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权臣蔡京曾经吃过一种饼,是用黄雀的胃制成的,非常讲究。
南宋时,杨万里也喜欢吃一种黄雀鲊。黄雀鲊是宋代的江南名菜,与鹅掌鲊齐名,据说味道极佳。
文献记载,宋徽宗时代权臣王黼被抄没家产时,家中保存的黄雀鲊竟然装了三间房子,算一算要害死多少黄雀,比较可怕。
杨万里过一首诗,名为《李圣俞郎中求吾家江西黄雀鲊法,戏作醝经遗之》,用诗句描述黄雀鲊的制法,颇为风趣。诗中这样交待黄雀鲊的制法:
“解衣戏入玉壶底,壶中别是一乾坤。水精盐山两岐麦,身在椒兰众香国。玉条脱下澡凝脂,金叵罗中酌琼液。平生学仙不学禅,刳心洗髓糟床边。”
从中可以归纳出,宋代时江西制作黄雀鲊的方法大致是这样的:把黄雀整治干净,纳入壶、罐当中,再加入花椒、盐和麦粒等调味料,最后倒入酒进行浸泡。看起来,似乎并不太难。
到了明代,《竹屿山房杂部》中也有黄雀鲊的制法,具体如下:取鲜肥的黄雀,收拾干净,用酒擦洗,再用软帛擦干净,从背部剖开,把葱末、花椒末和少量小麦粒填入腹中调味。
取一个小陶罐,把加工好的黄雀头尾颠倒,一层一层码放在罐中去。把在锅中炒过的花椒和葱屑,加入熟香油、盐和酒,然后一起浇入到陶罐之中,大致要没过黄雀一寸左右,达到完全的浸泡。
再把陶罐密封起来存放。这种黄雀鲊可以长时间保存,吃的时候随时取用,能够经久不坏。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也记录了黄雀鲊的制法,与此类似:
把黄雀整治干净,用酒擦试,不能用水洗,为的是防止“犯水”。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避免细菌污染,防止腐烂。
用麦子、酒曲、盐、花椒、葱丝等调料混合到一起,调和味道。在干净的扁坛里铺一层调料,上面码放一层黄雀,再铺一层料,料上再码黄雀,如此层层叠码,最后用竹叶把坛子塞满,盖上坛口。等坛中卤出汤汁,倒去汤汁,在坛中灌酒。
当然,杨万里喜欢的不全是糟蟹、黄雀鲊一类的甘肥厚味,也有素淡的竹笋、蕈子和蕨芽一类食物,比如他在一首《蕈子》中写道:
“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
土膏松暖都渗入,蒸出蕈花团戢戢。
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
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
色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莼丝无点涩。
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
菘羔楮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
作羮不可疏一日,作腊仍堪贮盈笈。”
杨万里是一个有经验的吃货,他的经验是:最美味的蘑菇是那种还没有完全长开的,即所谓的“钉”。
美于竹笋和蕨菜,他还有一首《春山笋蕨》:
“庖凤烹龙世浪传,猩唇熊掌我无缘。
只逢笋蕨杯盘日,便是山林富贵天。
稚子玉肤新脱锦,小儿紫臂未开拳。
莫嫌岭外无珍馔,一味春蔬不值钱。”
杨万里兴许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可惜“为人刚而惼”,人缘不好,结果就是不得重用,报国无门,最后只好闲居江湖,做一个有品味的吃客,在黄雀鲊、糟蟹、蕈子、蒸饼上消磨文字,福耶憾耶?无人知道。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9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