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绘了贾府欢庆元宵节的风光热闹,特别提到贾母“与众人说笑一回,又自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到第六十九回王熙凤带尤二姐向贾母行礼时,也有生动描写:“贾母又带上眼镜,命鸳鸯琥珀:‘把那孩子拉过来,我瞧瞧肉皮儿。’”红学家邓云乡先生曾经撰文提出疑问:贾母作为老人,使用的自然是老花镜,但老花镜和近视眼镜的结构不一样,它是凸透镜,可以让近的东西看得更清楚,怎能拿来看远处的戏台呢?
这或许可以和清代早期眼镜的使用情况关联起来。在现代意义上的眼镜发明之前,东西方都有将水晶、玻璃等透明材质物品磨制成凸透镜,将视野内物体成像加以放大的记载,也有出土实物佐证,但使用起来不够便捷。通常认为,在13世纪的欧洲已经开始制造可以佩戴的眼镜,后来随着传教士、商人的足迹逐渐传入中国,一度成为千金难求的奢侈品。能够改善视力的眼镜在当时人看来颇为神奇,明人笔记里描述了一款“质如白琉璃,大可如钱,红骨镶成二片,若圆灯剪然,可开合而折叠之”的眼镜,并煞有介事地解释说,这镜片是用活砗磲的珠子制成的。造成这种误会的一大原因是中国古代制作玻璃的工艺有缺陷,以透明度不高且易碎的铅钡玻璃为主,所以对欧洲钠钙玻璃的晶莹剔透感到不可思议。欧式眼镜以夹鼻式样为主,不太适合鼻梁较低的中国人,使用者往往在镜框两边系上绢带,绑在脑后。
在《红楼梦》成书时代,眼镜仍然价格不菲,大臣如能得到皇帝御赐的眼镜无不感激涕零,至于是老花镜还是近视镜、度数合不合适就无所谓了。金庸先祖查慎行曾经以《谢赐玻璃眼镜》为题写道:“曾经隔雾看花后,老恋余光尽主恩。”眼镜象征着皇帝的恩宠,而不仅仅是帮助视物的工具。可以猜想,当贾母拿起珍贵的眼镜,在子孙和同族亲戚崇敬的目光中观照戏台时,展现的是贾家身为皇亲、钟鸣鼎食的权势与荣华,以及伴随她晚景的满足感,至于能不能看得清并不重要。何况这些热闹喜庆的戏文“老祖宗”早已熟极,只在听到唱戏的人现场发挥“说得巧”后才展颜一笑。
眼镜传入中国后,国内工匠逐步试验出仿制品,并普及开来。广东的制镜行业尤其发达,一度出口日本,直到18世纪才被日本本土生产的眼镜赶超。及至清代中后期,国人购买眼镜已经不再困难,价格也日趋低廉。由于当时中国制造玻璃的技术仍然达不到做镜片的要求,主要用水晶来磨制镜片,次一等的是将欧洲碎玻璃熔化制成的“烧料玻璃”。工匠对于光学原理并不了解,无法根据具体的视力情况来磨出合适的度数,只能制作出不同厚薄、不同凸度或凹度的镜片,顾客自己多戴几副试验,找个相对比较清晰的就可以了。最受欢迎的是深色水晶制作的“墨晶眼镜”,时人写诗赞美,“冷光匣底出霏微,黑蝶分张翅欲飞”,乍一看像是形容某种特殊兵器。至迟在雍正年间已经出现了“护目镜”,内务府为工程处石灰匠人制造了一些“玻璃泡眼罩”,避免眼睛溅入石灰受伤。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6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废储失败后刘邦为何不杀吕后
下一篇: 松锦大战明朝为什么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