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红色记忆”主题故事(37/100)——拆弹英雄

故事会 2023-09-20 22:12:25

拆弹英雄

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华好儿女中,有一位英雄曾是我家邻居,当年我们院子里的小孩都管他叫张叔。

上世纪70年代,我上的小学组织传统教育活动,就是请张叔给我们上的课。当时一见到主席台上的张叔,我就很自豪地和周围同学说,他是我们家邻居。而张叔的英雄故事,也就是在那一次牢牢地留在了我心里。

张叔是1950年底参加的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成为了一名汽车团的战士。因为是高中毕业生,1953年初经过短期培训,又成为了团里“排定时炸弹”小组的教员。那一年,美军投放了大量新型炸弹,志愿军战士没有见过,一开始吃了不少亏。

一天早晨,张叔接到了下面连队的电话,说敌机在公路附近投下了许多带“蝴蝶翅膀”的炸弹,不知道怎么处理。张叔一听,饭都没顾上吃就赶赴现场。可惜晚了一步,连队的战士心急,还是想按照老办法在炸弹上绑绳子拖走,没想到刚一绑绳子,炸弹就爆炸了,一位战士光荣牺牲。讲到这里,张叔的声音有些哽咽。那位牺牲的战士刚参加了他组织的排弹培训,还极力邀请他去连队现场指导。没想到他来到了连队,那位战士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了解了现场情况,张叔指挥战士们用冲锋枪对准炸弹射击,但“乒乒乓乓”的子弹撞击,对炸弹没有丝毫作用,张叔就匍匐前进抵近观察。那炸弹上有一对奇怪的“蝴蝶翅膀”,上面还有筷子粗细的小孔,这就是后来被志愿军战士称为“蝴蝶弹”的一种新型炸弹。看着看着,张叔就有了主意。他找来长绳,在一端绑上了一个铁钩,然后对其他战士说:“你们隐蔽好,观察我的动作,如果我牺牲了,你们就总结经验,再试其他办法。”说完,张叔就带着长绳再次接近炸弹。当他举起铁钩慢慢穿过小孔时,张叔也是十分紧张,按他当时作报告的话讲:心脏都快要跳出来了,内衣也让汗湿透了。铁钩穿过小孔放下后,炸弹毫无反应,张叔这才长吁了一口气,迅速返回隐蔽处。“给我拉!”随着张叔的大喊,战士们只稍微拉动了炸弹,就迎来了轰的一声巨响,炸弹成功排除。

可是,一次处理一个炸弹太费事,如何提高效率?张叔灵机一动,想到了拉窗帘的原理。于是,他们找来许多小细绳,一头绞上铁丝弯成铁钩,另一头也绞上铁丝弯成铁环,然后根据炸弹数量,将相应的细绳都套在同一根粗绳上。一次拉拽,轰隆隆的爆炸声就此起彼伏地响起来。有些没炸的,也最终因为像窗帘一样被聚到了一起,只要一个爆炸,其他的也就都被引爆了。利用这一方法,张叔带领战士们很快将公路附近的炸弹清除干净,这一经验也被迅速上报推广,成为了志愿军战士排除敌人新型炸弹的有效方法。为此,张叔荣立了三等功,还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有一次排弹,张叔发现一枚“蝴蝶弹”的引信爆炸了,但没有引爆弹体,蝴蝶翅膀依然完好,他就把弹体内的炸药清除掉,保留下一枚完好的“蝴蝶弹”,战后曾在国内进行过展览。在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中,我看到过这种炸弹,外形确如展翅飞翔的蝴蝶,不知是不是来自张叔的保留。睹物思人,想起张叔在作报告时最后说的话:“我们当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就是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做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栋梁。”那声音穿越时空,总能激荡起我内心的波澜。

作者:李仲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讲好红色故事,由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故事会)、上海基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趣头条、米读)、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澎湃新闻)三家联合举办的“红色记忆”主题故事全国征文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关注与支持,社会反响热烈。各渠道共收到参赛作品千余篇。经评审委员会评选,录用优秀作品100篇。3月22日到7月1日,我们将每天推送一篇红色故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故事会、趣头条 米读、澎湃新闻

联合出品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