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在军统和中统的斗法中,作为后生小辈的戴笠是怎么斗败徐恩曾的

老周的深度军事 2023-09-21 01:07:03

骠骑兵

摘要:军统和中统是国民党的两大情报机关,任务重叠,自然天生就是竞争关系,因此两家之间的斗法几乎从未间断。作为后生小辈的戴笠又是靠什么斗败了中统的徐恩曾的?

军统和中统是国民党的两大情报机关,任务重叠,自然天生就是竞争关系,因此两家之间的斗法几乎从未间断。作为后生小辈的戴笠又是靠什么斗败了中统的徐恩曾的?

不过,要说斗败,似乎有些言过其实。戴笠没有斗败过徐恩增,不要学地摊文学那样,把很多事情归属为私人恩怨,在民国时期,军统和中统,都是直接向蒋介石负责的情报部门,之所以要设置两家任务重叠的情报机关,就是相互制约互相督促互相监视的关系,不要把正常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和私底下一些利益争夺,上升到两个部门简直就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关系。

看看这两家单位的来历,就很清楚了,最终的赢家一定是军统。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军统才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嫡系。

中统成立在先,是由陈立夫陈果夫的CC派一手创建、掌控的,本来陈立夫陈果夫就已经掌握了党务系统,当时就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再掌握了情报保卫系统,怎么能让蒋介石不忌惮?

再看军统,最早的前身可以追溯到黄埔军校时期的密查组,那可是老蒋真正的嫡系,后来又脱胎于复兴社特务处,复兴社也是蒋介石亲自建立的团体。而且军统直属于军事委员会,算是军队系统,其中骨干也不乏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和中统相比,在蒋介石心目中,孰亲孰疏,孰远孰近,还不清楚吗?

所以,军统和中统的斗法,根本就不用PK,输赢就已经注定了。

【本号关联视频号“老周新观察”,可在站内搜索,同时全网各大视频平台同步推出,敬请加关注多支持】

说句更直白的,戴笠就是蒋介石最铁杆的心腹,不但黄埔出身,还有西安事变冒死跟随的忠诚,徐恩增凭什么和戴笠争宠?根本就没法比。

自古以来,尤其是咱们中国自古以来,情冶系统这种有着生杀大权的特权部门,就始终是当权者手里一把伤人伤己的双刃刀,如何控制,对于当权者来说一直就是个难题。古代封建社会时候的解决方案,就是笑话似的叠床架屋式管理,以明朝为例:先有个锦衣卫,为了制衡锦衣卫,同时也是给锦衣卫们查漏补缺,再设立一个东厂,这还在范围内,也跟现代社会分权而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古代管理之所以落后,就在于在那些不自信的当权者手里,他还是不放心,于是再设立西厂,用来监控锦衣卫和东厂,最后连西厂也不信任,又设立个内厂来监控西厂……当然再傻的人,到这时也明白,这么下去永无止境不说,还会把自己的无能给暴露出来,所以也就到此为止了。

到民国时期,高层确实已经是一个有现代意识的国家管理阶层了,当然管理的好不好另说,现代管理的意识确实是有的。尤其戴笠的军统,是蒋介石在在抗日之初,因为江阴堵塞计划泄密案,才开始考虑整合情报保卫机关,这才让戴笠的复兴社特务处从老军统(当时国民党所有的情报机构都隶属于老军统)独立出来,升格为新的军统局。而新军统的根本,还是建立在黄埔同学中成立的一个法西斯小团体复兴社的基础上。

戴笠其人,我们这里已经形成漫画式固定格式的角色,这些东西我们不提,也犯不着去洗白什么东西,这段话的意思,是要说明一个背景:蒋介石早年,是留日出身,现在我们来总结,那个年代留日,相对于国内显然是先进了一点点,但是相对于西方主导的世界发展,留日学生学的东西,真的还只能算半吊子的,所以强调蒋介石成立军统,是在与宋美龄结婚之后,是因为宋氏家族由于财富和历史机缘,成为华裔中最早接触世界核心的家族,宋美龄作为宋家最小的一个女儿,婚前生活基本就是一个美国女孩,与蒋介石结婚后,对蒋介石最大的影响,就是在蒋介石的世界观中眼光格局的提升,不再是留日的那种半吊子格局,这一点很重要,要分清楚那时代留日和我们后世留日不是一个概念,因为那时的日本和后世和平宪法的日本不是一个日本,那时两眼一抹黑的留日学生,和后世我们已经有世界眼光后留日的学生也不是一回事,所以怎么强调宋美龄对蒋介石的影响都不为过。

再回到戴笠身上,蒋校长对于黄埔同学中的笼络,有目共睹,黄埔三杰中蒋先云过早牺牲,陈赓到了共产党阵营,只有个贺衷寒,在校期间风云变色,之后就是成立了一个团体,政治上很不成熟,这个团体中,蒋介石发现了戴笠的身影,因此蒋介石亲自收编这个团体后,尝试着把这个小团体交给戴笠管理,到江阴堵塞计划泄密后,就成立军事调查统计局,也就是军统局。

戴笠从1937年一直到死,虽然始终不是军统局的局长,而只是副局长,但却一直都是军统事实上的一把手。从技术角度看,情报专业性,军统是不如中统的,但是在整个抗战时期,军统就是靠着热血和一股莽劲,震慑住了日伪情报机关和汉奸。戴笠也很重视密码破译这种高科技情报技术,设立了专业的密码破译部门,同时也积极和盟国情报机关合作,例如和美国海军情报署合作,为美国海军在中国沿海日占区设立了多达200处气象情报站,每天发送气象情报,因此得到了美国海军情报署的大量援助。他还组建了直属军统的武装——忠义救国军,这样就使军统在抗战期间得到了井喷式发展,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超过了中统。

戴笠这个人别的问题我们不评价,单只说他在蒋介石面前,始终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蒋介石但有吩咐,无不立即带着一股热诚去办,只要是蒋介石亲自发问的事情,无论大小,他都是亲自处理,但凡在他职责范围之内,只要蒋介石问话,无不从头到尾都能细细说明,先给个简报,不影响蒋介石繁忙公务,如果蒋介石还要细问,则能马上呈上详细报告。

徐恩曾则不同,一开始陈家兄弟把中统交到他手里,让他具体负责,他还是把中统内部关系理顺,打理的很不错,可惜到抗战后期,他也陷入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腐败圈,在后方他的家属打着他的旗号大发战争财、国难财。最关键的是,他自己无心中统工作,拿着给他方便工作的交通业副职,当主业来做,似乎想在这一行当去发展,连续几次在重要会议上,被蒋介石提问到最关心的华北八路军发展情况,徐恩曾常常张口结舌、一问三不知,这才是他被撤职永不录用的根本原因。

至于中统、军统有相互监督,军统在重庆收集到徐恩曾及其家属的贪腐情况,只不过是部门监督应有之意,并不是造成徐恩曾下台的根本因素。所以,不存在什么戴笠斗倒徐恩曾,戴笠也犯不上去跟徐恩曾争宠,徐恩曾根本就争不过他。

而且徐恩曾最后失势,也不能全怪戴笠,只能怪徐恩曾自己。

徐恩曾是国民党特务机关的元老级人物,比戴笠的资历要老得多。相比戴笠,徐恩曾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后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电机工程并获硕士学位,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很早就加入国民党。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徐恩曾成为陈果夫、陈立夫兄弟CC派的骨干。1931年,徐恩曾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科长,这个调查科就是最早期的中统。从此就成了中统的掌门人。

1935年,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老军统,不是戴笠的新军统)成立,陈立夫为局长,徐恩曾任第一处处长,戴笠任第二处处长。这时的第一处、第二处就是日后中统、军统的前身。戴笠和徐恩曾相比,就是个后起之秀,直到1935年才能同徐恩曾平起平坐。

一开始,蒋介石对徐恩曾也是信任有加。1931年4月,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重要负责人顾顺章在汉口被捕,随即叛变,供出了中共的很多机密,直到这时,蒋介石才知道,徐恩曾的机要秘书钱壮飞,竟然是共产党的卧底。也就是说,中统所有秘密都被共产党掌握。出了这种大篓子,蒋介石仍然没有将徐恩曾解职。按理说,这种大过失,撤职都算是轻的了。可惜,徐恩曾并没有从此小心谨慎,依然犯了很多错误。

其一是徐恩曾过于好色,同共产党叛徒费侠打的火热,不但成为情人,还要结婚。对此,无论陈家兄弟还是蒋介石,都非常不满意。

而在军统,戴笠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军统人员一律不允许同思想左倾分子结婚。他的心腹沈醉同左倾分子白云同居,还生了儿子,因为戴笠不批准他们结婚,最终还是分手。后来白云去了延安成为共产党,沈醉继续做他的军统大特务。在这一点上,徐恩曾还不如比他小几十岁的沈醉了。蒋介石召见徐恩曾询问:“你驾驭得了她(费侠)吗?”徐恩曾仍坚持己见并表示毫无问题,蒋介石见他态度坚决,也只好默允。虽然蒋介石没有制止这件婚事,但对于徐恩曾是非常不满的,认为他贪恋女色,不是干大事的人。

其二是徐恩曾不务正业。戴笠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认真,军统在他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庞大的特务帝国。戴笠不但会用人,而且每次重大任务都是亲自到第一线指挥。比如汪精卫遇刺以后,戴笠立即布置调查,发现是“暗杀大王”王亚樵主谋,具体负责的是华克之。查明情况后戴笠亲自到上海坐镇指挥,将王亚樵除掉。相反,徐恩曾却是不务正业。他认为特务工作做的再好,也不能跻身中枢核心集团。所以,徐恩曾将中统工作主要交给下属负责,自己则去搞交通甚至经济。本来,蒋介石任命徐恩曾为交通部政务次长,只是让他以此作为掩护,将特工扩展到全国各地。徐恩曾却将这个岗位看作是可以大有发展的机会,开始全心全意搞交通,反而忽视了情报工作。要知道,这可是抗战时期,情报工作是左右国家生死存亡的。

徐恩曾这么搞,后果自然很严重。1944年4月,在一次“甲种会报”(这是由蒋介石亲自主持的军、警、宪、特高级首脑情报会议)上,蒋介石向特务情报机关负责人询问河北、山东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及抗日武装情况,徐恩曾事先没有充分准备,一时张口结舌,左右而言它。而戴笠则精心准备,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蒋介石我为此严责徐恩曾没有集中精力办事。类似的事情太多了,中统很多工作都是漏洞百出。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军统,中统工作太差了,主要就是徐恩曾的责任。

其三是徐恩曾的亲属问题。徐恩曾一共有三个妻子。1943年冬,徐恩曾第二个老婆王素卿出了事。这娘们在成都放高利贷、做投机生意,这尚且好说。关键在于,她放高利贷的时候,借着前夫的势头威逼对方还债,最终搞出人命。戴笠立即将情况汇报蒋介石。蒋介石最厌恶手下的亲属胡作非为,对徐恩曾的人品和控制能力产生巨大怀疑。

这还没完,他的另一个妻子,在1945年依仗中统的权势,打起了滇缅公路的主意。利用国家的运输车辆,她偷偷运来一些国内的私紧俏物资,到国内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此事也被军统汇报给蒋介石,蒋介石由此认为徐恩曾已经没有能力控制中统。

1945年,蒋介石下令“撤去徐恩曾本兼各职永不录用”。而徐恩曾这个结局,与其说是和戴笠斗法中落败,还不如说是自己作死的结果。中统掌门人如此下场,那么中统在蒋介石眼里,会是什么样,也就不用多说了。即便是在戴笠1946年死后,军统和中统分别被改编为国防部保密局和党员通讯局,之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对情报机关进行了多次大改组,如今的军事情报局基本上就是从军统、保密局一脉相承,国家安全局和法务部调查局也都有军统相关部门为基础,所以可以说今天台岛的情报系统基本上就是军统的延续,而中统就基本上消亡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国民党中统和军统有啥区别

1、主管上级单位不同。

蒋介石并非一直担任国民党政府的党政一把手,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主席是林森,但有一个职务始终由蒋介石担任,就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换言之,蒋是以控制军权来控制党务和政府,直到解放战争开始后才出任“国民党总裁”和“中华民国总统”。

所以,军统直接隶属于军事委员会,是军队编制,工作人员为现役军人,有军装有军衔。

而中统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管理,实际掌权人是陈果夫和陈立夫,中统是党务机构,没有军衔,常见的制服是中山装。

2、职责和分工不同。

军统是蒋介石用来监视、控制军队的部门,抗日战争爆发后兼有谍战、反特和敌后武装等工作范畴;

中统仅限于党务调查、舆论控制和党政机关的思想监控,不能插手军事任务和军队事务,这是蒋介石划的红线,避免中统权力过大。戴笠至死不加入国民党,其实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不想因为党员身份接受中央党部的领导,那样对军统与中统的斗争非常不利。

3.领导人的派系不同。

以抗日战争期间为准,中统局局长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朱家骅、副局长徐恩曾,都是二陈的cc系要员;

军统局长是国民政府办公厅主任贺耀祖中将、副局长戴笠少将,再加主任秘书郑介民等人,实际上是黄埔系,自然蒋介石更信任和偏爱军统一些。

4.组织成员成份不同。

中统从其前身“党务调查科”开始,人员骨干一直是文化程度较高的,象徐恩曾就是清华大学毕业,物以类聚,选用的工作人员也是知识分子较多,所以通常中统的逻辑能力、分化劝降能力和潜入我方能力较强;

军统则一般招纳黄埔毕业生和军队中表现优秀的军士,军事素质和行动能力较强。

5、控制的势力范围不同。

中统在各省各大城市的政府、党部和警察局中,具有最大化的控制力,蒋介石也有意不许军统染指,以免戴笠失控;

而军统在野战部队、各地警备司令部和军事机构中有绝对优势,这些也是中统禁区。

参考资料:-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戴笠是谁,死在什么地方?怎样死的?

戴笠是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首长。因飞机失事死在南京西郊的岱山。

戴笠所领导的军统局行动,杀死、迫害许多异议分子、中共及民主党派人士,日本人及与日本人合作的汉奸,甚至是中国国民党内蒋介石的政敌。在抗日战争中,戴笠和他领导的军统局为中华民国立下卓著功勋。

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专机由青岛飞往南京时,因南京上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不得已转飞上海,但这时上海的天气也不适合飞机降落,只能改飞徐州降落,途中在南京西郊的岱山失事身亡。


扩展资料:

戴笠成为情报工作人员的经历:

戴笠从1927年开始从事情报工作。开始没有任何军职,每天只是自动去搜集情报,以晚生身份向当时负责情报工作的侍从室高参胡靖安递送消息,被戏称为“编外情报员”。一开始,戴笠的信息收集质量不高。戴笠不知道高级官员的意图,也不具备运作基金和专业情报机构的经验和远见。

信息来源非常窄,大部分的信息来源都是基于自己过去流浪的一段功底,搜集一些社会花边新闻之类,毫不起眼,没有引起上层的注意。1927年7月底,全国革命军总司令部成立了一个秘密调查组,这是蒋介石授权的最早的准特务组织。

蒋介石任命胡靖安为组长。在胡靖安的建议下,戴笠才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戴笠

人民网-戴笠:中国最神秘的特工

为什么同属民国政府,军统和中统会经常内斗呢?

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军统和中统的历史。

什么是中统?

中统局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

电视剧上那种证件封皮上印“中统”二字是不对的,而且大小尺寸也差好多。中统成立基础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为首的CC系分子掌控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科长徐恩曾。

1935年,党务调查科升格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务调查处,直属于党中央(亦即蒋系国民党中央),处长由徐恩曾担任。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第一处(党政处),仍由徐恩曾任处长,但一处实际上仍是独立于军统局的一个系统,这时的军统亦是老军统系统,并非一般电视剧中的新军统系统。

1938年3月29日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提议设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8月,蒋介石对军事委员会调查局进行改组,调查局第一处扩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扩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才是新军统系统)。这样中统局就正式成立了。

中统局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安全工作。实际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因为军统局也不允许他干涉越权。中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另一个重点就是暗中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此外,对于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控责任。(类似现在美国的FBI)

什么是军统?

军统局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

军统的成立基础是中华复兴社特务处。

1932年4月1日,蒋介石命令戴笠组建该处,并担任处长,戴笠属黄埔系军人派,该处一直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年,又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戴笠兼任调查局第二处(特务处)处长。1934年7月,戴笠继邓文仪任南昌行营调查科(特务科)科长。1935年初,调查科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

1938年8月,统计局二处扩充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复兴社这支山寨队伍给正式招安进军委直属,并入军统局。由此军统局正式成立。

中统和军统为啥总是对着干?

中统和军统的“雏形(1928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和1927年军事委员会密查组)”都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晚期,那个时候,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位置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牢固,因此建立起特务组织为自己服务就成为当务之急。

后来,蒋介石越来越希望能够借鉴纳粹盖世太保的经验,特务机构的功能在抗日战争前后有了很大提升。不过,深谙中国政治历史的蒋非常明白,一旦某个特务组织“尾大不掉”,将会造成对上层领袖的权力威胁。于是,中统与军统之间就必须同时存在相互牵制,这样才能让蒋稳坐钓鱼台。

实际上,想不让中统和军统之间闹矛盾都很难,因为他们之间很多业务都有交叉,局面之复杂远不止影视剧里介绍的那么简单。有时候,这种相互牵制反倒会让他们因为相互竞争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两大特务组织之间的所谓“结仇”,在蒋的立场上看来并非坏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9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