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100周年 追寻先辈足迹”系列⑯
新四军与淮南日报
沈国冰
当年,新四军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办《淮南日报》?那时,《淮南日报》发挥了怎样重大作用?当年新四军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淮南日报》和今天的中共淮南市委机关报《淮南日报》,在渊源和延续上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回看那一段风云变幻、纵横淮上、金戈铁马的激情岁月,讲清楚这些历史尘封往事,需要今天的我们以极大的耐心探寻历史的真实,需要今天的我们以宏观视野、拨云见日洞察和看清当时的时与势。
▲新四军二师旧址、来安县半塔镇大刘郢。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摄)
一、时与势
从1840年至1900年,短短60年时间,清帝国与列强发生了五次关涉国运的战争。清帝国全部输掉了五场战争,向列强们割地、赔款。中华民族从此掉入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面临着灭族之灾。尤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其中的第四次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史称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从此时开始,积累起对中国的心理、军事、经济和文化优势。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皇权专制,迎来了民主和共和,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
在挽救民族危亡、奋发图存的征途上,自古及今,从不乏有志有识之士。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等等,但是因为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和用先进理论武装的先进政党的领导,都陷入了失败。
历史在偶然中,有其必然。历史,在迂回徘徊中,等待着那穿云破雾、开天辟地的一声惊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普及的先锋战士。
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成为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索。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为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和诞生,做好了思想和干部的充分准备。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召开并完成会议议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于网络
此间,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国共分道扬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领导地位,中共革命从此迈向光明。
自甲午战争取胜之后,在中国攫取巨量非法利益的日本,吞并进而灭亡中国的野心与日俱增,无时不在虎视眈眈,处心积虑寻找最佳下手机会。那个时代,国家四分五裂,蒋介石正在全力绞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觊觎已久、垂涎三尺的日本,终于等到了出手的机会。1931年,日本策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整个东北。进而,日本又策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南方八省开展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在那段国难当头、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艰难岁月,在那段漫长而艰难的14年抗战岁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华大地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闪闪明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国民党反动势力和顽固派容不下中国共产党,更容不下中国共产领导的人民军队。阴云密布、波诡云谲,历史标示着那一段“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酝酿着惊天的事与变。
二、事与变
1937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书记项英兼任军分会书记,陈毅任副书记。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新四军移驻江西南昌,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任副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全军约1.03万人。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致电新四军,指出:目前最有利的发展地区是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地。据此,新四军各支队陆续向皖南、皖中集中。第一、二、三支队先后到达安徽省歙县岩寺地区,第四支队进至安徽省霍山县流波地区。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移驻安徽泾县云岭。
然而,一场惊天的阴谋和悲剧,正在酝酿。
1941年1月4日,叶挺、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一个教导团、一个特务团和第一支队、第二支队、第三支队的各两个团,共9000余人,由泾县的云岭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起程,向茂林地区前进。茂林地区丛山环绕,断崖绝壁,国民党反动派预先在这里布置了由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七个师,约8万余人。1941年1月7日,新四军到达茂林地区,国民党军立即对新四军实行包围袭击。新四军指战员仓促应战,并电国民党当局质问。但蒋介石诡称已电顾祝同查询真相,实则密令各部切实执行其“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的毒计。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奋不顾身,英勇抗击国民党反动部队的围攻。经七昼夜血战,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等率领3000余人突围外,大部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亲赴敌108师师部谈判,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皆遇难。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于网络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采取了坚决斗争政策。严厉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阴谋,严正宣布重建新四军。1941年1月20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1941年1月25日,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盐城成立。之后,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第1师,粟裕任师长,刘炎任政治委员。第2师,张云逸兼任师长,郑位三任政治委员。第3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4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5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6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7师,张鼎丞任师长,曾希圣任政治委员;军部直辖独立旅和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
▲皖东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的新四军二师武器。(现陈列于新四军二师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摄影供图)
历史和现实无不昭示,阴谋难以见光,诡计不会得逞。惨烈的皖南事变,非但没有击垮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相反,在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指战员们紧咬牙关、握紧双拳,烈焰在胸中熊熊燃烧。他们掩埋好烈士遗体,擦干身上的血迹,也擦亮了自己的眼睛。他们从未有像现在这样痛彻而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是抗击日军还是和国民党反动势力斗争,拥有“枪杆子”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另外一样同样强大的武器,那就是“笔杆子”。由此,以《淮南日报》、《拂晓报》、《盐阜大众报》为代表的党报,在抗日的烽烟中应声而出,展示和传播着“笔杆子”独一无二、无以比肩的舆与论。
三、舆与论
新四军二师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创办《淮南日报》,从历史深处走出,渐渐清晰。
长江、淮河奔腾东流,皖南山区崇山峻岭,皖西大别山屏障,皖北淮河平原一马平川,鱼米之乡、物产富饶,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感情深厚、基础牢靠。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安徽大江南北,建立了3块抗日根据地,分别是淮南抗日根据地、淮北抗日根据地和皖江抗日根据地。这3块抗日根据地,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
▲新四军二师烈士纪念林。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摄)
淮南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称淮南解放区),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东起大运河,西至淮南铁路、瓦埠湖,南抵长江,北濒淮河。因津浦铁路纵贯淮南抗日根据地,因此以津浦铁路为界,淮南抗日根据地由(津浦铁路)路东、(津浦铁路)路西两个地区组成,津浦铁路以东地区称为路东,津浦铁路以西地区称为路西。1941年5月,中共华中局决定将皖东津浦路东和路西两个省委改为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由郑位三任书记的皖东党政委员会统一领导。1943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和实行党政军一体化领导的指示,中共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南区党委,由谭震林任书记,管辖津浦路东、路西地委,赵启民、谭希林分别为路东、路西地委书记;罗炳辉兼任军区司令员,谭震林兼任政委。同时成立淮南苏皖边行政公署,方毅任主任,下辖路东、路西两个专员公署,由汪道涵、郑抱真分别任行署专员。至1945年9月,淮南解放区管辖路东、路西两个专员公署和盱眙、来安、滁县、定远、风阳等17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人口约300万,面积达2.1万平方公里。
当时的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以睿智的眼光审时度势,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军民抗日士气、增加对国民党反动势力舆论话语权,决定创办一份报纸。这份报纸,取名为《新路东》报。1940年12月初,《新路东》报正式创刊,四开四版,3日刊,报名由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题写,创刊初期每期印刷300份。1941年5月,中共华中局决定将皖东津浦路东省委改称皖东津浦路东区委,《新路东》报随即成为路东区委机关报。1943年2月,中共华中局撤销津浦路东、路西两个区委,把路东区委、路西区委合并成立淮南区委,《新路东》报成为中共淮南区委机关报。
▲1940年12月初,《新路东》报创刊,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题写报头。(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越摄影供图)
▲1941年12月,陈毅、张云逸、罗炳辉、方毅、李世农为纪念《新路东》报创刊一周年题词。(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越摄影供图)
▲1942年10月9日出版的《新路东》报第179期。(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越摄影供图)
1944年4月1日,为了更好承担中共淮南区委机关报的职责,《新路东》报正式更名为《淮南日报》,每期印刷5000余份,覆盖淮南抗日根据地并辐射周边广大区域。
▲1944年3月24日《新路东》报第567期刊发“启事”:“自(一九四二年)四月一日起,本报改名为《淮南日报》。”(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越摄影供图)
《淮南日报》诞生了!她诞生在广袤的淮南抗日根据地,她诞生在英勇的新四军第二师,她诞生在全民族艰苦卓绝同仇敌忾的抗日烽火连天的岁月!
《淮南日报》成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舆论阵地、舆论尖兵和舆论号手。《淮南日报》及时宣传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指示精神,传播党的声音延安的声音人民的声音,传递和宣传新四军精神,成为淮南抗日根据地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亡的坚不可摧的舆论阵地,发挥了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拢聚民心、共抗外敌的重要作用。
进入1946年,国内形势风云际会、风雷激荡。此时,正在由抗日战争转入解放战争的重大时间节点,部队调动频繁、番号调整很快、归属变动极大,伟大的解放战争一触即发。综合前述原因,1946年8月28日,《淮南日报》出版了最后一期,淮南日报社全体人员撤离至淮阴。至此,《淮南日报》作为淮南区委机关报,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大职责使命,停刊。1948年盐城战役胜利后,原淮南津浦路东地区成立了江淮一地委,出于对当年创刊《新路东》报的深厚情结,1948年7月,江淮一地委决定恢复出版《淮南日报》,恢复出刊的《淮南日报》,一直持续至1949年5月1日,共出刊137期。1949年5月1日,复刊的《淮南日报》出版了最后一期报纸,完成了使命和任务,终刊。
▲1949年5月1日出版的《淮南日报》。这也是新中国建立前,《淮南日报》出版的最后一期报纸,此后停刊。(该期《淮南日报》现收藏于渡江战役纪念馆 谢超群 摄影供图)
从1940年12月创刊《新路东》报,到1944年4月1日更名为《淮南日报》,及至1946年8月28日《淮南日报》停刊,以至1948年7月《淮南日报》复刊,最后1949年5月1日《淮南日报》终刊。9年的烽火岁月,《淮南日报》在路东地区、淮南抗日根据地、淮南解放区,高举舆论旗帜,吹响嘹亮号角,成为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舆论尖兵和号手!
1942年秋,淮南日报印刷厂在来安县半塔镇鱼塘村陈家砖井(自然庄)建成,《新路东》报社从盱眙县檀树庄迁到来安县半塔镇鱼塘村陈家砖井,《新路东》报由油印改为铅印。
9年,透过烽火连天的岁月,凝望着那些与《淮南日报》有关的人与事。
四、人与事
在9年的岁月里,和在前线阵地上拿枪和日本侵略者作殊死搏斗、扞卫着民族的尊严和领土主权一样,《淮南日报》的新闻工作者们,他们坚守着舆论阵地,以笔为枪,进行着不懈奋斗和抗击。
《淮南日报》首任社长兼总编辑包之静。包之静,《新路东》报的社长兼总编辑,《淮南日报》的首任社长兼总编辑。他于1912年出生,苏州人。1938年夏在汉口经中共湖北省委郭树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受组织派遣进入淮南抗日根据地。此后一直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先后任《前锋报》(新四军五支队机关报)主编兼社长,《新路东报》社长兼总编辑。1944年任《淮南日报》(新四军二师及中共淮南区委机关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淮南分社社长。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调任《新华日报》(华中版,中共华中局机关报)副社长兼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副社长(时任社长范长江)。1947年初,任《大众日报》(中共华东局机关报)副社长兼新华社华东分社副社长。1948年底,任《大众日报》及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社长兼总编辑。1951年,任中宣部出版处副处长。1953年初,调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54年底调回中宣部,任新闻出版处处长。“文革”中成为重点批斗对象。1969年秋,包之静离开北京去了宁夏贺兰县中宣部“五七干校”。1971年10月,在宁夏逝世。
▲《新路东》报社长兼总编辑、《淮南日报》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包之静在工作中。(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越摄影供图)
▲《新路东》报社长兼总编辑、《淮南日报》首任社长兼总编辑包之静和妻子沈文英。沈文英曾任《淮南日报》编辑,新中国建立后,调任《人民日报》工作。(于网络)
《淮南日报》的另外三位社长兼总编辑石天行、江平秋、俞仲武。在包之静之后,石天行、江平秋、俞仲武分别先后担任《淮南日报》社长兼总编辑。石天行,现存能够查阅到的资料极少。2014年9月29日出版的《铁军》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染出淮南一代红——刘顺元抗战在淮南》,其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提及石天行:“1938年8月,刘顺元以中共皖东工委书记身份到达皖东。此后,历任中共苏皖边省委书记、中共津浦路西省委书记、中共津浦路东省委(后易名津浦路东区委)书记、中共淮南区委副书记兼路东联防司令部政治委员等职。在七年时间内,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堪称楷模。曾任《淮南日报》社社长的石天行赋诗赞称刘顺元:‘嚼残江左三冬雪,染出淮南一代红。’”江平秋,1953年2月-1955年5月任广西自治区梧州市委副书记、梧州市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后任广西自治区进出口委员会主任,广西自治区政府秘书长,中共广西自治区顾委常委。2003年7月17日,在南宁逝世。俞仲武,1912年出生,浙江富阳人。192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3月参加新四军,任江北指挥部《抗敌报》编辑。1930年起,先后任解放区淮南路东行署秘书长、《淮南日报》社长、华中干校秘书长、华东大学秘书长等职。1952年秋至1955年春,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浙江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兼浙江师范学院院长。1955年后,历任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副主任、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省文联副主席、省文化局顾问,1996年去世。
载入史册的《淮南日报》号外。第一个号外,《淮南日报》抗日战争胜利号外。1945年8月15日,《淮南日报》为抗战胜利出版红色号外,印得特别快、特别清晰,及时分发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及周围一大批中心城市。第二个号外,《淮南日报》渡江战役胜利号外。这份珍贵的《淮南日报》油印号外,再现了当时渡江战役的真实战况。该《淮南日报》号外,为四开二版,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文章标题为竖横两种,文字全部从右到左竖形排列,用四开油印机全红色印成。此报一版上方为报眉,上方右部为《淮南日报》报名,下部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本号两版;上方左部印有“号外”两个格外引人注目的红色大字,正文全版刊登了毛主席、朱总司令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向各野战军发布“坚决、干净、彻底、全部消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命令全文。
▲1945年9月,《淮南日报》社为本报记者出具的记者证。(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越摄影供图)
▲第790期《淮南日报》影印件。(现陈列于皖东革命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越摄影供图)
▲1949年4月22日《淮南日报》渡江战役号外。(于网络)
《淮南日报》为“飞马”牌香烟设计图案和印刷烟盒。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新四军二师和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患难与共、共度时艰。有一次,在二师召开的一次大会会场,坐在主席台上的新四军副军长、二师师长、淮南军区司令员张云逸看到了这样一幕:坐在主席台下的战士,随手捡起主席台上扔下来的烟头,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这一细微的一幕,极大地触动了张云逸师长的“铁汉柔情”,让他自责不已:有烟瘾的战士没烟抽也是很难受的,自己虽然不抽烟,但作为他们的师长,不能以个人的喜好代替战士的喜好。散会之后。张运逸立即把供给部长胡弼亮找来,“我们能不能办个烟厂,解决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的抽烟问题?”“可以,可以!”胡弼亮没料到,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员,连战士抽烟这样细小的问题都想到了,很受感动,当即接受了任务。不久,经过一番筹划,以张云逸司令员亲自批给的42元淮南票作家底,很快办起了一个烟厂。淮南日报社的同志,给烟厂生产的香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飞马”,象征革命的发展如骏马腾飞。《淮南日报》的编辑,精心设计了“飞马”香烟图案,淮南日报印刷厂承担印刷“飞马”香烟的烟盒。“飞马”牌香烟生产出来后,除了为抽烟的干部战士解决了抽烟问题外,还带来了其他许多好处:当地的烟农增加了收入,抗日民主政府增加了税收,日寇和伪军实行经济封锁造成的困难减轻了。后来,由于“飞马”牌香烟的质量越来越好,压倒了当时的名牌大英牌香烟,敌占区的烟商也纷纷冒险前来购买。一时间,在南京、上海等城市的街头巷尾,“四爷”(指新四军)生产的“飞马”牌香烟,成了抢手货。自“飞马”烟出产起,新四军二师每月向军部上交30万元(法币)。1944年秋,华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灾,二师从香烟利润里拿出1600万元支援灾区。解放后,上海中华烟草公司接手生产“飞马”牌香烟,图案设计没变,只是色彩稍有改变。“飞马”牌香烟继续成为解放初期风靡上海的海派名烟。1954年,经改版的上海卷烟厂生产的“飞马”烟标图案取消了原先马体上的双翅,成为一匹强劲有力的骏马腾空而起,飞向空中,极具动感。直至20世纪90年代,“飞马”牌香烟才停止生产,退出市场。
▲抗战时期,《淮南日报》工作人员为新四军二师创办的烟厂设计和绘制的“飞马”牌香烟图案,“飞马”牌香烟的烟盒由淮南日报社印刷厂印刷。(于网络)
淮南日报社积极投身大生产运动。在淮南抗日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战斗史上,1941至1942年是最困难的时期。这两年间日伪顽军对根据地反复“扫荡”“蚕食”,国民党军也趁火打劫多次进攻,特别是恰逢连续严重干旱,又加之敌人变本加厉的经济封锁,使淮南军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威胁:部队官兵和地方机关吃不饱、穿不暖,医药和日用品均匮乏至极,广大人民群众也是缺衣少食,生活极端困苦。为了战胜天灾人祸,减轻人民负担,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同志指出:“各机关、学校、部队在不妨碍战斗与工作的条件下,要实行广泛的群众运动,以便增加自给自足的百分比,而不加重农民的负担。”这里的“群众运动”就是指响应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学习延安军民的“大生产运动”,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改善军民生活条件,战胜自然灾害和敌人封锁。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自1942年春季展开,统一组织并按照后方机关、地方武装、正规部队和医疗机构等不同单位、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了以农副产品及日用品的自给、半自给为目标的生产计划。生产项目有开荒种粮种菜、饲养家畜家禽、种植青麻烟草等,同时开办了各种工厂、作坊、修理所,还组织开展了运输业务等。《淮南日报》社的同志每天工作之余便去挖地种粮种菜,养猪喂鸡喂鸭,首先实现自给,然后再给新四军官兵提供精神食粮。
▲抗战时期,淮南抗日根据地“淮南银行”旧址、财经处部分同志合影及银行币样。(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越摄影供图)
▲1942年,淮南抗日根据地发行的邮票。“稿”字邮票是一种专用邮票,是专门供给《新路东》报社记者、通讯员寄发稿件使用的邮票,属于“邮资总付”性质的邮票。(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越摄影供图)
▲1942年,淮南抗日联合中学少先队员表演“红星舞”。( 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越摄影供图)
淮南日报社和印刷厂旧址。1940年4月初,刘少奇、张云逸、赖传珠率中原局、江北指挥部到达今天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形成了领导长江以北的苏、皖、鄂、豫党、政、军工作的中心。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二师师部、淮南区党委、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淮南日报》社和印刷厂、被服厂、兵工厂、医院等都设在半塔镇。2006年,包括淮南日报社、淮南日报社印刷厂在内的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时期,淮南日报社印刷厂正在印刷各种报刊。(现陈列于新四军二师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越摄影供图)
▲抗战时期,《淮南日报》刊发的漫画手稿。(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越摄影供图)
历史的脚步越来越近,越翻越清晰,向我们讲述和还原、论证着淮南日报历史断层和渊源关系的去与今。
五、去与今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1949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1949年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为淮南矿区。1950年2月7日,《淮矿工人》创办,系中共淮南矿区委员会机关报。1953年,淮南市、矿合并,中共淮南市委成立,《淮矿工人》更名为《淮南报》,成为中共淮南市委机关报。1958年5月1日,按照中共淮南市委决定,《淮南报》更名为《淮南日报》,沿用了当年新四军二师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淮南日报》报名。从那时起,《淮南日报》恢复了她的红色基因以及延续了她和新四军的渊源血脉!
▲
在当年烽火岁月,在新四军鏖战大江南北,在新四军创建的淮南、淮北、皖江三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了众多党报党刊。其中,新四军二师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淮南日报》、新四军四师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拂晓报》,是这些党报刊中杰出的代表和双璧。除了《淮南日报》、《拂晓报》,新四军在江苏盐城创办的《盐阜大众报》,也一样声名远扬。新四军二师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同时还创办有《淮南党刊》、《淮南大众》等。
《淮南日报》、《拂晓报》、《盐阜大众报》,这三张由新四军创办的党报,走过80多年的历程,一直延续至今天,和今天的历史实现了无缝接续。今天,《淮南日报》、《拂晓报》、《盐阜大众报》分别成为了中共淮南市委、中共宿州市委、中共盐城市委机关报。
然而,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今天的《淮南日报》与新四军二师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淮南日报》之间的历史渊源。那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在叙述今天的《淮南日报》的历史时,没有把新四军二师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淮南日报》这段历史,与今天的《淮南日报》在历史渊源上形成完整的链条和接续。当互联网诞生,搜索引擎广泛应用之后,就给《淮南日报》的历史渊源,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割裂。相反,今天《拂晓报》、《盐阜大众报》在历史叙述上,采取了先入为主的做法,从最初的开始,就把今天《拂晓报》、《盐阜大众报》的历史,与当年新四军创办《拂晓报》、《盐阜大众报》的历史进行了有效接续,所以,在互联网上,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拂晓报》、《盐阜大众报》的历史时,就会形成传播效应。今天,本文作者写作这篇《淮南日报》历史渊源的文章,初衷和目的也是希冀能够在互联网上形成传播效应,为拥有红色基因的《淮南日报》追源正源,找回原本属于她的红色身份和光辉历史。显然,所有的这一切,都还少一场心灵赴约的寻与访。
六、寻与访
2021年的暮春,皖东大地一片绿色,生机勃发。
▲皖东烈士陵园。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摄)
▲皖东革命纪念馆。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摄)
心怀对新四军二师创办《淮南日报》的无限崇敬和仰慕,2021年4月23日、4月24日,《淮南日报》“庆祝建党100周年 党史学习教育 追寻先辈足迹”采访组,开始了对淮南日报社和淮南日报社印刷厂旧址的寻访。
在没有出发前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的心里翻腾着无数设想,想象着亲眼看到梦寐以求、朝思梦想的淮南日报社旧址的模样,常常激动的彻夜难眠。
2021年4月24日上午,热心的来安县新闻中心主任吕华和来安县半塔镇文化站站长王祖道,作为向导,和我们一起出发了。从半塔镇出发,进入了一望无垠的田野。乡村风貌古朴、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特有的温馨和甘甜。车子在乡间田野行驶大约20多分钟,在一片农田里停了下来。
▲半塔烈士纪念塔。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摄)
王祖道告诉我们:半塔镇鱼塘村陈家砖井(自然村)到了!
我们站立在一片田野里,环顾四周,没有树木,没有房屋,没有住户,空旷如风。
半塔镇鱼塘村党支部书记张大年和一群村民,早已在田野里,热情地等候着我们。
张大年指着一大块水田,告诉我们,当年新四军的淮南日报社和淮南日报社印刷厂,就是在这里!这里就是新四军的淮南日报社旧址!
▲新四军二师《淮南日报》社旧址,位于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鱼塘村北侧的陈家砖井。(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摄)
当年淮南日报社和淮南日报社印刷厂土墙草顶的房舍、厂房,历经80年时间的淘洗和流变,早已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岁月的打磨,已经不复存在。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旧址已经成为现在的农田了!
鱼塘村陈家砖井村民戴明田老人告诉我们:1942年,他那个时候只有几岁,但已经有了一些记忆。他经常到淮南日报社和印刷厂里面去玩,那里的新四军对他非常好,其中的一个“大官”很忙,面前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书和报纸,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大官”就是淮南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包之静。包之静的爱人沈文英,那时也在报社工作。有一次,沈文英给了戴明田几块饼子,用报纸包着。幼小的戴明田,从来没有见过和吃过那样的饼子,饼子上还沾着芝麻。至今,戴明田老人依然清晰记得饼子香甜的味道。
▲2021年4月24日,来安县半塔镇鱼塘村村民戴明田老人回忆童年时在《淮南日报》社玩耍的情景。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摄)
村民刘传银老人,热情地把我们引到他的家里,我们见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井栏。刘传银老人告诉我们,当年淮南日报社和淮南日报社印刷厂的新四军们,挖了一口水井,村民们从此吃上了井水。这个井栏,就是当时淮南日报社的新四军所挖水井的井栏。井栏为一块完整的大石头,从中间凿空,制作而成。井栏异常坚实,岁月侵蚀,呈深褐色。刘传银老人说,沈文英老人回来过鱼塘村的陈家砖井一次,故地寻访,睹物思人,尤其是看到当年的井栏,情不自禁,泪水长流,哽咽不能语。
▲2021年4月24日,来安县半塔镇鱼塘村村民刘传银老人介绍当年《淮南日报》社水井井栏。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摄)
村民告诉我们,很多年了,一直到现在,只要暴雨过后,或者犁田耙地,还能经常在淮南日报社旧址的农田里捡到铅字字钉。这些年来,不断有当年淮南日报社的新四军后人们来村里寻访、探望。
我们依依不舍地和陈家砖井辞别。当陈家砖井渐渐渐渐地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潮难平,沉默不语,眼睛潮润,无限惆怅和深深惜别之情在心底涌动。
【后记】从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鱼塘村陈家砖井,当年新四军二师创办的淮南日报社旧址,回到今天的淮南日报社时,似有穿越之感,很长时间无法回到现实中来。思绪深陷其间,无法自拔。尤其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当年的一幕幕。
在我的内心,萌生写一篇《新四军与淮南日报》的纪实性史料文章的想法,由来已久。我开始了漫长的搜集、查阅、考证、梳理新四军二师创办淮南日报的历史资料心路历程。这个过程艰难而漫长。思考的过程,倍感振奋。文章酝酿和构思的历程,复杂而艰难。然而,每当我一遍又一遍研读新四军二师创办《淮南日报》的史料时,总有激情在心底奔涌,总有豪情在心头激荡,总有沉甸甸的责任担在肩头,激励着我义无反顾。2021年,时逢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蓬勃开展,《新四军与淮南日报》这篇文章终于应运而生!
谨以此文,献给包括《新路东》报、《淮南日报》在内,为了民族图存、人民解放而奋不顾身、驰骋战场以笔为枪的新闻先辈们!
因为,只要我们还有人记得他们,他们就永远活着!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延伸阅读 ▼
淮南市隆重举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
任泽锋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
淮南有“学法减分”措施吗?大学生该去哪接种疫苗?…您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
淮南市委、市政府表彰决定!
干部任前公示
张孝成:提高站位强化担当 推动工作落细落实
操碎了心的淮小南⑭ 舜耕山槐花,留着看,不要摘!
严正声明!
淮南很拼 | 开局良好!316.2亿元!
重要公告!淮南骑电动车的快看!
淮南很拼 | “三社联动”共建和谐幸福社区
淮南市新冠疫苗接种单位和电话公布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5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周倜分享:甘肃博物馆青铜器巡礼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