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李善长到底做了什么,朱元璋为什么要除掉已经是暮年的李善长

小七巴娱乐 2023-09-20 21:40:39

原创 · 01/02 13:40 小小嬴政想必大家都知道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他出身于一个贫苦人家,但胆识不凡,又很有眼光。后来参加了反抗元朝暴政的军队,在此过程中有所建树,并获得了威望。

在此之后有了自己的军队和力量,并在之后消灭了张士诚和陈友谅两大劲敌,为登上帝位扫平了道路。

不谈别的方面,单说称帝后的朱元璋对老百姓很尽心,这一方面做的就很不错。因为他也是穷苦人家出身,了解百姓的辛苦。所以称帝之后大力救济百姓,降低税收,生活困难的百姓还能得到补贴。这些举措使他很得民心,也巩固了明朝执政的基础。

不过凡事必有得失,他的各种亲民政策使他很得人心,而他对有功臣子所做的行为则让人寒心。

根据有关史料的记录,明王朝建国功臣很多,被封高位的40多位。其中有公爵25位,伯爵12位,这其中明确记载被杀的有近30位。数字让人有些震惊。

而这次要说的这位有功臣子,本不必落得一个凄惨下场,但自作自受,最终自食恶果。

这个人是谁?他为建立大明做出了什么贡献?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善长,熟悉明史的朋友们对这个人肯定不陌生。他是明太祖的左右手之一,也可以说是他的参谋,为他打下江山指点方向,提供计谋。

而且他为人可靠,有能力、有品格。在朱元璋还没有成为皇帝之前,他在军队中的上级郭子信听到一些消息,对朱元璋有了戒心。

之后就开始瓦解他手中的兵权,知道李善长有才能,想要让他为自己所用,结果被他严厉拒绝。

在朱元璋攻克彩石后带着大军继续前进,他则提前写好榜文要求士兵守军纪。在太平被攻克后贴在城中各处,兵士看到都很遵守,百姓见此就很拥护这支军队。

在朱元璋称吴王时,他认为元制有弊端,就进行了改革:恢复制钱法,建立茶法,控制官盐来路,并开矿炼铁。百姓慢慢富裕起来,更加拥护朱元璋。

在政权建立之后,他因为功勋显着,被封为宣国公。后来官制改革,他又成为左相国。

他十分忠心,又不好在君主面前露脸,为何最终会被杀掉?难道是他自己行为不端吗?

他之所以最终被杀掉,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他自己的过错,另外一个,就是被人出卖。

在大明建立之后,朱元璋在政治上主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方面出台各种惠民政策,得民心才能稳固住自己手中的江山,从底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他太明白这一点了。

另一方面就是控制手下这批有功臣子,防置他们谋反。而李善长身为文官,手中无兵,所以太祖也没有很留心他。但是他最后会死,还是和反没能脱离关系。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因为谋反被诛杀全家,与此牵连者也都被处以极刑。洪武十八年,李存义父子被告发也参与了谋反,和胡是一派的。

但是因为证据不足,所以太祖就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将他们父子二人赦免了。但皇上给了他这么大面子,李善长却一生不吭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这也就埋下了隐患。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罪被羁押。他上书请求赦免,太祖想起之前李存义父子之事,大怒,反而加重了对丁斌的刑罚。

结果丁斌告发胡惟庸谋反一事李善长也有份,说他虽然并未直接参与,但是对此事曾动过心。太祖更怒,最终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人全部处死。

有人说,李善长之死是太祖故意为之,但我认为,李善长最终是死在了自己的手上。他尽管忠心,尽管本分,但是他还是不够了解朱元璋,了解皇上的想法。最终一步错,步步错,导致最终的凄惨下场。

朱元璋当时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呢?

说起朱元璋我们都知道开局一个碗最后升级成为一代帝王,当然朱元璋之所以能成为明朝的开国之君除了自己的能力以外,也少不了文臣武将的帮助。其中有明之萧何李善长,可以和诸葛亮比高低的刘伯温,当然也有很多骁勇善战的悍将。

熟读历史的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稳定江山社稷而处死了很多功臣,其中包括已是暮年的李善长。朱元璋此举难免让人疑惑,朱元璋为何要处死已是暮年的李善长呢?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李善长做了那些错误的事情,然后分析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最后在分析朱元璋为何要处死已是暮年的李善长。李善长自追随朱元璋之后都做了那些错事李善长从小饱读诗书有奇高的智慧,在元朝末年追随朱元璋,随军出战立下很多汗马功劳,可以说朱元璋能一统天下离不开李善长的辅助,李善长在朱元璋眼里如同汉初萧何一般。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此时的李善长可谓是文官第一人,随着权利的提高,李善长的缺点慢慢的暴露出来,李善长表面温和,内心却喜爱妒忌,待人苛刻。

当时的官员李饮冰、杨希圣只是对李善长有所冒犯,却被李善长参了数本,致使李饮冰、杨希圣被罢免。因为政见不和辱骂刘伯温,让刘伯温心感不安而告老还乡,李善长恃宠自纵,在朱元璋因病未上朝期间,李善长傲慢朝政多日未朝见。后来在告老还乡之后,又大肆修建府邸等等错事。

当然以上的过错还不至于李善长遭受灭族之祸,李善长最大的过错是面对胡惟庸意图谋反,选择不报,两边押宝之举。朱元璋处死功臣良将时是怎么样的一个局势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手下的文臣武将已然成为两股党派,一边是淮西勋贵,一边浙东派,本来两派相争并无不可。作为帝王的朱元璋可以用两派相争来互相制衡两派,朱元璋可以更好的实施皇权,可是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打破了这个局面。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为了避免重蹈之前王朝的覆辙,而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黄太孙。我们都知道朱标一向仁政深受百官们心服,朱标又甚有威严完全可以压制的住两派,但是朱允炆赢弱难以服众,朱元璋百年之后恐怕这些功臣威胁大明江山。

朱元璋为了大明基业才大肆处死一些功臣良将,在朱元璋和朱标在世之时,那些文臣武将所犯之错并没有处死他们的必要。只是后来朱允炆太过赢弱,朱元璋不得已才大肆处死功臣良将。朱元璋为何处死已是暮年的李善长我们经过分析李善长所犯之错和当时的局势,朱元璋为何处死已是暮年的李善长已然清楚无比了。

其一,李善长位极人臣对皇太孙朱允炆是一大威胁,李善长虽是暮年但影响力仍然很大,宰相门生更是遍布天下,自己虽然没有谋反之心,其地位却有谋反的实力。

其二,李善长放不下权利,李善长在朱元璋眼里可是比肩萧何的存在,虽然已是暮年并且告老还乡,李善长并没有放下权利的渴望。李善长的高老对于朱元璋而言,李善长是韬晦之计。李善长已然是朱元璋心中的一大隐患,正所谓李善长成也智谋败也智谋也。

其三,李善长有萧何之能也是被处死的原因之一,提起李善长大家都会想到汉初萧何,但李善长有萧何之才,却无萧何之心。萧何一心忠心于刘邦,忠心于大汉天下,而李善长不同,李善长可以为了权利改投他人,李善长的能力也是威胁明朝基业的存在。不管李善长是否是垂暮之年,李善长想保全其身是不可能的了。

其四,李善长虽无谋反之实,却有谋反之心。李善长在得知胡惟庸意图谋反之时,选择隐忍不报,表面上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实则是两头押宝。李善长此举正是犯了朱元璋的大忌,朱元璋认为李善长已经有了谋反之心。

李善长不管当时真心想法如何,李善长的地位、性格、所做之事,加上当时的局势,李善长必死也。如同影视剧中那样,李善长大骂蓝玉,就算谁做帝王必然处死悍将蓝玉,和他李善长。朱元璋可谓是真英雄,好父亲,好君王,为了大明基业甘愿背负骂名,为了百姓整治贪官污吏,为了自己的子孙扫平一些威胁皇权的存在。

李善长70多岁了,朱元璋为何要杀他?看他干的那些事一点都不冤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源于楚汉时期大将军韩信因为被萧何赏识才建功立业,也是因为萧何献策才身死暗室。萧何是汉高祖刘邦早年的玩伴,从刘邦起义开始就跟随刘邦,一路辅佐刘邦坐上至尊之位。萧何也被刘邦封为功臣第一,在汉朝建立之后出任相国。

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也将一位臣子称为当世萧何,他就是明朝的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然而1390年李善长被朱元璋以胡惟庸疑党为名被逼自尽,全家上下七十多人被株连处死。因为李善长被杀一事,再加上其他开国功臣一一身死,朱元璋也被很多史学家诟病为暴君、过河拆桥,因为疑心病重杀了和他共事大半辈子的臣子。

与其说朱元璋对功臣疑心,不如说朱元璋本身对官员有怀有一种强烈的憎恶感。在朱元璋1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母亲和大哥一家就因为饥荒以及元朝官员贪污被逼上了绝路,之后朱元璋在外以乞丐、游方和尚等身份混迹了三年,看遍了人间疾苦,也是在此时他对官员这一群体产生了浓烈的憎恶感。朱元璋登基之后,便杀了15万贪赃枉法的官员。

而且从在明朝建立之后,李善长做了很多朱元璋无法忍受的行为,这才引来了杀身之祸。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对李善长可以说是信任有加,但是李善长有很多行为并没有恪守臣子的本分,很多事情的发生让朱元璋对他起了杀心。

首先就是李善长并没有与之前的好朋友保持距离,朱元璋从淮西起家,所以之后封的功臣也大多是淮西人:开国六国公全是淮西出身,104位公候有70余位出生淮西。在打仗的时候这样的团队无疑有很大的凝聚力,但是在守天下的时候,这么庞大的派系并不利于明朝的发展,像是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名臣刘伯温因为不是淮西人而被李善长构陷而死。

朱元璋登基二十三年之后,77岁的李善长退位在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权力。首先李善长向武将汤和(也是淮西派系)借兵300帮助自己修补宅院,这可犯了朱元璋的大忌讳:文臣武将混在一起;之后李善长又为了自己以前被发配充军的党羽求情,也是这件事件彻底让朱元璋对李善长起了杀心。

根据正史来看,朱元璋其实并没有杀太多的功臣(按照比例来算),25位公爵只有4人被朱元璋赐死,分别是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蓝玉;79位侯爵处死了20余人,至于朱元璋将所有开国功臣杀得只剩下四人这一传闻只是出自清朝时期的《英烈传》,真实性实在有待商议。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右丞相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而真实死因则是重病逝世。

徐达和李善长一样都是开国重臣,但是徐达此后一直恪守本分,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和对李善长相似,只是多了一句“不矜不伐、中正无疵”。像汉朝的萧何也是一直恪守本分,从不拉帮结派,不惜自污名节来保全自己,而李善长的行为却是一步一步在挑战帝王的耐心。与其说朱元璋杀功臣,不如说朱元璋杀那些没有习惯臣子身份的功臣,像徐达、郭英、这样的功臣朱元璋一直委以重任。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因为朱元璋要打击淮西集团,而李善长却是淮西集团的代表人物,所以即使李善长七十几岁了还是难逃一死。朱元璋下令处死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一家没有被处死,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女婿,这也算是朱元璋为李善长留下了一点血脉。

朱元璋一直认为李善长的存在是一种威胁李善长不仅仅是开国功臣,而且还是淮西集团的头号人物。在明朝还没建立之前,淮西集团是朱元璋坚强的后盾,但是等到朱元璋坐稳了江山,淮西集团就成了威胁皇位的危险因素之一。朱元璋对李善长还是很忌惮的,然而李善长似乎没有察觉,离开朝堂之后仍要干预朝政。他推荐了胡惟庸当任宰相,胡惟庸也是淮西集团的,这就更加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但是朱元璋仍旧不动声色。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淮西集团给朱元璋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让朱元璋不得不打压他们。

朱元璋先是拿胡惟庸下手,但是却无法动摇到李善长,因为朱元璋确实是没有证据证明李善长与胡惟庸案有关。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举报,也没有牵连到李善长。所以朱元璋一直在寻找机会对李善长下手,他要的就是让李善长这辈子都翻不了身。

李善长知情不报的事情被揭发几年之后,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了罪,李善长去找朱元璋,希望朱元璋能够对他的亲戚从轻发落。朱元璋很不爽,他最不喜欢就是别人教他做事了。他下令对丁斌一案重申,没想到却从丁斌口中得到了十分劲爆的消息。原来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也参与了胡惟庸造反,朱元璋立马下令将李存义抓来审问。李存义供出了李善长,李善长虽然没有参与造反,但他却早就知道胡惟庸要造反,而且还没有禀报朱元璋。李善长一倒霉,他昔日的仇人便开始疯狂弹劾他,李善长最终还是被朱元璋打倒了。

老臣李善长回乡养老,不关乎朝堂之事,为何会被朱元璋下令灭族呢?

朱元璋从乞丐成为天子,一路走得很幸苦,很波折,这种心酸无人可以体会,所以拥有了天下后的朱元璋,最怕的就是臣子谋逆,毕竟天下可以姓朱,也可以姓别的姓氏,只是人一念之间的事。所以他对待自己曾经的开国功臣,一向都是宠爱有加,等到威胁自己皇位时,便找罪赐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在朱元璋这些功臣里边,除了徐达,刘伯温等人,还有一人不但是他的开国功臣,还是他的?亲家?!他就是李善长。李善长一心为朝堂效力,最终也被朱元璋下令满门抄斩,这是为何呢?其实作为皇帝的开国功臣,那生前的待遇都是极好的,可谓是一代宠臣,要什么有什么,但往往越被宠爱的人,最后就越变得骄纵。


而李善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明朝的奉献,朱元璋都看在眼里,所以对他也是爱屋及乌,不但将他的弟弟任命为太仆承,还将自己的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琪做妻子,可见朱元璋对他的宠到了何种地步。不仅如此,因为他生病回乡养老,朱元璋还将濠州的一片土地赐给他,不仅如此,还赐了不少其他的东西,按说,他回乡养老,不关乎朝堂之事,为何最后会被朱元璋下令灭族呢?


在他的病好些时候,朱元璋想继续任用他,但因为他受宠而骄,让其他大臣有些看不下去了,竟然在皇帝面前告状。原本朱元璋对此人就有些看不惯,谁知接二连三的罪状让朱元璋忍无可忍,但是想要处理此人,不能打草惊蛇,必定得放长线钓大鱼,方可收网。老臣李善长回乡养老,不关乎朝堂之事,为何会被朱元璋下令灭族?


谁知后来,因为胡惟庸的案子没能揪住李善长的尾巴,只能再次等待时机。终于因为此案。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牵扯到了其中,但为了长久之计,朱元璋并没有法办他,而是将他发配到了崇明。本以为李善长会表示些什么,谁知,最后一声不吭,竟然当作此事没有发生,没有感恩,也没有谢罪,这把朱元璋都有些看蒙了,这人看来真的是长翅膀了!


后来胡惟庸的事情愈发的严重,李善长的一个亲戚被抓,被发配到了边疆,因此他来求情,这不求情不要紧,一求情害了全族。因为此人的认罪将李存义拱了出来,而李存义又经受不住逼问,又将李善长拱了出来,虽然他没有投靠胡惟庸,但知情不报该当何罪,有了罪行当然就能处置此人了,谁让他坐山观虎斗,自己坐享其成。


处置了李善长等人,朱元璋便放过了李琪和儿媳,以及李善长的孙子们,原因是李琪的媳妇是朱元璋的女儿,他一旦要斩杀李琪,那么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子们,岂不是都要跟着遭殃?所以朱元璋这才放过了他们!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5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