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曹操后期虽无皇帝之名,而已有皇帝之实,为何却始终没有代汉成帝

香茗史馆 2023-09-20 21:28:19

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时,曹操不仅掌握了朝中大权,而且享受天子仪仗,实际上已经是形同天子,与皇帝所差的,也仅仅只是个名分而已,可以说距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然而直到曹操去世,这一步他也始终没有踏出去,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既非曹操不敢,也非曹操不能,而是时机还不够成熟。

曹操是否有称帝之心?其实曹操一直在向皇位靠拢关于曹操到底有没有称帝之心,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便有人认为曹操的志向只是辅佐汉室,作个征西将军,并无称帝之心,其实显然不够准确。

曹操的野心其实是随着实力和权力的不断扩大而不断滋长的,或许曹操当年的确只是想作个征西将军,但并不代表他始终只是想做个匡扶汉室的汉臣,尤其是刘协联合董承等人打算干掉曹操的“衣带诏”事件爆发后,实际上也已经断绝了他继续做汉臣的想法,毕竟皇帝都已经打算要了自己的命了,曹操又岂能继续做个汉臣。

实际上,曹操向皇位迈进的历程,可以以“赤壁之战”为界限,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迈向皇位的步伐,明显加速。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动作和其身份的变化。

1、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废三公,称丞相。

2、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派兵以征讨汉中为名,攻打关中马超、韩遂等。

3、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被赐予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特权。

4、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封魏公,加九锡、都邺城、建魏国、设百官;七月建魏国宗庙社稷。

5、建安十八年(213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亲自率兵南征孙权,次年与孙权战于濡须口,攻破孙权江北营寨,生擒公孙阳,后因水战失利、江水上涨,曹操撤军北还。

6、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率军亲征汉中张鲁,张鲁投降,汉中遂落入曹操之手。

7、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

8、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孙权,率军猛攻濡须口,击败孙权,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曹操同意,并允诺重新结为姻亲。

9、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王世子。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明显加快了迈向皇位的速度,其身份和地位几乎每两三年便有一次巨大变化。尤其是其封公之后,所建之公国已经俨然一个国中之国,可以说为代汉称帝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如上,要说曹操没有称帝的野心,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否则也不可能在称帝的道路上走出这么远。然而,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时,已经形同天子,距离皇帝只不过一步之遥的曹操,却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这又是为什么呢?

曹操之所以未迈出最后一步,主要源于时机尚不成熟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人向曹操劝进,曹操却并未接受,而是说“施于有政,是益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我们知道,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直到其子周武王才灭殷建周。而曹操之所以要做周文王,个人认为,应该是源于他已经认识到,此时称帝时机尚不成熟。

正如《易中天品三国》中所言,曹操当时称帝是“有想法,有资格,有条件,有障碍”,也就是说,曹操虽然有称帝的想法,也有称帝的资格和条件,但他想要称帝,却存在几个障碍。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障碍一:曹操世受汉恩。曹操可以说是世受汉恩,其家族是世世代代受到大汉王朝恩宠的,因而曹操有一定报恩的思想,因而不忍心下手代汉称帝。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曹操一直信誓旦旦的说,自己的终极目标,就是做个齐桓公、晋文公,是绝对不会篡汉的,如果曹操晚年真的称帝,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耳光?

障碍二:刘备集团壮大。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之前,曹操称帝的步伐看起来似乎很稳,但从这一年开始,形势对于曹操却开始有些不利。一方面,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初的“汉中之战”中,曹操最终败北,被迫让出汉中,从而打破了“赤壁之战”以来曹操在军事上的持续成功。另一方面,刘备联合巴蜀雍凉势力自称汉中王,而刘封、孟达又攻掠上庸三郡,再加上随后的关羽北伐震动中原。刘备集团不仅迅速壮大,更是给人一种刘邦在世的错觉,这让曹操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障碍三:防止孙刘联盟。孙权虽然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投降了曹操,但那是因为曹操彼时代表的是天子,孙权投降起来自然算是名正言顺。那么,如果曹操贸然称帝呢?孙权还会继续投降吗?袁术的例子可就在那摆着,当年孙策也是袁术的手下,然而当袁术悍然称帝后,孙策立即就与其划清界限,加入了讨伐袁术的队伍。此时虽然围绕荆州归属,孙刘联盟已经产生裂痕,可一旦曹操称帝,孙刘联盟必然借着“讨伐汉贼”的名义再度联合,曹操将再度陷入腹背受敌之境,这是曹操不愿看到的。

障碍四:内部反对势力。曹操虽然掌握了朝廷的绝对权力,但朝中忠于汉室、反对篡汉的势力仍然存在,早在曹操获封魏公时,身为其左膀右臂的荀彧便明确表示了反对,虽然荀彧等人的被杀,使得内部反对声音一度降低。但在曹操称王,与刘备争夺汉中之时,其内部的反对浪潮再起,先后有耿纪、魏讽、侯音在许都、邺城、宛城谋反或谋反未遂,内部的动荡,其实也是曹操最终被迫放弃汉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此时曹操尚未称帝,内部反对声音便已经如此之高,如果自己悍然称帝,内部将会动荡成何等模样,曹操不得不慎重考虑。

综上,曹操不仅有称帝的野心,而且也有称帝的资格和条件,而其之所以没有迈出最后一步,主要便是源于以上四点障碍,让他感觉到此时称帝的时机尚不成熟。更何况,此时的他虽无皇帝之名,却已有皇帝之实,又何必去冒这个险呢?

曹操之后,曹丕之所以敢于称帝,便是源于时机的成熟,一方面,刘备与孙权因为争夺荆州,已经彻底决裂,双方短期内很难再有联手的可能,而刘备在关羽被杀、荆州丢失以后,也是实力大损。另一方面,曹丕不再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名号,而是以“九品中正制”大肆拉拢士族,换取了士族对自己的支持,一定程度解决了内部问题。

然而即使如此,曹丕代汉成帝之后,其内部仍然发生了剧烈震动,现有臧霸所部和青州兵擅自离去,后有张掖郡人张进挟持太守在酒泉反叛,再有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诸胡在河西作乱。这还是曹丕时天下形势已变的情况下,如果曹操悍然称帝,可想而知将会面临的局面。

曹操为什么不做皇帝啊

在曹操的努力之下,中国的北方逐渐平定,袁绍、袁术、吕布、张绣等豪强依次或扫除或收服。在连年征战之中,曹操十分重视建设自己的班底,而且一个一个的铲除了异己,如荀彧、孔融、崔琰皆是如此。后来,曹操达到了汉末权力的顶峰,但是他仍然没有自己做皇帝。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原因,不过也许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功利主义观念与众不同。

自北方平定之后,直到曹操死去。其间自尚书令直到魏王,与其说曹操的权力一步一步的凌驾于汉献帝之上,还不如说从始自终献帝就没有任何的权力更为恰当。但汉末的清流及士族势力仍不可小窥,故而曹操不断的拉拢名流、名士,一方面为争取士族和清流的好感,一方面还可得到人才,一箭双雕不可谓不精明。虽然曹家天下后来被"士族"司马氏所篡夺,而这司马懿还是曹操用上刀子才请出来的,这么说起来似乎是自有天意。另一方面,曹操所把持的"挟天子以令天下"的金字招牌又给了他光明正大招揽人才的便利,他甚至还利用这面招牌从江东孙家班抢来了华歆。然而由于曹操打着汉天子的招牌,所以有些人并非为曹操而去,他们自认为是汉朝臣子,对曹操威逼献帝的举动十分不满,这其中就有荀彧,当他再三的反对曹操就任魏公受九锡之后,曹操终于忍耐不住,将这位自投效以来立下无数汗马功劳的老臣赐死。

然而曹操虽然集权,但终究没有做皇帝。这不但反映了曹操在权势巅峰之时的清醒与明智,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热衷于权力且看重实利的心理。当时不少人认为曹操有异志,不但咱家不知道多少辈的老祖宗刘备和诸葛亮、周瑜等人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甚至在曹操统治下的许都也不少人认定曹操意在代汉。此时有人建议曹操交还兵权,回到自己的封国养老以"杜天下人之口",对此曹操坚决反对,还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道: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

在这里,曹操针对有人要自己交出兵权、辞去丞相、回归封国的事情,提出不能因为贪图虚名而遗祸将来,并且说的冠冕堂皇:决不能因为自己得虚名而让国家再度陷入动乱。实则曹操也心知肚明,一旦自己没有兵权,说不定哪天仇人就会杀上门来。因为这些原因,决定了他一旦抓到权力就会死死不放,这一是保全自身,二是威重天下,三则是功名富贵的满足。"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真可谓曹操的大实话,其蕴含的内在思想就是一个"实"字。

对曹操来说,地位平行的三公制度是他通往独裁之路的障碍。为了从法度上求得把持朝政的正统性,曹操进行了官制改组。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而置丞相,六月就任丞相之位。通过这种调整,曹操可以完全操纵朝廷和天子。他的命令通过丞相主簿司马朗传递给代尚书令荀彧,再由荀彧传给献帝,最后由献帝以诏书的形式发布。

建安十六年正月,在曹操的安排下,献帝下诏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并副丞相,并有权设置官署。按汉仪,五官中郎将负责护卫皇宫,隶属光禄勋,不置官署。曹丕可以置官署当然是特许,而且还是副丞相,丞相府在邺城,所以曹丕也供职于邺城。曹操费尽心思,就是为了锻炼儿子的实际能力,而且儿子在大本营镇守,自己也可以放心出征。

同时,为了突显曹操的地位,在建安十七年,献帝命曹操上殿不用呼名,入朝不用小跑,可以带剑穿鞋上殿(汉时臣子见皇帝要先接受检查,不能穿鞋只能穿袜子,也不能带剑,上殿时由司仪官高呼其官职姓名,还得一路小跑进去,可千万不能迈方步,要不然就要受罚甚至掉脑袋),如同萧何。

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受魏公及九锡(九锡乃是天子赐予臣子的九种礼物和待遇,这通常被认为是大臣篡位的前兆)。此前曹操早就做好了各种准备,包括增加魏郡的地域、复古置九州等,董昭等人看出曹操的意图,建议曹操"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但因为荀彧的反对而作罢。曹操情急之下逼死了荀彧,于是再没有人敢阻止他,曹操遂于十八年正月以献帝名义合并十四州为九州。这样,曹操所领的冀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州,魏郡也是最大的郡。曹操最终是要使得冀州和魏郡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实力,当然他办到了,这也为将来的魏王国奠定了基础。

建安十九年正月,曹操在封地内举行耕种籍田的仪式,籍田就是天子或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地,此举表明了魏的分封国的地位正式确立。同年三月,献帝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之上,并授曹操金玺、赤绂、远游冠等物。金玺不用说,自然是金子做的印章;赤绂呢就是赤色的用来穿印章的带子;远游冠形如天子所戴的通天冠。这三样东西按汉朝的规矩都是皇太子或者诸王才能拥有的,曹操得到了它们,实际上已经是有实无名的魏王了。十一月,由于伏皇后的密书被发现,于是被幽闭而死。早在建安十八年,献帝就已经按曹操的意思迎娶了曹氏三女,现在便顺理成章的将三女中的曹节立为皇后。不过后来曹操死后,曹丕逼迫献帝让位的时候,却是这位曹皇后最先也是最大胆的反对和诅咒,可见献帝还是有点魅力的......。啊,扯远了......

建安二十年九月,献帝授予老丈人魏公曹操分封诸侯、任命郡守国相的权力。以前曹操还要在形式上进行举荐,现在连形式都免了。有了这个权力,曹操立马在第二个月,也就是十月设置了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共四等爵位,连同以前的列侯、关内侯共六等,并大肆封赏。于是乎,得官爵者大呼魏公英明神武,早把汉天子丢到爪哇国去了。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献帝下诏曹操进爵为魏王,并得到金虎符。按照汉朝规矩,中央政府发给郡守国相铜符和竹符。铜符为铜质虎形,是调发军队的凭证,天子留右边一半,郡守国相持有左边一半,调兵时符合方可发兵;竹符是在五寸长的竹简上镌刻篆书而成,作为机要通讯的凭证或者使者的证明。金虎符其效用与铜符一样,这说明献帝已经在制度上承认曹操有调兵权,虽然献帝承不承认都一回事,但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这也是曹操所希望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深知异姓王之害,他费尽心机除去韩信、彭越等异姓王之后曾宰白马与群臣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故此后未见汉天子正式册封的异姓王,由此看来曹操真可谓两汉四百年来第一人。

此后几年,献帝又诏命魏王曹操在许多方面都可以享受天子同等的待遇,又任命曹丕为王太子。曹操也进一步完善魏国的政治组织,任命钟繇为魏国相国、任命华歆为御史大夫,建立太学以做为培养魏国官僚人才的基地等等。

自建安十三年到二十二年,曹操逐步的从政治体制等方面将汉献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完成了曹魏王朝的准备工作。魏王的地位在名义上比刘协低上一级,但是汉朝廷的所有权力真真正正的主人还是曹操。

然而曹操并不打算代汉称帝,为此他还尽力设法维持与汉献帝表面上的君臣关系。曹操本人生活简朴,却竭力让献帝及皇族奢侈享受,其贡奉的物品不但数量多而且都很华丽。曹操的高明之处在于不做天下众矢之的,不冒天下之大不韪。他已经得到了太多的实际利益,他大权在握,生杀予夺,连皇帝都可以操纵,他加九锡为魏公魏王,拥有的已经太多,没有的只是那一顶皇冠而已。在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上书表示愿意称臣并尊奉曹操为帝,曹操清醒的认识到了孙权的阴谋,笑曰:"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意思就是:孙权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在侍中陈群等人的劝说下,曹操仍然不肯称帝,说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只要掌握了实权,何必一定要皇帝这个虚名呢?即使时机已经成熟,我也要做周文王,象周文王一样给儿子周武王创造条件,让儿子去做皇帝。由此可见,曹操已经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发挥到了极至。

汉末的袁术是个无才无德的人,他仗着自己四世三公的门第称霸一方,更奢望代汉自立,却不了解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更忘了自己还是汉室臣子。因此,他狂妄的称帝自重落得个吐血而死的下场。不能不说歼灭了袁术的曹操没有领悟袁术这个前车之鉴,而且他曹操也是汉室臣子,而且他曹家自祖父曹腾、父亲曹嵩以及他自己和他的儿子曹丕等人,累受汉室皇恩已历四世。曹操始终明白,自己是汉室臣子,作为一代豪雄,他虽然急功近利,但是却仍然不敢称帝,况且他心头始终还有一种忠臣情结。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觉得奇怪:忠臣?曹操要是忠臣那还有谁是奸臣那?勿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光和末年黄巾起义之时,曹操那时尚且年少,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是血气方刚。年轻的曹操急切的盼望为朝廷出力,做洛阳北部尉之时不畏权贵;在镇压黄巾起义之中,曹操也十分卖力;济南国相任上大力整顿吏治;典军校尉时刺杀董卓;陈留散家财招募义兵,联合诸侯讨伐董卓等等。曹操在董卓独掌大权之时毅然和董卓决裂,以献身精神首举讨董义旗,可谓汉末第一英雄。陈留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之时,曹操的想法不得而知,但至少有这么两种可能:成功,则为汉朝扫除董卓之徒,重整河山,做一个汉室忠臣,流芳千古;不成,也可拥兵自重,可招募天下英才,与群雄逐鹿。所以说,当时的曹操还可以说是为汉王朝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的,虽然后来因为群雄短视止步不前导致曹操孤军深入大败而归,但是可以说这次的失败给曹操上了一课:自己没有实力,没有地盘是绝对不行的。他于是转而开拓地盘,扩充军队,踏上了逐鹿中原的道路。

年老的曹操虽然位高权重,但可以说内心之中仍然存在着忠于汉室的想法。况且当时曹操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身体有病,自觉将不久于人世。如果自己称帝,就违背了当初自己一再表示的决无代汉自立的誓言,并且会对自己的声誉、名节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也给敌对势力攻击自己提供了口实。曹操是个务实的人,他宁愿做周文王。

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是三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屯田迅速恢复了汉末被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他注解《孙子》并编撰了《孟德新书》作为军事指导书,他的文章诗作气势磅礴。然而他的内心世界却是更加的扑朔迷离,或许曹操的内心也希望自己以汉室臣子的身份终其一生吧。

一代枭雄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

无论刘备、孙权如何诋毁曹操,也无论后世戏曲舞台如何把曹操涂抹成大奸大恶之臣,人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在曹、孙、刘三位汉末最大的枭雄中,曹操是唯一未曾在生前称帝的。

这个现象为喜爱汉末三国历史的人们津津乐道。

东汉末年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片断:孙权在长期和许昌朝廷对抗,又和刘备闹翻之后,深感力屈,不得不暂时假意归顺朝廷。

孙权在派使者向汉献帝进贡的同时,却又同时派人去见曹操,劝说曹操取代汉献帝,自立为帝。孙权这么做,当然有他自己的算盘。

曹操在收到孙权的“劝进表”后的反应,非常耐人寻味,他说孙权这招是想把他放在火炉上烤。言下之意,曹操一旦称帝,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篡汉贼臣,也就成为了天下英雄的众矢之的,这或许正是孙权乐于看到的局面。

当日曹操手下附和孙权、劝说曹操称帝的人还真不少。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白:曹操升级,自然意味着他们也能跟着升级。

曹操却非常坚定地拒绝了这一请求,因为他比谁都明白这池水的深浅。虽然不称帝,但他还是撂下了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周文王生前仍然是殷商的藩臣,谨慎地效忠于殷商王朝。但在他的领导下,周民族已经非常强大,并且为消灭殷商做好了准备。

所以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才有可能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的军队,一举消灭商朝。

从这个角度看,周文王虽然未曾统一天下,不是周朝的第一任天子,但他却是周朝的实际奠基人。

曹操说,如果天命真的眷顾曹氏的话,那自己就做个周文王吧。言下之意是,他不会称帝,但他的子孙若有机会的话,可以顺应天命称帝。

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果然称了帝,满足了他做周文王的心愿。

曹操为什么不自己称帝?解释的角度可以有很多,司马光却在《资治通鉴》里给出了一个平常人想象不到的理由。

司马光反问道:曹操这样性格的人,在他掌握汉朝的实际权力之后,能做到不取代汉朝自己称帝,难道是因为他秉性忠厚老实吗?难道真是他打心眼里不想做皇帝吗?

当然不是!

那是为什么?司马光的回答出人意料。

司马光说,那是因为他不敢。

很多读者可能会不明白,居然还有曹操不敢的事情?他怕的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一下司马光的论证逻辑。

司马光并没有一上来就对曹操拒绝称帝一事本身发表评论,而是回顾了东汉王朝漫长的历史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对风俗、教化的重视。

评论着重强调了光武帝刘秀对于文教的重视,称他在战争年代就开始留意文教。

随后,司马光称赞刘秀的继任者,他的儿子汉明帝以及孙子汉章帝,都能秉承刘秀重视文教的传统,继续提倡文化、教育,敦励风俗。

汉明帝和汉章帝都有儒学老师,他们不仅尊师重道,还亲自出席关于儒学义理的讨论会。

在这样的氛围下,不仅各个层级的官员都是饱学之士,连皇帝的卫士们也都受到尊学重教风气的感染,开始阅读《孝经》。甚至仰慕中华文化的匈奴贵族子弟来到京都洛阳后,也开始醉心于学术文化。

经过这三代皇帝六十余年的倡导,东汉繁荣的文化对社会健康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无论官员还是平民,都深有廉耻感,不愿在行为举止上触犯伦理、法令。人们把那些品德污秽之人孤立起来,不愿意同他们交往。

司马光甚至说,东汉前期的社会风貌,是三代以下(传说中尧舜禹的时代,中国古代学者往往认为那是人类的黄金时期)仅有的,夏商周以后,任何一个时代都比不过它。

可惜汉章帝去世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贵戚擅权、嬖幸(身份低微,却能接近皇帝并盗窃权柄的人)用事。权力分配紊乱及其滥用,必然导致对制度、法令的挑战,导致贿赂与贪腐的现象。

问题是,即便面临这样的窘境,东汉王朝还是又维持了一百多年时间,而没有立即覆亡。原因是什么?

司马光认为,正是前三任皇帝打下良好的文教、风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政治混乱带来的不良影响。

鼓励文教风俗六十多年,使得整个社会风气醇厚而质朴,上层建筑的腐朽,未足以拉垮整个社会,远离政治中心的人们,仍然在和谐、守序的环境中生活。中央政坛的腐败侵蚀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东汉王朝仍能在中央政治不断出状况的情况下,屹立百余年。

但即便在政坛核心圈子里,贪腐权力也不能够一手遮天。

在政治运行不正常的情况下,一直有士大夫领袖领导正直的官员和清议,来抵抗乱命,试图拨乱反正。

司马光列举了很多这类人的名字。这些人的存在,显然也是东汉王朝一贯重视文教风俗的杰出成果。

因此,看上去问题百出、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竟然在大小军阀四分五裂之际仍然没有倒塌。这就是深厚的文教风俗底蕴给予东汉王朝的回馈。

做了这么长的铺垫之后,司马光才开始尝试着解答之前提出的问题:曹操为什么拒绝称帝?司马光的回答简洁而明了:“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这里的“名义”一词,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儒教士大夫所崇奉的名教秩序,及其相关的礼义道德。

这是一种软约束力。人们出于对名和义的敬畏,产生道德上的自我约束力,阻止自己去做那些破坏“名义”的事。

要使这种软约束力产生作用,显然需要大家都尊崇“名义”的深厚社会环境。

在这一环境中的人,都珍惜自己的声誉与节操,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为了利益而牺牲更为重要的“名义”。

司马光认为,尽管东汉末年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但深厚的社会基础,使得当时仍然存在着对“名义”的敬畏。

曹操拒绝称帝,不是能力不足,更不是他真的不想踏上权力的巅峰,而是他仍然被这样的“名义”观深深地束缚着。

司马光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了曹操的行为,其实也是解释了东汉后期国运。

无论大家是否赞同司马光的这一解释,抛开具体的历史细节,他所提出的一个国家、社会必须重视文化、重视教育、重视风俗这一点,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他的强调文化教育对社会稳定、良序发展的观点,直至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需要综合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才能做出更加客观的判断。这也是我们需要养成的大历史观。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4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