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变 是个怎么样的故事呢?是否有沙丘之变,当事人既然没有留下相应文字记载,就很难说篡改诏书是真的存在还是后人捏造。作为一国君主没有杀伐决断,很难统治天下,所以从情理上来说他很难得 秦始皇 的欢心。当然把扶苏派到边关也有可能是锻炼他,让他更加有一国之主的豪气。历史呢,写下来的不一定是真,历史为后人所书,后人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反秦的借口,你都不是正统,天下有德者居之。
一旦 赵高 犯罪,秦始皇就要求蒙毅调查案件,而蒙毅是公正而不粗鲁的。根据法律,赵高将被处决,在秦皇帝突然原谅他的罪行后,他也恢复了自己的立场,而赵高则会对 蒙毅 表示不满。秦始皇去世后,赵高害怕儿子会被重用而不利于自己。他想利用秦始皇的死去除它们,让胡海变得有条不紊,所以沙丘会有变化。
关键赵高得到了 李斯 为代表的朝臣集团支持,否则是无力诛杀扶苏和蒙毅集团的。双方联手消灭了皇权代表的扶苏后,内廷和外廷再展开对战,李斯出局,赵高一家独大,但也埋下了自己覆灭的种子。因为内廷是依赖于皇权存在的,皇权衰落,赵高作为太监,血统和道统上无法继承皇位,最终赵高也被身灭。沙丘之变并不存在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可能性,而是诛杀 扶苏 符合赵高和李斯集团的利益。
秦始皇事无巨细均由自己操办,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理解,他为什么那么热衷寻找仙丹。多数说法支持起因为癫痫或脑膜炎之类的急性病。谋害说:宦官赵高深得秦始皇宠信,还是教授 胡亥 法律的老师,秦皇病重时遗诏传位扶苏,于是两人密谋加害。 蒙恬 亲弟弟蒙毅一直随侍保护,秦皇发病是突然被派往边关,这于常理不合。
如趁病重昏迷窒息、下毒岂不是更能掩饰?赵高胡亥沙丘之变的过程。秦始皇传诏书让扶苏继位,赵胡两人密谋后决定拉李斯下水,于是赵高言于李斯:"扶苏刚毅而武勇,继位后毕用蒙恬为宰相"。李斯说:"我听说古代 晋国 因为换太子的事情,闹得三世都不安宁;齐桓公兄弟们为了争夺王位,结果死的死,杀的杀; 商纣王 大杀宗室和亲成,不听劝谏者的忠言,结果国都被夷为丘墟,社稷灭亡了。而李斯平时以苛刻出名,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声望不够好;而且自己又不是扶苏的亲信,所以在赵高的利诱之下,关键的时候作出了错误的决定。
还有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是秦二世即位后残暴不仁很快就被反秦势力推翻,人们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和受到沙丘之变影响的人调查出了事情的真相,为顺天理推翻胡亥的二世政权正名。从而沙丘之变为人所熟知,在 司马迁 的史记中详细的记载了沙丘之变,但也并未说明怎为为人所熟知。两千多年前的事情皇家给人们留下的更多的只是猜想。
学秦国商鞅变法,把旧贵族都干掉,让普通百姓看到通过军功能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再加强一下农业生产,就行了。尤其要记住,不要因为大儿子给小儿子下跪就发妇人之仁,把国家分一半给大儿子,这样就不会有沙丘之乱了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日渐激烈,动不动就要灭国屠城。诸侯列国为了乱世求存,纷纷开始变法图强。楚国有吴起变法,秦国有商鞅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赵国则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与其他国家的变法不同,秦国、韩国、楚国的变法都是董事长坐在幕后掌舵,聘请一个职业经理人来主持变法。
赵国的变法则是老板直接站在前台主持具体事宜。所谓统治,统和治是两回事。
统是用人字,治指的是管理具体事务。 历史 上那些雄才伟略的君主,大多数人都只能够统,而不能够去治。像刘邦这样的人,他不会打仗没关系,但他只要能够驾驭韩信就行了。
而能够把统治这两个字集于一身的,整个中国 历史 上也就是赵武灵王这么一号人。可是,就是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君王却在沙丘行宫折戟沉沙,落得个晚节不保。那沙丘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让这位战国天骄马失前蹄呢?
在赵武灵王继位之初,赵国的国际环境异常恶劣。那个时候,齐国、秦国、楚国刚刚崛起,还没有成为天下霸主的迹象。
前一任霸主是三晋之一的魏国,但是魏国在马陵之战、桂陵之战两战失利,导致霸权衰落,列国崛起。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则是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赵国本来是三家分晋最强的诸侯国,没想到被魏国后来居上。现在魏国衰落了,该轮到我老赵家出来抖一抖威风了吧?
于是出头鸟赵肃侯把周边接壤的诸侯国全都打了,打了一遍,不落下风,却落下了一大堆仇敌。赵肃侯刚死,魏惠王就召集五国联军前来为赵国吊丧。
赵武灵王临危不乱,他通过自己妻子韩国公主的身份,成功策反了自己的老丈人韩王。然后又结交了位于中原核心区的宋国国君宋康王,双方结成了长达30多年的战略同盟。
由于这两个国家位于中原核心区,能够四面用兵,严重威胁了魏国、齐国的大后方,导致五国联军虎头蛇尾的就散了。
赵武灵王为了继续巩固跟韩国的关系,就立了韩国公主生的大儿子公子章为太子。这个公子章有勇有谋,跟赵武灵王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自古以来,像秦皇汉武这些一代雄主都有一个烦恼,那就是自己的儿子太过于懦弱,不类己。往往在继承人问题上整出幺蛾子,搞得血流成河,跟他们比起来,赵武灵王可就幸运太多了。
可这个赵武灵王却偏偏在继承人问题上,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韩国公主去世之后,他又喜欢上了一个叫做吴娃的女子,这个女子据说长得倾国倾城,把他迷得神魂颠倒,后来还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
公元前299年,这个吴王后在临终之前跟赵武灵王提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够立她的儿子做太子。人之将死,赵武灵王不愿意自己的爱妃死不瞑目,于是就一个人顶着所有的压力,把赵国上下都觉得满意,而且没有一丁点过错的太子废掉了。
虽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赵武灵王凭借自己的个人权威,还是硬生生把这件事情推进下去。你说到此为止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只要把公子章囚禁起来,或者干脆赐死,赵惠文王还是能够顺利接班的。
可没有,公子章丢了太子位兵权依旧。
可在这件事情发生了同时,还发生了另外两件事情,就是胡服骑射改革和攻灭中山国。胡服骑射改革,其实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核心主旨只有一条,那就是把原来分散在贵族手上的兵权重新集结在国王手上,进行改编重组。
这就严重损害到了贵族阶级的利益了。可一方面,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赵国国力蒸蒸日上赵武灵王的权威日益深厚,贵族阶级也是敢怒不敢言。
另一方面,赵武灵王也没有像秦国的商鞅那样把事情做绝,虽然动了他们的枪杆子,但却没有动他们的钱袋子。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没有动他们的土地和奴隶,他们还是能够忍受的。
而中山国这个国家就更有意思了,他的国土南北、西三面都被赵国包围,堪称是赵国的心腹大患。一直以来都充当了其他国家制衡赵国的棋子。
为了灭掉这个国家,赵国几代国君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是每次都由于外部干涉无功而返。胡服骑射成功之后,赵武灵王下定决心要灭掉这个大敌。
可我们前面说过,赵武灵王是一个集统治于一身的君王。与其他国家的君主专职用人不一样,赵武灵王不仅要用人要制定国家的战略方针,还要插手到国家具体的行政事务里头。这就极大地牵扯他的精力,没有办法专心致志灭掉中山国。
而中山国不是个小国,想要灭掉它必须集中全力。于是,在赵武灵王的脑海中就涌现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让自己的儿子提前接班,把国家具体的行政事务都交到他的手上,自己则专心负责带领军队灭掉中山国。
鉴于自己的儿子年纪还太小,避免他被那些贵族带坏。于是就把帮助自己主持胡服骑射的心腹大臣肥义,给赵惠文王作老师。
后来的事情果然按照他的预料发展,专心致志于搞外交军事的赵武灵王。运动一系列非常巧妙的外交、军事手段。在没有引起周边大国强力反弹的情况下,居然把中山国这个中等强国给吞并了。
要知道吞并一个中等强国,很容易会引发国际 社会 的反弹,因为这种行为会打破天下势力的均衡。比如齐国吧,他后来吞并了宋国,结果就引发了五国伐齐。
但是赵武灵王很快就发现,灭掉了中山国这个仇敌,虽然让他在赵国国内的威望如日中天,但赵国的权力正在飞快地从他的手中流失。因为他过早地把儿子扶上了王位,导致国内的各方势力都觉得未来天子的身份已经确定了,可以放心大胆地下注了。
而年轻的赵惠文王,明显比人到中年的赵武灵王更有前途,大家会站队谁就不言而喻了。
赵惠文王这个时候还是太子的话。他这个太子的身份就不能说是十拿九稳,就像他的哥哥公子章一样,说不定哪天天降横祸,毫无理由地就被废掉,所以大家是不敢随便站队的。
但是,等他当了国君之后,彻底把君臣名分给坐定了,大家就可以放心大胆下注。这是赵武灵王给自己挖的一个大坑啊,如果他当初让太子监国,情况都比现在这样好得多啊。
赵武灵王决定要把权力从亲生儿子手上夺回来,皇位面前没有父子亲情,这会他想起了公子章。公子章无缘无故被废了太子之位,正憋着一肚子的怨气呢,还有比这更好的刀子吗?
于是,赵武灵王在朝廷上提出决议,希望把赵国分成两半,一半给公子章,一半给赵惠文王。毫无疑问,这个荒唐的决议,很快就被赵国上上下下给驳了回来。
当时列国兼并这么激烈,大家吞并领土都还嫌来不及呢,你还敢把国家分成两半?
但赵武灵王压根就没指望他们会通过这个决议,他是一代雄主,怎么会蠢到把国家分裂成两半这种地步呢?他这么做,实际上就是要给公子章站台,我现在又后悔了,准备把这个大儿子扶上位,你们做好站队的准备哦。
还有就是要彻底把公子章的野心给撩拨起来,让他之后能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火中取栗。可是赵武灵王却算错了一样东西,人心。
他觉得只要自己表态暗示,就能一呼百应,可现在大家伙都已经抛弃公子章,把筹码押到了赵惠文王的身上,就算是赌博都讲究个买定离手,更何况是皇位继承这种事情呢?
要是公子章回来了,如何看待他们这些叛徒,轻则前途不保,重则抄家灭族啊。你这想一出是一出,无异于拿我们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呀。
更要命的是,当时赵武灵王想要重新夺回权力,并不仅仅是贪恋权力那么简单。他是想要在胡服骑射的基础上,采用楚国道家大贤鹖冠子的 天曲日术 在行政和经济两个领域上,进行第二轮变法,这件事情让贵族们直接动了杀心。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以巡视陵墓为借口,让赵惠文王和公子章两个人跟着他到沙丘去寻找龙穴。
他这个借口找得很好啊,为父亲寻找墓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赵惠文王胆敢拒绝,那就是不孝。赵武灵王可以名正言顺地废了他。可如果他来了,那公子章就可以趁机发动叛乱,杀掉他。
可惜啊,百密一疏,相伴三十年的老相国肥义,察觉到了赵武灵王的心思。在公子章设下鸿门宴,以赵武灵王的名义召赵惠文王赴会时,他劝阻了赵惠文王,孤身一人前去打探。
眼见阴谋败露的公子章,狗急跳墙发动叛乱杀了肥义,赵惠文王则因为肥义的安排,躲过了这一劫。
之后公子章则假装挟持赵武灵王,动用赵武灵王的护卫队继续追杀。这个时候,决定胜负的关键就是赵武灵王本人的态度。
我们前面说过,赵国的野战军团可全都在他的手上,赵惠文王手上只有一些首都卫戍部队和皇宫护卫,跟拥有赵武灵王卫队的公子章其实是半斤八两。如果他公开表态支持公子章,那么公子章就不是叛军,赵国各路军队就会站在他这一边,帮他干掉赵惠文王。
但是这样一来,赵武灵王就难免会落下一个以父杀子的骂名。赵武灵王掌控全国军队,想要发动武装政变,把儿子拉下台轻而易举。之所以费尽心思把公子章拉下水,搞这么一出,不就是为了避免这个恶名吗?他是名震天下的 赵武灵王 ,岂能有污点。
可他这么一搞,就导致了公子章的处境非常尴尬。赵武灵王没有公开表态,他就始终顶着一个叛军的骂名,赵国的军队就不敢随意站队。
而与此相反,赵惠文王则是名正言顺的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不表态的情况下,军队就会被他拉拢过去,一旦公子章短时间内不能拿下赵惠文王,赵国军队逐渐聚拢到对面,就会导致了他的劣势越来越大。
最后局面甚至脱离了赵武灵王的掌控,将军们都站了队,现在就算赵武灵王出来表态,都没用了。贵族们一看这个机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兵把沙丘行宫团团围住把 赵武灵王 活活饿死。
可怜英雄气,到此梦黄粱。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2]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3]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4]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5]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有说法“百代犹得秦政法”。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6]。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大规模平民暴动起义。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7-8]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国祚。1历史编辑秦人起源
主词条: 伯益、秦孝公秦人是汉族西迁的一支。秦之先祖为先贤伯益,伯益乃颛顼后裔(注:黄帝正妃嫘祖生二子:长曰玄嚣、次曰昌意;玄嚣生蟜极;蟜极生三子:帝喾、挥公、大业之父;昌意生一子名颛顼,颛顼有一女名女修;大业之父娶颛顼之女女修,生大业;大业娶女华,生伯益,据史籍记载大业、伯益与益是不同的三个人)。本为古部落首领,舜帝赐姓“嬴”。[3]至夏末,费昌(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商汤御,败桀于鸣条,其后嬴姓世代辅佐殷商,故史载嬴姓多显。
至商末,蜚廉(伯益九世孙中潏之子)、恶来(蜚廉长子,恶来之弟是季胜)父子皆以材力侍纣,后周武王伐纣,败商军,武王亲射恶来之口以泄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至周穆王,造父(注:蜚廉次子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9],造父侄孙非子(注: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即秦非子)为周孝王牧马有功,周孝王赐给了他一小块土地秦,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后来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4][10]当时,为谋求强兵兴国,各国纷纷开始变法图强。魏文侯敢为天下先,率先起用法家李悝,李悝撰写《法经》六篇以为治国之道,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开发地利、奖励农耕的经济政策,魏国遂强。[11]为了改变秦国被楚国、魏国欺凌的处境,胸有壮志的秦孝公(公元前381-前338年),于公元前362年即位后(时年19岁),决心复兴秦国,再现穆公的伟业。秦孝公不吝重赏,下令求贤,向全天下颁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11-12]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卫人商鞅就是这个勇敢的人,他从魏国跑来了,[13]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革新,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11][14]商鞅变法
主词条: 商鞅变法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
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因变法有功被封于商,故又称商鞅。在孝公宠臣景监的举荐下,商鞅献上了一套“循名责实,信赏必罚”的变法计划。秦孝公大为赞赏,决心实行变法。[16-19]第一,实行连坐法。公元前356年,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20]后来,又禁止家人“同室内息”,使父子、男女有别。[21-22]此外,还“平斗俑、权衡、丈尺”,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商鞅将全国的小都、乡、邑集合成四十一县,县置令、丞,破坏了旧贵族的封邑,加强了国家的集权。[23]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方便了税收和交换。对赋税制和俸禄制度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之法规定:农民“致粟帛多者”可免除徭役或租税,不努力耕作或弃本逐末者全家被罚为仆人。[24]而且,凡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21]后来,又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权,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为中央集权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5]第三,避私斗,奖励战功。按军功大小取得贵族爵位,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按贵族爵位高低分配田宅,无军功者不可得爵,私斗者受罚。[26]“军功爵”是以上缴杀敌首级数作为晋爵受奖的依据。此举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官制,士兵斩一敌军官马上可晋一级爵位,较之魏国只赏铜八两的规定高得多。有了军功即使是仆人也可以得到升官,没有军功即使是过去的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待遇。[25][27]措施 目的及作用
“开阡陌封疆”、“废井田”、“民得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度,开垦荒地,肯定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地主的政治势力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编制户口、“什伍连坐” 实行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发展经济,壮大地主阶级经济力量
“平斗桶、权衡、丈尺”颁布标准度量衡器 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
“燔诗书而明法令” 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统治阶级的专政大国兴起
秦国平民从此有了用战功改变自身地位的希望,军人也成了最荣耀的职业。立军功者能升官晋爵,极大地刺激了秦人的生产积极性和为国作战的勇气,掠地和缴获愈多也使秦国论功行赏愈有了资本……如此循环,秦军愈战愈强,成为一支令东方诸国丧胆的虎狼之师。[28-29]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迅速使得秦国从一个西方不起眼的弱国变成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的军事强国。[30]秦国在商鞅变法的短短十多年间,被治理得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秦人皆“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闻战则喜,“乡邑大治”。[31]连周天子也送礼给孝公,封为“方伯”(一方诸侯领袖),各国纷纷前来祝贺,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富足的国家。[30][32]商鞅推行了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运动,但却落得惨遭车裂的下场。[33]这对于商鞅个人来说,当然是十分不幸的;然而对于秦国的发展来说,商鞅苦心经营的变法成果无法抹杀,其身虽死,其法未败,乃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34]。商鞅主持的变法在各国中是最全面,最系统,最彻底的。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军功授爵制)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其后出现了尉缭子、白起、王翦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使秦国很快跃居战国首强,迈出了秦朝崛起的重要一步,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中国统一的中心力量。[29]攻灭六国
主词条: 秦灭六国之战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
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36-38]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39]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37-38][40]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37-38][41]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37-38][42-43]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37-38][44]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37-38][45]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37-38]?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37-38][47]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37-38][43][48]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37-38][49]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当时还有卫国作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废[37-38]。
北征匈奴
主词条: 北击匈奴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上,战国末年以来,常向南方侵
犯。全国统一以后,秦始皇派蒙恬率军三十万抗击匈奴。[51]蒙恬于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收复河套以南地,即当时所谓“河南地”,第二年进一步斥逐匈奴。[51-52]秦自榆中(在今甘肃兰州以东,但有异说)向北,在黄河以东、阴山以南的地区内设置三十四县,并在黄河的一段地区因河筑塞。[53]秦还把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长城修复并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迄辽东的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之一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54]接着,秦又徙民几万家于河套。这对于边地的开垦和边防的加强,起了积极作用。[55]降服百越
主词条: 南戍五岭? 灵渠[56]
中国境内的越人分布在华东、华南地区,分为闽越、南越、西瓯等部分。闽越在今浙江、福建一带,南越在今广东和广西东部,西瓯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以至于云南东南部。越人“断发文身,错臂左衽”,依山傍海,从事渔猎和农业。西瓯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55][57]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军灭楚,继续南进,夺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置会稽郡(今浙江绍兴)。[47]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派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进攻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九嶷(今湖南宁远南)、番禺(今广东广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余干(今江西余干境),进行了三年不解甲、不弛弩的艰巨战斗。秦军击败了闽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闽中郡(今福建福州)。攻南越的秦军,也占领了番禺。只有西线的秦军遇到西瓯人顽强的抵抗。[55]为了解决秦军转饷的困难,监禄率卒在湘水、漓水间开凿灵渠(在今广西兴安),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在秦军和西瓯人的战斗中,西瓯君译吁宋和秦军统帅尉屠睢相继战死。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又谪发内郡曾经逃亡的人、赘婿、商人增援,征服了西瓯,在南越、西瓯故地及其相邻地区建置了南海郡(今广东广州),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和桂林郡(今广西桂平),并继续征发人民前往戍守。[58]这样,几十万北方农民就留在那里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珠江流域。[55]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结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开始了。这是古代历史上特殊的伟大事件。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器械同量,同书文字。”[55]严刑峻法
主词条: 苛政、沙丘之变?
长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响,使秦始皇非常关心六国旧地的动静,担心六国旧贵族图谋复辟。为了防止割据的再现,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另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以便监视。[60]他把缴获的和没收的武器加以销毁,在咸阳铸成十二个各重千石的铜人。[61]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尽可能消灭封建贵族依以割据的手段。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特别是六国旧境,秦始皇还修建由首都咸阳通到全国各地的驰道,[62]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他自己多次顺着驰道巡游郡县,在很多地方刻石纪功,以示威强。[63]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修筑由咸阳经过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区,还修筑了今四川宜宾以南至云南昭通的五尺道,于近旁设官进行统治。[57][64]秦统一以后的十几年中,秦始皇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多次的大规模战争,完成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65]据估计,当时全国的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秦始皇采取赵陀等人的意见迁移关中50万秦人至岭南与当地人民族融合,但导致关中空虚,大大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
秦二世时期,农民生活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举行暴动。这种种情况说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会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事业的同时,也造成了秦王朝倾覆的条件。所以西汉时的贾山谈到秦代“群盗满山”的情况时说:秦始皇在世时,他的统治已经在崩溃,但是由于皇帝以及开国大臣在镇压,没有人敢于和政府对抗。[57]走向灭亡
主词条: 胡亥、赵高、秦末农民战争
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67]他令农民增交菽粟刍藁,自备粮食,转输至咸阳,供官吏、军队以至于狗马禽兽的需要。他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发民远戍。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困苦达于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一触即发的地步。[68]在农民酝酿反秦的时候,潜伏着的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也在俟机进行分裂活动。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就是这种分裂活动的征兆。[57][69]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一队开赴渔阳(今北京密云)的闾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秦法规定“失期当斩”,戍卒们面临着死刑的威胁。但根据出土1975年的《睡虎地秦简》,“失期”仅为城旦的处罚,所以此处存在异议。于是,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陈胜,吴广他们杀押送他们的秦尉,[70]率领戍卒,用已被赐死的秦公子扶苏和已故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农民反秦。[71]附近农民斩木揭竿纷纷参加起义。起义军分兵东进,主力则向西进攻,连下今豫东、皖北的铚、酂、苦、柘、谯(分别在今安徽宿县,河南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县境)诸县。当他们推进到陈(今河南淮阳)的时候,已是一支数万人的声势浩大的队伍了。[72]在起义军的影响下,许多郡县的农民杀掉守令,响应陈胜;特别是在旧楚国境中,数千人为聚者到处可见。一些潜藏民间的六国旧贵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机来归,凭借旧日的地位,在农民军中发挥影响。游士张耳、陈馀甚至
劝陈胜派人“立六国后”,被陈胜断然拒绝。陈胜自立为“张楚王”,[74]分兵三路攻秦:吴广为“假王”,西击荥阳;武臣北进赵地;魏人周巿攻魏地。吴广军在荥阳被阻,陈胜加派周文西击秦。周文军很快发展到车千乘,卒数十万人,进抵关中的戏(今陕西临潼境),逼近咸阳。[75]秦二世慌忙发修骊山陵墓的刑徒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应战,打败周文军。[76]周巿在魏地立旧魏贵族魏咎为魏王,自为魏丞相,并派人到陈胜那里迎接魏咎。旧贵族的势力很活跃,涣散了农民起义队伍。陈胜缺乏经验,决心不够,眼看着分裂局面的形成。陈胜周围也出现了不团结的现象。[57]秦将章邯军连败周文,周文自杀。[77]章邯又东逼荥阳,吴广部将田臧杀吴广,迎击章邯,一战败死。[78]章邯进到陈,陈胜败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被叛徒庄贾杀死,陈县失守。[79]陈胜部将吕臣率领一支“苍头军”英勇接战,收复陈县,处决了庄贾。陈胜作为反秦的先驱者,领导起义只有半年就失败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却被他激起,继续不断地冲击秦的统治。[57]陈胜起义后,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项梁侄项羽在吴(今江苏苏州)杀掉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不久项梁率领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队伍扩大到六七万人,连战获胜。[80]闽越贵族无诸和摇也率领族人,跟着秦番阳令吴芮反秦。原沛县亭长刘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泽,也袭击沛令起事,归入项梁军中。项梁立楚怀王之孙为楚王。[81]以后,项梁在定陶败死,
秦章邯军转戈北上,渡河击赵。
这时,代替蒙恬戍守朔方边塞的王离,也率大军由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东出,包围了张耳和赵王歇驻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境)。楚王派宋义、项羽救赵,派刘邦西入关中。[83]宋义北至安阳,逗留不进。项羽杀宋义,引兵渡漳河,经过激战,解巨鹿之围,被推为诸侯上将军。[84]以后,秦将章邯率二十万人向他投降。[85]刘邦迂回进入武关,到达咸阳附近。那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继立的子婴贬去帝号,称秦王,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秦亡。[7]刘邦废除秦的苛法,只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深得秦人拥护。[57][86]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312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当上太上皇的李隆基,晚年生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