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在充满杀戮的街头,一个红衣小女孩闯入辛德勒的视线,在一片黑白肃杀中,这抹红色如同一簇火苗,在牵动辛德勒目光的同时,也牵动着观众的内心。这个小女孩就像是绝望中的希望,即使身处最残酷的时代,人们依然期待这种希望不被扼杀。
大家熟知的电影《美丽心灵》,讲述的也是一个呵护希望、守护童心的故事。即将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的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编织了一个温暖的谎言。他将一家三口面临的艰难处境谎称为一个游戏,最终呵护了儿子的童心。
艺术总是相通的。
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在纳粹的统治下,一位艺术家用他的画笔,也为那样一个“充满邪恶和谎言的时代”,创造了 “一小块无忧无虑的人性绿洲”。
这位艺术家是埃·奥·卜劳恩,这块绿洲就是漫画《父与子》。
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
《父与子》中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父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强烈地震撼着每位读者的心。
其中的故事很多读者都很熟悉,但对卜劳恩,这位41岁就含恨离世的艺术家,他的故事,读者可能并不熟悉。
今天,和译林君一起看看《父与子》背后的故事。
满地都是六便士,
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卜劳恩,在他还叫埃里希·奥塞尔的时候,就是一头倔强的“公牛”(奥赛尔,原姓奥克斯,在德文中是“公牛”的含义)。他出生在一个平凡但温馨的家庭。少年时代的奥赛尔就显露出杰出的艺术才华,他在课余时间画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画。
中学毕业后,迫于生计,他被安排做了一名学徒。辛劳的学徒生活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学徒生涯结束后,他曾有机会去做一名艺术工匠,并可以争取到学徒协会的奖学金。但挚爱艺术的奥赛尔毅然选择了画家这一没有可靠收入的职业。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报考了艺术学院,并靠自己打零工的收入完成了学业。
奥赛尔自画像
“他用艺术创造了一小块
无忧无虑的人性绿洲”
在莱比锡艺术学院求学期间,奥赛尔的艺术才能日益凸显,在这时,他也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毕业后,他为《前进》报画时事漫画,用他的画笔辛辣地讽刺和揭露了那种不择手段夺取权力并专制地利用这种权力的行为。
奥塞尔所绘漫画《外强中干》
随着希特勒的上台,他因这些有着政治倾向的画作,被剥夺了工作,生活陷入艰难境地。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顿,精神郁闷。
苦闷中的奥赛尔
直至1934年,《柏林画报》要物色一位画长篇连载漫画的画家,虽然奥赛尔是一位有“政治问题”的画家,但他卓越的艺术才能,让报社领导下定决心去冒险采用奥塞尔的作品。然而,奥塞尔不得不以笔名发表这些作品。于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卜劳恩”带着他的《父与子》重回人们的视野。卜劳恩是奥赛尔童年时生活的城市,通过这个笔名,他也表明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1934—1937年 ,《父与子》连环漫画故事以每周一组的频率,刊登在《柏林画报》上。这些漫画是卜劳恩以他和儿子克里斯蒂安为原型创作的。 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严格管制的社会氛围下,《父与子》用幽默的画面和温馨的故事给人们带去了欢乐和慰藉。
现实中的父与子
“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结束了《父与子》的连载后,卜劳恩继续创作了一些非政治性的漫画。随着他的名望越来越大,他成为当权者注意的对象。迫于形势,他为《帝国》周报创作了漫画,但他不愿去画那些要求他画的,违背他心愿的东西。有一次,他的一幅画要被加上一个反犹的标题,这遭到了他的极力反对,结果这幅画被弃用。
后来,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布鲁诺·舒尔茨的上尉。他曾与这位朋友直言不讳地谈论过自己对当局的看法,不幸的是,这些言论竟成了这位密探朋友告发他的把柄。当权者早就视卜劳恩为眼中钉,被捕后他已是在劫难逃。
审判前一夜,奥赛尔为了保护朋友,同时也为了最后的尊严,于狱中自缢身亡。
在他留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为德国人画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奥赛尔的背影
卜劳恩的逝世是悄无声息的,盖世太保命令卜劳恩的妻子,只许简葬,不可在报纸上登讣告。直到二战结束,卜劳恩的骨灰才被移至家族墓地。
最后,他成了月亮,他成了星星,
再也没有什么能让他们分离
卜劳恩逝世时,他13岁的儿子正身患重病。二战后克里斯蒂安离开了德国。
但他从未放弃与父亲有关的工作。为了纪念父亲,他整理了父亲的画作,结集出版,使得后人有机会看到卜劳恩的艺术风貌。
有趣的是,他后来也结识了一些中国人,了解到《父与子》在中国收获了大批的读者,父与子的故事影响了很多人。他曾说: “我认识了中国人,他们告诉我,他们按照《父与子》来抚养孩子。”
是的,《父与子》描绘的不仅有幽默有趣的生活场景,还处处洋溢着平等、欢乐的家庭氛围。
哪个孩子不希望也有这样一个能和自己一起调皮搞怪的父亲呢?
哪位父亲不希望自己能永远和孩子一起留在童年呢?
1937年,漫画中的父与子以一组《告别》跟读者说了再见,父子俩手牵手消失在空中,一个变成了月亮,一个变成了星星。
《父与子》最后一组漫画《告别》
2001年,克里斯蒂安去世。去世后他和父亲卜劳恩葬在了一起。再也没有时间和空间会让这对父子分离了。
奥赛尔父子之墓
关于《父与子》
《父与子》在中国,名人变粉丝
《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丰子恺对《父与子》称赞有加,在他的推荐下,1951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在国内第一次以画册的形式出版了《无字连环漫画父与子》,并且他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序。我国着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对《父与子》更是情有独钟。
《父与子》出版,美术界泰斗连写四篇评论
《父与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的出版,得益于洪佩奇先生的努力。为了这本书的面世,洪佩奇老师写信给德国大使馆,很快得到了对方的支持。《父与子》出版后,美术界的泰斗华君武先生十分兴奋,平生第一次连写了四篇评论文章,并称赞《父与子》“装潢、设计、印刷质量在国内都是一流的”。
大师上色,《父与子》的世界有了色彩
《父与子》最初在《柏林画报》上连载时,是黑白的,这本书引进中国后,洪佩奇先生为《父与子》进行了着色,他从艺术家的专业视角出发,实现了图片上色后色彩的协调、典雅,从此,读者眼中有了这个爱穿蓝西装,系红领结,大肚翩翩的父亲形象。此外,《父与子》的翻译、编排、封面手写体书名均经洪佩奇老师精心设计,成就了读者面前《父与子全集》的经典面貌。
译林版《父与子》
译林版《父与子全集》自出版以来也在不断修订完善,目前为止,在多方努力之下,已收录了卜劳恩200套《父与子》漫画,是国内唯一的足本。
在畅销全国三十余年外,获奖无数,并被央视《读书》栏目推荐。
为了满足《父与子》粉丝的珍藏愿望,2020年出版了《父与子全集》(完整珍藏版)。
珍藏版收录了长达43页的卜劳恩画传,其中包含多幅历史照片,深度介绍卜劳恩的成长经历、创作生涯,以及《父与子》漫画的诞生过程。此外,由于卜劳恩的美术创作多毁于战火,珍藏版特意选编22幅珍贵的卜劳恩画作,供读者鉴赏收藏。
本期编辑:自然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8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