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他是秦朝名将,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祖上,司马迁为何不给他写列传

阅史明心 2023-09-21 02:23:37

导语:高适曾作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中描述的是着名的西汉名将李广。 李广是西汉名将已是家喻户晓的事。尤其是他的外号飞将军,更是无人不知不人不晓,在西汉时期,李广曾让匈奴闻风丧胆。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样一位名将,其实是将门之后。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司马迁对于李广评价很高,但对李信却寥寥数语。

【一】李信秦朝名将 自古英雄出少年。 秦朝时期,有一位年轻的将领,名字叫做李信。李信年轻的时候,便在秦军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主要原因是因为李信作战勇猛果敢。秦始皇嬴政非常信任李信,他评价李信:李将军果势壮勇。

李信为秦朝立下了赫赫军功,在秦始皇灭六国时,李信曾攻破赵国。又率领部队追击燕国太子丹。

导致燕国国君喜大为恐惧,不得不杀掉自己的儿子太子丹,向秦国称臣。这一切全仰仗将军李信的功劳。

为此李信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这样一位杰出的将领,又在秦国统一六国中,立下汗马功劳,理应名垂青史。

但纵观司马迁《史记》,却并没有关于李信详细的记载。太史公司马迁为何不给这个神勇的将军写列传呢?

【二】对楚国作战失利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 司马迁写列传,其实并不是凭借自己的喜好。司马迁作为一名史官,客观公允的记录历史是他的职业操守。

我们看《史记》能够获得列传资格的人,都是在当时有爵位的人。比如李信的战友王翦,司马迁为他写列传。

是因为王翦最后被秦始皇封为武成侯。当然王翦的军事才能也要在李信之上。李信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并没有记载获得封侯。

这样一位深得秦始皇信任的年轻将军,为何在六国统一之后,没有获得赐封呢?这背后的原因还要从一次战役说起。

秦国当年横扫六国,势如破竹。在秦始皇灭掉韩、赵、魏、燕四国之后,秦始皇打算进攻楚国。

楚国相对于其他五国来说,地理位置占据优势,此外楚国地处南方鱼米之乡。粮草充足,但当时的楚国相对秦国来说还是没法比。

秦始皇对灭楚国信心十足。秦始皇召集众将,商议灭楚事宜,他问李信如果派李信攻打楚国,需要带多少人马。

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超过二十万。秦始皇又问王翦将军,王翦将军的回答是少于六十万不行。为此秦始皇还讥笑王翦太过保守。

虽说两军开战,兵在精而不在于多,但古代冷兵器作战,兵数量多那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就如韩信所说带兵多多益善。

【三】李信被楚国项燕击败 胜败乃兵家常事。 秦始皇相信了李信的实力,给了李信二十万兵马让他去灭掉楚国。为此老将军王翦还十分生气,提前退休回家养老了。

与李信一起出兵的还有秦朝名将蒙恬。当时李信与蒙恬兵分两路。李信攻打平舆,蒙恬攻打寝丘。

李信与蒙恬一路势如破竹,战况进展的很顺利。谁也没想到此时李信的后方发生了变故,当时李信正在攻打鄢郢。

眼瞅着就要攻克了,后方的郢陈守将,昌平君却造反了。这样一来,李信前有楚军后有反贼。

孙子兵法云:腹背受敌乃兵家之大忌。李信的选择是快速回军攻击昌平君。其实李信的抉择是正确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依然向楚国进军。属于孤军深入,结局会输得更惨。在李信回军之际,楚国的将领项燕抓住了时机。

项燕是项羽的祖上,是当时秦末楚国的名将。他率军死死咬住李信,最后李信的部队惨败而归。

还好李信逃回来了,秦始皇得知李信兵败的军情,非常生气。秦始皇此人暴虐,胜利时喜笑颜开,失败了就发脾气。

龙颜大怒的结果可想而知,李信从此失去了秦始皇的信任。虽然在此后的诸多战役中,李信依然带兵出战。

但也是在王翦儿子王贲的陪同下。有了军功自然也是王贲的。李信此后作战胜利也是属于将功补过。

很快秦始皇灭了六国,李信再也没机会立军功了。就这样李信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没有能够得到封侯。

结语:

总之,李信虽然是秦朝名将,也是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的祖上,但由于没有被秦始皇封侯,司马迁不给他写列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END

【历史像一壶陈年老酒,需要细细的品,在这里,静下心,我带你穿越那千年往事,回来,你会更加粉嫩。关注你的老朋友:阅史明心】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1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