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物候记·清明|万物清净而明洁

澎湃新闻 2023-09-21 01:16:10

清明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兼具节日身份的节气,是过去清明、上巳、寒食三个节日的“三合一”版本。清朝人富察敦崇所作《燕京岁时记》引用名为《岁时百问》的古书,这样解释它的来由: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人们在这个时节踏青郊游,祭祖扫墓,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特别氛围。在农业生产中,清明是个重要节气,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说法。

清明的一个特点是阴雨绵绵。有诗为证:“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什么在这个时节,雨总是下个不停呢?从气象规律来看,清明前后,夏季风渐渐复苏,并携带暖湿气流北上,而此时北方的冷空气尚有残余,随着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交汇,便产生了降水。

就历史数据而言,冷暖势力的交锋在南部更为显着。根据中国天气网的统计分析,南方地区,尤其是湖北、安徽、湖南等地在清明时期的降雨概率较大,偶尔还会出现大到暴雨;北方则基本上是“清明时节雨歇歇”,有时还十分干燥。

2021年度清明节气的时间从4月4日到4月19日,涵盖“桐始华”“田鼠化为鴑”“虹始见”三个物候。

清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册 清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一个问题,清明节气的时间跨度怎么是16天,一般不都是15天吗?其实,24节气是将黄道——太阳在天空运行的轨迹均分为24等分,每隔15°增加一个节气。由于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越接近近日点,公转越快,也就是说靠近近日点的节气相隔时间较短(约14-15日),靠近远日点的节气相隔时间较长(约16-17日),每个节气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度数相同,时间却有差异。

清明一候:桐始华

清明的第一个五天,桐花开放了。“华”是开花的意思。 季静 图

三春之景到清明绚烂至极,却也意味着春逝将至。作为清明的节气之花,桐花的开放有一点悲欣交集的意味。

据说桐花开放时,气温会突然下降。这也是冷暖空气“大战”的结果。有谚语说:“放牛娃儿不要夸,还有三月冻桐花”,说的就是桐花的开放意味着倒春寒——待其花期一过就不会再冷,“春捂”(指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还要再捂一捂,可防病养生)至此结束。

桐花究竟是什么花?油桐、泡桐、梧桐……不同资料各有提及,众说纷纭。其中梧桐的花期不在此时,油桐、泡桐花期接近,但油桐开的是白花,泡桐开花则是浅紫柔白。白居易《寒食江畔》诗云:“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从花期、外观描述等方面综合分析,属于清明的节气之花该当是泡桐。

毛泡桐,刘冰摄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 :多识植物百科

泡桐是一种喜光的速生树种,原产于中国,有白花泡桐、楸叶泡桐、兰考泡桐等种类,其中以兰考泡桐最为出名。50多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大量种植泡桐,使得兰考成为今日的“泡桐之乡”。用兰考泡桐加工而成的桐木漆器、毛拼版,琵琶、古筝等乐器享誉海内外,成了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摇钱树”。据估算,全国95%的高档民族乐器的板材都采用兰考泡桐。

因为生长迅速,十几年树龄的泡桐比同龄杨树的直径要大一倍,但生长时间长了,树干会出现中空的情况。它的材质轻软,容易加工,同时耐酸、耐腐、防湿、隔热。也因为长得快,泡桐富集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很强,目前已有人开始开展利用泡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实验。

日本人尤爱泡桐。在日本的传统文化里,如果有人家里生了女孩,就会在房前种一棵泡桐树。等到女儿出嫁之时,泡桐树已高大繁茂,此时即可砍伐木材,为女儿打造出一整套家具作为嫁妆。从这里引申出了泡桐的花语:永恒的守侯和期待你的爱。

与花语一样隽永优雅的是泡桐的外观。它树姿优美,花开时节,淡紫和粉白的花朵如云雾般遮罩弥漫,清风吹过,铃铛似的花儿随风拂动,散发出清甜的香气。那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惊心动魄,沉静而热烈,活泼又肃穆,一如这悲欢交织、乍暖还寒的清明节气。

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

清明的第二个五天,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鹌鹑这类的小鸟出来活动了。 季静 图

田鼠变为鹌鹑——这又是一个因为毛色相近引发的误会。

对田鼠来说,随着春季的到来,鼠窝里的余粮减少,此时恰是它们极力搜寻食物的时期。

而对鹌鹑之类的小鸟来说,春天是它们繁殖后代的季节。鹌鹑生性善于隐匿,白天喜欢躲在草丛、灌木丛中休息,其灰色花纹的外表让古人误以为它们是由田鼠“变身”而来的。

鹌鹑分布范围很广,与人类保持着漫长的关联。早在5000年前的埃及壁画上就已出现了鹌鹑的图像,就连神圣的金字塔上也有关于食用鹌鹑的记载。(《饲料研究》,钟国胜、刘淑梅,1980年06期)

中国也是鹌鹑的主要产地以及饲养鹌鹑最早的国家之一。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过“鹑之奔奔”,“胡瞻尔庭有县鹑兮”等引用鹌鹑形象的诗句。

战国时代,“鹑”被列为六禽之一,成为宫廷珍肴。及至西汉时期,鹌鹑已成为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的飞禽。据《仪礼注疏》记载,雉、兔、鹑、鴽为上大夫之礼,是上大夫家的待客菜肴。

不过,虽然中国驯养鹌鹑的历史悠久,但人们最初驯养鹌鹑的目的并非为了食用,而主要是为了赛斗和赛鸣,因为鹌鹑虽然圆圆胖胖,看起来憨态可掬,却生性好斗。

因“鹌”与“安”谐音,鹌鹑还有平安吉祥的象征之意。自战火频仍的宋代起,不起眼的鹌鹑登上了艺术殿堂,形象多次出现在宋人的花鸟画上,鹌鹑纹亦成为宋代花鸟画的流行元素。

鹌鹑 中国生物志库 图

清象牙雕鹌鹑式盒 故宫博物院 图

当今中国境内主要生活着两种野生鹌鹑:普通鹌鹑和日本鹌鹑,以后者居多。业已成熟的饲养业中使用的主要是外来品种的鹌鹑。

鹌鹑的野生种群虽然分布范围广,但因为栖息地丧失、降水量减少、旅游影响、道路发展等原因,分布区域碎片化,被认为有着数量减少的趋势。

如果你在野外看到了圆滚滚、胖嘟嘟的野鹌鹑,可千万别打什么歪主意,它也列入了“三有保护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不能随便“欺负”。

清明三候:虹始见

清明的第三个五天,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季静 图

“虹桥始见雨初晴”,彩虹一般出现在雨后初霁之时。多雨的清明节气为它的登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时,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这就是彩虹。

若光在水滴中多反射了一次,也就是光经过了“折射-反射-反射-折射”才被人看到,那么彩色光波的排序会反过来,这时就将出现“双彩虹”,上层那道同心但较暗的“副虹”被称作“霓”,霓和虹加起来组成了“霓虹”。

霓和虹 山林书生 摄 来源:携程网

彩虹之所以有绚烂多姿的色彩,源于阳光是 复色光。各种颜色的可见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在进入水滴后,传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这种被称为“色散”的物理现象造就了彩虹之美。

虽然我们常常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指代彩虹的颜色,但彩虹实际上并不只有七种颜色,而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色带。牛顿用三棱镜分解出了“七色光”,揭开了彩虹的秘密。因为他受古希腊着名科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认为“七”是代表完美的数字,故而把彩虹分成了七种颜色。

所以,“七色彩虹”其实是个偶然。如果发现彩虹秘密的是一个中国人,可能彩虹就成了 “九色”或“八色”也不一定。

不同地区的彩虹具有不同数量的颜色 :weathernews.jp

此外,古人之所以在清明时节观察到彩虹的存在,除了和清明多雨的气候有关,还和当代人非常关注的一个因素——空气质量密切相关。

彩虹的亮度和绚烂程度依托于光线的折射和反射,如果空气中满是尘埃、雾霾,就好像镜子蒙了尘。多雨的清明正是天清地明之时。城市污染的加重,则会让彩虹的出现变得非常稀罕。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越来越敏感,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加大,“彩虹回来了”开始成为空气质量好转的美丽标志。、、等多地都报道过类似“重现彩虹”的新闻,美景背后是逐渐恢复清新的城市空气。

上期回顾|物候观察笔记|春分

在上一期《物候记·春分|春日过半,日夜均分》中,我们介绍了春分三候的特点。这里呈现的是本土志愿者对于春分的物候观察记录。

春分物候记录:第一个五天(3月20-24日)

都说春分至,燕子归,去真如禅寺院外转,没有发现燕子,海棠花和美人梅依然烂漫。第一次注意到石楠竟然也有花苞,和红叶石楠不是一家吗?一对灰喜鹊飞到路上寻食,大树下一只漂亮的戴胜鸟在觅食。好漂亮的戴胜鸟!还有同样令人惊叹的宝盖草,四棱形的茎杆,圆圆的叶子上亭亭玉立着粉紫带白点的像蝴蝶一样的花儿!

坐标:江苏宿迁

日期:2021年3月20日

记录人:蜗牛妈妈

金银花小花蕾初现。

坐标:广东惠州

日期:2021年3月21日

记录人:龟龟

杜鹃冒出花芽,白花杜鹃已经迫不及待地开放了。贴梗海棠粉白相间,好像经过了画笔点染。桃花开得娇柔。蜡梅枝头挂着个鸟巢,几根废胶带衬着稀疏的残花,煞是萧条。

坐标:上海江湾公园

日期:2021年3月21日

记录人:李蔚

春雨,各种蘑菇,毛头鬼伞,多孔菌,桂花耳。

坐标:上海松江

日期:2021年3月21日

记录人:朱海燕

三角枫“开花”。

坐标:安徽合肥植物园

日期:2021年3月22日

记录人:阿紫

早晨,校园里的鸟儿。

坐标:陕西

日期:2021年3月23日

记录人:冯海燕

春分物候记录:第二个五天(3月25日-29日)

春分梨花开,昨下午看到了村里房前开正盛的梨花,花瓣特别有质感,新开的花蕊原来是玫红色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虽然描写的是雪景,但能看到这么美的梨花,真的开心。

坐标:上海奉贤

日期:2021年3月25日

记录人:草长豆苗

国色天香的牡丹来啦!

坐标:安徽合肥植物园

日期:2021年3月26日

记录人:阿紫

八角金盘,新的叶芽像一只只小手,先是手指合拢着,再慢慢展开。

坐标:上海青浦

日期:2021年3月27日

记录人:彩虹

左:核桃树的雌蕊和雄蕊。右:梨的幼果初现。

坐标:贵州贵阳

日期:2021年3月27日

记录人:侯侯

东京樱花盛花期,樱吹雪。

坐标:上海辰山植物园

日期:2021年3月27日

记录人:初心

斑鸠爸妈交班记。

坐标:上海奉贤

日期:2021年3月28日

记录人:金吴玥(02:30)

食蚜蝇幼虫,拍蒲公英的收获。

坐标:上海松江

日期:2021年3月28日

记录人:朱海燕(00:19)

今年第一次见到阿拉伯婆婆纳结种子;桂花的叶子中午舒展开来。

坐标:上海宝山

日期:2021年3月29日

记录人:十一

春分物候记录:第三个五天(3月30日-4月3日)

香椿头嫩芽,春天里的美味。

坐标:安徽合肥植物园

日期:2021年3月30日

记录人:阿紫

2017年撒的黄菖蒲种子年年发出来。

坐标:湖南郴州,

日期:2021年3月30日,

记录人:菠萝

竹笋长出来了。

坐标:陕西宝鸡

日期:2021年3月30日

记录人:冯海燕

昨天的气温是10—20℃,同事随我一起去迷你植物园观察,她没见过木瓜花,原来木瓜花这么好看,还有一点淡淡的清香。木瓜树下的薄荷又长高了一些,小杏子也清晰可见了,桃花落光了,嫩叶子碧绿碧绿的惹人喜爱。桑叶也从修剪过的枝干上钻出来了。最让我没想到的是鸡爪槭下绿叶中红色的小球球,满树都是,是花苞吗?以前从来没看过!还有金边黄杨丛中竟然有一簇完全是金色的叶子,也是从没见过的!真是幸运加入这个全民物候观察计划呀,引领我发现从没看过的美景。

坐标:江苏宿迁

日期:2021年3月31日

记录人:蜗牛妈妈

鸽子出巢。

坐标:上海奉贤

日期:2021年3月31日

记录人:金吴玥

蒲公英遍地,到处都是小伞兵。

坐标:安徽合肥植物园

日期:2021年4月1日

记录人:阿紫

香樟,最美的季节,落叶、发芽、开花,彩色的香樟。

坐标:上海松江

日期:2021年4月1日,

记录人:朱海燕。

以上就是清明三候的解读及春分的物候实际观测记录。下一期《物候记》,我们将为大家解读谷雨三候,同时回顾清明的物候观察记录。

(作者李蔚系自然教育机构自然萌创始人。封面、物候卡插画:季静,封面图设计:薛之韵,拼图:沈健文,海报设计:白浪。) “物候记”专栏记录一年之中节气、物候的指征,观察自然变化与城市生活的关联,积累当代中国城市的物候观察资料。

春天的6个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

历法上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时值阳历2月半月,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在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的开始。因此气候学上来看,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地区。

立春过后,气温、日照、降雨等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人们会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但立春只是表示天气开始转暖,并不是说就已经很暖和了。

此时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而且各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华北春光多丽日,西北沙暴满天飞,四川云雾天不开,江南春雨常淋漓,高原飞雪迎春到,华南风雨送春归……

雨水

雨水时值阳历2月19日前后。此时,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正如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水是寒潮出现较多的时节。此时,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逐渐向北挺进,而冷空气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但总是趋势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温暖过渡。

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华北地区,平均气温已经升到了0度以上;而西北、东北地区,雨水节气期间,依然没有走出冬天的范畴,仍以寒为主,且多有降雪。

西南、江南地区,雨水期间是,除了云南南部地区已是春色满园以外,大多数地方还是一幅早春的景象;但华南地区,却已是春意盎然,百花盛开。

惊蛰

惊蛰是反映物候的节令,时值阳历三月上半月。此时,春光明媚,万旬更新,时逢“九九”至九尽,天气渐渐回暖,但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惊蛰时节,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蛰伏泥土里的冬眠动物和多种昆虫感于春季温暖,开始复苏,外出活动。

春分

惊蛰后十五日为春分。“分者,半也,当春季九十日之半也。”意即春天的一半。实际人,春分还表示“昼夜平分”的意思,正如谚语所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对北半球来说,从此以后,太阳光的直射点北移,白天时间都要长于夜间的时间。

春分时节,南方已是杨花竞开、柳枝呈绿,而我国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天气乍暖还寒。

清明

清明即清洁明净之意,时值阳历4月上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帝京岁记胜》中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春意正浓,但这时正是冷暖空气冲突剧烈的时候,海洋上空的暖湿空气日益加强,经常不断地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忽冷忽热、时晴时雨的多雨天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便是唐代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真实写照。不过,雨过天晴后,气温的大趋势是在不断升高的。

谷雨

谷雨,时值阳历4月20日前后。谷雨时节,我国南方雨水较丰,而且每年的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但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

谷雨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而且南方地区已是时至暮春了,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处,气温已达20度至22度,使人开始有了炎热之感。

二十四节气歌的含义

歌词是由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组成的。
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小知识 手抄报

二十四节气小知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至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2]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24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24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根据太阳在春夏秋冬时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近一步区分成24种不同位置,谓之节气,先民将冬至到次年冬至整个回归年时间平分成12等分,每个分点称为“中气”,再将中气间长均分为二,其分点叫作“节气”。这十二中气和十二节气的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西洋的历法中,只分春分、夏至、秋分与冬至四个节气,对应太阳在黄道上,两次穿越赤道与最北与最南的四个时刻,作为四季的中心。而我国农历里则把节气分得很细,定出了二十四节气,相邻两节气对应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度。节气的名称大都反应物候、农时或季节的起点与中点,明显是以方便农耕为考量,可说是太阳位置的反映,也是气候寒暖的反映。最迟在春秋时代就产生这样的概念。
地球绕椭圆轨道公转,在近日点附近(冬至)的运行速度较快,而在远日点(夏至)附近运行速度较慢,所以以地球的观点,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也是冬快夏慢,运行15度所须的时间自然有别,因此两节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冬天的节气较密,而夏季的节气较疏。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完全按回归年的长度。
为了调合回归年(阳历)与朔望月(阴历)之间的差异,农历把二十四节气中,双数的叫中气,单数的叫节气,而且规定每一个中气标定在一个农历的月份中,例如雨水必定在正月,春分必定在二月,谷雨必定在三月,其余依此类推。另月名也必须和相对应的中气相合。
朔望月一般比太阳在黄道上运行30度的时间短,故经过数月后,按朔望月排出来的月份,就有一个轮不上任何中气,而这个月在农历里就定为“闰月”,由于它没有月名,所以仍沿用上一个月的月名,而称为闰某月,1998年农历5月份之后的一个月内(6月24日到7月22日)只有“小暑”一个节气,于是就成为“闰五月”。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其物候如下: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这一天春天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水将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蛰伏地下冬眠的生物,它们将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称春分秋分为昼夜分。
清明:明洁晴朗,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雨水增多,适时的降雨对谷物生长很为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万物渐将随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籽粒饱满,麦类等夏热作物这时开始结籽灌浆,即将饱满。
芒种:有芒作物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1st solar term)Feb.3,4, or 5
雨水 Rain Water (2nd solar term)Feb.18,19 or 20
惊蛰 the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Mar.5,6, or 7
春分 the Spring Equinox (4th solar term)Mar.20,21 or 22
清明 Pure Brightness (5th solar term)Apr.4,5 or 6
谷雨 Grain Rain (6th solar term)Apr.19,20 or 21
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7th solar term)May 5,6 or 7
小满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8th solar term)May 20,21 or 22
芒种 Grain in Beard (9th solar term)Jun.5,6 or 7
夏至 the Summer Solstice (10th solar term)Jun.21 or 22
小暑 Lesser Heat (11th solar term)Jul.6,7 or 8
大暑 Greater Heat (12th solar term)Jul.22,23 or 24
立秋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13th solar term)Aug.7,8 or 9
处暑 the End of Heat (14th solar term)Aug.22,23 or 24
白露 White Dew (15th solar term)Sep.7,8 or 9
秋分 the Autumn Equinox (16th solar term)Sep.22,23 or 24
寒露 Cold Dew (17th solar term)Oct.8 or 9
霜降 Frost's Descent (18th solar term)Oct.23 or 24
立冬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19th solar term)Nov.7 or 8
小雪 Lesser Snow (20th solar term)Nov.22 or 23
大雪 Greater Snow (21th solar term)Dec.6,7 or 8
冬至 the Winter Solstice (22th solar term)Dec.21,22 or 23
小寒 Lesser Cold (23th solar term)Jan.5,6 or 7
大寒 Greater Cold (24th solar term)Jan.20 or 2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四)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玉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勤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深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灌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谷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管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防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培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利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及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积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冬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联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五)节气百子歌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
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六)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七)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八)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
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
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又一年
(九)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连连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常识

清明节气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 4月4日至6日之间。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作为节气,清明时期正是我国大部地区,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生机勃勃故称之为清明。首先,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清明”二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春天真正来到了。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飘飘,和风拂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喜欢的,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农村对清明雨尤为重视,古谚语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把清明雨看得如此重要,可见农民对于春雨的冀盼是多么殷切。

其次,清明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寒食节的来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在周代已经流行了,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寒食节就是。古诗云:“未到清明先禁火”,清明以前禁火的习俗,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据传说,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宝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其实,寒食节的风俗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周礼》一书中已有暮春禁火的记录。

寒食节介子推的传说故事,端午节屈原投江的传说是一样的,表现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心态。

插柳的风俗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扫墓

清明扫墓,由来已久,大盛行于唐代。《梦梁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据《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常式。”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一方面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祭品,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有一首唐诗描写当时的情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9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