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在商丘,要知商丘事!”
在这个系列里,着名作家蒋庄将全方面解读商丘人文历史,厘清一些困扰人们的谜团。比如:
——“商”是怎么产生的?
——“玄鸟”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商丘为什么曾经称作“商邱”?
——司马相如是怎样在商丘创造“汉赋”这种文体的?
——为什么说李白是商丘的女婿?
东周后期,经过连年的诸侯争霸,物竞天择,小国逐渐被大国兼并。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国破洛邑,杀周赧王,东周灭亡,天下无主,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各霸一方的格局,史称“战国七雄”。
秦王嬴政在位期间,率先取得思想上的解放,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加。在军事上,实施“奖励军功”政策,按砍杀敌军头颅数量论级别行赏,称做“首级”。秦国的士兵“闻战而喜”,在战场上如狼似虎,视死如归,以杀人多者为荣,诸国莫敢挡。自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仅用了九年时间,就扫平其他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五百多年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王嬴政首创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
秦朝时期,商丘称作“睢阳郡”。
由于秦始皇大力推行李斯等人的法家思想,实行暴政,焚书坑儒,造成民怨沸腾。同时,他还倾举国之力修阿房宫、修陵墓、修长城,使广大人民不堪重负,民不聊生。所以后世称秦朝为“暴秦”。
公元前209年七月,秦始皇刚刚去世,秦二世胡亥刚刚即位,两名来自社会底层的屯长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率领900名戎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他们以陈胜为王,以陈县(今河南淮阳)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国号为“张楚”。
这次起义仅仅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因为起义军内部生乱,而导致陈胜、吴广被杀。陈胜墓就在现在商丘的芒砀山上。
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由此而掀起的反抗火焰却烧红了大半个中国,各地反秦浪潮此起彼伏。最大的两支队伍分别是项羽领导的原楚国贵族势力和刘邦领导的农民队伍。
项羽出身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天生神力,力能举鼎,又兼足智多谋,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猛将,古人评价“羽之神勇,古今无二”。
刘邦出身于江苏沛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世代都是农民。他最初是秦朝的泗水亭长,相当于乡武装部长或街道治保主任。他起义的原因与陈胜、吴广差不多,也是奉命带领一班人去咸阳修陵墓,中途走到商丘境内的芒砀山时,天降大雨,耽误了行程。按秦朝的法律,当斩。无奈之下,刘邦持三尺宝剑斩白蛇率部起义。
项、刘二人原来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同属于项羽叔父项梁的部将,共同拥立熊心为楚怀王。楚怀王为了调动项、刘两个将领的积极性,承诺他们“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先进军灞上,即今陕西西安附近,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按之前的约定,刘邦理应称王。但项羽自恃功高,自封“西楚霸王”,并强行把刘邦逐出关中,改封为“汉王”。遂引起刘邦等人的不满,两大军事集团的楚汉之争开始了。
楚汉战争历时四年多,经过广武对峙、安邑之战、井陉之战、陈下之战、垓下之战等大小数百次的交锋,最终刘邦集团获得了胜利,项羽在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史称“西汉”。
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悉除秦法”,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逐渐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刘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又推行“分封制”,把刘姓宗室子弟分封到各地为王。
因为刘邦最初起事于商丘的芒砀山,所以有汉以来,历代皇帝对这一地区都非常重视。汉高帝五年,刚刚统一天下的刘邦就改“睢阳郡”为“梁国”, 都睢阳,担负着对芒砀山的守望之责。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十二年,他听取大臣贾谊的建议,将其次子刘武由淮阳王改封为梁王。
刘武在位期间,梁国空前强大。他兴建的着名园林“梁园”,吸引了许多天下文士前来游历,并在此写下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大赋一体的先河。因为“赋”这种文体产生于汉代,所以后世称为“汉赋”。
刘武是个大孝子,《史记》记载:“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公元前144年,刘武因病去世,享年40岁,谥号“孝王”, 葬于芒砀山,所以他又被称为“梁孝王”。
西汉梁国在商丘遗存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被史学界称为“汉梁文化”。
刘武作为皇亲贵胄,是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他初为代王,后为梁王,封疆大梁,驻守睢阳。这种显赫的社会地位、优越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成长教养,丝毫没有成为刘武不思进取、不学无术的理由,使他成为人们想象中的纨绔子弟。而是使他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全面的历练,成为他增学识、磨意志、长才干的首要条件。特别是他在平定“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表现出来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使他在与同族同辈兄弟的对比中脱颖而出。
汉初时期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汉高祖刘邦起事之初,其军事力量根本无法与楚王项羽相比。而韩信等人的实力在军事天平中占有重要位置,向楚则楚胜,向汉则汉胜,成为社会各种势力都极力争取的力量。按照韩信的最初想法,他还是倾向于豪气冲天的项羽。但项羽的性格太过梗直和刚烈,抱着葫芦不开瓢,没有满足韩信等人开列的条件。而刘邦听取了张良等谋士的建议,对那些有实力的将领所提出的要求,统统满足,要天许半个,明确表示了开国之后共享天下的优惠政策,规定功臣均能分享胜利成果,可以分疆列土,分封王侯,拥有自己独立的领地和相当大的自主权力。这个时期,刘邦先后封的异姓王就有八人,即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更立卢绾)、衡山王吴芮(后改为长沙王)、闽粤王亡诸。这些措施的实施,立即得到了大多数军阀的响应,从而使刘邦在楚汉争霸的关健时刻一举扭转了不利局势,垓下一役成功,开大汉数百年的江山。
刘邦在功成之后也确实继续兑现当初的诺言,按功分赏,封王封侯。但这种局面持续了没有多长时间,由于这些王侯的封地太大,多的有一百多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总面积比朝廷直辖郡县还要多,而且还各自都拥有军队,行政、财政自专,成为王朝体制内的独立王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刘邦与大臣们在白马订立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大力削弱异姓王的权力,规定只有姓刘的才能封王。
但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随即又起波澜,“按下葫芦浮起瓢”,刘氏家族的其它地方势力却乘机崛起,对中央政权重新造成了重大威胁。
景帝时,御吏大夫晁错出于维护中央政权权威性的考虑,提出削弱诸侯王封地的建议,引起了诸侯王们的强烈不满。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了“七国之乱”,公开与中央政府对抗。面对这种形势,朝野上下一片混乱,不知所措。只有当时驻守睢阳的梁王刘武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公开站出来指责叛军的不忠行径。为了阻止叛军西上,刘武坚守叛军必经之地的睢阳达三月之久,后与太尉周亚夫合兵,击溃吴楚叛军,“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为维护西汉王朝的统一立下了大功。
汉景帝对刘武的赤胆忠心极为欣赏,“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代后传于王。”刘武虽然知道这也许不是景帝的真实想法,但内心却也非常高兴。同时,刘武对母亲窦太后又至孝,“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长安侍太后”。“太后亦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刘武渴望承续帝位的心理开始萌动。但按照汉王朝帝位传承的规矩,长子为先。如果打破这种常规,无人敢担这个责任,即便强势如窦太后这样的女人,在对两个儿子的权衡中,也不敢改变祖制。雄才大略的刘武心有不甘地屈据王位。
既然命运如此不公,刘武也只好采取“不能战胜,只有妥协”的策略,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梁国。当时的大汉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勤谨有为的皇帝的精心打理,平乱削藩,发展经济,使天下呈现出一派和平景象。在这种氛围影响下,天下无战事,诸侯王们有精力也有理由凭着各自的喜好来做事。
当别的王侯们都醉心于声色犬马、狎伎高歌的时候,梁孝王刘武显示出了高人一筹的人格力量。因为刘武其人才华横溢、爱惜人才,颇有君子之风,当时的文人雅士多好与其交往。为了炫耀文雅,他决心举一国之力,建成一座可供友人游戏采风、纵情舒怀的优雅场所。这时,散布于梁国境内的各个风景名胜,纳入了他的视野。他经过精心筹划,邀请名士共同商议,确定了建设梁园这样一个大型园林的宏大构想。他从天下广泛采集奇花异石,征用能工巧匠,堆山造湖,置亭建阁,历时10余年,建设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私家园林“菟园”,后人称作“梁园”。
梁园的建成一时轰动天下,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史记》上称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里。”“宫观相连,奇果佳树,瑰禽异兽,靡不毕至。”《西京杂记》记载:“梁孝王好营宫室园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
现在推测刘武兴建梁园的动因和条件,也许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条件。西汉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大治时期。社会安定,边陲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财富极为丰富。而梁国作为当时的诸侯大国,“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之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余城,皆多大县,”富桑麻之利,通渔盐之货,是最富庶的地方。加上梁国领域内的芒砀山乃是高祖刘邦拔剑斩蛇的龙兴之地,刘武肩负守望职责,梁国具有独特的优惠政策。从而使这里得天时享地利,一时富甲天下,“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充足的物质力量作支撑,刘武才能有足够的魄力和勇气作出修建梁园的重大决策。
二是政治条件。正如前文所说,因为祖制和各种政治力量的制衡,刘武一直没有登上汉王朝的权力巅峰,心怀怨气而又无法直接表达,只有借大规模的建设而求得心理的平衡。既发泄自己的不满,又表明自己的权势和威望。而汉景帝对此不但没有制止的意思,反而从侧面予以支持,“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这种现象至今仍然非常值得耐人寻味。一座梁园的兴建,加上刘武身后在芒砀山中“制同京师”的陵墓,这些也许只是个人行为,但在当时却是兄弟两人不动声色的政治博弈。从中我们既能看到刘武政治心理的率真和幼稚,又能看到汉景帝在作风和品质上的宽容和平和,最起码表现出兄弟二人在国家大局上还是能够精诚团结、密切协作的,否则就无法找到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繁荣的封建朝代的理由。
三是历史条件。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达官贵人们就有蓄养门客的传统。而刘武本人崇文尚武、喜好风雅,当时的着名人士也乐意有这样一棵大树作为自己的政治靠山。所以,梁园之内雅声悠扬、文风鼎盛,成为一时景象,影响和带动了大汉一朝的文化崛起。刘武的人格力量、梁园的盛世美景,都成了饱学之士竟相向往的胜地,枚乘、邹阳、庄忌、司马相如等人都相继聚拢在梁园,“从梁王游”。
辉煌的梁园一直延续了数百年,至唐末时已经衰败。现在,商丘的地面上只有三陵台、清凉寺、朱台、平台等遗迹尚存。每年的农历年节,都有许多群众到这些地方集会、烧香、唱大戏,用传统而朴素的民间方式缅怀这里曾经的繁华。在平安办事处北部的朱寨村沈楼村民组,还有一株当年后花园里的银杏树依然茂盛,诉说着梁园近两千年来的历史行程。这株银杏树也许只是刘武手下花匠随手种下的,但他却没有想到,就这样一个不经意间的举动,竟成了现在追思前朝的一个窗口,树身上的丝丝脉络,竟还蕴含着不尽的信息。
如果梁园仅仅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建筑物,就无法想象当它的实体整个消蚀之后,它的力量还能如此大规模的延续,甚至于两千年后还依然散发着不尽的氤氲。要解释这种现象的产生,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它自身蕴含的文化能量在发挥着作用。也许只有文化才会不为风霜所撼,以无形的力量传播着。文化不倒,人们心中的梁园就永恒地存在着。
先说说梁园涌现的着名文学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生于前179年,死于前117年,四川成都人。他年轻时曾被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由于景帝过于威严、不好辞赋,两人缺乏相同的志趣爱好。当梁孝王刘武来朝述职时,司马相如与他一见倾心,从刘武来到梁园。在梁园的几年时间里,他陶醉于梁园美景,作《子虚赋》呈现梁王,为汉赋一体的发韧之作。
在这篇震古烁今的文章中,他一扫楚辞委靡艳丽的俗套,假设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以“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为假托人物,设为问答,放手铺写,结构宏大,层次严密,语言富丽堂皇,句式亦多变化,加上对偶、排比手法的大量使用,使全篇显得气势磅礴,形成铺张扬厉的风格,确立了汉代大赋的体制。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指出:“盖汉兴好楚声,如朱买臣等,多以楚辞进,而相如独变其体,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与当时甚不同。”
《子虚赋》的创作,使中国文学迈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奠定了司马相如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一时人人争颂。
刘武去世后,司马相如感怀斯人已逝,知音难求,就拍拍手回了老家四川。《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梁孝王薨,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尽管司马相如名满天下,但作为文人的他并没有积攒下太多的物质财富,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知心伴侣。他的好友王吉在临邛当县令,知道相如困厄,就邀请他去做客。当时临邛有好多富人,其中卓王孙家资巨万,女儿卓文君才貌双绝,新寡在家。卓王孙仰慕相如风采,就设宴邀请相如和王吉。但相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想找机会与文君相会。席间,王吉称誉相如不仅精于词赋,而且琴艺绝佳。相如就弹起了一曲《凤求凰》,琴挑文君。
文君颇为相如才情所动,“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遂夜奔相如,与他一同回到了成都。但是相如家贫如洗,怎么能养活得起娇妻呢?文君希望得到父亲的资助,但是卓王孙却认为女儿的行为有辱家门,和她断绝了父女关系。夫妻二人就心生一计,重又回到临邛,在街上租了个门面卖酒,相如穿着酒保的衣服跑堂不说,还让卓文君坐柜当炉(温酒),这就又有了“文君当炉”的美谈。此举令卓王孙颜面尽失,羞得连门都不敢出了,最后只得给了相如一百万钱和一百个仆人,打发他们回了成都。
其后,汉武帝偶然读到了《子虚赋》,疑为天人,惊叹道:“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遂邀相如来京。在随从汉武帝游上林苑时,相如献《上林赋》一文。《上林赋》又名《天子游猎赋》,延续了《子虚赋》的体例和风格,展现了社会昌盛、经济繁荣的汉武盛世,展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汉武帝阅文大喜,拜为郎。后来由于司马相如得了“消渴疾”,就是现代常说的糖尿病,慢慢死去。
纵观司马相如一生,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堪称一代伟丈夫。与寡居的卓文君自由结合,固然是惊世骇俗之举;婚后生活拮据,夫妻二人开店卖酒,他让卓文君当垆,自己穿上酒保的衣服,涤器市中,旁若无人,也是一般儒生做不到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以自己过人的才华,辅以梁园的盛世美景,开辟了大赋一体,为汉文学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从司马相如如锦似绣的花团文章中,我们不但看到了他本人的卓越才华,同时也应该看到梁园在其文学创作生涯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有了梁园的三百里美景,有了刘武的壮阔胸襟,给了包括司马相如在内的众多文人们如炽的创作激情和喷薄而出的创作灵感,使他们能在这种环境内得到良好的创作空间。
与司马相如在一起的西汉时期梁园作家群中,还有枚乘、邹阳、庄忌等名扬四海、名震身后的文学大家。他们惺惺相惜,肝胆相照,共同漫步于梁园迷人的风景中,春日观繁花似锦,夏日踏绿草如茵,秋日品累累硕果,冬日赏皑皑瑞雪,晨起而同吸日升之清爽,暮落则共享晚霞之余辉,梁园四季的角角落落、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一起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率真天性,也周身感染了他们的迷人风采和锦绣才华,从而处处闪烁着跳动的灵性。
枚、邹、庄三人的文学成就和个才华,总体上并不逊于司马,他们同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枚乘字叔,淮阴人,汉初重要的辞赋家。他生活在文景时代,初为吴王濞郎中,后为梁孝王门客,“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及武帝即位,乘已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汉书•艺文志》着录他的赋九篇,其中代表作为均创作于梁园的《梁王菟园赋》和《七发》。在《梁王菟园赋》一文中,枚乘以优美、飘逸的笔法,客观描述了梁园当时的盛景,“修竹檀乐,夹池水,旋菟园,并驰道,临广衍,长冗故。故径于昆仑,观相物芴焉子,有似乎西山。……竹游风踊焉,秋风扬焉,满庶庶焉,纷纷纭纭,腾踊云乱。枝叶翚散,摩来幡幡。焉溪谷沙石,洄波沸日。湲浸疾东,流连辚辚。”这是最早全面描述梁园的文字,通篇文采飞扬、才华横溢,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悠然向往,为以后人们了解当时梁园的迷人风貌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邹阳是齐国临淄人,以口辩着称于世。他先附于吴王刘濞门下,后来见刘濞有反叛的迹象,作《上吴王书》陈说利害以劝谏之。因吴王不听,遂去吴适梁,为梁孝王刘武门客。其“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忠诚耿直,不阿权贵,因而遭到了公孙诡、羊胜的嫉恨,被诬陷下狱。邹阳在狱中写下一篇洋洋数千言的《狱中上梁王书》,为自己辩诬。这篇文章大量列举了自古以来竭忠尽信于君,忠谏直言而遭受谗陷小人所害的无数事实,说明自己前来投奔梁王并为之效命的真心实意,情意恳切,在哀婉悲叹之中包含着激愤感慨。文中反复征引史实,词采华丽,滔滔不绝,多用排偶、比喻,气势恢宏,是典型的战国文章的辩丽风格。
梁孝王看后深受感动,把邹阳尊为上客,羊胜、公孙诡皆被诛杀。司马迁所着《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将其和战国时期齐国纵横家鲁仲连并列,《汉书•艺文志》在纵横家类着录有其着作七篇。从上述情况看,尽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邹阳是以口辩之士的形象而闻名,但在他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中,却显示了高超的创作技巧,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名篇。
庄忌是会稽吴人,少有大志,文才出群。因汉景帝不好辞赋,不得志,去而吴。临行前写下一篇《哀时命》,以屈原自比,感叹生不逢时,空怀壮志而不得伸。后吴王谋反,知不可谏,乃去梁,与邹阳、枚乘等同侍梁王刘武。时人称他为“庄夫子”,一生作有辞赋二十四篇,可惜绝大部分都已散佚。
这三人在梁园作家群中的地位是独特的。他们都具有高深的文学造诣,为汉赋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一开始他们又都为吴王刘濞的幕僚,刘濞谋反后,又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刘武的梁园。从中不难看到,当时梁园的魅力和刘武的人格力量确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众多文人或得意、或失意后最先想到的宁静天堂。梁园也用它宽阔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为文人们施展文学抱负提供了良好了平台。
梁园悠悠,岁月膻递。梁园以它的旷世绝姿,吸引得无数文人到这里探古寻幽,追思先贤。到了唐朝时,梁园依然散发着动人的光彩,梁园文学也在盛唐光芒的辉映下,走上了又一个巅峰。其中,李白、杜甫、高适等人的梁园聚会,更是成为梁园历史上值得纪念的辉煌时刻。
公元744年,李白被权贵排斥,“赐金还山”到了民间,游历山水来到洛阳,在这里,他碰到了同样着名的大诗人杜甫。两人之前虽然不认识,但早已相互仰慕、神交已久。两人一见如故,在天津桥边的董家酒楼上痛饮相贺。在这里,两人分别用诗的形式表明了自己对对方的敬重之情。杜甫写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写的更有意思,完全是用老朋友见面的轻松和调侃的心态写了一首《戏赠杜甫》:
“饭棵山前逢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
总为此前作诗苦。”
二人在洛阳漫游了十几天后,又沿隋唐大运河泛舟东下,来到了大梁,即现在的河南开封。这里已属汉代的梁国属地,又适逢大诗人高适求仕不中,暂居这里耕读。三人相见恨晚,一见倾心,把酒临风,谈诗论赋。席间,三人由故梁国谈到了梁孝王刘武和他所建造的名园“梁园”,以及由梁园而生成的汉赋一体,于是不禁悠然神往,不约而同地起了游历胜地的念头。
两天后,三人来到了梦中向往已久的梁园。尽管此时的梁园已经无法与当年相比,但那博大的场面、宏伟的建筑、名贵的花木、珍希的异石、动人的风物,仍然使三人叹为观止、惊为天物。其间,高适的英武、杜甫的沉稳、李白的潇洒,都给当时的睢阳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在睢阳城中的一景,吸引得众多“粉丝”前来一睹偶像的丰姿,猎猎秋风也为之倾倒。
三人在这里流连忘返,梁园美景使他们的创作灵感如山泉喷出。他们睹物思人,追慕先贤的风采,留下了一篇篇精彩文章。特别是风流倜傥李白,在这里还成就他的第二次婚姻。
一日,他们一起登临平台,在孟渚泽中狩猎之后,到单父台边的一个寺庙里盘恒。庙中主持忽见三人,大为惊叹,疑为梦中,遂摆酒款待。席间,三人狂歌豪饮,纵情挥洒。在似醉非醉之间,李白即兴赋诗,挥笔在粉墙上写下了那首千古名作《梁园吟》:
“我浮黄河去京阙,
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
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
对酒遂作梁园歌
……梁王宫阙今安在,
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
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
黄金买醉未能归……”
三位诗人走后,恰逢一位白衣女子来到这里,站在墙壁前反复吟诵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如醉如痴。寺中的小僧人看到粉白的墙壁被涂得黑压压一片,心生怨气,想要用布去擦,被这位女子拦住。经过一番交涉,女子取出一千两银子买下此壁,保住了墙上的诗句。这位女子姓宗,其祖父名叫宗楚客,在唐高宗时期曾做过宰相,后因依附韦后,被唐玄宗杀了。她“千金买壁”之事,很快传到了李白的耳朵里。李白引之为知音,便托杜甫和高适做媒,娶这位宗氏女为妻。宗氏由此成为李白的第二位夫人。 这样一来,李白在粱园也有了家。此后十年间,他多次回到这里。这只诗坛的漂荡之舟,疲惫时在梁园之中有了停靠的港湾。 宗氏去世后,李白留下了一句“梁园虽好,终非故乡”的感慨,挥挥衣袖告别了梁园。
虽然诗人们先后走了,但梁园依然是他们心目中的梦中天堂,他们也都用手中的巨笔,为梁园的文化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中,三百里梁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唐肃宗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率部十三万,一路势如破竹,兵临睢阳城下,与张巡、许远率领的唐朝守军展开了历时半年多的激烈交锋。双方互有胜负,激战惨烈。唐朝守军英勇杀敌,使敌军的攻势受到遏制,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但睢阳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在强大的军事力量的蹂躏下,睢阳大地上玉石俱焚,千年梁园的大部分建筑物也在军事冲突中毁于战火。
到了宋代后期,北宋灭亡,金人南侵,蒙古人建元,草原游牧民族的铁蹄更是把梁园仅存的故迹践踏得体无完肤,梁园也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宋代着名文学家苏辙到这里后,无奈地写道:“梁园久芜没,何以奉君游。”
到了明代后期,这里已经是“驱车荒城隅,昔是梁王园。当日宾客馆,离离百草蕃。”(侯方域《梁园怀古》)
现在,作为物象化的梁园也许无法复制了,但从另一个层面上,它所创造和承载的文化还在给这片土地以更深层次的滋养和薰染,渗透进了我们的心灵基因之中。
回顾梁园从建成到损毁的过程,回顾梁园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独特位置,有这样几点深深打动着我们。
一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刘武身前的梁园、身后的寝陵,都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人生构筑,为后世带来了辉煌的汉梁文化。这种以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而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整个架构的天然源泉。我并不是否认主流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和文明体系推演中的主导地位,而是说地域文化以它的巨大的丰富性、包容性、扩张性,给了主流文化以基本的支撑。涓涓地域文化的细流,汇成了主流文化的滔滔大河。无论是汉梁文化还是梁园文化,都只能作为地域文化而存在,只能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不能简单地把梁园文化与汉梁文化割裂开来,或分成主次。但梁园文化从更加单纯和精淬的文学角度上看,也许更具有广泛的认知感,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更具有耀眼的闪光点。
二是提供了文化创新和文学创作的环境。没有梁园存在,也许就没有大赋一体的形成、产生、发展和成熟,司马相如等人的文学才能也许要大打折扣,中国文坛也许就会逊色许多。从这个角度上看,梁园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孤立的砖瓦土石建筑物,而是艺术雨露滋养下的具有鲜活灵魂的生命体,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的纪念地。对此,一些文学史专家曾多次提出汉赋发源于梁园的理论。原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恳谈会”上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时谈到:“梁园文学的主阵地在商丘。”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读史记》中的司马相如列传时说:“他的文学创作的起步就是在商丘,成就司马相如一代文豪的也是商丘的水土。”正是有了梁园良好的创作环境,才有了作家们的创作激情,才形成了以汉赋为代表的又一种崭新文体的诞生。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许是梁园最大的贡献。从司马相如辈开始,梁园在文学家心目中都是最纯净的创作圣地,这种文学会馆的独特作用,为梁园的在众多或存在、或消亡的园林建筑中脱颖而出提供了先天的理由。大赋一体的形成,更使梁园成为文学史上的图腾,风雅一时,名冠天下。
三是成就了文学艺术家的咏诵对象。作为酬答,梁园自然也成了当时和后世的作家们争相吟咏的对象,为中国文学的殿堂增加了许多宝贵的内容。除了司马相如、枚乘等人的作品外,后来如杜甫在《遣怀》中写到:“昔我游宋中,唯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到了元代,甚至“梁园月”一词都作为特定的景物,成了人们心中的大美。元代散曲家张鸣善在《咏世》一曲中说“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需买,好月需赊。”关汉卿在曲中借主人公之口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柳台。”这些都为两千年的梁园抹上了一层绚烂的人文色彩。
四是展示了文化在人类进程中的无形力量。当物质的东西被无情的岁月磨平后,只有它自身所蕴含的精神能量还在继续渗透进时间和土地中去,继续影响着一定的人文生态。物质的东西能够存在着当然是好事,但有时它也会遮挡住人们对历史的审视的目光。而当一定的物质消失后,人们的眼前可能会豁然开朗,更加清晰地呈现出原生态的文化脉络。梁园用它依然强有力的人文力量为我们演绎了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由毁灭到永恒的凤凰涅磐式的千年传奇。从这个意义上讲,梁园不逊于阿房宫、不逊于圆明园。
当我们拂去过往的风尘,重新审视梁园的价值,那随风而逝的风花雪月也许有过太多令人唏嘘不止的遗憾。但物质意义上的有形的梁园,却是名副其实的文学殿堂;精神意义上的无形的梁园,为文学、文化、文明精心遮掩了一个心灵休憩的梦中家园……
作者:蒋友亮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点燃星火的“青春之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