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一提到明朝,总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这句话常常被用来称赞明朝统治者所谓的"骨气",从前《明朝那些事儿》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明朝热",热血青年们深受朱棣建都北京,亲自防御蒙古骑兵以及崇祯皇帝以身殉国的壮烈行为的感动,大谈特谈所谓的"大明风骨",但是慷慨激昂完了,总有人要把事情做完,把烂摊子收拾掉,然而明朝很不幸,在崇祯皇帝死后,没有出现这么一个人,于是大明便灭亡了。
对于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个人,我也不想多说什么,对于一个矛盾重重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最好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对于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这一壮举,我认为还是应该仔细分析一下的。
其实个人认为,明成祖朱棣建都于北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肃边防,震慑蒙古军队的作用,但是北京还是太过靠北了,过于靠近前线可不是对于一个王朝的首都而言并不能说是一件好事,果不其然明成祖朱棣迁都之后不过30年,蒙古瓦剌骑兵就围攻了北京,自此之后北京也多次遭到过内外敌人的威胁:正德年间刘六、刘七的起义军曾经两次逼近京郊;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所率领的骑兵也一直攻北京城下;崇祯二年,皇太极的后金骑兵也向北京发了进攻;而最后李自成军队从陕西出发,接连降伏大同、宣府等地,最后直攻北京,明朝灭亡。
总结一下,明朝首都再近200年的时间里所遭受的攻击主要来自三个方向:东北方向,主要是蒙古后金的军队;西南方向,主要是陕西山西一带的起义军;正南方向,主要是河北一带的起义军,而最终灭亡明朝的则是来自陕西山西一带的起义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明朝过于偏北的政治中心使明王朝晚期的朝廷对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地区的掌控力削弱了不少,那我们就假设一下,如果明朝把都城设立在中原地区会如何呢?
首先,在宋朝时期,把国都立于中原地区的开封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当时拥有优势地理防御条件的燕云十六州在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手里,中原地区根本无险可守,但是在明朝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存在,因为北方的长城防线牢牢地掌握在明朝朝廷的手里,中原地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会面临来自于北方的威胁的。
而真正能够威胁到中原地区的也只有黄河而已,当然,如果明朝能在中原立都,明政府肯定要花大力气整治河道,而且如果定都中原可以有效地控制住北方,对于当时自然状况日益恶化的陕西河南一带来说,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快速地救灾,另一方面则可以在短时间内稳定北方局势,减少地方变乱,因为中原和陕西早就不是秦汉唐时代的中原和陕西了,由于过度的开垦和明清小冰期恶劣气候的干扰,当时的陕西河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庄稼收成不好,一旦爆发灾荒,立刻就是不稳定地区,所以理应受到明朝政府的重点照顾,最重要的是这些地方还位于北京背后,一旦爆发大规模起义,北方的游牧民族再南侵,处于中间的明朝朝廷就很危险了,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上,明朝就是这么灭亡的。
当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对于明朝而言肯定也有更大的意义,此文只是表述一下本人的一点想法而已。
明朝建立之初将国家的首都确定为南京,后因北疆地区仍有元朝残余势力不断骚扰边境,而山海关以外的地区也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为保证北疆和关外稳定,实施有效的统制,防止国家的分裂,以维护明王朝统一,自朱棣登基以后就迁都北京,因北京靠近边关,又是皇帝所在地,所以被人们形容为“天子守国门”。然而至崇祯皇帝时,内忧外患至明朝土崩瓦解,社稷倾覆之时,崇祯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后世形容为“君王死社稷”。
从永乐改元起,北平就升级为北京,随后朱棣将边塞的藩王内迁,并大肆变更朱元璋时代的北疆军事防御战略:南迁大宁都指挥使司,将大宁放弃并给不太靠谱的朵颜三卫,使得大明北疆防线逐渐向内收缩,而且将北京暴露在大明北疆的前沿。直到永乐十五年朱棣最后一次从南京到北京的巡狩,实际上意味着大明帝国自此已经迁都北京了,也从那时开始,从子守国门成了既定事实。
其实这个国策并不是太祖朱元璋提出的,因为当时定都南京,南京很明显是不能守国门的。虽然后来太祖因为皇宫地基下沉以及南京地理位置确实不够优越,派出太子朱标考察北方,主要是洛阳长安等古都,有迁都于此的想法,从来没想过迁往北京,只是由于长安洛阳实在破败才作罢。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很多人总是认为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是奇耻大辱也是无能的表现,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而汉高祖最后的解决方案,则是由汉朝去给单于的阏氏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一举打败了蒙古,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使脱离汉族王朝几百年的北方传统疆土一直掌握在明手里,游牧民族始终无法南下立足内地,保证了传统汉文化区域的稳定,其积极意义不可否认,但“天子守国门”本身没必要过高评价,一味否定明朝也是错误的。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最关键的是,不是道德高尚,不是斩首多少,不是攻城几座,而是能不能和谐社会、安定政局。崇祯作为个人,是个有骨气的人,值得赞赏。但作为君主,太执着于自己的名声,不为整个大明王朝着想,太不称职,“君王死社稷”用在他身上不合适,他为的是他自己。
皇帝御国的意义在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央因内忧外患而承受的压力。
我国中原王朝面临着两大军事威胁:一是外来入侵(主要在蒙古草原和东北地区),二是封建官吏或藩王、农民起义引发的内乱。
但是,边防部队的力量很强大,法院无法控制他们,一旦边防军有了不同的想法,结果就会是一场史军叛乱。
如果朝廷过于强弱,削弱了边防部队的力量,其结果将与北宋相同,只要边防线被突破,契丹人和女真人很快就会杀死首都。
因此,从上述矛盾可以看出,古代中原王朝统治者在处理外患和内忧外患时的心理是极为矛盾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想出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
明朝只传给二帝,朝廷失去了对边防军的控制,最终被边防军起义推翻。
为了切断这种可能性,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并将中央军和边防军的作用结合起来。
这样,朝廷的精英就集中在北方,既可以抵御外侮,又可以借助中央政府的力量镇压国内侵略。
但这并非没有害处。事实上,天子在守卫国家方面有很大的劣势。
首先是经济方面。明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例如,贸易需求、日本侵略等等。这一切导致大明帝国出现了巨额税收,南宋还没有一角强大。
其次是政治因素。由于明代南方富庶,北方穷,南方人读书比北方人多,这就导致明代的大学生多从南方来。为了遏制南方士大夫,皇帝不得不利用北方的将军和太监来限制南方人。
例如,用北方人制约南方人治理国家的平衡策略,一开始是好的,后来南方人的意见就多了。于是,朝廷对江南士绅集团的控制越来越弱,南方士绅与皇权越来越疏远,双方斗争愈演愈烈。
虽然历史上对明朝的总体评价不是很好。但如果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却并不是历史中最大的谎言,因为永乐和崇祯两位君王确实做到了。毕竟作为一国之君,是需要有气节和担当的!
后人在评价明朝历史的时候,总是添油加醋的更改一些细节。虽然明朝有一些君王不是暴君就是昏君。要么不听忠言,乱杀忠臣,要么游山玩水,不顾朝政。但毕竟明朝是朱元璋创立的,他也不想江山葬送在后人的手中,只不过他也没有办法可以阻止未来发生的事情。
在历史的各朝各代中,所有君王对于祖训都是非常慎重的。而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也并不例外。但如果说朱元璋遵循“天子守国门”的祖训,这确实有些牵强。因为所谓的国门,一般都指的是京城。而朱元璋却把南京作为都城,所以谈不上守国门一说。要说 “君王死社稷”,那也不可能是朱元璋要遵守的古训。毕竟也没有人敢在朱元璋面前提及社稷,不然项上人头恐怕就要搬家了!
明成祖朱棣迁都回到京城,这就代表他这个天子是准备回京扎根驻守的。从这一点来说,朱棣确实做到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而明思宗朱由检,因为治理不善,最终导致朝廷没落,最终连钱都拿不出来。他却没有逃跑,而是跑到宫殿后面的煤山自尽。这种勇气在崇祯的身上体现出来了。而他的做法也确实印证了“君王死社稷”一说!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8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奇闻异事:何谓闯王刀,何谓福禄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