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方舟故事还在流传,犹太难民纪念馆虚拟展览上线芝加哥市网站

澎湃新闻 2023-09-21 03:39:50

二战时期上海接纳和保护犹太难民的那段历史,正被全球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2月26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办“方舟载友谊,奏曲颂希望——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2021元宵招待会”,现场视频连线芝加哥市政府,共同祝贺犹太难民纪念馆虚拟展览在美国芝加哥市友城委网站上线。

同时,与会嘉宾们还共同欣赏了首部中美联合音乐剧《上海奏鸣曲》的部分片段。《上海奏鸣曲》以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这段历史为背景,以音乐剧作为载体,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开放包容倡导和平的理念。该剧执行出品人及领衔创作人、旅美中国籍音乐家高翔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音乐剧创作背后的故事。

“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第一次到上海的犹太难民纪念馆参观,感触特别大。”高翔在分享他的创作经历时说,随后,他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历史研究,了解到当时在上海避难的两万多犹太难民中,有200多名是来自德国奥地利的音乐家,很多中国第一代知名音乐家都是他们的学生。为此,他希望创作一部音乐剧,来推动中美友好关系和文化理解。

据介绍,《上海奏鸣曲》由数十名中美着名艺术家和教育家历时四年倾力打造,讲述了犹太音乐家与当今华人华裔古典音乐家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一部旨在美国民间、学校和主流社区推动中美友好关系,倡导和平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作品。

这一新式音乐剧结合了百老汇音乐剧、中国戏曲、西方古典音乐和新派视觉艺术,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特拉华州和纽约市进行工作坊展演期间取得极大的反响,引发中美观众强烈共鸣。

坐落于虹口区长阳路与舟山路交会处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全球唯一以大屠杀为背景、以拯救为主题的犹太难民纪念馆。而这里,也正是二战期间许多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之处。

当时,犹太人遭到迫害屠杀。当世界各地几乎都将犹太难民拒之门外时,中国上海向他们敞开了大门。1933年至1941年,大批犹太难民远涉重洋,上海给予了他们温暖的庇护,成为在腥风血雨中庇护犹太人的“诺亚方舟”,由此也留下了一段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故事。

2018年,犹太难民纪念馆启动扩建项目。历时近三年,2020年12月8日,扩建后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重新开馆,面积从1000多平方米到4000多平方米,展品从150件到近1000件,近20个复原场景,161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参观者可多媒体互动“沉浸式”体验跨越民族的特殊情谊。

此次“方舟载友谊,奏曲颂希望——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2021 元宵招待会”活动由上海市外办美洲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东方网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受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支持。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开放时间及预约指南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经过重新的扩建以后目前已经正式开放,此次扩建以后对于的纪念馆的展览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升级,将由当年的受害者“亲自”将故事讲给大家听,纪念馆目前餐区预约观赏措施,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开放情况另行通知)

场馆地址:虹口区长阳路62号

预约方式:参观者可通过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官网和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后购票进入。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特色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全球唯一以大屠杀为背景、以拯救为主题的犹太难民纪念馆。与以往不同,此次全新亮相的新馆整个展厅以“沉浸式”的氛围,带着参观者以“听故事”的方式,去了解这段历史往事。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通过浏览影像资料,听犹太难民亲口说一说当年经历;可以通过一件历史文物,了解犹太难民如何从海上逃亡到上海;通过一个复原场景,知道犹太难民和上海邻居的生活环境;更可以通过一部历史短片,快速了解历史背景。尤其展馆序厅部分,通过多媒体影像装置实现了类似肉眼3D的特殊效果,让参观者瞬间就融入凝重的历史氛围之中。

触摸按钮可以“讲故事”的装置、可以和观众实现交互的大型触摸屏??经过扩建改造后,全新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还汇集了大量“高科技”。基于丰富史料推出的展陈内容,以艺术表现和科技支持紧密结合的方式,为观众带来一场历史、科技和艺术的交融的视觉盛宴。

“沉浸式”展厅说好中国故事

经扩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除摩西会堂旧址原封保留外,纪念馆展厅、广场等部分均进行了扩容和升级,展览面积扩大至4倍,展陈面积扩大10倍。纪念馆新展厅内部不仅设计简约、时尚,而且展品也更为丰富。整个展陈共分为“逃亡上海、避难生活、同舟共济、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6个部分,囊括了近1000件展品,十几个复原场景、通过161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讲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如何逃离纳粹屠杀、如何来到上海虹口、中国人民如何和他们友善相处的感人故事。

而原本位于纪念馆入口通道的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此次也被整体移动到了扩建后的广场上。名单墙设立初期,原本仅刻有13732个名字,目前名单墙上的名字已增加到18578个。现在,名单墙的最后设置有一块“留白”墙面,等待通过今后的史料征集,补上更多姓名。

每件展品背后都是一段往事

在展示的千件展品中,既有“贝蒂的婚纱”“约瑟夫的玩具独轮车”等老展品,也有很多首次展出的“新品”。

在“同舟共济”展厅内,一把看似普通的银色哨子是“隔离区”无声的见证者。欧洲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平静生活随着1943年“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的设立被打破。当时,日本当局为了方便管理,在隔离区成立了犹太人自管组织“外人保甲制度”,由犹太人担任“保甲人员”,监察自己的同胞是否有擅出隔离区的行为等。这个哨子正是当年犹太人“保甲人员”使用过的。哨子的捐赠者汉娜洛瑞?埃斯奎纳齐(Hnnelore
Esquenazi)是一位曾经居住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去年11月下旬,纪念馆工作人员特意赶到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汉娜洛瑞的家中。86岁的汉娜洛瑞在家中口述当年的避难经历,由她的外孙女剪辑成30分钟的录像。汉娜洛瑞把这段录像以及珍藏了一辈子的哨子、上海工部局宰畜场入门证、德国护照等物品捐给了纪念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2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