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刘邦计擒韩信,夺了他的王位,韩信为何还要感谢皇恩浩荡

宠物大事说 2023-09-21 01:23:05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汉高祖刘邦大会诸侯于陈地,楚王韩信为自证清白,竟然逼死了旧友、旧楚大将大将钟离眛,然后带着他的首级前往谒见。

刘邦笑嘻嘻的看着阶下的韩信,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

——韩信啊韩信,你从来逃不出我手掌心的,以前如此,现在如此,永远都是如此!!

“多日不见,公别来无恙?”刘邦依旧笑着,笑里藏刀。

韩信闻言,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没事了没事了,看来皇帝还是相信自己的。

于是韩信上前几步,正要寒暄几句,刘邦的脸色突变,大喝一声道:“楚王信勾结叛臣钟离昧,陈兵郡县,意图谋反,见朕出游云梦,知事机已露,便杀昧以欺朕,其心可鄙,罪不容恕!来人,给朕拿下!”

几名武士一拥而上,将韩信按倒在地,绑了个结结实实。

与会的诸侯英布、彭越等人纷纷慑伏于地、战栗无语,他们仿佛从韩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韩信大声叫屈:“吾若欲反,岂待今日?陛下此欲加之罪,何以塞天下悠悠之口?”

说的也对,韩信他若想造反,早就反了,怎会傻傻前来就擒呢?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但刘邦自有办法说的过去,他看了看韩信,怒道:“若毋声!而反,明矣!”意思是:你给我住嘴!凭你这抵触情绪,就是造反的明证!

刘邦这么说,就有点近似耍无赖了。说造反就是造反,还不准别人辩白,申辩就是造反,这可真黑呀,要多黑,有多黑,太黑了,简直又黑又亮,比黑社会还黑,比光明还亮,这样的黑又亮,让人无法想象,这样的黑又亮,让人心都凉了。

韩信终于醒悟,原来蒯通说的是对的,钟离昧说的也是对的,刘邦近似无赖的诬陷就是明证。他长叹一声,道:“果如人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刘邦命武士将韩信押于随行的副车上,返回洛阳。

各国诸侯看着远去的车驾,面面相顾,不知所措,谁会是下一个韩信呢,是你?还是我?

让我来告诉你们好了,政治冤狱这种东西,在中国永远不会绝迹的,无非有大有小而已,比起秦二世以及明太祖发起的大规模冤狱,汉高祖的打击力度已经算小了,你们知足吧!

且说皇帝的车驾缓缓返回洛阳,行不远,至一密林之中,天色已晚,刘邦命车队加紧赶路,务必于太阳落山前赶至前方驿站,以免错过宿头。正在此时,一支利箭突然从林中射出,正中皇帝车驾马匹,眼看整车就要倾覆,樊哙使出惊人之力拉住马车,夏侯婴趁机赶紧把魂飞魄散的刘邦从车里救了出来。

“抓刺客!抓刺客!”武士们呐喊着冲进林中,只听得一阵刀剑相击与穿林打叶之声,须臾,武士们将十余名刺客押了出来,按倒在刘邦面前。

刘邦惊魂未定,忙问:“汝等何人也?为何行刺于朕?”

为首的刺客仰面叫道:“臣乃准阴一少年,蒙楚王之厚恩,得拜中尉,今闻陛下不知因何罪而缚楚王,以此与属卒藏于林中,侯车过,欲劫夺之耳。”

刘邦大怒道:“汝非劫信,实作乱耳。”说着回头看了看韩信,道:“尔等定是韩信所遣,是也不是?”

众刺客齐声道:“此皆乃吾等自行主张,与楚王无干!”说着一齐跃起,以头触树,脑浆迸裂而死。

刘邦大怒,命武士将众刺客乱剑分尸,挫骨扬灰,以消心头之恨。

韩信不忍再看,转过头仰望于天,垂泪道:“吾将死之人也,汝等何必如此,何必如此……”

刘邦其实并不想杀韩信;或者说,他并不忍心杀韩信;又或者说,他并没有理由杀韩信,

一则:韩信毕竟是有大恩于他,他这个皇帝的位子,几乎有一半是韩信给他打来的,此恩之重,重如泰山般日日压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承受,让他痛苦不堪,因为他无以为报。

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韩信之恩已然涌泉,刘邦若是要报,岂非要以整个江山相送?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刘邦只能恩将仇报,他没有其他选择。

这就是一个身为帝王的无奈,帝王的心能容得下整个天下,却不能容忍一份恩情,因为帝王必须是一个赐恩之人,而不是一个受恩之人。

所以刘邦必须找一个借口将这份恩情归零,然后重新赐恩给韩信,以扭转两人的关系。

这个借口就是谋反。刘邦要告诉世人,韩信是帮他打下了江山,但后来又想造反夺他的江山,所以他们两清了。

两清之后,刘邦如果再赦免了韩信的死罪,继续保证他的荣华富贵,那么就等于刘邦对韩信有恩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逻辑,但是没办法,政治就是如此,政治就是自欺欺人。

刘邦并非一个好杀之人,只要除去这份大恩的重压,只要化解了韩信对皇权的威胁,韩信可以不用死。

更重要的是,刘邦不能去承担杀害功臣之恶名,因为他的政治形象素来以长者着称,这是他赖以收揽士心民心的根本。而且韩信在军中还有很高的威望,贸然杀之必然影响恶劣,一切还是慢慢来。

二则:抛去感情的层面,韩信不死,也可安抚韩信旧部以及英布彭越等诸侯的情绪,让他们反不起来。

所以无论于公于私,刘邦都没有理由杀韩信,这样既有利于帝国的稳定,也照顾了韩信的感情,还保住了自己的颜面。

于是,刘邦回到洛阳后,又发诏搞了一次天下大赦,规定凡在军中多年,因未习汉朝新法令而犯了死罪的人,一律予以赦免,这自然也包括身背莫须有谋反罪名的韩信在内。

当然,韩信的楚王是不能当了,刘邦将他连降两级,封为淮阴侯,但是不能去封国就任,必须待在洛阳接受监视。众臣闻此,皆称颂皇上以德报怨,仁义无双,真乃天下之圣君也。

从公元前202年正月到公元前201年正月,韩信的楚王刚好当满一年,过把瘾就死,正应了蒯通当初的预言。

韩信,不,我们现在该叫他淮阴侯了,淮阴侯无奈,也只得领旨告罪,感谢龙恩浩荡。

瞧瞧,使坏夺了人家的王位,把人家软禁起来,还要人家领情谢恩

韩信在做将军之前并没有实战经验,刘邦为什么还是信任他?

在被刘邦登坛拜将之前,韩信的确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但这并不妨碍刘邦信任他,因为刘邦对韩信的信任,是来源韩信的能力,而非韩信的经验。当然了,刘邦从始至终,都不曾绝对信任韩信,准确地说,刘邦从来都没有绝对信任过任何一个人。

首先,刘邦对韩信的信任,源自韩信的能力。

刘邦对韩信进行登坛拜将,是因为萧何的大力举荐。萧何是大汉第一贤相,早在刘邦发迹之初,就与刘邦熟识交好,刘邦在沛县起事后,萧何一直追随在刘邦左右,为相,是刘邦的左右手。

萧何能一直做刘邦的相,当然是因为其突出的个人能力,同时还与刘邦交好。刘邦相信,以萧何的能力,绝不可能力荐一个庸才上来,就算萧何看走了眼,也不会走眼太多,再说了,以萧何的身份和地位,力荐一个韩信,刘邦能不应允吗?

登坛拜将结束,刘邦方才对韩信进行面试,这段面试的问答,被司马迁一字一句地记录了下来,两千年后,品读这段记载,透过雅驯的文言,我们都能读出刘邦的胸襟、气魄以及韩信的胆识和能力,单凭这段对话,不看韩信日后的战绩,我们也能确定,韩信确实是罕见的奇才,看问题非常深刻,刘邦尚且不及。“自以为得信晚”,是刘邦的感受,刘邦的这种感受,反应的是韩信那让人信服的能力。

其次,刘邦从未彻底信任过韩信。

虽被登坛拜将,虽然成了大将,但刘邦并未把军权交到韩信的手上。这里边的主要原因当然是要避免陈胜、怀王那样的覆辙,另一方面也说明,刘邦并未彻底信任韩信,韩信说得是很好,但谁知会不会是另一个赵括呢?

当初,陈胜于陈县称王,便不再披坚执锐地冲杀在战斗的第一线,而是像秦始皇那样稳坐钓鱼台,把兵权交给武臣、吴广、周文等人,武臣一到赵地,便背叛了陈胜,吴广虽未背叛陈胜,但却日益骄傲,能力也不行,最终被部下隔了头,周文前期进展顺利,但面对秦将章邯的反扑,接二连三地失败,最终自杀身亡。陈胜没有办法,自己亲自上阵,寡不敌众,溃逃,溃逃途中被自己的车夫所杀。

怀王熊心就更惨了,好不容易熬到项梁战死,夺了项羽、吕臣等人的兵权,可以大展身手了,但却做了一错误的决定,把刚刚夺过来的兵权交到了宋义的手上,宋义到安阳,便被项羽杀害,兵权也到了项羽的手中,自那之后,项羽便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不受控制,楚怀王再次成为傀儡。

想坐稳王位,就必须把兵权牢牢地握在手中,这个道理,刘邦深深明白,所以,哪怕是后来成了皇帝,刘邦也总是亲自平叛。

后来,因为战争形势的需要,刘邦不得不任命韩信为上将军,令其开辟第二战场,但韩信的身边,被刘邦安插了张耳、曹参、灌婴、张苍等不同派系的人,这些人会相互防范,不至于全被韩信收买,所以,韩信在赵地时,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于清晨时分闯入韩信军营,轻松地调走了韩信的精锐部队,这一细节也充分说明,刘邦从未彻底信任过韩信。

总之,刘邦之所以信任韩信,不是因为韩信的经验,而是因为韩信的能力,简言之,刘邦信任的,是韩信的能力。与此同时,刘邦也没有彻底信任韩信,不彻底信任的原因,是刘邦稳妥性格所致,也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韩信对刘邦究竟为何即便是死了也不变心?

一个人在世最应该有的就是知恩图报的心。而韩信对于刘邦就是这样的情感,他空有一腔热血,一身的抱负,但始终没人能够赏识他,直到遇到了刘邦。

韩信是一位极能人的贤士,当初他遭受了胯下之辱,但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而是继续寻求一个更够赏识自己的人。

同时他并不是一个对权利很向往的人,他只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平台去施展自己才华。所以即使后来刘邦夺取了皇权,而他的手上拥有着政权,他也从不想利用自己手上的权利去夺取皇权。直至被刘邦处死他也没有一丝的埋怨和叛变。

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刘邦就是那个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人,因为有了刘邦的支持,所以他才得以在乱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毕生才华。而这对于韩信而言已经足够了。

韩信的为人,他的品性值得我们去学习,他是一个把知恩图报看的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人。

文言文 多多益善中不善“将兵”的刘邦最终擒获了善“将兵"的韩信,为什么

【原因】:韩信善“将兵”却不善“将将”,而刘邦不善“将兵”却善于“将将”。“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原文】:
多多益善
司马迁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译文】:

刘邦曾经闲暇时随意与韩信评论各位将领是否有才能,各自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这样的人),能够统领多少(士兵)?”韩信说:“皇上您只不过能指挥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指挥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指挥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指挥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为我效命?”韩信说:“皇上您不(善于)指挥士兵,但善于指挥将官,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皇上您所控,为您效命的原因了。而且皇上您指挥将官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9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