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蒙古帝国,世界上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因为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横跨亚欧两块大陆,如此之大的蒙古帝国想要统治好可不是一件简单事,所以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把蒙古帝国分别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来管辖,在这期间蒙古帝国仍不断向外扩张,版图最大时是在忽必烈时期,达到4500多万平方千米,也正是在忽必烈时期,蒙古帝国的中心来到了中原地区。
忽必烈的即位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众所周知忽必烈是铁木真的孙子,是有权继承汗位的,但是成吉思汗光儿子就有四个,于是便把土地分给四个儿子成立了四个汗国,那孙子更是多的数不过来。在铁木真去世后,汗位由窝阔台继承,窝阔台后由蒙哥接替,但帝国仍然是分开管理的,这就使得有很多有权利继承汗位的人开始觊觎,蒙哥死后,汗位就开始空缺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虽然蒙古帝国已经建立,但蒙古人天性扩张侵略的脚步却没有停下,在第三任可汗死后,有能力继承的人有的还在外征战,于是汗位的继承就不是看能力了,而是看谁先召开继承大会的地方。这其中有两个人最有竞争力一个是阿里不哥,另一个就是忽必烈了,这两个人都是蒙哥的弟弟,所以竞争是相当的激烈。这时的忽必烈还在和南宋打仗,但是好不容易等到这么个机会怎么能放过的,也不顾面子什么的赶紧和南宋议和先回家继承汗位,就这样忽必烈先召开大会,称汗,但是这可把另一个急坏了,也在本土召开了集会,称大汗。
但是这是就出现了支持者的纷争,因为忽必烈承袭汉制,使用和采纳了很多汉人的治理办法,这就使得多数蒙古贵族觉得不应该支持忽必烈,于是兄弟二人便开始了四年的内战,最终还是忽必烈胜利了,顺理成章成了大汗。这下蒙古国就成了“大元大蒙古国”,所以其实元朝是根据汉人的国号提出的,大蒙古国称为“元蒙”。
忽必烈学习汉人治理国家,大元的由来也是取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并且将首都迁到了今天的北京,真正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大蒙古国从此就成了中国的历史王朝的一部分了。其实早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人就开始就接受和学习汉文化,减少杀生等等,到了忽必烈时期很多蒙古人都与汉人并无两样,所以使用汉人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是最好的选择。
来源:玄宇飞天 长缨在手缚苍龙
提到蒙古帝国,世界上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因为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横跨亚欧两块大陆,如此之大的蒙古帝国想要统治好可不是一件简单事,所以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把蒙古帝国分别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来管辖,在这期间蒙古帝国仍不断向外扩张,版图最大时是在忽必烈时期,达到4500多万平方千米,也正是在忽必烈时期,蒙古帝国的中心来到了中原地区。
忽必烈的即位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众所周知忽必烈是铁木真的孙子,是有权继承汗位的,但是成吉思汗光儿子就有四个,于是便把土地分给四个儿子成立了四个汗国,那孙子更是多的数不过来。在铁木真去世后,汗位由窝阔台继承,窝阔台后由蒙哥接替,但帝国仍然是分开管理的,这就使得有很多有权利继承汗位的人开始觊觎,蒙哥死后,汗位就开始空缺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虽然蒙古帝国已经建立,但蒙古人天性扩张侵略的脚步却没有停下,在第三任可汗死后,有能力继承的人有的还在外征战,于是汗位的继承就不是看能力了,而是看谁先召开继承大会的地方。这其中有两个人最有竞争力一个是阿里不哥,另一个就是忽必烈了,这两个人都是蒙哥的弟弟,所以竞争是相当的激烈。这时的忽必烈还在和南宋打仗,但是好不容易等到这么个机会怎么能放过的,也不顾面子什么的赶紧和南宋议和先回家继承汗位,就这样忽必烈先召开大会,称汗,但是这可把另一个急坏了,也在本土召开了集会,称大汗。
但是这时就出现了支持者的纷争,因为忽必烈承袭汉制,使用和采纳了很多汉人的治理办法,这就使得多数蒙古贵族觉得不应该支持忽必烈,于是兄弟二人便开始了四年的内战,最终还是忽必烈胜利了,顺理成章成了大汗。这下蒙古国就成了“大元大蒙古国”,所以其实元朝是根据汉人的国号提出的,大蒙古国称为“元蒙”。
忽必烈学习汉人治理国家,大元的由来也是取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并且将首都迁到了今天的北京,真正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大蒙古国从此就成了中国的 历史 王朝的一部分了。其实早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人就开始就接受和学习汉文化,减少杀生等等,到了忽必烈时期很多蒙古人都与汉人并无两样,所以使用汉人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是最好的选择。
五帝三代的时候的国号,与其说与地名有关不如说是与统治者的族名相关。周族的首领当了天下的头头,自然天下也该跟着我们族一样叫周,这也是典型的加天下了。可是后代皇帝选择国名的时候却不再根据自己的族名了,这也是由于越往后民族的范围越大,作为一个民族的首领当上全天下的头头的大都是那些少数民族的英雄们了。但是少数民族虽然被汉人们称作胡人、鞑虏,但是已进入中原也要给自己找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不能再用过去老土的名字了,于是契丹人建立的朝代只有很短一段时间叫做契丹,女真和蒙古人的朝代名称更与女真和蒙古没有关系。
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但秦的国号却也是从古老的秦族哪里来的。真正让国号和族名分开的是汉。项羽虽然号称西楚霸王,但是楚国是他们项家的老字号,并非他独创。前面还有一个陈胜,号称“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可是这个楚字一方面和他是楚地的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打着项燕的旗号有莫大的关系。刘邦的汉的得名却和刘邦自身的家族没有关系,与他的居住地也是八竿子打不着。因为他过去也是一楚国人,虽然刘姓号称是尧的后代,但是他也没有把自己的国号叫做唐。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分封诸侯,立刘邦为汉王,管辖巴、蜀、汉中,这些地方就是现在的四川、重庆和陕西南部等地,在当时也算是开发比较晚、比较落后的地方,换句话说,项羽让刘邦同志忙着搞西部大开发去了。这些地方又有一个名字叫做梁州,又叫汉中郡。汉中郡以汉水为名,项羽又以汉中郡为刘邦的国名,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造就了一个民族的称号,并沿历数千年。当我们自称是汉族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民族的名称是在两千年前,由一位失败的英雄起的。
刘邦当了汉王没多长时间,就当了汉皇帝。斗转星移二百年以后,由一个人顶替刘邦的子孙们当上了新的皇帝,这就是王莽。我过去一直以为王莽是因为自己代汉新受天命,是“新”的皇帝,所以把国名叫做新。后来翻阅汉书才知道,王莽年轻的时候,他叔叔把自己的封地分了一些给他,他因此被封为封为新都侯,在南阳新野之都乡。这个新字原来是与新野有关,就是不知道刘玄德同志当年在新野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自己避难之所竟是二百年前篡汉的王莽的封地,并因此产生了王莽的国号。
王莽之后二百年,又由一位志在取汉皇帝而代之的人物出现了,这就使后代与王莽并称的曹操。后来的老头子们一痛心朝政的时候或者是由哪个人权倾朝野了,就会告诉皇帝,现在有人“智同操、莽”。我唯一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会把曹操放在王莽之前,大概是曹操生前没有篡汉,可能是更具有迷惑力。曹家国号魏与曹操苦心经营的一座城市邺有关。这个邺本来是袁绍的城池,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就因为那里出土了一个文物——铜雀?邺战国的时候是魏国的地盘,过去不是说有一个叫西门豹的在这里当过官吗。后来 汉献帝策命曹操为魏公,后加封魏王,在后来曹丕窜了汉献帝的位以后,就把国家改名叫魏了。当时的刘备自认为是汉家正统,也就成了皇帝,名字还叫做汉。有趣的是刘备的地盘和当年刘邦当汉王时的地盘一模一样。而孙权假装向曹丕称臣,草皮因为孙权统治的统治区域在春秋时的吴过的地方,就封他为吴王。这就使三国的名称的来历。
司马家的朝廷成为晋,原因是在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五月,把并州的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八郡,封给了司马昭,称为晋公。原因很简单,这些地方在春秋的时候是晋国的地方。后来司马炎篡位,国号也就是晋了。
西晋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这给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创造了逐鹿中原的机会。匈奴的刘渊算是比较早一批称帝建国的。他的国家叫汉。据说是因为刘渊以为他们匈奴人过去和汉朝和过亲,自己身上多少沾一点汉家的血脉,匈奴的单于(好像是呼韩邪)和汉朝皇帝拜过把兄弟,现在汉王朝没了,我兄终弟及当汉朝的皇帝也未成不可,再利用汉王朝的一点点名望,来骗那些老百姓们。可是这中期名字的方法太过牵强,许多政权的内部人士也不是很赞同,后来他的族人刘曜当了皇帝以后,就假装过去曾经碰见夜里两个自称要把一把宝剑交给“赵皇帝”小孩儿,既然小孩儿说了这事给赵皇帝的,那我当了皇帝以后就要把国号改为赵,这就是十六国中的前赵了。四川的李家也属于比较早就跟朝廷闹独立的,但是已开始只是该了一个年号,并没有明目张胆的建立国号。后来一看刘渊他们创立了国号,心里就痒痒了。到了李雄的时候就号称成都王,后来又称大成皇帝,但这个成字,我觉得还是从成都那里来的。后来李寿即位以后,把国名改做汉,这就使因为他当年当大将军的时候被封为了汉王。这就使历史上的成汉。前凉政权是一个地方性的政权,而且他似乎也的确没有称雄天下的意思。其政权得名在于它的领导人始终是名义上的晋的凉州刺史,虽然这个凉州刺史最后不怎么受朝廷的管(江东的小朝廷哪管得了西北)而且这个官也是世袭的。凉州在我国今天的甘肃一带,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那里荒凉才的名为凉州的,一家之言而已。据说前凉的张家是汉初张耳的后裔。张耳的儿子张敖当年死活也不肯杀了刘邦,他们老老实实当凉州刺史倒是有几分先祖的风范。前凉政权之后有好几个叫做凉的国家存在于十六国时期。比如同样是名门之后而且是帝王之祖的西凉李家。这个李家自称是李广的后代,而后代的李唐王朝则说自己是他的后代。“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至于他真是还是假是李广的后代,由于《晋书》是唐朝人修的,为了美化自己自称的祖宗,这么夸大一点估计也没什么问题。再说李广本来就是凉州人士,就算不是自己的祖宗也算是老同乡了。李家虽然过去只是张凉政权手下的臣子,但是掌握了大权以后就不象张凉那样老老实实当凉州刺史了。而是自立为了凉王。与别的政权自立为王不同,《晋书》把别人称王(无论是胡人还是喊人,只要他不是正统的晋室)都称作是伪,而不把李暠的凉王前面加上伪字,谁让人家的子孙有出息当上了正统的皇帝呢。苻坚的手下吕光也建立过一个凉政权,也在凉州,史称后凉。可能是因为它的建立几乎紧接着张凉政权,可能也是因为吕光曾经击败并处死了张凉政权的最后一个继承人(虽然他好像一天凉州刺史都没有当过)张大豫,才被史家称做是后凉吧。史家称呼一个朝代往往是很有规律的。比如十六国时期的前后两个赵国。一个是刘曜建立的赵,还有就是石勒建立的照。这两个赵前后相接,而且又是石赵灭亡了刘赵,所以刘赵就被称作是前赵,而石赵就被叫做后赵了。
吕光的手下有一个叫段业的人搞了分离主义,建立了另一个凉政权,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就由于李凉政权的建立而被大大的削弱了。李凉被史家称为西凉,而段业建立,后来由沮渠蒙逊取代的凉政权叫做北凉,这是由于他们的地理位置的原因了。吕光手下的另一个将领秃发乌孤与段业几乎同时建立了另外一个凉政权,即南凉。秃发乌孤的姓名的取得很有些古朴的意思。据说秃发乌孤是在他妈睡觉的时候出生在被窝里的。鲜卑人把被子叫做秃发,所以它就有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姓氏,倒不是说他生下来就是光头。这样子取得自己的姓氏可比慕容家“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那种做秀的的方式质朴的很多。南凉建立以后,一时间进凉州地区就出现了四个凉国,再加上前面的前凉,以凉为国号的国家多达五个,在十六国时期能赶得上这个数字的就数各种各样的燕国了。
慕容燕前后有好几个。比如,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但是他们的老祖宗,或者说是第一个称燕的是前燕的慕容皝。他自称燕王开创了后面一堆燕的历史。之所以称燕,是因为慕容家族活动的地区一开始主要是在古代燕国的地界上,即今天辽宁和河北东北部地区。后来慕容家的人建国就算不在老祖宗所在的燕地,也要称燕,就好像后代有许多刘姓建立的汉一样。前燕的国祚不段,可是后来这几个燕的国祚都不长。慕容垂的后燕虽然稍微长了一些,可是后来却由一个慕容家的养子、具有朝鲜血统的高云继承了统治,高云早死,由部下冯拔继任,史称北燕。最短的西燕才存在了十年,可是却曾经出现了一年当中换了五个统治者,其中还有一个不姓慕容的。
那个时候有三个秦。一个是苻秦,一个是取苻秦而代之的姚秦,还有一个西秦。苻秦的创始人是苻洪。这个人是很具有迷信色彩的一个人,尤其是他的姓名。他本来姓蒲,之所以姓苻,是因为“谶文有‘草付应王’,又其孙坚背有‘草付’字”,而所以叫洪,是因为小的时候“民谣曰:‘雨若不止,洪水必起。’”国号称秦,是因为他在后赵的时候担任过陕西附近的主要军事负责人,后来又主要在这一带活动,加上自己本身就是秦地的人,故而如此。后来他的后代建都于长安,更要以秦为号了。后来姚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成国号为秦。姚家也是时代在长安一带活动的。西秦的乞伏国仁,家也是陕西的,又曾经和姚家一样做过苻坚的手下,建立的政权也叫秦,只不过地域靠西,所以叫西秦。
“五凉三秦在西北,两赵五燕河北立。成汉西南开生面,夏魏代国卓然立。”十六国时期,晋以外的政权先后其实不止石榴。西北的夏,河北的冉魏和北魏的前身代国也是当时比较重要的政权。十六国时期有一个很小的政权曾经存在过,那就是冉闵的魏,史称冉魏。冉闵在邺建立政权,自然就效法曹操,建国号为魏了。赫连勃勃本来和刘渊他们是一家子,也姓刘,但是建立政权以后,认为自己不能跟妈的姓刘,但是自己爹本来姓什么也不知道了,认为“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就改姓赫连了。他建立夏政权,也不是根据自己统治地域的名称,而是“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这在十六国的时期的国名中可算是一个很有趣的特例了。但是性质和刘渊称汉、慕容称燕一样,只不过他人的祖宗远了一点吧。
由此想到元朝国号问题。过去人们通常以为,蒙元前期的国号为大蒙古国,1271年以后改称大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萧启庆先生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建立蒙古文国号Yeke Mongol Ulus(也可蒙古兀鲁思),汉文直译为“大蒙古国”,意译为“大朝”。1271年,忽必烈出于统治汉地的需要,正式创立汉文国号“大元”,但蒙古文国号并未从此废弃,而是两者并用,直至元末。
其一,蒙古此次建国号的基本思路,是“以义而制称”,以“美名”来接续历代中原王朝的正统。按以美名为国号,本是东汉《白虎通德论·号》以来所主张的正统思想,所谓“王者受命,必立天下之美号以表功,自克明易姓为子孙制也”,便是这层意思,唐为荡、虞为乐、夏为大、殷为中,也都是《白虎通德论·号》所作出的附会解释。以忽必烈《建国号诏》与《白虎通德论·号》对读,其理论上的承续关系一目了然;然则大元国号的定立,正表明了蒙古大汗政权接受“古制”———汉文化的一个方面,及其通过采用汉式国号、以赢取中原正统的政治与文化企图。
“以义而制称”的大元国号,还有着现实的作用。朱希祖指出:“蒙古崛起沙漠,而其统一中国,乃定国号曰元,消除地方及种族之色彩,使异国异族之人,失其外族并吞之观念,此最为当时之妙用也。”(朱希祖《后金国汗姓氏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上册,1933年版)
其二,忽必烈定国号大元,与他所宠任的刘秉忠、王恽等“耆宿诣庭,奏章申请”分不开。王恽《乌台笔补》“建国号事状”条云:
伏见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国号,以明肇基之始。方今元虽纪而号未立,盖未有举行之者,是大阙然。钦惟圣朝统接三五,以堂堂数万里之区宇,垂六十年大号未建,何以威仰万方,昭示后世?愚以谓国之称宜下公卿大臣及五品以上官集议阙下,则天下幸甚!
按“方今元虽纪而号未立”者,“元虽纪”指1260年三月忽必烈即汗位后,随即于五月建元“中统”(1264年八月又改元“至元”)。虽然在汉族的历史上,建元也是开国的头等大事,但对于蒙古民族而言,更为前所未有的创举。至于“号未立”,盖王恽视“大蒙古国”、“大朝”为非正式国号,恽所希望集议建立者,乃是符合历代中原王朝传统的汉式国号以冀使“圣朝统接”三皇五帝一类的中国“有天下之君”。又“公卿大臣及五品以上官集议”之情形,虽难详考,而据《元史·刘秉忠传》至元“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则忽必烈最早信用的汉人幕僚刘秉忠,是献议以“大元”为国号的关键人物。
在建国号这件事上,不可不提者还有徒单公履。公履女真族,获嘉人。金末登进士第,仕元至翰林侍讲学士。公履秉性纯孝,博学多闻,善于辩论忽必烈所颁发的《建国号诏》,即出自公履之手。
要之,汉臣王恽请建国号,汉臣刘秉忠奏号大元,汉化女真人徒单公履受命拟诏,于是乃有新的汉式国号“大元”。
其三,《建国号诏》“体仁之要”、“道协天人”云云,反映了蒙古从“马上取天下”的游牧国家到“不可以马上治”的中原王朝的转变;大元国号的确立则可以认作此种转变完成的标志之一。按1260年四月,忽必烈颁布了即位诏。诏书指出:成吉思汗创业以来的%$余年,“武功迭兴,文治多缺”,“爰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建极体元,与民更始。”以此为指导,早在继承汗位前即长驻汉地、主管漠南汉地军政诸事的忽必烈遂更加激进地推行汉法。建立年号、国号,为皇室先人奉上庙号,也是忽必烈以汉法治中原的重要措施:寓有“中原正统”之意的“中统”年号创立于1260年五月,1264年八月,又改年号“至元”;1265年为成吉思汗奉上庙号太祖,次年又上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及生父睿宗(拖雷)庙号;1271年建国号大元。至此,蒙古大汗政权全面采取了汉族的建号模式,“反映着蒙古从游牧国家到中原王朝转变的完成”(萧启庆《说“大朝”:元朝建号前蒙古的汉文国号》,《汉学研究》1985年第3卷第1期)。
关于大元国号的“以义而制称”,上引《建国号诏》有明确的说明:“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考《易·乾卦》:
乾,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是“元”为乾卦“元亨利贞”四德之首,万物的生长都藉“元”开始,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然则元的这层意思,与蒙古民族敬天的习俗十分吻合!,又与忽必烈《建国号诏》所宣称的“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协调一致。取义如此,“大元”国号就不仅能为敬天的蒙古民族所接受,也成为忽必烈实行汉化的文化标志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元”字还有其它诸多美意。如由元字本义为人头(首)引申,元有“开始”的意思,《说文解字》:“元,始也;”由《易·乾卦》“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元有“善良”的意思;《易·乾卦》“大哉乾元”云云,元又有“大”的意思,甚至可以认为本义就是“大”;然则本来就精习《易经》的刘秉忠建议国号时,当考虑到了“元”字此义。“元”有“大”义,据忽必烈《建国号诏》也可看出:“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振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的确,当1271年定立国号大元时,蒙古大汗之国,已有蒙古本部、西夏、金、大理、吐蕃等五大区域及西辽、南宋部分地。而以此等泱泱大国,“称义”而定“鸿名”,“大元”可谓名副其实。取义于“大”的“元”,与此前的“大蒙古国”、“大朝”又有联系,能够衔接。《经世大典·序录》:
自古有国家者,未若我朝之盛大者矣。盖闻世祖皇帝初易“大蒙古”之号而为“大元”也,以为昔之有国者,或以所起之地,或因所受之封,为不足法也。故谓之元焉。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是则蒙古大汗的三个汉文国号,竟一脉相承,且做的都是“大”字的文章!“元”也是“大”,只不过较“大”更富文彩,更加有典有据而已。
其实还不独“大元”国号,若世祖忽必烈之年号至元,成宗铁穆耳之年号元贞、大德,武宗海山之年号至大,也都与《易·乾卦》“元亨利贞”四德及“大”之意义有关。这样看来,立国中原后的蒙古大汗政权,不仅国家建号制度(如年号、庙号、国号)全面采取了汉族的模式、汉语的称谓,其年号、国号的取义,还多与汉民族传统儒家经典《易》有关。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列《易》为《六经》第一,宋代理学家又以《易》居《十三经》之首;又《易经》开卷,便是“乾,元亨利贞”。蒙古自忽必烈时代起,便不再是草原游牧国家,而是中原正统王朝,由此也可见一斑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3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史上有哪些为了美不要命的神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