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五大野战军整编时设立了兵团,下辖3,4个军,全军共成立了19个兵团。其实在这之前,我军已经成立过10个兵团。
1、中原野战军,陈谢兵团
解放战争中,中原野战军肩负着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广大地区作战任务,野战军的主力活跃在豫东、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与华东野战军配合作战。
中原野战军4纵作为一支独立部队,在陈赓带领下战斗在豫西、山西南部和陕南。这支部队牵制着阎锡山的主力,与胡宗南的部队进行交锋,策应延安根据地。
1947年6月,中野野战军集中4个纵队主力,组成了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亦称刘邓大军),在全国率先进行反攻作战,战略进攻。与此同时,下辖的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组建了8纵、9纵、10纵、11纵、12纵5个新编纵队。
为了配合南征野战军行动,陈赓率领的4纵也进行了增强。1947年7月27日,中央军委决定中野9纵(秦基伟纵队)以及西北民主联军38军(孔从周起义部队)统一归陈赓指挥,与4纵合编为陈谢兵团(陈赓、谢富治)。
陈谢兵团成立后,或者作为独立战略力量作战,或者与华东野战军联合作战。直到一年后解放郑州和开封时,才和中原野战军主力会合。
陈谢兵团后来改编为第四兵团。
2、华东野战军,四个兵团
与中原野战军由129师一脉相承不同,1947年1月,来自江苏和山东的部队合编,打了很多胜仗。到当年8月,为了配合中原野战军的战略进攻,华东野战军也进行了分兵。陈毅和粟裕亲率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纵队及特种兵纵队横越陇海路,挥戈南下豫皖苏区。这一部分是华东的主力,也称为外线兵团。
为了保卫根据地,吸引和箝制敌人,华野留下4个纵队作战。其中,9纵是4大主力纵队之一,也和中野4纵一样是留守部队的中坚,2纵、7纵较弱,13纵队更是在山东刚刚组建。留在山东根据地的部队,也被称为内线兵团。此外,在苏北,还有当地组建的第11、第12纵队。
1948年春天,毛主席计划进一步调动敌人,派粟裕率领一支部队挺进江南,担负开辟华南战场任务。据此,外线兵团一分为二,华东野战军分成了4个兵团:
第1兵团,第1、第4、第6纵队,粟裕任司令兼政委(陈毅调到中野)。准备南下江南作战。
第2兵团,第7、第9、第13纵队及渤海纵队(新组建),许世友任司令,谭震林任政委。继续在山东作战。
第3兵团,第3、第8、第10纵队,陈士榘任司令员,唐亮任政治委员。该兵团归中原野战军指挥。
第4兵团,第2、第11、第12纵队,韦国清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在苏北地区牵制敌人。
1949年初,华东野战军整军后编组为第7、第8、第9、第10个兵团,不过这4个兵团和1948年划分的4个兵团没有对应关系。
三、东北野战军,两个兵团
东北战场上,国共两军主要在南满和北满地区战斗(以松辽分水岭划分)。经过近一年的战斗,迫使国军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野战军不断增强,已经达到近40万人。
1947年初,冀热辽军区被傅作义切断与上级晋察冀军区的联络,4月20日,中央决定将该军区划归东北战区,冀热辽军区所属部队有8万余人。这一军区离东野总部非常远,只能通过电报进行指挥。
1947年夏季以后,东北战场我军节节胜利,为了便于指挥,东野设立了南满军区、冀察热辽军区两个前方指挥所。1948年4月13日,林彪、罗荣桓等人致电中央军委:为便于山地指挥,为应付同时发生几个战斗,拟组成两个前方指挥所:
第1前方指挥所,原辽东军区前方指挥所,辖第3、第4、第5纵队等部队,萧劲光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在辽东地区作战。
第2前方指挥所,原冀察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辖第8、第9纵队及地方部队,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在河北北部和辽南作战。
1948年9月1日,奉中央及军委命令,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1、第2兵团司令部,分别负责围困长春、进出北宁路作战。
东野的这两个兵团,和后来改编时的4个兵团也没有对应关系。
四、华北军区,三个兵团
解放战争中,华北军区(原晋察冀军区)可谓一波三折。起初时,作为抗战的模范根据地,晋察冀可谓兵强马壮。别的根据地都只有一支野战军,1945年11月,晋察冀组建了两支野战军。第一野战军负责协同晋绥军区部队作战,对手是傅作义、阎锡山等地方军阀。第二野战军负责在冀热辽地区阻击国军出关,配合东北我军。
这一时期,晋察冀军区有9个野战纵队,合计20余万人,带上地方部队有31万人。1946年初,国共谈判精简部队,别的解放区只精简了少数老弱士兵,晋察冀却复员转业了10万人。到1946年7月,20万野战部队只剩了5.1万人,9个纵队81个团压缩为4个纵队24个团,加上地方部队也只有20万人。
解放战争中,晋察冀部队开局又接连失利,进攻大同失利;随后集宁、承德失守,被迫转入防御;后来军区首府张家口又被傅作义攻占,冀察热辽地区与晋察冀的联系被敌人隔断。第1纵队原本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此时南下加入中原野战军,到1947年初,晋察冀军区只剩下了3个纵队。
1947年4月,朱德亲自指导晋察冀军区整军,再次组建了晋察冀野战军,情况才开始好转。1947年底,又成立了1纵、6纵、7纵等部队。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原来两个军区的部队组成两个兵团(1948年8月,组建第3兵团):
第1兵团,辖原晋冀鲁豫第8、第13、第14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兼政委,周士第任副司令。在山西地区作战。
第2兵团,辖原晋察冀第3、第4、第8纵队,杨得志任司令,罗瑞卿任政委。在河北地区作战。
第3兵团,辖原晋察冀第1、第2、第6纵队,杨成武任司令,李井泉任政委李井泉。配合第2兵团作战。
第1兵团实际是中野的留守兵团,与华野的苏北兵团(第4兵团)情况类似。第2兵团将主力2纵分出,和新组建的1纵和6纵组建了第3兵团。
这3个兵团,后来依次改称为解放军第18、19、20三个兵团。
五、西北野战军
1947年3月16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改称西北野战兵团,7月31日,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由于西北野战军没有分为多个兵团作战,所以西北野战兵团没有算为独立兵团。
呵呵,传统意义是四大,其实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也是中原野战军的一部分,后来分为你说的三个兵团。你知识确实很渊博啊 以毛泽东为首的一些中央领导人主动提出不接受军衔,对全军干部是个很大的教育,也解决了评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原来一些自认为评低了的人,也从思想上想通了,这就大大地推动了授衔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的方案是:不设大元帅军衔,只评了10个元帅,10个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802名少将。除了赛福鼎、乌兰夫、谢富治、韦国清、叶飞、阎红彦等少数几位因特殊情况授予军衔外,其华北军区野战军是一支曾与四大野战军齐名的英勇之师,与四大野战军一起,构成了解放军五大野战主力,并成为唯一一支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战略机动部队。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一兵团的前身是来自刘邓129师麾下的晋冀鲁豫军区一部,因为长期由徐向前率领,直到由周士第指挥挺进大西北和大西南期间仍被称为徐向前兵团。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一部在政委聂荣臻的率领下开辟了晋察冀根据地,这支部队也就是后来的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二、三兵团。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野战军番号的决定,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一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原第一兵团的第8、13、15纵队分别改称为第60、61、62军。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二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下辖第63、64、65军。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三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天焕,下辖第66、67、68军。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勤给养严重不足。为了援助大别山的解放军,中央军委派刚组建不久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携带物资南下。 1947年9月1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以下简称第10纵队)在安阳以东的陈家寨召开了成立大会。纵队机关由冀南军区机关抽调人员组成,下辖第28旅、第29旅、第30旅。第10纵队集中了冀南军区独立第4旅、第5旅及冀南3个分区的独立团和基干团,另接纳了高树勋起义改造部队官兵6000余人,成为一个拥有19800名官兵的大纵队。
第十纵队司令员王宏坤。王宏坤本来是第六纵队的司令员,王近山接任第六纵队司令员后,王宏坤回到晋冀鲁豫军区参与主持日常工作,第十纵队组建,王宏坤担任司令员。
10月20日,第10纵队抵达濮阳,接收了一批南下干部工作团和1200人的原刘邓部队伤兵,再加上地方调拨的随行民工,形成一个庞大行军队列。
王宏坤率领第十纵队南下,运送大批骡马、金条和弹药等物资,千里押送,一直送到大别山。
此时,国民党军队已经开始了对大别山的清剿,刘邓决定内外线配合粉碎国军围剿计划。按照部署,刚刚进入大别山的第10纵队去平汉路西的桐柏山,以桐柏山为依托,建立了桐柏军区,10纵部队发展为二级军区和军分区的基干部队。
中野组建时只有七个纵队,没有第10纵,第十纵队的番号也没有保留。
淮海战役结束后,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下辖9个军,从第10到第18军,并包括一个特种兵纵队。
1949年2月中旬,桐柏军区及所属部队根据命令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高树勋和孔庆德先后任军长,部队编为第172、第173、第174师。第58军成立后,即执行剿灭残匪、清除地方反动武装等任务,并配合江汉军区部队发起花(园)西战役。3月上旬,河南军区成立,桐柏军区撤销。5月,第172师调归湖北军区建制,改称独立第4师,第58军军部率第173、第174师拨归河南军区建制,在豫西地区剿匪。9月,军部与河南军区机关合并,第58军番号撤销。
附带说一下,10纵当年默默无闻,今天却非常出名。58军172师改编为湖北军区独立4师,后来以这个师为班底之一,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七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创作了一部小说《桐柏英雄》(前涉执笔),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小说连播,人民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桐柏英雄》连环画。后来,北京电影制片厂又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小花》,由陈冲、刘晓庆、唐国强等人主演,获得巨大成功。影片中的主人公赵永生、赵小花的名字,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其中有一首插曲“绒花”,后来又被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作为主题曲再一次搬上荧幕。
解放战争期间,华东野战军所处的环境一直都十分恶劣,这里距离国民党的政治统治中心南京和经济统治中心南京都很近,所以蒋介石派出了国民党军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强悍的将领对华野进行围剿。面对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华东野战军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逐渐发展壮大,打了很多经典的战役,孟良崮战役就是一个代表。
整编74师,也就是国民革命军第74军,这支部队组建的时间并不长,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的时候才组建,首任军长是蒋介石的外甥俞济时(黄埔一期),下辖51师(师长王耀武(黄埔三期))和58师(冯圣法(黄埔一期))两个师,后来又补充进了57师(首任师长余程万(黄埔一期))。
但是这支部队发展得很快,尤其是在其第二任军长王耀武时期,74军不论是在战斗力还是在纪律上都是一流的。在上海当过柜员的王耀武在抗战时期还开办了很多工厂,他用开工厂赚的钱补贴军队,使得全军能够上下一心,共同御敌。
74军参加了抗战期间的几乎所有大型会战,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再到长衡会战,湘西会战,每次战役都是战区的王牌部队,对于战局的走向影响很大。到1940年,74军就已经成长为了国军王牌部队,和泰山军第十军被誉为第九战区的两大王牌,由于战斗力强悍,部队官兵素质过硬,这支部队是第一批换装苏械部队的军,也是第一批换装美械装备的军。
在国民党军的各项荣誉中,青天白日勋章是大家所知的一项荣誉,但是还有一项荣誉,比拿青天白日勋章的难度还要高很多,那就是飞虎旗。飞虎旗的数量稀少,从1927年到1949年,国民党军只有24支部队获得飞虎旗,其中74军就获得四面飞虎旗,是获得飞虎旗最多的部队,而且这四面飞虎旗都是74军在抗战期间获得的。
抗战期间,日军对74军也十分重视,将其视作国民党军的王牌部队,抗战初期,在国民党军武器装备 和 日军差距很大的情况下,74军就能和日军打出一比一的伤亡比例,到了抗战后期的湘西会战,74军装备了美械部队后甚至能够碾压日军。
比如1945年湘西会战期间的武冈战役,74军58师刚装备美械武器的一个营数百名官兵阻挡住日军半个师团七天七夜,最后又配合增援部队击溃日军,成为了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美军顾问团在看完整场战斗后,评价道:“中国国军只有74军能打。”
74军给日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军称这支部队为“三五部队”,蒋介石则称其为“虎贲军”。抗战胜利后,74军立刻被空运到南京城,担任南京的卫戍任务,所以这支部队也被称之为“御林军”。
1946年5月,74军被整编为74师,但是依然有三万多名官兵,而1947年华野每个纵队也才只有两万多名官兵,中野每个纵队才有一万多人。整编74师奉命驻防南京,师长张灵甫中将兼任南京警备司令。
1946年,国民党军高层根据国军部队在抗战时期的表现,评出了五支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分别是整编74师(原国民革命军第74军),整编11师(原国民革命军第18军),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这五支部队又被称之为国军五大主力,其中整编74师,也就是之前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由于在抗战期间表现尤为突出,被誉为五大主力之首。
解放战争初期,整编74师并没有作战任务,但是师长张灵甫立功心切,他立下了“五年升上将”的誓言,急需用战功来证明自己。蒋介石也十分高兴,于是将整编74师派到了华东战场上,整编74师虽然在抗战期间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但是却在抗战后充当起了内战的急先锋,成为了蒋家王朝的打手。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派遣数十万大军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受到张灵甫整编74师的庇护,一些跟随整编74师行动的还乡团对解放区老百姓进行了血腥的报复,杀人之多,手段之恶劣,比诸日寇当年在山东的暴行毫不逊色,还对一些反抗比较激烈的村庄进行整村整村的屠村。
1947年5月,华东战场的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蒋介石为了报苏中,苏北,鲁南和莱芜之仇,调集了24个整编师(军)共45万人对付华东野战军,其中还包括五大主力中的整编74师,整编11师,第五军三支劲旅。
蒋介石以五大主力中的三支部队为骨干,将这45万大军分成了三个兵团,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整编74师所在的汤恩伯第一兵团,足足有20万人,剩下两个兵团分别是王敬久的第二兵团和欧震的第三兵团。
为了避免兵力分散,遭到华野分割包围,蒋介石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他命令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亲自指挥这次军事行动,采取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式,加强兵力密度,成纵深梯次部署,一步步地包围华野。由于国民党军各兵团部队都紧紧包围在了一起,华野一时找不出战机,只能逐步后退。
作为华野全军的战役指挥员,粟裕密切注视着国民党军各部队的动向,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地看着地图和送来的情报,想要寻找国民党军的破绽。粟裕认为敌人虽然在兵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战略战术上也改进很大,但是在国民党军内部,存在着嫡系和杂牌部队,主力和非主力部队,上级和下级,官兵之间的矛盾。
虽然蒋介石希望能够凭借兵力优势很快结束战斗,但是他的战场指挥员,尤其是各兵团司令和军师首脑,各整编师(军)长之间的关系也不和,很多将领都力求保存实力,邀功请赏,一旦和我军接触,大多数国民党军部队并不会拼命,反而会立刻收缩靠拢,甚至是见死不救。在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后,粟裕决定歼灭最嚣张且战位最为突出的整编74师。
为了干净彻底迅速地歼灭整编74师,粟裕拿出了华野战斗力最强悍的五个纵队担任主攻,这五支部队分别是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王必成六纵,王建安八纵,许世友九纵,陈锐霆的特种兵纵队也配属主攻部队作战。华野剩下的四个纵队,韦国清二纵,何以祥三纵,成均七纵,宋时轮十纵担任阻击任务。
1947年5月13日下午,粟裕下令华野各纵队开始行动,对整编74师展开包围。但是张灵甫并没有慌,他把重武器留在了垛庄(只派一个团看守),自己率领主力上了孟良崮,希望用整编74师为诱饵,吸引解放军主力来攻,最后来一个中心开花,和国军的增援部队一起击败华野。蒋介石也是这个想法,他觉得这是寻求已久的决战良机,想要一战解决山东的问题。
不过让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战斗刚开始,埋伏在鲁南的华野六纵就攻占了垛庄,断了整编74师的后路。但是华野的处境依然很危险,当时华野虽然是五倍于整编74师的兵力优势,但是国民党军的10余个整编师(军)共三十多万大军正对华野展开包围,这些部队近的距离整编74师只有不到十公里,远的也才三天的路程。
不过让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些国民党军增援部队中,只有一支杂牌部队—黄百韬的整编25师拼死增援,其余的部队都在观望,尤其是张灵甫的老上级(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巴不得看张灵甫倒霉。战斗进行到5月16日下午,终于将整编74师全歼,张灵甫被华野官兵击毙。
其中华北野战军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 之类的说法。比较典型的军事书籍有《中国雄师—华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征战纪实》等,网络文章有《毛泽东与人民解放军五大野战军组建之谜》等。但本人经过认真查证分析,认为:作为一个正式的军队番号,"华北野战军" 是不存在的。 G{踫梨cw8? 本人执此观点的一个最重要、也最简单的理由,就是任何资料(包括前述那些言之凿凿称有 "华北野战军" 的书籍文章)中都找不到有关 "华北野战军" 领导机关组成人员情况的记录。既称五大野战军之一,却又没有与其它四大野战军一样的明确的领导机构,这说得过去吗?解放战争中华北我军最主要的统帅就是聂总和徐总两位,但有关他们生平情况的正式资料上都没有在 "华北野战军" 任过职的记载。请看最权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的相关记述:聂荣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参与指挥了正太、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徐向前—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 。完全没有 "华北野战军" 的影子。不过《将帅名录》在此问题上也有瑕疵,如对华北我军主要将领的相关任职记录中:罗瑞卿—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杨得志—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却是—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郑维山也是—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出现了对华北我军的称呼不相符的不严谨现象。当然这并不能就作为 "华北野战军" 存在的依据,因为 "领导机关组成" 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H *p?9?0? 另外,"华北野战军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 这种说法是明显站不住脚的。照此逻辑,难道第一、二、三、四野战军之上就另有一套指挥机构、就不属中央军委 "直接" 领导和指挥吗?显然不是。若 "华北野战军" 确实存在,那么它就应该与四大野战军一样,没必要专门强调是 "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 。而我们知道的历史事实是1949年整编后,由华北军区部队编成的第18、19、20兵团是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一股战略机动力量。因此,"华北野战军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 的说法恰恰反证了 "华北野战军" 是不存在的。 ? ?9?0p?-b? 综上所述, "华北野战军" 充其量只能是一些人对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各野战部队的一种非正式的统称。而从正规渠道和场合的角度来说,历史上我军并没有过 "华北野战军" 这个编制单位。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纪实丛书》中关于华北战场这一卷定名为 "华北军区野战军征战纪实" ,就比较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w霃s>H{ 以上本人的观点中或许有些地方有吹毛求疵之嫌。欢迎大家共同来探讨论证。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2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曾国藩为什么最终没有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