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贴贴,唐太宗李世民虽被斥责为无手足之情,屠兄杀弟,但没人指责他是刻薄寡恩之主,像朱元璋那样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
但是唐太宗还是有杀过两个功臣的,但是他们是“该杀”的。李世民只杀了两个功臣,一个就是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了功劳,作为一个大将深受李世民的看重。但是侯君集这个人很贪财,甚至私吞战利品,因此遭到众官弹劾。
李世民保下了他,但是侯君集非但不感激李世民,反而感觉自己受到了排挤,后来竟然还和太子李承乾密谋造反,失败之后侯君集按律当斩,但是李世民舍不得,问众官可不可以不杀,众官回答不可以,李世民无奈只得杀掉他。
还有一个就是张亮,张亮也是李世民的亲信,当年侯君集想要拉他一起造反,但是张亮拒绝了,还把这件事禀告了李世民。但是张亮在抛弃发妻,和一个姓李的美人在一起之后,张亮就不太对劲了。
李氏交结了很多术士,后来受 术士的蛊惑,张亮相信自己有“天子之相”,于是决定造反,收养了500个“义子”。后来事情败露,李世民没有想对侯君集那样不舍,而是毫不犹豫的下令杀了张亮。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没有诛杀功臣,并不是因为李世民仁慈。恰恰相反,李世民并不仁慈,他可是为了政治利益连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兄弟都杀了的主儿。那么,李世民为什么没有对开国功臣下手呢?
首先,唐朝建国之初依然实行“府兵制”,士兵是归折冲府管辖的,而不是统军将领。这些士兵战时征召作战,和平时期则耕作务农,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除了少量常备军,唐初的大多数的军队都是这种半军半农的性质。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唐初的将领们麾下并没有固定统帅的军队,根本无法拥兵自重。既然手里没有兵,自然也就对皇权构不成太大的威胁。而折冲府又只管理士兵的日常和集结,管不到军事指挥。如此一来,无论统军将领还是折冲府,都无法单方面调动军队,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军权制衡。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完全没有必要诛杀开国功臣。
当然,以上所说的功臣主要是武将。开国文臣自古以来被皇帝清洗的就不多。毕竟这些人虽然封侯拜相、掌握了行政权力,但是手里没有军队,对皇权很难构成较大的威胁。 同时,唐初的高级文臣,大多来自关陇世家。即便杀了这些,到头来还得用那些,终究跳不出关陇世家的大圈子,诛杀文臣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其次,李世民太年轻。李世民成为皇帝时还不满三十岁,去世时也才五十二岁。再看看凌烟阁功臣,除了少数人,大多死在了贞观年间。排除少量早逝者,实际上大部分人的年龄都远大于李世民。李世民有大把时间熬死他们,又何必动刀,徒增一个诛杀功臣的恶名呢?毕竟李世民已经背负了一个诛杀兄弟的恶名了。
再其次,李世民麾下的大部分文臣、武将都是李世民一手提拔、重用的,换句话说,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小弟、跟班,而不是加盟的股东。他们的名誉、地位都是李世民给的,李世民有这个威信和自信可以压制住这些人,完全没必要动刀。
最后,李世民麾下的开国文臣、武将和明太祖朱元璋不同,大部分还是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一点就透。一旦李世民有所不放心,只要轻轻点拨,这些功臣大多会很自觉地“退休”或者不再掺和政治。这也是李世民没有诛杀功臣的一个原因。如“门神”尉迟敬德,在唐太宗以刘邦的事情点拨之后,主动回家“炼丹”养老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尉迟敬德这般武人尚且如此,其他人自然就更加一点就透了。
此外,李世民没有诛杀功臣仅仅是说他没有像后来的朱元璋那样大规模屠戮开国功臣。零星的诛杀还是存在的。如张亮、侯君集,皆以“谋反罪”被李世民杀了,所以说李世民没有诛杀功臣也并不完全准确。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9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