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有约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面对记者的提问侃侃而谈:“77年来,几代莫高窟人发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不断努力,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使石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也逐步恢复了昔日的光辉。”
新锐的科技,古老的文明。人们在这位身材清瘦、言语凝练的全国人大代表身上,看到两种元素碰撞生发的独特气质。
这是“壁画医生”苏伯民在莫高窟的第29个年头。很难想象,这位言语之间满是对文化遗产关心热爱的全国人大代表,是一个学化学的“理工男”。
时光倒流至1992年。
初到敦煌时的那些寂静夜晚,在记忆中清晰如昨。亘古星月下的千年石窟、艺术家们无限向往的圣地,他一遍遍打量着,怎么看也不像是科研沃土。苏伯民郁闷地问天:“在这么个地方,我能干个啥?”
华发渐生,岁月留痕,最初的疑问早已消散在宕泉河畔日复一日静心工作中。
今天,站在“代表通道”上的苏伯民,身后是科研力量日益壮大的“青春敦煌”,面前则是一个文化自信不断升腾的古老民族。
这是一个生逢其时的奋斗故事。
有人评价说,苏伯民是文物保护领域“少有的具备科学家精神的人”;也有人说,此人“有点无聊”。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文物工作者与科学家之间的差异。
“敦煌女儿”樊锦诗回忆自己第一次看到莫高窟,那场景令人动容:“看一个窟就说好啊,再看一个还是好啊。说不出来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但就是震撼、激动。”
苏伯民描述自己初到敦煌的工作,“画风”是这样的:“实验室条件简陋,每天和和泥、调材料,感觉没啥技术含量。”
显然,文化瑰宝与科学家的“邂逅”,起初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落根针都能听见,游客散尽的莫高窟安静得令年轻人发慌。最开心的事儿,是周末的黄昏坐车到城里,点上啤酒、吃几根烤串,看人来人往,感受一下热闹的人间烟火。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彷徨,消散在敦煌研究院加深国际合作的时代。
上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开始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机构开展合作。尤其是1997年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开展的莫高窟第85窟保护研究,成为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的典范。
第85窟营建于晚唐时期。古代工匠的妙笔下,一千多年前耕作、狩猎、嫁娶等生活场景活灵活现。
然而,千年的风沙摧残,让这个美妙绝伦的洞窟几乎患上了所有种类的病害。最严重的是酥碱,一种能让壁画化为粉末的“绝症”。一阵微风,就可能让一块千年壁画消失无踪。
“特别心疼,却一点办法也没有。”莫高窟人曾束手无策。
研究发现,病害的“罪魁祸首”是岩体里的盐分。空气湿度变化,让盐分反复潮解、结晶,最终出现各种病害。
历时7年、尝试80余种配方……苏伯民所在的敦煌研究院研究团队和外国专家一步步破解难题,终于找到既能脱盐又能保持壁画原貌的好方法。如今,第85窟的洞窟环境依然稳定。基于此次合作探索出的文物保护流程,还直接推动了行业标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出台。
合作让苏伯民接触到预防性保护等国际先进理念,也令他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科技在文物保护中大有可为。
科学家的想象力,在文物保护领域展翅飞翔。
2009年,我国首个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成功研发。这个将信息采集、智能预探测、分析检测、现场提取等诸多功能单元集成搭载在车辆上的实验室,第一次将系统的科学研究体系“前移”到文物出土现场。
这个可移动的实验室灵感来自何处?担任课题负责人的苏伯民给了大家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
科技在文物保护中大有可为的意识,逐渐变成他的使命。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苏伯民连续提出设立文物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方向、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加大对文物数字化技术的创新研究等诸多建议。
全新的时代,给了当代莫高窟人大显身手的契机。
“国家对文化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烈,我们也要承担起更重要的时代课题。”苏伯民说。
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建立我国文物保护领域首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带着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理念技术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新一代敦煌儿女对标国际、静心钻研之下,莫高精神续写着新的篇章。
“我们100来人的保护团队,光去年就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在的课题都在啃文物保护的‘硬骨头’,致力研究文物劣化的深层机理。”苏伯民说。
时光,成为他与莫高窟之间的“催化剂”,“化学反应”在日升月落间悄然发生。
“天天跟莫高窟在一起,人是会有变化的。”回望近30年的敦煌生活,苏伯民感慨万千。
科学家的理性,逐渐渲染上感性的温度。
壁画在他眼中有了生命的气息:“别人看到的是静止的物,我看到的是活的生命和无穷奥秘。壁画中的一抹绿,不仅是有机颜料、无机颜料的叠加,更蕴含着匠心巧思。”
当年难耐的静,也已涤净青春的浮躁。
茫茫戈壁,夜凉如水。苏伯民有时会感怀过往——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那些曾在同一片星空下守望、奋斗的敦煌儿女,那些纯粹、无悔的青春芳华。
“这山望着那山高将是人生的巨大损失。专心致志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是个人的幸运,也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如今的他,也已“择一事,终一生”。
只不过,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苏伯民,肩上背负着更多的重任;他的眼中,还有更加宏伟的蓝图。
“我呼吁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苏伯民说,技术仍然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瓶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更是重要课题。目前,文物保护领域还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希望能通过搭建平台,汇集更多优质的团队和科技资源,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支持。
所有的奋力奔跑,都为了圆一个时代的梦想:“让文化自信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闪光。”(施雨岑 张玉洁)
[ 责编:武玥彤 ]
来源:科技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是谁绘成了堪称世界艺术瑰宝的敦煌壁画?研究人员一直期 待从莫高窟北区找到关于壁画作者的千古谜底,他们认为,莫高 窟北区的243个洞窟是敦煌画师的住所。而最近来自北区洞窟 的考古报告表明,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经的地方, 这使关于壁画作者的千古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敦煌莫高窟有735个洞窟,其中近500窟绘着巨幅壁画 ,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绘画时间长逾千年,被誉为世 界最大的画廊。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马德说,根据对壁画题记和敦 煌文献的研究,大约只有公元10世纪左右的壁画画工有零星资料 ,而在4世纪到9世纪的壁画中,找不到关于作者的任何资料。 他说,浩繁的敦煌文献和大量壁画题记中,有关壁画作者的题记 和文献记载,总共只有40多条,有名有姓的壁画作者仅有平咄 子等12人。 在开凿于元代的第3窟南北两壁,画着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 观音像。这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像以线写形,以色显容,用遒劲有 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轮廓内再淡施晕染,有些不施色彩却见 肌肤,人们公认这是敦煌壁画的极品。
壁画的落款为"甘州史小 玉笔",专家认为史小玉应是今甘肃张掖人,史小玉很可能是艺 名而非真名,至于其生平更无从考证。 ?无法确定绝大部分敦煌壁画作者的另一个困难是,宋代以前 的画师们一般没有落款。在壁画的所有题记中,也很难见到有关 画师的记载。 ?研究人员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4种:首先是来自西 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 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 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第三是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 ;第四是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师。 ?在敦煌文献中,所有的画师都被称为画匠或画工,可见画师 们主要来自民间,社会地位并不高,他们创作壁画时很可能就住 在阴暗潮湿的洞窟里。壁画中大量的田间劳动场景,活生生地再 现了当时的经济状态和科技水平;唐代壁画中的婴儿车等生活用 具,更是为神秘的佛教壁画增添了世俗社会色彩,给今天的参观 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中国千年民间风俗画卷。
也许,正因为画师 们熟知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才使他们巧妙地把佛国的空灵与人 间的真实融为一体。 ?敦煌画师们绘成了精美绝伦的壁画,而关于他们的记载又几 乎是空白,所以,他们的生平总能激起现代艺术家的无穷想象。 从《丝路花雨》到《大梦敦煌》,两部关于敦煌的著名舞剧,讲 述的都是平民画师历经磨难、献身敦煌艺术的悲壮故事。 ?也许敦煌壁画画工之谜永远无法解开,但辉煌的壁画已经为 这些无名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赫赫声名
佛的前世曾经是生活在恒河旁的一只九色鹿王.一次,有一个人掉入深水之中,仰天呼救,正逢色鹿从河边经过,看到溺水人即将被 激浪吞没.九色鹿奋不顾身将溺水人救上岸来.溺水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起誓愿作奴仆终身为鹿王采集水草.九色鹿谢绝了溺水人的乞愿.只希望溺水人为其保守密秘,千万不要向别人告诉它居住的地方,溺水人应诺而去.这时国王的宠妃夜梦神鹿,身毛九色,双角如银,要求国王捕获神鹿,剥其皮毛做裘衣,取其犄角做拂柄.国王在宠妃的多次纠缠下,无奈张榜悬赏:若有捕获九色鹿者, 愿赐一银碗金粟,一金碗银粟,并且分国一半,共同治理.溺水人得知此事之后,忘恩负义,贪财告密,并带领国王亲自进山捕获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林中安睡,九色鹿的好友乌鸦在树上看到围猎队伍时,赶紧去唤醒九色鹿.当九色鹿惊醒,举目四 望,已被国王率领的猎队包围了.九色鹿大胆无畏,面见国王,问道:是谁告诉我在这里的?"国王手指溺水人.九色鹿一见溺水人,气愤填膺,向国王陈诉了溺水人的忘恩负义.国王听后,深为感动 ,谴责了溺水人的不义行为即刻放九色鹿归山.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杀九色鹿者,诛连五族.溺水人从此口中发臭,身生恶疮,人人厌恶.王妃因没有达到私欲,悲愤而亡.
<微妙比丘尼受难因缘>
一个已出家的尼姑现身说法,向一群刚出家不久的贵族妇人讲述了自己前世有罪,今世报应,屡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经过.
微妙曾经是生长在一个高贵种姓的婆罗门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后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婆罗门青年.当他们生过第一个孩子时,父母相继去世.生第二个孩子,与丈夫同回娘家.在回家路上,半途产子,血腥味召来毒蛇,咬死了丈夫.微妙悲痛难忍,身背大孩子,怀抱婴儿向前行.河水猛涨,挡住去路.微妙放大孩子在河边,抱婴儿过河.放下婴儿来背大孩子时,孩子自扑水中被河水冲走.回头又去看婴儿时,已被狼食.微妙失去孩子,悲痛欲绝,无奈孤身投奔娘家.娘家失火,全家被烧死,无一生还.微妙不得已改嫁一无业酒徒.一夜酒徒酗酒回家,微妙因刚生产不能前去开门.酒徒破门而入,撕打微妙,并生煎刚生婴儿逼迫共食.微妙不堪忍受虐待,被迫出逃.在路中墓园边歇息遇到一为新丧妻子上坟的长者子.微妙感其情诚,与长者子结夫妻.新婚七日 ,丈夫暴病而死,微妙被活埋殉葬.盗墓贼半夜来掘墓,微妙没死获救.贼头子见微妙美貌强迫为妻,不久盗墓贼犯案,判为死罪.按国法民俗,微妙再次殉葬.不幸半夜野狼来挖新坟,微妙再次还生.历经劫难,微妙不知怎么活下去,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为微妙受戒,收为弟子,并向微妙讲述了前世因缘:你的前世曾是一个富贵长大夫人. 因大夫人不生儿子,又娶了小妻,小妻年轻美貌长者宠爱.不久生一男儿大夫人嫉妒,害怕小妻儿子长大后,继承家业,因而心生恶念,用铁针刺入婴儿脑门婴儿不几天死去.小妻怀疑是大夫人所为,前去质问大夫人发誓:"若杀你子,使我生生世世,夫为蛇杀所生之子,水漂狼食,自啖其子,自见生埋,父母大小,失火而死...."你现世改嫁三次,活埋两次,就是你前世所发咒誓的全部报应.
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印度古代摩伽陀国边境上有五百个结为一伙的强盗,拦路抢劫,枉杀无辜,断绝了与他国的道路.国王派遣大军征剿,强盗战败被俘.国王严加酷刑:割鼻削耳,挖去双眼,放逐山林.强盗在山林中, 悲哀恸哭,其声传到佛说法处.佛祖怜悯,施法度救,以神通力,吹卷雪山香药,使五百强盗眼睛复明,身体康复.并现身说法使五百强盗皈依佛门,剃度出家,隐居山林,参禅入定,最后修成五百罗汉.
<须摩提女请佛因缘>
古印度满富城奉行六道的巨富长者满财,经过多方寻求,多次周折,终于为自己的小儿子,找下了知友王舍城奉信佛教的巨富长者善给的女儿须摩提(汉译善意).须摩提美貌非凡 ,姿容娇艳倾国倾城之美,但也和父母一样,从小奉信佛教,崇敬佛法三宝.满财长者把须摩提女接到家中后,按照国法民俗宴请六千个外道师门徙这些外道师门徒赴宴 时,赤身裸体, 丑陋粗野,吃酗酒,不知礼法.须摩提女拒不出 门接待外 道宾客引起了客人的诽议和不满,得罪了公婆丈夫闭门高卧,谁都不见.满财长者为此十分愁闷.恰好一位得道高士来访,满财长者就把此事 向这位高士说.高士听后,十分吃惊,你为我们娶来佛门弟子,只要你奉信佛教,请佛来这里说法,你就办成了一件大事,你的媳妇就敬奉你了.满财长者听从好友的劝导,让须摩 提女请其尊师释迦牟尼前来赴斋说法,果然须摩提女盛装打扮,登上高楼,焚香请佛.香烟飘到佛处,佛知须摩提女的诚意,便同弟子们各显神通,从空飞达满财长者家赴斋说.外道六师看到佛门弟子的神通威力,无不惊叹,全部皈依佛门,满财长者全家都做了佛门弟子.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0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