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出行图
元世祖忽必烈是“大元”王朝的正式建立者,他把蒙古帝国在东方的版图扩张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是蒙古史上一位伟大的领袖。但是就算是忽必烈,他也有自己人生中的4大遗憾。
1、未能得到蒙古“四大汗国”的全部承认。
蒙古四大汗国
忽必烈虽然在东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蒙古帝国却是在他手上走向分裂的。忽必烈的前任是他的大哥蒙哥汗,蒙哥汗由于暴毙于四川合州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死前未确立继承人,所以忽必烈的汗位是靠自己打回来的,他的对手是他的四弟阿里不哥。
但是由于阿里不哥背后有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支持,所以在忽必烈争位成功后,这两大汗国便和忽必烈的“大元”正式决裂了。术赤系的钦察汗国因为相距遥远而无视忽必烈的存在,只有忽必烈的三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还表面上听从他的号令,但也鞭长莫及。
2、征日失败。
忽必烈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征服岛国。可是他两次派兵入侵日本岛都因为蒙古落后的航海技术和奇异的飓风而惨遭失败。蒙古派去的使者也被日本人羞辱,这让忽必烈的信心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后来他又积极策划第三次侵日,一切准备就绪,可是在关键时刻发生了江南汉人的起义和安南战场失利的两大事件,使忽必烈最终放弃了第三次征日计划,否则日本能否存活到现在还真难说。
蒙古征日图
3、征安南失败。
安南小国也是忽必烈一生的奇耻大辱,他前后三次派大兵入侵安南,最多的一次达到了50万人,结果不但没有抓到安南国王陈煚,灭亡安南,反而在无粮撤退的途中,被安南军打起了反攻和围追堵截,导致损兵折将、劳民伤财。其实安南之战并不是蒙古打不赢安南,实在是安南气候太热(热带)、地形(灌木丛和沼泽)太不适合骑兵作战,再加上安南人全民皆兵、坚壁清野,和蒙古人打游击战,这是连后世的美军都无法破解的战术,难怪蒙古军会遭遇失败。忽必烈在安南问题上的失利再一次重挫了他的信心,也迫使他放弃了第三次征日计划的实施。
安南国
4、太子真金的对立。
忽必烈的钦定继承人是太子真金,可是真金从小和汉人混在一起,接受了汉家文化的熏陶,比忽必烈的汉化还严重。真金长大后,和嗜利黩武的忽必烈政见不一,处处对立,多次反对忽必烈的一系列征伐和敛财行为,和忽必烈的宠臣阿合马大打出手。最终真金因此而抑郁成疾,早一步离忽必烈而去。忽必烈非常后悔没有阻止真金和汉人儒臣的接触,最终无奈将皇位传给真金的儿子铁穆耳。
铁穆耳
正是这个铁穆耳后来死后没有子嗣,导致本就内讧不断的蒙古再次出现皇位之争,最终只维持了几十年时间就匆匆灭亡了。
来源: 賨人客 蜀山笔侠
元朝 (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先后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政权。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覆亡。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全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元朝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在澎湖列岛设置巡检司。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元朝建立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中战败。元朝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经济有所发展但未能恢复到宋朝时期水平。后期统治腐败,宰相专权内乱频发,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军攻占南京,随后北伐占领大都,元朝灭亡。此后元朝政权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国“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历史概括
元朝(1271年-1368年)全称大元或蒙元,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金朝,而金朝与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分别于1227年和1234年攻灭西夏和金朝,完全占领中国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人称霸欧亚大陆。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征服全中国地区,使中国陷入异族的统治之下。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国立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元惠宗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后导致1351年爆发元末民变。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北京)。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朝承袭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 *** 、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元朝且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的宗主国,其藩属国涵盖高丽与东南亚各国。
经济方面仍以农业为主,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残暴和剥削,元朝整体生产力比宋朝低,但是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攻打华北时,惨酷的屠杀和劫掠带来很大的破坏。灭金朝后,在耶律楚材劝谏下,成吉思汗同意复苏农业,鼓励 *** 垦殖以期长治久安。忽必烈即位之后,实行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到元朝时,由于经济作物棉花不断推广种植,与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都比较兴盛。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中华文化,并且提倡蒙古至上主义。例如极力推崇藏传佛教,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元代前期长时间没有举办科举等。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地位下降,属于中下层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头。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
元朝历代皇帝列表
元朝皇帝简介
·元太祖简介
成吉思汗简介 (02-08)
·元太宗窝阔台简介
窝阔台是怎么死的?(02-08)
·元定宗贵由简介(02-08)
·钦淑皇后简介
海迷失后简介(02-08)
·元宪宗蒙哥简介(02-08)
·元世祖忽必烈简介 (02-07)
·元成宗铁穆耳简介(02-07)
·元武宗简介(02-07)
·元仁宗简介(01-07)
·元英宗简介(01-07)
·元泰定帝简介(01-07)
·元天顺帝简介(01-07)
·元文宗简介(01-07)
·元明宗简介(12-06)
·元宁宗简介(12-06)
·元顺帝简介(12-06)
元朝历代帝王像
元太祖 元太宗 元定宗 元宪宗蒙哥 元世祖忽必烈 元成宗 元武宗 元仁宗 元英宗 元泰定帝 元天顺帝 元文宗 元明宗 元宁宗 元顺帝
历史元朝
我是小树,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您分享精品历史故事与真实历史事件揭秘干货。
蒙古帝国相继平定了西夏、西域、东欧、西亚、金国、高丽、大理、金齿、吐蕃、南宋等东西方数十诸强国之后,由原来负责漠南汉地诸多事务的世祖忽必烈,于1260年在开平即位蒙古帝国新任大汗。同年,高丽国王元宗向世祖忽必烈称臣纳款,高丽国成为蒙古帝国的东藩之地。1264年世祖忽必烈移至燕京,选天下五经之首易经之中的“大哉乾元”之意,称帝建立了大元王朝,定都城为大都城,下令要求高丽王派出使者奔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令日本国接高丽国例臣服。
据元史中真实所载,日本国在东海之东,古时候称为倭奴国,或云恶其旧名,故更改名称为日本,其国人以其地接近日出之所而得其名。日本国土远离中土,又广相隔着大海之阔,自汉以后历魏、晋、宋、隋各朝皆来中原朝贡天朝。唐代至永徽、显庆、长安、开元、天宝、上元、贞元、元和、开成年间则日本直接派遣使者入朝学习,称之为“遣唐使”。宋代雍熙元年,日本僧人暐然与其门徒六人渡海而来,奉日本国书入贡天朝,并献上了铜器十余件。僧人暐然善于书写隶书,但不通中华之语言。君臣问其日本列岛风土人情,他便但书文字以对,据他所说日本国中有五经书及佛经、《白居易集》七十卷。暐然归还日本国之后,又来便者名叫滕木吉,以僧人来中土者名叫寂照和尚。寂照认识中土文字,而且书法水平很高缮写甚妙。至宋代熙宁以后,日本国连贡方物,其出使来者皆为僧人。
世祖中统元年,封高丽世子王倎为高丽王,派遣其还高丽国,高丽大臣等都说高丽国与日本国相连遣使皆可通日本。此时日本国统治者为龟山天皇,年号文应时期。至元二年秋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了出使日本的使者,兵部侍郎黑的佩虎符,充大元帝国信使,礼部侍郎殷弘佩金符,充大元帝国信副使,并赐高丽国王书:“今尔国人赵彝来告,日本与尔国为近邻,典章政治有足嘉者,汉、唐而下,亦或通使中国,故今遣黑的等往日本,欲与通和。卿其导达去使,以彻彼疆开悟东方向风慕义。兹事之责,卿宜任之,勿以风涛险阴为辞,勿以未尝通好为解。恐彼不顺命,有阻去使,故托卿之忠诚。卿其勉之!”高丽王禃乃遣其枢密院副使宋君斐与礼部侍郎金赞,为黑的等向导。
元世祖至元二年,黑的、殷弘等持世祖忽必烈元帝国国书出使日本。国书的大意为: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镝,即令罢兵还其疆域,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藩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
元帝国的使者黑的、殷弘携国书赴日,但是被日本拒绝入境,使者转交国书后归国。日本朝廷在收到国书之后一面祈求大神的保佑,一面又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幕府的实际撑权者将军北条时宗令大宰府诸番加强备战,加强了九州沿海各要地的警备力量。其后元世祖忽必烈又两次派出使者,但都遭到日本朝廷的拒绝面见。至元十一年1274年,世祖忽必烈大怒发动了东征日本的战争。
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日本国主龟山天皇让位于其太子,称号为俊宇多天皇,改元建治。同年三月,世祖忽必烈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邱等诸将,将屯高丽军及女真军并汉军水师共一万五千人、战船九百艘,会以七月为期同时进攻日本国,又下命令让高丽国发兵助战。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以平番元帅忽敦、右副元帅洪茶邱(洪福源之子)、左副元帅刘复亨等诸将抵达高丽国南部,高丽国则以大都督指挥使金方庆为首的诸将率高丽三翼军,共八千多人助战元军,忽敦等诸将统率蒙、汉、女真、诸军二万人、高丽水军六千人、水手六千人。总计四万多人由合浦港进攻对马岛,首先开始了攻日之战。日本国大将允宗助国率八千日本骑兵进行抵御,同时派出翻译人员至船上来问原故。忽敦等人也不回答,直接率兵强攻登陆,双方直接开战。经过激烈厮杀允宗助国一阵战死。
忽敦等将领转攻壹岐岛,在成功登岸后树立赤帜数面于日本国土,日本大将平经高战败逃走,婴城自守。翌日,城池攻陷,平经高战死。忽敦等将数日便连破日本三岛,大军登岸之后由于日本人坚决抵抗于是令大军肆行杀戮,经过屠城之俘虏的妇女以索贯穿手心,系于大船的一侧其他的人无一幸免。数日之后元军已逼近肥前沿海诸岛,敢于抵抗的日本武士全部丧生。一十九日元军战船驶进博多湾,于翌日开始登陆作战。日本军守将藤原经资指挥日军抵抗,但是在元军步兵集闭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这些岛国士兵哪见过如此战法,日本守军完全处于失利的状态下。
这支由元世祖忽必烈授命组成的第一次征战日本的元朝大军,是由蒙、汉、高丽数族大军队组成的联合部队。元军不但在战斗力,而且还有战略战术方面上都远远高于日本军。据日本史书中的记载:元军的攻势方法在于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本军队的战马听后都惊恐不安,原地跳跃打转,当日本武士拨转马头准备冲向元军时,就已经被元军射中身体。蒙古弓矢短小,但弓矢根部都涂有毒液,射中身体即中毒。元军数百人便箭射如雨,长柄矛非常锋利轻松就可以刺进铠甲缝隙之中。
而且元军队列成行,有敌人逼近者,中间队列马上分开,两端合围而出,给予以全面消灭之战。元军的甲轻便、又极善骑马,战士普遍力气很大,肉博又从不惜命,个个豪勇异常,而善于进退人人知兵法。元军大将则据高处而指挥全军,进退击鼓,全军按鼓声命令行动。在元军后退之时,阵中又布有铁炮,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全面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炮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辩东西,被击毙的日军极多。双方激战至暮,日军败走撤至太宰府水城一线防守。
此时日本国人大震,朝野上下马上征集全国各藩属兵马十万二千余人进赴援救。忽敦元帅率诸军等与日本大军战于博多,诸将凭高鸣鼓,指挥兵士,进退应鼓声。日本武士浪人组成敢死队有大量陷阵者拼命前冲,全部被元军包围而全部歼灭。又狂发连珠铁炮,歼灭日本兵马无可计数。日本军失败逃走,忽敦乘机进兵至今津,佐属与日本大将菊池康成等血战于赤坂城,又与少贰沉惠大战于百道原,均击败日本军。日军觉惠子景资十分善于骑射,一箭竟射落汉军大将刘复亨坠马。忽敦等列阵松林,日本半大坂赖康率大军来拒,复被打败水逃走。日暮之时大风呼起天降暴雨,诸将乃次第登舟以避。
高丽大将之间向来不和,导致了元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了很有问题,因此高丽大将金言庆对忽敦、洪茶邱说:“我兵虽少,但是已入敌境,人自为战,即孟明焚舟、淮阴背水计也,请复决战。”元帅忽敦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策疲兵入敌境,非完计也,不若班师。”刘复亨受伤极重,当晚先引所部先归。时值半夜大风又起雨更爆,元朝官军战船在角崖石多之地都被破坏,忽敦眼见后断不力于是令诸将等乃乘夜引兵退走。
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又复派出使臣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计议官撒都鲁丁带着元朝国书又想通好于日本国,高丽国郎将徐赞及捎工上佐等三十人前导同行。同年四月,杜世忠等至长门室津,既而移步于筑前太宰府。八月,太宰府派出专人护送世忠等至镰仓。九月,日本幕府将军北条时宗下令斩杀杜世忠、何文著、撒都鲁丁及书状官董畏、高丽人徐赞于日本龙口。这便引出了元世祖忽必烈二伐日本列岛。
感谢您的观看和分享,您的支持是小树创作的强大动力,欢迎转发、评论、点赞、收藏,咱们下期不见不散。
元世祖的忽必烈汗
忽必烈出生于1215年,是成吉思汗最小的儿子拖雷的第四个孩子。他的生母是卢梭赫蒂尼。据说他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孙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忽必烈汗就和他的父亲拖雷一起在战场上战斗,他的父亲去世时他只有17岁。然而,直到30岁时,忽必烈才掌握了重要的领导权。虽然成吉思汗指出了继承权的分配,他的子女也遵从了他的意志,但是到成吉思汗的孙辈掌权的时候,蒙古已经分裂了。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汗死后,他的妻子昭慈皇后统治了一段时间,后来她的儿子贵由继承了王位。桂汉死后,他的遗孀秦书女王宣布她摄政。后来,蒙哥被选为蒙古大汗,是拖雷和卢梭赫蒂尼的儿子。可汗死后,忽必烈兄弟激烈争夺皇位。最小的弟弟叫阿里不哥,有身为金帐汗国的汗王哥哥巴斗和驰骋北方草原的侄子海都的支持。下一任王位继承人是忽必烈,但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反对忽必烈执政,认为他太“中国化”,行为不够“蒙古化”。
蒙古骑兵
但忽必烈在率领草原大军大举进攻宋朝的过程中,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蒙古人”。把成吉思汗创造的战术和从中原、穆斯林军队那里学来的攻城战术结合起来,打了胜仗,证明了自己的军事能力不亚于任何一个蒙古将军。他吸取了汉族文化的长处,例如,他把汉族深厚的文化知识和科技发明与蒙古族的民族传统和勇敢结合起来。但在蒙古人中的保守派看来,忽必烈对汉文化的热爱,无疑意味着对蒙古民族的背叛。
260年,忽必烈突然停止了与宋朝的战斗,向西北进军至其弟阿里布格的居住地哈尔和林。忽必烈的军队俘虏了哈尔和林之后,就用这座城市来对抗阿里巴巴的军队。最后,在1264年,阿里布格被迫臣服于他的兄弟忽必烈汗。忽必烈对弟弟进行了特赦,并给他分配了土地,但忽必烈并没有放过那些鼓励阿里不哥造反的人。忽必烈的侄子海都拒绝屈服,在接下来的30年里,他等待机会骚扰中国边境。
忽必烈再也没有回到——年的蒙古首都哈尔和林,而是折返中国,回到了被誉为人间仙境的花园城市商都。由于宋朝违反了忽必烈讨伐阿里不哥时双方签订的停战协定,忽必烈回国后对宋朝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在这场战斗中,忽必烈在蒙古传统战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种新的战术:由于蒙古军队在突破那些顽固抵抗的城市后,对城市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屠杀,这种做法广为人知。他充分利用汉人对蒙古战法的熟悉和了解,主动提出如果各地都能臣服蒙古,蒙古人就与汉人和平相处。忽必烈的保证,加上对难民的仁慈,赢得了汉人的信任。1276年,7岁的宋朝皇帝向蒙古投降。之后,忽必烈继续征服分散在中国东南部的宋朝残余势力,攻占广州,对最后的抵抗者发动海上进攻。然而实际上,在宋朝皇帝向蒙古投降之前,忽必烈就已经取得了宋朝战争的胜利。
与他在军事领域的丰功伟绩相比,忽必烈的政治领导力更令人刮目相看。元朝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此外,忽必烈还重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执政期间修建了许多主要道路和运河。忽必烈实行仁政,对农民实行公粮救济,实行国家控粮政策:在丰收年,国家从农民手中收购余粮,收储于国有粮仓,在农业歉收年,则打开粮仓放粮。忽必烈保留了汉族的官僚制度,维护了蒙古人的特权地位。他鼓励人们追求知识,下令大量印刷书籍,建造天文台,随时更新天文发现。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中国的戏曲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大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忽必烈汗并不全好,也没有什么缺点。忽必烈庞大的军队所产生的巨额开支,给纳税人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另外,他两次进攻日本,浪费钱,不仅花了很多钱,还平白杀了几千人。忽必烈花费大量金钱建造宏伟的宫殿,并将纸币引入流通。但由于其过量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虽然忽必烈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保护百姓免受海上之患,统一全中国,今天中国的疆域也是在忽必烈时期形成并基本维持的,但沉重的赋税还是给——户纳税人和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在元朝的版图上,除了元朝还有四大汗国,分别是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犁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元朝皇帝,实际上是独立的。
忽必烈虽然号称君主,但实际上也为元朝后来的衰落埋下了隐患。其实他自己就预见到了蒙古的分裂。《模拟人生3》的邪城兄弟,另一个俄罗斯之子,从来不承认忽必烈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一直在自己占领的领土上维护自己的独立地位。徐吾在波斯建立了独立的伊尔汗王朝。在北方大草原上,海都也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统治。所以,虽然中国的发展在忽必烈统治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不久之后,汉人还是推翻了后继者的政权,建立了后来的明朝。1994年2月,忽必烈去世。从此以后,没有一个蒙古统治者能达到他的高度。威尼斯旅行家凯尔呢?波罗的记述也使忽必烈汗成为蒙古君主专制的优秀代表。
中国和日本最重要的一次战争之一元日战争
1274年 和1281年 ,元世祖忽必烈发动的两次侵日战争。日本成功地抵御了元两次粗暴的征伐,也导致了日本对中国的鄙视和敌视,同时又激起了日本人大和民族意识的高涨,使日本的具有神国观念的日本主义更加强烈与自信。
元世祖征日的后遗症除了导致中日友好关系受到迄今未有的重创、并使日本华夷思想——神国思想空前高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促使倭寇活动问题化和严重化。所以,日本人对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的武装干扰 倭寇的破坏活动——基本上是元以后才有的现象。
日本把功劳归于“神风”,神风吹走了蒙古,也给日本吹来了神国思想。其对元军的鄙视和仇视,此后日本转守为攻,开始以武装掠夺的方式来处理日中关系。一直到明朝的建立(公元l368年),这样的情况,基本上还没有改变过来。
日本“神国思想”在元明时期的中日关系中表现为一种从“盾”到“矛”的转化过程,即在元代以及明代中期前犹如“盾”,侧重于自卫,主要为不臣中国寻找堂而皇之的口实;到了明末,成了以进攻为主的“矛”,为丰臣秀吉侵朝、征明乃至一统世界的行为和企图提供侵略的思想武器,也因丰臣秀吉的两次侵略朝鲜,中日关系恶化到了极点。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2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