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段祺瑞的“三造共和”与历史事实有多大差距

年代回意 2023-09-20 22:39:56

毋庸置疑,段祺瑞是民国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每每看到史料记载中赋予他的“三造共和”的巨功,就不免觉得有些夸张离谱。

似乎在那一历史时期,没有段祺瑞的“三造”,历史将退回到封建帝制时代。

那么,段祺瑞真的是以其一个人的巨大能量三次造就国家实行共和体制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实事求是看,赞誉段祺瑞一个人“三造共和”的说法,肯定在史实面前难以站住脚。

在特定历史时期,有时候一个领导人的行动,对历史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和作用,这是确实存在的事实。

但仔细分析段祺瑞的所谓“三造共和”,起码有两次是属于很牵强的溢美之词

上世纪初期的推翻帝制建立共和,首先归功于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后来的袁世凯也在其中发挥了促使清朝覆灭的关键作用。

所说段祺瑞“一造共和”,其实具体是指他奉袁世凯之命,牵头联名一些将领通电,逼迫清帝退位。这时的段祺瑞只是袁世凯属下的重要将领之一,还不是能左右政局的决策者。试想,如果袁世凯不同意推翻帝制,以段祺瑞的能量,能把共和体制的民国建起来吗?回答定是很清晰的“不可能”。

只是以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一次具体作用,就把造就“共和”之功戴在头上,似乎是不妥当的。

从历史记载得知,段祺瑞协助袁世凯练兵,颇有功绩,在晚清最后几年顺利擢升为朝廷一品大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出山,急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

段祺瑞由于早年出国留学,受到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熏陶,深知中国的落后源于集权腐败的皇家天下统治。于是在讨伐革命军时,他并不真的大举进攻,而是与革命军谈判并接连电告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声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段祺瑞联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将领,致电清廷,一致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廷胁迫,终致一周后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可见,逼迫清帝退位,资深位重的袁世凯是主谋,段祺瑞算是具体执行者。事件表面上是段祺瑞牵头做的,实际是上由老谋深算袁世凯所授意。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朝廷已经处于土崩瓦解境地。摄政王载沣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以求稳定局势。经袁世凯推荐,段祺瑞才得以出任重要军职和湖广总督。

不能否认,留过洋的段祺瑞已经看清,推翻清帝的革命行动已势不可挡,再盲目效忠清廷实属蠢举。他更看到,只要促使南方的革命党赞成袁世凯为总统,则共和可望。但如果背后没有袁世凯默许或“指点”,段祺瑞还未必敢轻易领衔通电拥护共和。作为袁的亲信跟班,段祺瑞当时必须事事唯袁世凯马首是瞻。

(剧照)

也有人认为,当初段祺瑞通电清廷逼宫的举动,虽然得到了袁世凯的授意,但他份“胆量”并不是每个北洋将领都敢为的。从段祺瑞在德国留学时就大胆剪辫子的举动,可证明其蔑视腐朽清廷,向往先进共和体制的心迹由来已久。在最终推翻帝制的大潮中,段祺瑞的积极表现还是值得肯定的。

再来看看段祺瑞的所谓“二造共和”。这一段的具体史实,主要说袁世凯要称帝,段祺瑞采取了不支持、不合作、沉默抵制的态度。

不支持、不合作、沉默抵制,就能制止袁世凯称帝复辟的妄举吗?这简直是笑话!

袁世凯复辟帝制,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大逆。他的行为激怒了全国所有有识之士。于是蔡锷将军率先举起了讨袁护国大旗,一时间,全国讨袁声浪铺天盖地,袁世凯只当了八十三天洪宪皇帝就狼狈下台而死。

这次维护共和的功劳,人们有目共睹。将这么大的历史变革事件归功给了只是对袁“沉默、不合作”的段祺瑞,有点太离谱了吧?

段祺瑞的确反对袁世凯称帝,但袁世凯毕竟对他恩重如山,没有袁世凯也就没有段祺瑞的辉煌仕途。

如果认为只要段祺瑞肯帮袁世凯,袁的皇帝梦就能畅通无阻,而且恢复帝制也能顺理成章,或者至少能平息讨袁护国运动,那也有点过分高估段祺瑞的作用了。

客观看,段祺瑞一个人既无力扛起袁世凯的“帝位”,也无力把想做皇帝的袁世凯打倒。在袁世凯称帝的关键时刻,段祺瑞曾从家庭、社稷与共和的利益着眼,当面进言表示反对。见到反对无效,他便无奈退回府中以沉默方式作消极抗议。

精于世故的段祺瑞,这是既做到了以共和大局为重,又尽量不伤害与恩公间的感情,更不想成为被世间指责的“忘恩负义”之徒的最好选择。

早在袁世凯在小站进行练兵的时,就发现由朝廷陆军大臣荫昌推荐给他的德国留学生段祺瑞能力很强。袁世凯为了拉拢段祺瑞,特意将自己的干姑娘张佩衡许配给了夫人故去的段祺瑞为妻。段祺瑞对袁世凯的心意心知肚明,对这位老上司兼干岳父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已。

段祺瑞在北洋军期间,推行了许多西式练兵方法,编撰了很多士兵训练手册,大力帮助袁世凯扩充了北洋军实力,成为当时北洋三杰中“龙、虎、狗”中的老虎。

在1909年1月宣统皇帝溥仪继位时,摄政王载沣嫉恨袁世凯当初向慈禧出卖光绪帝的恶行,意图将其除掉。闻讯的段祺瑞为此专门制造了一次虚假兵变进行威慑,这才保住了袁的性命,使之只是被解除了兵权回乡隐居。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重新出山,段祺瑞也得到了大展宏图的回报。

(段祺瑞)

也有人分析认为,段祺瑞不支持袁世凯称帝其实有他的私心。因为袁世凯当民国总统,他有机会接班。如果袁世凯搞帝制,接班的则会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他永远是袁家的大臣。

袁世凯对段祺瑞很客气,可小袁还没上位就经常在段祺瑞面前摆架子,真上位了还不一定咋样。传说段祺瑞曾严厉呵斥过袁克定,而袁克定也素来忌恨他,双方关系日渐紧张。袁克定有过除掉段祺瑞的用意,但袁世凯权衡大局后予以制止。段祺瑞不支持袁世凯称帝,不仅以后可以免受袁克定的气,还有对自己的政治前途考量。

所以,当袁世凯加紧活动恢复帝制时,段祺瑞就表达了反对态度,也自然遭到袁世凯的极力排斥。袁世凯几次对段祺瑞讲:“你气色不好,像是有病,应当休息”。暗示他辞职。段祺瑞只得“称病”回家,从此杜门谢客,深居简出。即使如此,袁世凯还经常派心腹在其住处窥探,等于对他实行了软禁。有史料说,袁世凯称帝后大肆封赏,段祺瑞没有接受任何封赏,实际上,袁世凯或许根本没封赏他。

袁世凯在走投无路取消帝制后,又想到了段祺瑞可信。他为了收拾残局,派儿子袁克定请回段祺瑞和徐世昌。袁世凯见了段祺瑞说:“我老且病,悔不听你言,致有今日纠纷,若取消帝制,还需要你帮忙。”段祺瑞当即表示“当竭吾力相助”。

1916年2月23日,袁世凯下令废止“洪宪”年号,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段祺瑞出任参谋总长。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毫不计较前嫌,倾尽全力为干岳父操办丧事,让朝野看到了他段祺瑞既维护共和,顺应民意,又有不伤及与恩公的亲情。

说段祺瑞的“三造共和”还比较接近事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但北京皇宫却保存着一个待遇依旧的小朝廷,而且其周围还聚集着像张勋那样的一群前清遗老遗少复辟人物。

虽然进入了民国,但安徽督军张勋所率的“定武军”照样在脑后留着一条长辫,称为“辫子军”,张勋则被叫做“辫帅”。

1916年6月初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由于《临时约法》的缺陷,黎、段之间很快在政见上爆发“府院之争”。段祺瑞策划武力推翻黎元洪并解散国会,黎元洪得到消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院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

此时,张勋接到黎元洪要他“来京来调停纠纷”的邀请,张勋认为这是带兵北上以图复辟清王朝大业的天赐良机。

(辫子军入京)

张勋以进京“调停”为名,大张旗鼓率其辫子军入京,宣布解散国会,并将黎元洪也赶出总统府,并公然入宫拥举逊帝溥仪复辟。

段祺瑞闻知此讯,立即组成“讨逆军”,自任总司令,于7月5日誓师天津马厂,宣布张勋八大罪状,带兵五万余人进军北京讨伐张勋。7月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勋的“辫子军”不堪一击。张勋仓皇逃入外国使馆避难,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复辟闹剧仅维持了不到十天就散了场。

段祺瑞赶走张勋后,宣布恢复共和政府,邀请副总统冯国璋代理大总统,他自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综合来看,段祺瑞第一次是积极参与袁世凯推翻帝制活动,支持了实行共和体制;第二次在袁世凯称帝活动中,他是沉默观望,根本无“功”可言;第三次讨伐张勋,他是履行了共和体制保卫者的职责,也只有这次说是由他“再造了共和”还算确切些。

无论如何,从段祺瑞的政坛生涯历史事实中,可以看出他是真心拥护共和、反对帝制的。段祺瑞作为北洋军阀集团中地位仅次于袁世凯的一个重要人物,能够首先站出来主张共和,能够对袁世凯恢复帝制采取不合作态度,能够起兵讨伐拥清帝复辟的辫帅张勋,在历史中的影响是应当肯定的,只是对历史要实事求是,功过都不该肆意夸大才好。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6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