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鄂尔多斯|延安民族学院的成立与变迁(一)
抗日战争期间,我党在延安创建了民族学院,称延安民族学院。后来,该校迁到定边,称定边民族学院。最后,迁到伊克昭盟的城川,称城川民族学院。辗转于陕北和伊盟的这所民族学院,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为什么不断地变迁,又是怎么变迁的,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在党的二大宣言中,就把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确定为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之一。以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提出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开展,党的少数民族工作,特别是对蒙古族、回族的工作便逐步开展起来。当时,负责开展民族工作的机构主要有:1936年成立的蒙古工作委员会;1937年成立的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1938年11月成立的西北工作委员会;194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局。
鉴于日本帝国主义者已经占领了绥远省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在那里建立了傀儡政权——“蒙疆自治政府”,还准备在宁夏、甘肃、青海等省成立一个类似“满洲国”的“回回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争取蒙古族、回族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成为我党的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为此,西北局受党中央的委托,于1941年9月18日,在延安城北文化沟,成立了一所少数民族最高学府——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鄂尔多斯市档案史志馆组织供稿 作者:马步萧
收藏
举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8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