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一代文豪韩愈竟然出自孟津这里……

孟津旅游 2023-09-20 20:57:16

孟津坐落在洛阳北方

是古代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

相传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会盟于此

所以称为“盟津”,以后逐渐演化为“孟津”

孟津因八百诸侯会盟于此而得名

那孟津的其他地方

是不是也是因为一些典故

才被称为现在这个名字呢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横水镇

了解文公村名字的由来!

孟津县横水镇文公村,传说因唐代大文豪韩愈曾居住于此而得名。

韩愈三岁时父母早亡,八岁时兄长也离他而去,自此便跟着寡嫂生活。因自己是孤儿,韩愈从小便勤奋好学,无需别人嘉许勉励。但满腹经纶的他,仕途却十分坎坷。25岁时才考上进士,29岁入朝为官,几度升迁,几度遭贬。

韩愈考中进士后,朝廷并没有授予其官职,因还需接受吏部的复试方可授官。韩愈几次复试“不中”,不得已又回到了洛阳孟津。游孟津县送庄镇卦沟北岸台惠林寺时,他留下了千古名篇《山石》。诗中写道:“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几。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表达了其对故乡孟津深厚的情感。

韩愈遭贬后回到洛阳,经洛阳友人为其做媒,与卢氏小姐结为秦晋之好。卢小姐家住孟津西部邙山岭,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韩愈便暂住于此,准备择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一天,韩愈和卢小姐闲聊。韩愈提及官场失意之事,摇头叹息。卢小姐劝道:“官场失意乃常有之事,你虽刻苦好学,但也许有不足之处。”韩愈说:“请赐教。”卢小姐说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卢小姐接着说:“此地穷山僻岭,农家孩儿求学无门,不如咱在这儿办个学堂,既能深造学识,又可教书育人,功名自然有之。”韩愈听后沉思:认为妻子说的颇有道理。于是,他决定在这里开办学堂。

次日,韩愈登上门前的山顶,举目远眺,但见山上林木葱葱,山下流水潺潺,山腰有一座新建庙宇,背靠巍巍青山,四周烟雾缭绕。韩愈步入庙院,顿觉心旷神怡。自此,便在庙宇居住下来,一边着书立说,一边教书育人。

邙山一带之前少有人读书,自从韩愈在庙中办起学堂以后,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韩愈潜心教书,孜孜不倦,培育了不少饱学之士、栋梁之才。韩愈逝后,谥号为“文”,世称“韩文公”。为了纪念韩愈潜心育人的功绩,当地人就把那座庙宇叫“文公庙”,庙下的村子叫“文公村”。

▲文公村韩愈学堂遗碑

文公村不仅是韩愈执教处,其所属地横水镇还是韩愈之故乡。据清代《孟津县志·流寓》记载韩愈“其先为孟津人,擢进士第。……汴军乱,愈从丧之至洛,还寓孟津。”宋朱子的《韩文公集考异》中也记载道:“旧籍在东都,我家本瀍谷”,其生前好友张籍在吊唁韩愈诗有云:“旧茔(yíng)孟津兆”。现在孟津横水镇、红桥村、麻屯镇韩庄村、霍村等地均以韩姓居多,为韩愈后裔。

▲民间送穷习俗

韩愈还留下了许多咏孟津人文风俗的诗文,如《杂说四》、《讼风伯》、《伯夷颂》、《送穷文》等。孟津民间正月初五(破五)夜里送穷之习俗,便是受其诗文《送穷文》的影响。

现在,大家知道横水镇这个村子

为什么叫做文公村了吧!

虽然文公村内已经不再有络绎不绝

前来求学的学子

但它记录着的韩愈潜心育人的事迹

必将成为这个村子里最宝贵的财富

想要看看当初韩愈教学的地方

那就来文公村转转吧!

本文由孟津文化旅游编辑整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周末游玩去哪里,大型震撼排水现场,浪漫樱花岛,可都在这里……

叮!@您,来自春日小浪底的邀请,超大福利不容错过~

送票啦!送票啦!大型极光秀首次登陆孟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4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