏捷多了。还没开口,诸葛亮就递给我一句话“你这个白胡子老贼,白头老翁”。王朗啐了一口,哽咽了。诸葛亮又骂他,他一口气站不起来。当时,老人从马上摔了下来,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口才和他的尖酸刻薄。
诸葛亮不仅是最好的辩手,还是个好演员。你还记得诸葛亮和周瑜吗?当然,诸葛亮没有做到周瑜和三齐,柴桑做到了。周瑜死后,刘备派诸葛亮去柴桑吊唁。柴桑,即现在的九江,汉代叫柴桑。诸葛亮一进来就哭了起来。“这是公瑾的遗憾,也是公瑾的遗憾。”。诸葛亮落泪,不用辣椒水,可见诸葛亮是演技派的好演员。
诸葛亮夺权欲望强烈,有些喜出望外,不足以审时度势,略显虚荣。他在《聊斋志异》年说:“他自从被任命以来,一直忧心忡忡,夜叹,担心嘱托行不通,因而伤害了始皇帝的知识。于是,我在五月渡河,那是一片深壑,寸草不生。如今南方已定,甲胄充足。等我筋疲力尽,直截了当,我就除掉这个叛徒,恢复汉朝。”当时蜀国是三国中最弱的。当你读到《出表》的时候,你在开头写道:“今天,下三个点,利润已经耗尽,这是生存的秋天。”其实既然国力不行,到了生死关头,就应该闭门造车,好好发展经济。诸葛亮反而采取重大措施,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与曹魏争夺天下正统。最后,蜀国的国力越来越弱。诸葛亮死后,姜维一个人支撑不了。
这和诸葛亮打鱼、烧荒地、打猎、杀鸡取卵有直接关系。看看成都的武侯祠。有对联写的很好。上层联盟叫“敢作敢当,自取其辱。自古君知兵不好战,而下联则称为“不审则宽严相济。“今后,你要为舒着想”。这意味着你必须判断形势。有人说诸葛亮对下面的人太严厉,一点都不宽容,但是这幅对联的作者告诉大家,无论宽严,前提都是审时度势。面对当时的世界局势,蜀国应该保护自己,发展经济,努力奋斗,而不是主动出击。诸葛亮国力消耗到这种程度,为什么还要打仗?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健康濒临死亡,他想在有生之年有所贡献。这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个人成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有点自私,想博取虚名。
说到这,网友真的很不服气。他们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到处修建武侯祠来供奉诸葛亮,让他成为圣人呢?大家注意了,这是罗贯中在美化诸葛亮,历代统治者都在有意识地美化诸葛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要告诉老百姓,诸葛亮那么能干,他没有造反。他致力于辅佐皇帝。你能有多能干?真心帮助我。奉承诸葛亮就是给大家洗脑,让大家不造反。皇帝和皇帝身边的知识分子都知道发生了什么,都知道抓诸葛亮其实是在保护自己。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了许多文官和武将,也困扰了一些大作家。杜甫的诗我们学了不少,杜甫也在诗中吹捧诸葛亮:“何处是有名的丞相庙,在丝城附近的一片松林深处;春天的绿草染红了台阶,黄鹂空鸣;第三次召唤加重了他的国事,两代人,给了他一颗真正的心;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经死了,从此英雄们在他们的外衣上哭泣。
诸葛亮,字孔明,祖籍山东琅琊。
建安二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去世。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后刘备兵败新野,求贤于诸葛亮,便是历史上的著名典故“三顾茅庐”
诸葛亮不出家门却知晓天下事,一首《隆中对》流传千古。
后帮助刘备说服孙权,孙刘联盟于赤壁大败曹军,其中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更是后世脍炙人口的故事。
建安十七年十二月,刘备入蜀军师“凤雏”庞统落凤坡中计身亡,诸葛亮留关羽管理荆州事务,率赵云、张飞入蜀助战,帮助刘备夺得益州。
延康元年,曹丕篡位自立。魏黄初二年,诸葛亮劝说刘备登基。
同年,关羽、张飞被害。
为了俩个义弟报仇,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的劝说,大兴蜀国兵马伐吴。
至章武二年八月,刘备被陆逊火烧八百里联营,退至永安。
次年四月,刘备托孤白帝城,撒手人寰。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深入南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
建兴六年诸葛亮开始了人生最后的征伐,被魏国司马懿击败,首次北伐无功。
又有了“挥泪斩马谡”“空城计”的战役。
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
八月,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是蜀汉唯一的丞相,他在世的时候是蜀汉实际的执政者,他去世之后对蜀汉仍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像蜀汉中后期的执政者:蒋琬、费祎、姜维、诸葛瞻、董厥等人,都与诸葛亮有关系。而且在后世当中诸葛亮也是受到极高的评价,道德、政治包括军事都是楷模一样的存在。
正所谓物极必反,像诸葛亮这样一个人物,他所受到的质疑当然也是相当多的。比如诸葛亮以严治蜀,执法公正的评价。这是主流观点承认的,白纸黑字记载在史料当中的,但是诸葛亮也有很多地方受到质疑,有很多对人对事的处理没有那么公正。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诸葛亮以严治蜀的倾向
诸葛亮是倾向于以严治蜀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明确地评价诸葛亮:"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恶无纤而不贬"、"刑政虽峻而无怨者",法律非常清明而且严格。诸葛亮一方面制定严酷的法律管理蜀汉,另一方面以身作则宣扬德教。在执法方面,诸葛亮能够一碗水端平,所以虽然法律严酷,但是只能让被管理者产生畏惧,而不是怨恨。这是《诸葛亮传》的说法,也是一个比较高的评价。
在具体的事件上,也能够体现出诸葛亮这种以严治蜀的态度。裴松之在《诸葛亮传》里面引注了《郭冲五事》,是晋人郭冲讲述关于诸葛亮的五件事。虽然裴松之认为这五件事都不靠谱,但其实裴松之的评价也不十分严谨。《郭冲五事》并不能完全否定,其中有一件事就记载了诸葛亮和法正在制定蜀地法律的分歧。
刘备消灭刘璋控制巴蜀,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法律,让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李严等人制定《蜀科》(科低于律、令,毕竟当时还是东汉时期,只能用《蜀科》权宜过渡)。诸葛亮把法律修订得很严苛,引起了法正的反对。法正认为刘备刚刚用武力收服益州,应该放宽法律拉拢人心,就跟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秦律"约法三章"一样。法正这个人睚眦必报,作为刘备集团的新贵,他打算放宽蜀地法律,不知道有没有私心的影响。
诸葛亮反对法正说:"秦法严苛,让百姓民不聊生,所以高祖放宽法律;刘璋统治益州时期,法律十分松弛,让蜀地权贵不怀其德,不畏其威。所以要以严治蜀,把之前这种错误的情况扭转回来。"诸葛亮所说的情况是存在的,刘璋既想利用"东州士"(从外部进入益州的人,在刘焉时期作为压制益州本土势力的力量);又不想失去益州本土大户的支持,两边讨好之下,法律的效力确实十分宽松。诸葛亮以严治蜀也是很有道理的。
诸葛亮执法不公正之处
虽然史料中对诸葛亮法治这一点的评价相当高,但是诸葛亮还是有一些地方遭到质疑,被认为是执法不公正。首先是对法正的态度。上文小编也提到了,法正这个人心眼特别小,你请我吃一顿饭,我涌泉相报;你瞪了我一眼,我加倍奉还。他是这样一个人。法正就因为报复别人无视法律,擅自杀死好几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有人跟诸葛亮提到这件事,让诸葛亮跟刘备说一说法正的情况,好打击法正的嚣张气焰。结果没等法正被打击,诸葛亮反而先怂了。诸葛亮说刘备当初在荆州的时候,向北有曹操,向东有孙权,在自己家里还有一个潜伏的孙小妹,里外受夹板气。有了法正的帮助后,刘备才顺利得到西川,摆脱了之前那种逼仄的窘境。法正的功劳都这么大了,那就顺从一下法正的心意吧。反正诸葛亮是没有跟刘备提法正的情况,对法正枉法视而不见。
另外还有一件更为激烈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在蜀汉初期,蜀汉对南中地区的控制极其不稳定。后来还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南中地区几乎完全失控。南中叛乱中的一个首领就是牂牁太守朱褒。有一个叫做常房的州从事到牂牁郡调查情况,他知道朱褒素有异心,于是收押朱褒的主簿查问,最后杀死了这个主簿。朱褒一怒之下杀死常房,反手诬告常房造反。当时蜀汉的时局很不稳定,诸葛亮为了避免刺激到朱褒,最终还是选择"相信"朱褒的话,杀死常房的儿子,又将常房的弟弟流放到越隽郡,这里也是南中的地盘。
最后是诸葛亮和李严的斗争。诸葛亮和李严的关系非常奇怪。刘备临终前以诸葛亮和李严为辅政大臣,被视为分权平衡。但是李严却被禁锢在永安,根本不能插手诸葛亮的事情;虽然李严的实力远低于诸葛亮,但是他确实产生了与诸葛亮争权的心理。诸葛亮对李严的态度先是一忍再忍,把李严哄到汉中,进入自己的丞相府后再以雷霆手段废黜了李严。
虽然李严被废是有合理的罪名:李严在诸葛亮北伐时运粮不济,又试图甩锅给诸葛亮。然而第一、这个理由本身就遭到质疑,因为操作手法实在有些弱智;第二、如果诸葛亮对李严的处理是合理的,那么诸葛亮在之前对李严的容忍,也是一种执法不公的表现,有很多松弛的空间。
如何看待诸葛亮执法不公的质疑
小编首先声明一点,个人对诸葛亮是十分敬佩且崇拜的。然而这些关于诸葛亮执法不公的质疑也确实在史料中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是否因此而否定诸葛亮治理蜀汉的公正和本人的道德水准呢?小编认为还是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点:诸葛亮的执法不公,是否是为自己谋利?
答案是否定的。诸葛亮对法正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倒是不假。但是这时刘备尚且在世,诸葛亮并没有后来作为蜀汉丞相那样大的权重。诸葛亮知道自己即便劝说刘备,刘备也不会压制法正。那么诸葛亮何必要多此一举,不仅导致内部的不合,还容易引起刘备的不满甚至猜疑呢?
然后是诛杀、流放常房家人一事。当时蜀汉的时局确实非常动荡,经历"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的失败,大批的蜀汉精锐士兵以及优秀将领阵亡或投降,上升的锐气消磨殆尽,蜀汉的国力已经衰弱到极点,外有曹魏、东吴虎视眈眈,内有各种反叛乱成一团。这个时候实在不好对南中地区用兵。诸葛亮在权衡利弊之下,用了极端的手段,这种做法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至于诸葛亮和李严的斗争。李严本身就是在作死的边缘,在蜀汉要对外发动战争,或者受到曹魏进攻时,李严不但不配合诸葛亮,反而借机要挟诸葛亮给自己权益。诸葛亮为了内部的稳定,只能容忍李严。等当李严进入汉中之后,诸葛亮立刻除掉李严,无论理由合理不合理,对蜀汉来说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所以小编的结论是,诸葛亮有执法不公的地方,有错误的地方,但他并不是为自己谋利,而是为了蜀汉的存亡,了解这一点就足够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3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