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伯仁救我”
东晋元帝永昌元年二月(322年),首都建康。
皇宫的大门外,乌压压地跪着一批人。
一个胖子径直走向大殿的台阶,跪着的人中间,一个长身英俊的帅哥大声喊道:“伯仁兄,我一家几百口人的性命拜托您啦!”
胖子头也不回地走进大殿。
过了好久,胖子踉跄出殿,酒气冲天。
帅哥又叫:伯仁!伯仁!
胖子不和他说话,对扶着他的人说:“我定要杀了此奸贼,用他斗大的金印别在裤腰带上!”
帅哥瞠目结舌,眼中恨意横生。
这个胖子就是仆射周顗(yǐ),字伯仁,是皇帝非常喜欢的大官,朝野名声无比响亮。
帅哥是司空王导。
一会儿皇帝来了诏书,叫王导穿上官服进来。
王导见了皇帝,拜伏在地,“陛下啊!我罪该万死。每个朝代都有乱世贼子,万万没想到如今出在我家里啊!”
晋元帝光着脚跑过来扶起他,称着他的字:“茂弘,别这样,我还要靠你呢!”
02
整个事情是这样:晋元帝在江东称帝,建立东晋王朝,琅琊王氏出了大力,王家最能干的是王导、王敦兄弟两人。
王导在朝中为相,王敦在外为将,镇守长江上游荆州、江州等地。
王敦势力越来越大,飞扬跋扈,不服从中央。
终于在这一年起兵,以“清君侧”为名——消灭皇帝身边的小人,杀向首都建康。
弟弟公开叫板朝廷,在首都的哥哥以及王氏家族成员全成为罪人。
所以全家跪在殿外待罪。
刚才进进出出的胖子周顗,是王家的好朋友,和王导交情最深,所以王导开口让他为自己求情。
幸好晋元帝还是认可王导,让他官复原职,大义灭亲,参加征讨王敦的队伍。
周顗
2、杀了伯仁!
王敦敢起兵挑衅朝廷,很有几分把握。
几战打下来,晋军屡败,王敦得胜。
他声称“清君侧”要杀的“奸臣”,被杀的被杀,逃跑的逃跑,王敦大军进入建康,却不去朝见晋元帝。
朝廷在强大的权臣面前屈服了,封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军事等等军政要职,王敦成为实际掌权人。
王导现在又常在弟弟王敦面前维护皇帝的尊严,并成为时时为皇帝和弟弟两边沟通的关键人物。
重要事情的抉择,重要岗位人员的确定,乃至重要人物的生死,王导都有极为有力的发言权。
王敦和周顗也是老朋友,在西晋洛阳就经常见面。
王敦素有英武的名声,可每一回见了周顗还是不自在,动不动周身燥热,脸红耳赤。
这个周伯仁的气场相当足。
现在!
王敦进入京城见到周顗,说:“伯仁!你很对不起我啊!”
周顗脸臭臭地顶了回去:“你率大军侵犯天子。下官我亲率六军对抗,却没能完成任务,让王师战败。就是这点对不住你!”
周顗和大臣戴渊在朝中的声望非常高,王敦也忌惮他们。
他试探地问王导:“周、戴二人,以他们的声望是不是可以让他们登三公之位?”
王导不答;
王敦又问:“要不然为尚书仆射如何?”
王导还是不做声;
王敦自言自语道:“这么看来,只有杀了他们了!”
王导继续不吱声。
王敦派兵拿下周、戴二人,周伯仁经过太庙,大声祈祷道:“奸贼王敦,颠覆国家,枉杀忠臣。神明有灵的话,请尽快杀了他吧!”
士兵用戟扎他的嘴,鲜血横流。
伯仁依旧面不改色,被杀于南门外面。
3、愧对伯仁
王导王敦另一个弟弟王彬,和伯仁也是好朋友,奉皇帝的命令犒劳王敦。
他先去哭祭周顗,再去见王敦。
王敦见他脸上有泪痕问怎么回事?
王彬说:“刚才哭伯仁,情不自禁。”
王敦冒火了:“伯仁把你当作俗人,你充什么知己?”
王彬说:“伯仁宽容却让你杀了!大哥你这样乱搞,祸及家门啊!”
声泪俱下。
王敦大怒:“你小子犯傻是不是?你以为我不杀你吗?”
王导急忙拉开王彬,“你道个谦,拜一下。”
王彬梗着脖子:“脚痛!拜不了,况且我又没错!”
王导说:“脚痛比起脖子痛哪个好?”
王彬就是不道谦不拜。
王敦虽然掌握大权,但拥戴皇帝的力量还是很大,即使从弟弟王彬身上也能体会到。
于是他退回武昌,遥控朝政。
王导被任命为尚书令,翻阅当年大臣写给皇帝的奏章,发现了周顗在王敦起兵攻打首都时,为王导写的一份救命奏章。
大讲王导是个好同学,忠君爱国,请皇上把王导和王敦区分开来,王敦要打,王导一定要用起来。
再一打听,那天伯仁同学匆匆忙忙地赶去见晋元帝,就是为王导讲好话的。
非常诚恳地说,王导忠诚为国,请皇帝一定要赦免他。
晋元帝采纳了周伯仁的意见,才让王导穿上朝服,进殿见面。
原来背后伯仁为我做了这么多事情!王导惊呆了,拿着周顗的奏表泪如雨下:“我不杀伯仁,伯仁因为而死!九泉之下,怎么面对这样的好朋友啊!”
4、潇洒伯仁
周顗是晋名士的代表人物,超级务虚的高手。
看问题全面宏观,具体小事从不上心。
其他本事多不多不知道,喝酒的本事是天下无敌。
他担任仆射以来,没有几天没有醉酒,曾经大醉三天没醒过来,被朝野人士取了个绰号:三日仆射。
从北方渡江到江东后,喝酒没对手。
突一日,听说当年洛阳的老酒友也来江东了,伯仁兴冲冲地找到他。
一人一大桶好酒平干。
第二天再去找老酒友,料不着已经醉中归西。
把对手喝倒再也起不来,老周是酒中豪杰。
他也因酒丢了几次官,如别人守孝期间请客,他一样屁颠屁颠地去喝个烂醉。
被卫道士们参了一本,革职!
可名气大,不久又当官。
皇帝请客,大家喝得东倒西歪,皇帝得意地说:“咱们现在的世界,和尧舜时期差不多吧?”
老周大声嚷嚷:“如今这世道,和尧舜的年代没得比!”
皇帝气得啊,把他抓起来,要杀了他!几天后想想,算了放了他。
出狱,老周一样嘴巴不饶人:“我就知道死不了。”
但他在大方向上把握的很好,王敦起兵威胁朝廷,不少人认为王敦有他的苦衷。
周伯仁就说:“不对,人非尧舜,谁没有错?臣子哪能动不动举兵威胁皇帝?这样的行为,不是叛乱是什么?王敦这个人,眼里没大没小,野心大着呢!”
所以他坚决支持朝廷采取强硬手段对付王敦。
他和王导最聊得来,了解王导的为人。
王导却不怎么看得起他!
有一回两人喝得大醉,王导把头枕在周顗的大腿上,指着老周的便便大腹笑道:“这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老周说:“里面空洞无物,只是容得下几百个像你这样的人。”
所以他全心全意地救王导,相信老王心是红色的。
5、古风伯仁
哪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老周要救老王,却又不当面告诉他,最后引起老王的误解而丢了性命呢?
楚汉相争,项羽手下有一个猛将叫季布,经常追得刘邦狼狈逃窜。
刘邦拿下天下,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抓住季布,谁敢窝藏季布,灭三族!
大侠朱家,先把季布藏起来。
历尽千辛万苦,打通关系,让刘邦认识到季布是个忠于职守的贤士,原谅了他。
季布脱离厄运,被汉家任为官员。
朱家在整个过程中,装作不认识季布。
季布富贵,朱家一辈子不见他。
这是古人施恩不求报的表现。
这种古侠作风,是急人所难。
是从来不吹嘘自己的成就,深藏自己替别人排忧解难的恩德。
做了大好事,只怕别人知道。
到了后世如金庸大侠的侠客世界,还有一些遗风流韵。
周伯仁就有这种高风亮节。
所以他全力救王导,却不希望王导知道后存感激之心,这样朋友间就不好玩了。
可惜,王导没能领会到周伯仁的苦心,在关键时候没帮伯仁一把。
才留下“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千古浩叹。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意思是我没有打算杀掉伯仁,但是内心很怨恨他,结果自己的怨恨之心让伯仁招致杀身之祸,伯仁的死跟自己逃不了干系。
这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伯仁"指的是周顗(yǐ),"我"指的是王导。
东晋时期,王家是名门望族,王敦任荆州刺史,自以为很了不起,文武双全,无人能敌,所以为人傲慢,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同时没有被朝廷重用,心中的怨气积累已久,当时晋元帝宠信刘隗,王敦便以清君侧的名义在武昌起义,率领两万精兵直奔南京,扬言要杀掉奸臣刘隗。这就是历史上的王敦之乱。
王敦的弟弟王导听闻哥哥起兵造反的消息后,害怕受到牵连,于是带领宗族成员整日跪在宫门外,表示自己对晋元帝的忠诚之心,同时和王敦撇清关系。
有一天周顗周伯仁要面见晋元帝,王导乞求好友伯仁帮自己说点好话,伯仁表面上对他不理不睬,但是伯仁心地善良,入宫后极力为王导开脱。周伯仁嗜酒,在宫中喝醉了,出来的时候跟王敦开玩笑说:"回头把你的脑袋砍了,换个金印戴。"
王导听到后十分生气,他认为伯仁不仅没帮他,反而要害他。
王敦确实有实力,带领的两万大军把刘隗打得落花流水,晋元帝知道后十分害怕,只得用高官厚禄去招抚王敦,王敦顿时权倾朝野,于是开始报复平日里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
关于周伯仁的处理问题,王敦问王导,那个伯仁好像是你一伙的,该提拔吗?
王导默不作声。
王敦看王导如此表现,哦,明白了,你俩不对付啊,那就该杀了他。
王导还是默不作声。
王敦明白了,结果伯仁很快就人头落地。
后来呢,王导发现了伯仁上书皇帝为他求情的奏折,后悔不已,可惜为时已晚。只能哀叹: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啊!"
听完了伯仁和王导的故事,我们不禁感叹,做人既不能太伯仁,也不能太王导。
伯仁是一个大好人,乐于助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倔强的人,正是这个缺点,断送了他的卿卿性命,伯仁有自己的秉性,做好事不留名,十分低调,不愿张扬,临死之际他也没有向王导求情。
在伯仁看来,情义是远大于生命的,用"舍生取义"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了。可是伯仁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给人一种处处抵触的威严感,让人无法对他产生好感,同时他嗜酒,喝酒误事,酒喝多了就喜欢胡说八道,难怪王导怨恨他。
正是王导的默不作声,才让王敦以为伯仁该死,如果王导这时说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伯仁也不至于惨死。
王导和伯仁之前关系一直很好,可以被认为是一对好基友,曾经有一次,俩人喝了点酒,王导借着酒劲儿把脑袋枕在周伯仁的腿上,摸着伯仁的肚子问伯仁,这么肥的肚子,里面都装着些啥呢?
周伯仁嘿嘿一笑:这里面啊,空洞无物,但是呢,像你这样的人,马马虎虎还能容纳几百个。
这也是成语?空洞无物?的来源。
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只要留个心眼,就不至于像伯仁和王导之间,关系处得那么糟糕。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0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史|忽必烈:再造一个蒙古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