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与民初年间,在这两历史阶段之间,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总会诞生一些历史人物,引领时代潮流。
此人是四朝元老,他的人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后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政治的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有人说他是“封建帝制余孽”,因此也被称为“民国第一奇人”。
他叫杨度,他的思想随着时局动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们与其说他是政治投机高手,倒不如说他的一生,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只是他最后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的那天,还背负着“帝制余孽”的千古骂名。
杨度他的“朋友圈”尽是“牛人”,如孙中山、黄兴、蔡锷、袁世凯,杜月笙,连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也曾是他的朋友。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杨度于1875年出生湖南湘潭县的一个农耕家庭,他祖上世代务农。但到了他祖父杨礼堂这一代加入湘军,成为一名湘军将领,不过杨礼堂在三河之战镇压太平军不幸战死。而他的大儿子杨瑞生死里逃生,取代他父亲的职位,成为总兵。
杨度的父亲杨懿生则在家务农,在杨度10岁时,不幸病逝。而杨氏三兄妹则跟随伯父一起生活,伯父是湘军将领,家境良好,杨度才有幸读书。
杨度没有辜负伯父对他的期望,天赋异于常人,八股文学的很“溜”,在17岁时,考中秀才,18岁考中举人。本想着他的仕途一片光明,但接下来的会试考了几年都没考上,在会试期间,他结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并发动了着名的“公车上书”。
科举之路并不顺利,杨度只能返乡。虽然科举落第,但他的名声早已在外,是乡里的大才子。王闿运亲自到他家中收他为徒,这个王闿运何许人也?
他曾是曾国藩的慕僚,也是湘潭人,曾劝曾国藩自立为帝,但没有被曾国藩采纳,继而将王闿运打发回家,回家收徒授业为生。杨度在王家拜师学艺三年,苦学“帝王之术”,希望将来有用武之地,也深得王闿运的器重。
这对他以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与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
后来由于时局动荡,戊戌变法,推崇新学,杨度来到长沙谭嗣同创办的时务学堂,认识熊希龄,在这里畅谈国事,讨论救国良策。
当时的国内满目疮痍,积贫积弱,要想强国,还得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制度。杨度此时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1902年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班,与黄兴,即黄克强同学。受留日学生影响,思想日趋激进,和湖南留日同乡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半年后在结业会上,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贬低清国人的言论,杨度当场和他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激烈辩论。不久以“支那教育”为题发表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由此在中国留日学生得到支持和赞扬。为了筹办《游学译编》获得经费支持,杨度被迫回国。随后奉师命谒见了张之洞,受到张之洞的称赞。
由张之洞举荐,杨度再次进京赶考,这次考了第二名,第一名梁士诒。但这个“梁士诒”因名字的原因,得罪了慈禧太后,认为他们是“康梁”党羽,下令追查,因此杨度也受到牵连,又只能回家避难。
可见杨度的仕途并不顺利,一直寻找其他救国方法。在1906年,他再次留学日本,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后来再转入日本法政大学就读。在这里,他与梁启超再次相遇,这两位有志青年,有感国事的变化,忧国忧民油然而生,杨度在梁启超创办的杂志上发表着名《湖南少年歌》: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这首诗说明我们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力,吃得苦、霸得蛮。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又认识蔡锷、汪精卫等人,他的思想又发生巨大变化,但他心中总有一个“帝师”之梦。
在这些留学海外青年学子当中,畅谈国事,探索救国的道路,形成好几派。一派以孙中山、黄兴、蔡锷为首的革命派,一派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而杨度认为革命派太过激进,不利于国家稳定,保皇派太过保守,清政府早已腐败不堪,意义不大,他坚持“君主立宪”制度。
孙中山在日本欲拉笼杨度加入同盟会,与他畅谈三天三夜,都没能说服他,最后他对孙中山: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
虽然孙中山这次没能说服杨度,但他给孙中山推荐一个人叫黄兴,有力促成孙黄合作,对后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杨度在国外名声很大,他的“朋友圈”尽是“牛”人,被推选为留日学生的总干事,时刻关注国内时局变化。他代表中国与日本抗议:京张铁路的借款事宜,被日本收回的问题。在他的影响力下,京张铁路没有被收回,因此也得到清廷张之洞的保荐入朝为官。
在国外漂泊多年的杨度,终于回到了祖国入朝为官,实现他多年的梦想。他被调入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可以大显身手,搞他的君主立宪。袁世凯还在宫中安排地方,给杨度讲“君主立宪”,给那些王公贵族讲课,这为袁世凯“复辟”埋下伏笔。袁世凯直呼杨度为“旷世奇才”,为报答袁世凯的知遇之恩,杨度弃官入袁世凯府中当幕僚,因为那时清王朝政府摇摇欲坠,随时倒塌,他将他的“君主立宪”救国梦想,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袁世凯被杨度几经“忽悠”,说得袁心里痒痒的,也想当当“皇帝”,过把瘾。虽然有了理论基础,但没有民众的支持,也是徒劳。袁世凯为复辟作准备,组建“筹安会”造势,而杨度成为理事长,写了一长篇《君主立宪救国论》给民众洗洗脑。几番操作下来,袁世凯在1916年,登基称帝。
可是这袁世凯只当了80多天的皇帝,就在全国讨伐声倒塌,一病不起,带着不甘离开了人世。临终前,袁世凯大喊:杨度误我,杨度误我,也道出了他的心声。而杨度“帝师”之梦破碎,成为众矢之地,遭来千古骂名,袁世凯死后,他写了一幅挽联:
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杨度此时报国无门,心灰意冷,遁入空门,不问俗事,当起了和尚,法号为“虎禅师”。
不过这寂静的生活只持续了几年。外面时局动荡,孙中山遭遇了危机,陈炯明发生叛乱,使他腹背受敌。这时想起他昔日的好友杨度,派人请杨度出山。
为了兑现曾经的诺言,这位民国大伽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替孙中山解了围,并加入国民党,为孙中山所用。
可是事情发展往往不是以人的意愿转移的。本想着跟孙中山闹革命,走向共和,可奈何孙中山在1925年,因病去逝。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上台,国民党内部腐败不堪,早已不是孙中山统治的那样,甚至背道而驰。杨度看此情景,无心再留,于是退出国民党。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度看得更通透些,也不再是那个“君主立宪”可以救国,转变思想逐渐向“共产主义”靠拢。
他不仅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还与李大钊等共产党员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在无形中,杨度的选择也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李大钊却遭到敌人的抓捕,杨度想尽一切办法却没能救出他,让他感到遗憾不已。
在1928年杨度举家从北京迁往上海,在上海以卖字画为生,在这期间他结识上海滩青帮老大杜月笙,成为杜月笙的“门客”,帮助杜月笙做了很多事情。
不过在上海,他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一天,负责中央特科的陈赓来到他上海的家中,在楼上谈了很久,希望他加入共产党。后来由潘汉年介绍,周恩来批准,杨度在1929年加入共产党,不过没有公开。他在上海以杜月笙门客身份为掩护搞地下工作,为我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1931年,杨度病逝,终年56岁。死后,他一直背负着“封建余孽”的骂名,直到1975年,周恩来病重期间与秘书王冶秋谈话时说,在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他特别提到了杨度晚年参加共产党一事:“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说出一个秘密:杨度是我们的人,应予以公正评价。杨度的事迹,才得以公开。
回顾杨度的一生,从“君主立宪”到“共和”再到“共产主义”,思想发生巨大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尽管在道路上历尽艰辛,也有彷徨、迷茫,几经身份转变,唯一不变的是他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如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会面临多种选择,而选择的依据则是你的初心。
明成祖朱棣霸业一时,永乐盛世更是后世佳话。我们都知道他是通过与侄子的战争“靖难之役”的胜利,才坐上帝位,但我们不知道这场战争的主要策划者,其实不是朱棣自己,而是一个和尚,他法名道衍,朱棣赐名他为姚广孝, 历史 称他为“黑衣宰相”。
有的人说他是“妖僧”,从某个角度来说,确实如此。翻看姚广孝的一生,可以用两个词语形容,一是传奇,二是圆满。 首先,说说他的传奇之处。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可谓是知识渊博,具备了作为谋士的资本。
根据《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大意就是夸姚广孝长相奇特,必然有一番作为。刘秉忠是谁呢?元朝开国元勋,曾规划了北京城。而在朱棣建国后,是姚广孝规划了今日北京城布局。
这听起来就很不可思议,相士看人也太准了吧。另一个传奇的地方是他说服朱棣夺天下,洪武年间,朱元璋老婆马皇后驾崩,明太祖就挑选了很多僧人侍奉各个儿子亲王,一起诵经念佛,当时,道衍一眼就相中了朱棣,请求跟随朱棣,并答应要送朱棣一顶白帽子,“王”头上加白帽子就是“皇”的隐喻。
朱棣起兵一开始很犹豫,还有砖瓦掉落,一位是大凶之兆,道衍就说:这是吉兆,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
以上自然都是一些略带传奇的说法,也许是为了神话姚广孝,但姚广孝作为一个出家人,祖传的是医学世家,他却跑去研究阴阳之书,还学有所成,而且年少就擅长作诗,和王宾、高启、杨孟载是好友。出家人本应淡泊名利,但姚广孝却一心要成就霸业,这是他的传奇之处。
再来,说说他的一生为何称作圆满。他63岁才和朱棣一起起兵,朱棣一直在攻城略地,姚广孝直接让他直捣京城,这才一举打败建文帝。69岁,朱棣拜他为太子少师,赐名姚广孝。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
后来明成祖几次征伐蒙古,都是让姚广孝在京城辅佐太子朱高炽(明仁宗)监国。72岁的时候,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明宣宗)。直到84岁的时候,姚广孝病逝,临死前还劝朱棣放了此前建文帝的主录僧,后来他的徒儿朱高炽,感念他对明朝作出的贡献,准他入太庙,这是明朝唯一一位享受如此殊荣的文官。
姚广孝一生,博学多才,文学方面多有建树,规划京城,主修《明太祖实录》,又和解缙等人纂修《永乐大典》,他能吟诗,能作对,留下了诸多著作,包括《逃虚子诗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类稿》五卷、《道余录》《净土简要录》《佛法不可灭论》及《诸上善人咏》各一卷。
他成就了作为一名谋士最伟大的事业——辅佐一人称帝,他和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祖孙三人打交道,和明成祖是至交好友,和明仁宗、明宣宗是授业恩师,明朝最鼎盛的无非就是这三位皇帝治下,而其中姚广孝的功劳可想而知。他功成名就,却拒绝了高官厚禄、香车宝马、金银珠宝,一心做他的和尚,皇帝的赏赐能推则推,原则问题能怼则怼,却还是深得朱棣的恩宠。不知该说他懂得功成身退,还是应该夸他超然脱俗。
所以说,姚广孝一生既是传奇,也得圆满,算是 历史 名臣中结局颇为圆满的一位。
(欢迎关注“闲话 历史 局”,和你探讨中华 历史 文化)
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刘邦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
刘邦(16张)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 公元前256年生于楚国沛郡丰邑县中阳里家中,父母为刘太公(刘煓,字执嘉)和刘媪(王含始),刘邦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个弟弟(《史记》记载:大哥刘伯。二哥刘仲,汉朝建立后改名刘喜。四弟刘交。)刘邦为老三,故名字为季,人称刘季或刘三。 公元前221年庚辰岁,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强大的秦帝国,刘邦试吏为秦国泗水郡的泗水亭长。 公元前209年楚人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刘邦在楚故地沛县响应,成为秦末农民义军主要领袖之一。 公元前206年刘邦首先进入关中要地,秦王子婴投降,秦帝国灭亡。但是刘邦惧怕项羽的强大,退军霸上。项羽入关后,自封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管理南中、汉中一带。楚汉之争结束后,消灭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于二月初三甲午日(即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在山东省定陶县的一个土丘上即皇帝位,起先建都洛邑,但是很快便定都长安。 刘邦在位十
刘邦(8张)二年(公元前206年二月——公元前202年二月为汉王,公元前202年二月——公元前195年五月为皇帝),从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族的统一、中国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他死后,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太祖。
编辑本段人物事迹简介
"太祖"与"高祖"
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庙号应该是“汉太祖”,简称谥号则是“汉高帝”,而不是人们习惯称呼的“汉高祖”。《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曰:“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汉书·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文字相同,只是恐引起歧义,将《史记》中的“高祖”换为“帝”。 司马迁《史记》作“高祖本纪”,首称刘邦为“高祖”。盖司马氏为汉世宗孝武皇帝时人,孝武皇帝之皇考为孝景皇帝,孝景皇帝皇考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文皇帝皇考即是太祖高皇帝,对武帝而言,高皇帝是自己的曾祖父。 按《尔雅》:“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照理讲,汉武帝要称呼太上皇(高帝之父)为高祖,但是《尔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释名》云:“高祖,高,皋也,最在上皋,韬诸下也。”《潜邱札记》云:“曾祖之父为高祖,然自是以上,亦通谓之高祖。” 《周书·康王之诰》:“无坏我高祖寡命”,高祖指文王、武王,这是以曾祖父、祖父称“高祖”。因为周文王、武王是肇基建国之王,功高至伟,所以称高祖,是最上之尊称。同样,汉武帝称曾祖父高帝为“高祖”亦是此意,是后世子孙对于先祖的至高称呼,司马氏应该是使用当时汉朝对高皇帝的尊称,以刘邦为“高祖”。
刘邦年表
公元前256年,刘邦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当时属楚国,今江苏丰县)。徐州沛县歌风台刘邦雕像
公元前209年10月,刘邦在沛县揭竿而起,成为秦末农民起义主要领袖之一。 公元前208年,刘邦受楚怀王之命西征灭秦。 公元前208年, 刘邦击败秦郡守。 公元前207年, 刘邦蓝田之战消灭秦都城主力军队。 公元前207年12月, 刘邦首先入关推翻暴秦,约法三章稳定局势。 公元前206年, 刘邦受封为汉王,建立汉国,汉朝由此肇基。 公元前206年,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公元前206年 ,刘邦依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平定三秦,占领关中。 公元前205年 ,彭城之战受挫。 公元前203年, 刘邦成皋之战以少胜多,击灭楚大司马曹咎和塞王司马欣。 公元前203年 ,荥阳突围。 公元前202年, 鸿沟议和。 公元前202年 ,垓下之战用四面楚歌之计,一边减少伤亡,一边击败项羽,灭楚国。 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2年 先后灭魏、灭赵、灭韩、灭燕、灭齐。 公元前202年, 平定南方。 公元前202年2月, 刘邦统一中国,在定陶登基称帝,建立汉朝。 公元前202年5月, 刘邦定都长安。 公元前202年, 分别分封无诸和 为闽南王和东越王,实行少数民族自治政策。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陆续下达一系列诏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治理天下,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公元前201年, 平定临江王叛乱 公元前201年 ,平定燕王臧荼叛乱 公元前200年 ,韩王信叛乱,匈奴入侵 公元前200年, 北征匈奴,迅速平定韩王信反叛势力,先击败匈奴先头部队,后因增兵未到,轻敌致白登山之围。 公元前200年, 制定礼仪。 公元前199年, 与匈奴和亲。领兵亲征,平定韩王信余寇,击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势力。 公元前199年, 刘邦下令将六国共十万余贵族和豪强迁徙至帝都关中周围,以加强管理统治,消除六国地方原王族及贵族复辟势力。 公元前198年, 处理赵国相贯高谋反事件。 公元前197年, 平定赵国相陈烯叛乱。 公元前196年, 封赵佗为南越王,巩固南方统一局面。 公元前196年, 划闽南国与南越国交界处一部分土地,成立东越国,分封少数民族织为东越王,实行少数民族自治政策,同时使各少数民族异姓王互相牵制。 公元前196年, 平定九江王英布叛乱。 公元前195年, 作《大风歌》。 公元前195年, 作《鸿鹄歌》。 公元前195年, 下《求贤诏》。 公元前195年4月25日(公历6月1日), 刘邦驾崩,终年62岁,葬于陕西长陵,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
若论颜值,王心刚绝对是标准的电影男星的形象。他面庞端正大方,五官精致,360度都非常上镜,而且他气质硬朗,并无许多当红小生的阴柔之气,所以成为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绝对的当之无愧。
而在60年代,他所主演的一系列电影如《勐垅沙》、《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侦察兵》、《秘密图纸》等,几乎每一部都堪称经典。他所塑造的军人形象,也令人永远难忘。他是最典型的60年代的“银幕帅哥”,在几代影迷心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早在60年代之前,孙道临就已经因主演《渡江侦察记》、《家》、《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电影,而成为在银幕上熠熠闪光的大明星。60年代他作为“22大明星”之一,曾在《早春二月》中扮演肖涧秋,那份潇洒和儒雅,犹如醇香美酒,沉醉了太多观众的心。而那份不受年龄影响的帅气,更加令所有观众为之叹服。实际上,孙道临真是帅了一辈子。当然,王心刚也一样。
而说到“60年代的银幕帅哥”,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赵丹了。尽管在60年代他拍摄的电影也并不很多,但他1965在《烈火中永生》中所扮演的男主角许云峰,却整整影响了几代观众。作为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赵丹在众多电影人的心中,都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名气是多年从影经历积累下来的。他不仅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一代表演大师。而他对表演的那份敬畏之心,是值得当下年轻演员学习和借鉴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8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