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黄河五十年无大灾,全凭君王一己之力 康熙:予有四能臣可镇河妖

清风历史 2023-09-20 20:46:27

在中国,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已久,书面的、口头的、此处的、彼处的、旧闻的、新编的,应有尽有,这些都说明自古以来治水在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大禹治水的年代已不可考,3内容也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但是虚幻的神话和悠久的传说的背后却凝聚着上古人类无数惨痛的历史,所以治水一直都是中国历代王朝的重中之重。

而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在古代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古代所谓治水、治河大部分都指的是治理黄河。

从先秦的史料开始,关于黄河泛滥的记载数不胜数。

据不完全统计,从有文字记载到公元1949年的两千多年历史中,黄河有记载的决口就有1500次以上,明确记载的改道就多达26次,黄河下游河道摆动的位置北至今天的天津市,南至今天的江苏淮河故道。每次决口和改道都会造成巨大的灾害,比如1933年黄河下游大堤决口54处,淹地1650万亩,360多万人受灾,死亡1.8万人。

而今天要讲的是康熙时期康熙对黄河的治理。

治理黄河水患,是康熙时期的一项重大的国家举措。“三藩之乱”期间,清朝的治河工程就已经开始。战后康熙加大力度对黄河进行修治。治河工程前前后后延续长达二十六年之久。

康熙几次南巡都去视察过治河情况。治理黄河成为康熙着意经营的一件重要大事。

黄河因明朝弘治年间修建黄陵冈,改道南迁,导致黄河在清口处与淮河、大运河交汇,然后走云梯关进入大海。黄河自上游夹带巨量泥沙顺流而下,导致河床逐渐淤积,在清口与淮河交汇的时候,经常形成倒灌。黄河淮河进入运河之后,又经常引起沿途决口,冲决堤防。

顺治十八年(1662年)到康熙五年(1666年)间,黄河决口的记录多达七十多次,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康熙六年(1667年)夏季雨天比往年更多,黄河淮河一同水位上涨,沿途堤坝崩蹋溢出三十多处。淮河进入运河时,黄水倒流四溢,淮扬七州县(山阳、盐城、高邮、宝应、江都、泰州、兴化)直接变成一片沼泽。

黄河连年决口,连年为患,淹没黄河两岸包括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民居和庄田无数,严重干扰农业生产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和百姓的生存。还使得清朝运输大动脉——大运河的漕运受到极大的阻遏,因为清朝北地的漕粮很多都是江南通过大运河运输过去的,这将严重影响清朝的财赋收入。

康熙认为三藩已平,天下已经一统,那么恢复安定就是现阶段主要目标,其中河务和漕运就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于是治理黄河自然而然成为清朝首要的任务。

康熙十六年(1677年),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开始了对黄河的有计划有条理的分步治理。

靳辅是一位隶属于汉军镶黄旗的治河能臣。康熙初年为内阁学士。康熙十年出任安徽巡抚。康熙称赞他实心干事的好官员,特加兵部尚书衔。

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正式成为河道总督,专门负责治河相关事宜。

第一阶段:修建治河工程靳辅上任之后,接连八次上疏,建议将治河、导淮、济运合为一体,综合修治。请求朝廷拨工银二百四十八万两,留漕粮济工食,广招饥民,以工代赈。

靳辅提出的治河计划,得到康熙的允准,于是开始了浩大的修建治河工程。

第一步、疏通清理清江浦以下河身,导黄河入大海,把挑出来的泥土培建两岸的河堤,引流冲刷海口。第二步、堵塞高家堰等黄河淮河的各处决口,将那些有缺口的堤岸和比较单薄的堤岸进行加高加宽,并且筑造坦坡固堤,建造缕堤(堤内的逼水堤)、格堤(大堤与缕堤间的横堤),迫使黄河回归故道。第三步、在高家堰以西到清口凿开引水河,引淮河冲刷黄河淤积的泥沙;在清口到清水潭运河,筑偃月形堤,并取名此堤坝为永安堤,寓意此处永远安宁。第四步、在宿迁县修建归仁堤和多处减水坝,为以后的特大洪水宣泄提供准备,减轻下流堤岸压力。靳辅的幕客陈潢熟知黄河情况,认为治河必先治沙的思想,靳辅深以为然。

陈潢参照明朝治河名臣兼水利专家潘季驯“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创造性的发明了“开引堵决法”(就是在堤岸决口的上流引黄河水过来,使得淤沙堆积,更方便堵塞决口)、“放淤固堤法”(就是在堤外修建月堤,月堤有涵洞,使得清水从涵洞流出月堤外,泥沙则沉淀于月堤内,省力省钱巩固河堤),并创建减水坝,开渠调节流量,避免河水冲决堤岸。

靳辅采纳陈潢的这些方法,治河工程顺利完成。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靳辅正式向清廷奏称各项工程已依次修浚完工,黄河一倍疏通,国家腹心之害已经被清除。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南巡,察看治河工程的实际情况。在清口、高家堰等处进行察看,见沿河贸易的商船、货船等船只往来无阻,对靳辅等治河大臣大加赞赏,并赐予丰厚的赏赐。

第二阶段:改善运河航道,使漕运畅通。河南在江苏的上游,如果河南的河道出现问题,那么苏北的河道必然出现问题。靳辅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亲自到河南勘察当地的黄河河道,决定修建考城仪封堤7989丈,封丘荆隆口大月堤330丈,荥阳埽工310丈。这一系列的河南堤工的完成,进一步巩固了治河的成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奉命治理海口及下河,听从靳辅节制。

后来于成龙因为与靳辅治河理念不合,弹劾靳辅无缘无故开凿河道,使得当地百姓劳累困穷。

《清史稿》记载了靳辅的反驳词“下河地卑于海五尺,疏海口引潮内侵,害兹大。” 加上靳辅修建堤坝束水来抵挡海潮的发生,还将堤坝内那些干涸的土地进行丈量,然后用这些土地来代替赈工费用,发给当地农民栽种。

没想到,原来堤坝内那些土地已经被当地某些地主士绅霸占私吞。靳辅派人清理给赈工农民,对靳辅颇有抱怨。

于成龙的弹劾和当地士绅的指责使得康熙犹豫不决。于是康熙召靳辅、于成龙回京说明情况,并让朝臣们进行讨论,想想办法解决,结果全朝文武百官也众说纷纭、各持一说。

康熙帝还特意询问了籍贯隶属于淮扬地区的大臣们意见。侍读乔莱等人代表淮扬地区地主士绅阶层的利益,企图将那些干涸出来的土地占为己有,坚决反对靳辅实行屯田的作法,还向康熙污蔑靳辅,说如果按照靳辅的建议来,会对当地百姓的田庐坟墓造成巨大的伤损。

比如康熙不清楚具体情况,也认为靳辅有累民的倾向。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给事中刘楷、御史郭琇、漕运总督慕天颜等人提呈奏章,弹劾靳辅“屯田累民"。

但是靳辅治河有功,又是康熙的宠臣,康熙召靳辅过来进行询问,靳辅作为专业技术官僚,仍坚持己见。

康熙无奈,只能说其属吏奉行不善,招致民怨,引咎自责,由此靳辅被罢免革职。

陈潢被误判为“屯田扰民”罪,被逮入京,后病死,一代治河奇才却因为朝堂斗争而死,令人惋惜。

第三阶段:河道得到维护,黄河下游水患彻底廓清靳辅自康熙十六年奉命治河,到二十七年罢任,前后十年间,基本上奠定了清朝治理黄河的规模,制止了大的水患。此后十余年间,主要是对治河工程加以修筑或改建,以巩固治河的成果。

靳辅被罢免之后,康熙以闽浙总督王新命代为管理河道总督。

王新命当河督三年以来,毫无建树。

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康熙决定罢免王新命,重新起用靳辅治河。

但是同年十一月,靳辅病死,再次任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办理河务。

曾经的于成龙被罢免后的一段很长时间内,想通了很多事,也花力气学习了古人治理黄河的很多书籍,所以当他重新成为河道总督之后,一反此前对靳辅的敌对,全部按照靳辅的治河方案来治理黄河。

康熙好奇的问于成龙这件事,于成龙诚实的说:“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

几年后于成龙因病乞假,康熙命在任所就医。次年,于成龙死于任所。两江总督张鹏翮受命为河道总督,继任河务。

四川人张鹏翮,康熙二十八年为浙江巡抚,康熙三十七年为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张鹏翮受命入辞,治河三年,取得显着成效。

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康熙第四次南巡,再一次过来视察高家堰等处的堤工,乘船看着黄河南岸诸堤,不禁说道:“朕此番南巡,遍阅河工,大约已成功矣”。

此时的黄河已经成为一条真正的母亲河。不仅漕运畅通无阻,而且不会再出现黄水倒灌的局面。黄河两岸被淹的农田与土地,渐渐恢复耕作,黄河下游水患到此基本廓清。

康熙时期治理黄河,前后历时长达二十六年之久,主要是在下游修建堤坝御水,修复黄河故道,并没有真正的根治黄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

但是在黄河连年水患的情况下,黄河下游能暂时的不溃堤,不溢出,漕运畅通有保障,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农业生产,作用是极其重大的。

康熙在第五次南巡的时候,对臣下说:“初次到江南时,船在黄河,两岸人烟树木,皆一一在望。三十八年则仅见河岸。四十二年则河去岸甚低,是河身日刷深矣。自此日深一日,岂不大治!闻下河连年皆大熟,亦从前所未有也!”欣喜自豪之感溢于言表,足以可见康熙对黄河治理的满意程度。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3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