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忽必烈:一个顶级公司高管的自我修养

青年必读 2023-09-21 01:57:11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征服改变了亚欧大陆的历史轨迹,也震撼了整个世界。他的功业给子孙留下了一个广阔的帝国,也留下了一座难以超越的事业高峰。然而,“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他的孙辈中,也出现了一个续写传奇的伟大人物——忽必烈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第四个儿子。他出身高贵、志向远大,一开始并非汗位的法定继承人。在人生的前40多年中,他更多的时候是在担当蒙古这个顶级公司的高管。那么,他的业绩如何?这段经历又为他日后君临天下带来怎样的帮助?

志向:职业生涯的开始

史料中关于忽必烈青少年时代的记录很少,因此我们对他所受教育、早期经历了解不多,只能在字里行间一窥究竟。

1215年,忽必烈出生,这一年成吉思汗率兵攻占了金朝的中都。想来忽必烈从小耳闻目睹的是父辈率军攻伐、开疆拓土的过程,周围也都是成吉思汗、拖雷这样的英雄人物,“征战”是深植于他生命的主题。忽必烈10来岁的时候,和弟弟第一次出去打猎。正好赶上成吉思汗出征归来。在蒙古人的习俗中,小孩第一次出猎归来,长辈要在孩子的大拇指上拭以肉和油脂,以示传承。这次,成吉思汗不顾征伐劳累,亲自为忽必烈和弟弟拭指。

1232年,父亲在行军途中死去,此时忽必烈17岁。父亲死后,母亲继续掌管其麾下的军队、部众,并且严格教导几个儿子,将他们抚育成才。

史书中这样评价忽必烈“及长,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抚下”。成年后,忽必烈开始担负起征战和治理的重任,很早就立下了“大有为于天下”的目标。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在忽必烈的职业生涯中,他将如何干出一番事业,“大有为于天下”呢?

情商:舍得才能站稳脚跟

1251年,蒙哥登上蒙古汗位。在他的同母弟弟中,忽必烈是最年长也是最有才干的一位。因此蒙哥将管理大漠以南汉地的军国庶事交给了忽必烈。

忽必烈被任命为大漠南区的总管,这本是一件大喜事。然而,这个消息却引起了忽必烈府中一位谋臣的担心。他向忽必烈进言到:“若论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赋之阜,如今天下有比汉地更好的吗?您在这儿高管一当,好处尽有,那么把天子放在哪儿呢?如果有人居心不良,以此做文章,天子一定会后悔。不如只取兵权,把其他权力奉还,这样才能彼此安心。”忽必烈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听臣下这么一说,立即上奏蒙哥“惟掌军事”,蒙哥听从。

蒙哥对忽必烈十分倚重,在分封土地时,让他自己在南京、关中两地二选一。忽必烈选了土地更加肥沃的关中地区。几年后,蒙哥认为忽必烈选的这块封地户口太少,于是又给他追加封地。在蒙哥给弟弟们的封赏中,忽必烈受到的封地和封户是最多的。

眼界:建立自己的智囊团

忽必烈还在漠北时,就热衷于召集有识之士,并向他们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到了漠南地区,忽必烈更是求贤若渴、广招良才。

听说李治是个人才,为了争取他,忽必烈盛情相邀:“素闻仁卿学优才赡,潜德不耀,久欲一见,其勿他辞”。对于不合作者他也不强求。南宋人赵复被俘,忽必烈问他:“我将要攻伐南宋,你可以当向导吗?”赵复回答:“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忽必烈听完并未发怒,也不再强迫他留下。

渐渐的,大量有识之士都汇聚到忽必烈的府中,形成了一个被称为“金莲川幕府”的智囊团。这个智囊团中人才济济,有理学家、文学家、术数学家、理财专家、僧侣等,他们有着不同的民族背景、代表不同的学术派别,很多人来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这些人才为忽必烈献上治理之道、识才用人之法。谋士姚枢曾向忽必烈进言治国平天下之道,又详细列举救治时弊的方法,“本末兼该,细大不遗”。忽必烈虚心学习,有问题就找他咨询。赵璧是忽必烈最亲近的谋士之一,为他草拟表章并且教授儒家经典。忽必烈称其为“秀才”,甚至让王妃亲自为他缝制衣服。在这些谋士眼中,忽必烈是一个“聪明神圣,才不世出,虚己受言,可大有为”的主公。

金莲川幕府兼容并蓄,越来越多的人才慕名而来,他们为忽必烈治理漠南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忽必烈也因此被称为“贤王”,甚至有人认为他“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业绩:完成KPI是硬道理

1253年,忽必烈受命远征大理,这是他总领漠南后接到的第一次重要的军事任务。此次远征意义重大,一方面此时大理国势衰落,征伐良机不容错过。另一方面,在之前的蒙宋战争中,蒙军受到顽强抵抗,一直没能完成灭宋目标。攻下大理,就可以南北呼应夹击南宋,在战争中赢得主动。

蒙军虽然兵强马壮,但是远征大理并没有预想中的顺利。首先,路途十分艰难。四川中南部大部分地区在南宋控制之下,蒙军只能取道土蕃东部,一路跋山涉水。期间,忽必烈犯了足疾,只能靠随从背着前进。其次,气候不适应。大理的气候潮湿,北方来的蒙军病倒一大片。第三,大理城倚山傍湖,相当坚固,打起来也非易事。

然而,大理这个硬骨头最终还是让忽必烈啃下来了。蒙军破城后,忽必烈听从臣子的劝告,下止杀令,大理城免遭劫掠屠戮。

1254年,忽必烈班师北返。这一次远征,忽必烈率领10万军队出征,返回者仅有2万,损失的兵马辎重不计其数。但是这次胜利却是忽必烈军功履历上非常重要的一笔。

做高管难,做蒙古帝国这个世界顶级公司的高管难上加难。这一点,忽必烈应该最有发言权。因为高管之“高”,不止在职位权力,其背后还要有高远的志向,高人一步的情商,高人一层的眼界,高人一筹的业绩。正是具备了这些“高”配置,忽必烈的高管之路才走的步步为营,一马平川。

来源:论古说今 那些年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310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