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敌我双方智慧与勇力的大比拼,司马迁主张在战争博弈中以斗智为主。《史记》记载了上下三千年的战争,其中的战例不胜枚举,精彩纷呈。围魏救赵、背水一战、暗度陈仓等许多战例都蕴含着丰富的兵学思想,而司马迁之所以对战争谋略的叙写得心应手,是源自他博览兵书而拥有的深厚兵学知识。《史记》与《孙子兵法》互为表里,兵书是理论,《史记》是具体战例,二者互相印证,相得益彰。
3月13日(本周六)上午9:00,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郭海燕老师将受邀走进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 | 孙子兵法讲堂,在滨州市博物馆四楼多功能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中的战争谋略与》,敬请期待!
郭海燕,中共党员,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现为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专职研究员、综合办公室主任,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山东孙子研究会特聘专家,主要致力于先秦秦汉史及孙子兵学研究。先后出版着作《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品读》《止戈为武:中国传统兵学》等着作,在《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管子学刊》等专业刊物发表论20余篇,主持省社科规划课题《史记与孙子学研究》等项目多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本次活动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博物馆承办,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协办,得到了滨州市孙子研究会秘书处、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的特别指导和大力支持。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三卷。孙武,字长卿,齐国人,后归吴,与伍员助吴攻楚,创下以少胜多的战例。《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传世。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杂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一共7000余字。作者在唯物论战争观基础上强调主观能动性,用辩证法观察和应用战争规律,承认战争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论断,成为两千多年军事指导思想。
《孙子兵法》成为当代战略理论研究的热点,这在当今东西方思想文化还很难融合的世界里,堪称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战略思维的不同,中外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学者研究《孙子兵法》
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为了弘扬孙子兵学思想,着重于从宏观上把握《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突出构建孙子的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国外学者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是始终把《孙子兵法》作为战争和战略问题来研究,主要把握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和原则,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分析比较中外孙子兵法研究的基点,是我们认识当代《孙子兵法》研究热的起点,也是认识现代军事理论发展的起点。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西汉武帝时候的人,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游历各地。他到浙江,探访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到湖南,考察有关舜的传说;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收集有关孔子的历史资料;他还到过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川、贵州、云南,了解那里的风俗民情。在游历中,司马迁接触了实际,开扩了眼界,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经历和历史知识。
不久,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他有机会阅读大量的国家藏书,从中整理出许多有用的历史资料。这样埋头工作了五、六年后,开始动手编写《史记》。
在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过程里,有一年他触犯了汉武帝,被关进监狱,判处了重刑。他身体受到摧残,精神也受到很大打击。但是,他为了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忍受了一切痛苦,发愤继续写书。
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史记》终于完成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伟大历史著作,全书共50多万字,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候的历史。在《史记》里,司马迁肯定了陈胜、吴广推翻秦朝暴虐统治的作用;指斥了暴君、贪官污吏的罪恶;大胆评论了当代统治者汉武帝的功过。《史记》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司马迁根据丰富的史料,用简洁、通俗的语言,生动地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
选自:《中国历史常识》
087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
话说苏武被匈奴单于扣留以后,汉武帝大为震怒,立刻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征讨匈奴。李广利带三万汉军在酒泉附近与匈奴右贤王的军队交战,双方互有胜负。
第二年,武帝又派骑都尉李陵率步军五千深入匈奴的领土作战。李陵是李广的孙子,他年轻力大,箭法精熟,又十分爱护士兵,因此他带领的军队战斗力很强,汉武帝也极看重他。不幸的是,由于他孤军深入,终于被匈奴抓住了弱点——匈奴王且侯单于召集左右贤王共七、八万的骑兵将李陵的五千士兵团团围住了。尽管战士们英勇奋战,以步战杀死了数千敌人的骑兵,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只剩下了几十人,李陵又让战士们将汉军的旗帜及身上的贵重物品埋入地下,作最后一次拼杀。
眼看自己周围只剩下十几个战士了,而且大家都已筋疲力竭,再也无力抵抗了,李陵才含着眼泪对仅存的几个士兵说:“我们已经没脸回去了,大家留条性命待以后寻机会报效大汉皇帝吧。”于是他便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的消息使汉武帝大怒。他在朝堂上让官员们议论这件事。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谴责李陵贪生怕死、叛国投敌,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他说:“李陵面对十数倍于自己的敌军,仍带领兵士浴血奋战,杀死的敌军比自己军队的人数还多。他战斗到弹尽援绝,不得已而降敌,也许日后他还会找机会报效朝廷的。”
不料司马迁的这番话触怒了武帝。因为他知道司马迁与李陵是好友,因此认定司马迁是在为李陵的叛国投敌辩解,说他是存心对抗朝廷。于是他一声令下,将司马迁下了监狱。
司马迁是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他们的祖上在周朝时就当过太史。司马谈是一个学识十分渊博的人,他曾掌管汉朝的天文、历法和负责记录历史文献。趁此机会,他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计划写一部全面记述中国历史的“史书”。但由于工作量巨大,他自己又年老多病,已经不可能全部完成这项工程了,因此,他在临终前郑重地嘱咐儿子一定要完成自己的这个遗愿。
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从年轻时便开始博览群书,积累资料,而且还不断地到全国各地去游历,通过访人问古,考察各地的历史名胜与古迹,从民间了解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获得了历史典籍上所没有的大量翔实丰富的史料。他曾三次大规模出游,南至今天的江、淮、湘、浙,以至四川、云南,北至长城内外,东至今河南、山东直达滨海,西至陇西,足迹踏遍了整个长江和黄河流域。
正当司马迁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知识积累,开始写作这部历史巨著的时候,李陵事件发生了。当时朝廷专管刑法的廷尉杜周,为了迎合和讨好皇帝,竟给无辜的司马迁判了“腐刑”(就是残害人的生殖器官)。按照当时汉朝的法律,被判了刑的犯人是可以用钱来赎罪的。但是,司马迁只是一个穷书生,他家虽世代为官,却又十分清廉,根本拿不出赎金。因此,他只能屈辱地受刑。
遭受如此的酷刑,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这对于一个正直清高的知识分子来说,他本来已经没有勇气再活下去了。但是,父亲的遗志还没有完成,自己用一生的精力所搜罗的材料,以及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难道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吗?他又不甘心。
经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痛苦煎熬,他终于想通了——周文王被纣王关在里,纣王还残酷地杀害了文王的儿子,并且将他儿子的肉做成肉酱让他吃,文王仍能忍受这么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写下了《周易》这部书;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却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并且写下了《春秋》一书传于后世;左丘明两只眼睛全瞎了,还以巨大的毅力写成了《国语》;屈原遭人排挤诬陷,楚王一点也不理解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反而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脚的膝盖骨,他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子兵法》。中国历史上的这些伟人,都能不顾自己个人的不幸而发愤著述,完成自己的人生志愿,自己为什么不能呢?于是他决心抛弃个人的悲痛与屈辱,效法这些古人,去完成自己的宏愿。司马迁出狱后,汉武帝让他当了中书令。他以巨大的毅力忍受着从朝廷上下投来的鄙视与嘲讽的目光,又经过了十数年坚韧不拔的艰苦努力,终于以自己的生命与血汗,完成了这部空前伟大的历史巨著。这部著作,当时称做《太史公书》,后人便称它为《史记》。
《史记》记述了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有五十多万字,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的记述,既翔实细致、严格地忠于历史,又爱憎分明,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反对贪暴、同情弱小。与此同时,《史记》里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叙述也形象鲜明、生动活泼,使它不但在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library/bookview_23779_23868.html
《孙子兵法》短小精悍,才区区五千来字,但是其中蕴含着的军事理论,战略思想,思维方式都是前无古人,多少将士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是一部经典的的军事著作。按照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作者是孙武,《孙子兵法》是孙武送给吴王阖闾的见面礼。
个人认为,孙子兵法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思想经久不衰,短短几十个字的一句话适用古今,直到现在,都能让我们恍然大悟,对他着迷。
比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句话,其实原文是”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觉得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所以他说百战不殆是指不遭受失败,并不是一定完全战胜敌人,这种思想是很务实的,总有无法战胜的对手,我们只能将伤害降到最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对方,全面考虑。
再比如行军篇里面的“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这句话放到现在你我身上也是极具教育意义,简单翻译下就是,如果你平时的法令能很好执行,那士兵们就会被驯服,反之则肯定不服,所以要始终贯彻执行,军队上下才能相处融洽。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注意平时的小事,要注意自我管理,我们往往都会有“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侥幸思想,这是万万不可的,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
《孙子兵法》被称为战争的艺术,上下两千年来,不仅仅中国人为他着迷,甚至老外也奉若神书,足可见这本书是旷世奇书。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0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