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会陷入到一种自由主义的情绪当中,举个例子,当一些事情符合公众权益,但是却会伤害到少部分人的利益的时候,自由主义就会站出来维护这些人的利益,并不惜与公众权益做对抗。
就拿疫情来说,禁足,封城目前来看是最好的方式,然而这种集合了公众权益的事情却不被一些人所接受,他们认为这是限制自由,侵犯权益,就连戴不戴口罩都成了政治问题。这就未免可笑了。然而自由主义如果没有了任何限制,它必将发展到现在的这种畸形常态,这估计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与自由主义相关的话题,本片名叫《索尔之子》讲述的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当中的一个案件。索尔是集中营中特遣队的一员,所谓的“特遣队”不过是比普通的犹太人多了一些权力,他们暂时不必去死,然而却要处理纳粹杀害的犹太人尸体。索尔本来是麻木的,然而某一天看见了这一幕,他便萌生了一个念头。
毒气室送来了一批人,这批人中有自己的儿子,索尔眼睁睁的看着儿子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直到儿子死后,索尔决定要给儿子做一个下葬仪式。在纳粹集中营想到这个主意,无疑是痴人说梦。但索尔最终还是将这个主意很好的贯彻实施,虽然整个过程是惊心动魄的,但他还是走到了最后一步。然而事实终归是冰冷的,索尔最后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转而求生,但退而求其次的愿望最终也落空了。
这个故事无外乎为我们歌颂了索尔大无畏的精神以及犹太人执着的信仰等等。但是回顾这个故事的时候,感动之余,我们也许会纳闷。如果索尔真的有这样执念的精神作为支撑,那么几百万的犹太人为什么会毫无反抗的被纳粹哄骗到集中营。这是我始终搞不懂的。
毫无疑问,索尔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光辉,是信仰的执着,以及为了信仰感冒巨大风险来交换。然而这样执着且坚定的信念并没有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反而是用一种让人困惑的方式来展现,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这究竟是突出了伟大的信念,还是建立在后人的基础上找寻佐证的根源,这一点不得而知。反正这种该抵抗的时候不抵抗,不抵抗的时候却零星的抵抗的行为,着实让人迷惑不解。
索尔的这种行为很好理解,本片中毫无疑问彰显出来的是这种对于个人无限怜悯的情感,然而这种在挫败时候强调个人情感,但却在一开始萎缩不前的行为,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理解吧。就好比疫情期间,一开始时候,让严格按照防疫措施来规范个人生活,没有人愿意这样做,然而真正当很多人都感染了之后,防疫条件都崩溃了之际,却有人站出来说,你这个时候没有给予我足够的医疗条件,你这是不尊重我个人人权。这种笑话可以等同于片中的主人公索尔所做的一切。
如果索尔的这种信念,如果和索尔一样的所有犹太人的这种信念能在一开始得以实施,那么几百万犹太人的结局或许不会这样。德国人屠杀犹太人之所以能批量进行,是因为整个过程中的犹太人都表现出来了井井有条的绅士风度,没有人考虑到对于不公平要反抗。然而二战过后,德国落败了之后,大批量讴歌犹太人在扞卫自身人权方面的作品就层出不穷了,这未免让人疑惑。犹太人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如果他们是一群有着坚定信念且无比勇敢的人,那么是谁井然有序的走进纳粹集中营却没有任何的反抗,如果说他们不是,那么二战后的很多反战作品中的被迫害的犹太人的案例难道是杜撰不成?本片亦是如此,逃跑中的索尔在面对生命还是信仰的选择当中,并没有执着到放弃生命也要扞卫信仰,那么他一开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扞卫的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
二战中的犹太人被屠杀,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后续的很多作品在探求这个事实背后的根源的时候,无一例外将犹太人塑造成善良的小绵羊,忽视了所有对犹太人不利的事实,而惟独将犹太人的苦难无限放大,这是很多影视作品创作的初衷,然而二战结束已经几十年了,如果创作者一直秉持这个初衷来看待问题的话,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个初衷的目的了,任何事情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的,如果仅仅看到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那么这个事情恐怕就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了。
纳粹固然可恶,犹太人也不都是绵羊,即使是绵羊,他们也做不到尽然有序地让恶狼逐一吃掉,但犹太人做到了。甘冒风险扞卫信仰,但却不愿意在一开始有丝毫的抵抗。《索尔之子》带给观众的如果仅仅是在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焕发出来的一种光辉的话,那么观众不得不怀疑这种光辉之前去了哪里。很多人感慨这部电影中人性的光辉,然而真正焕发光辉的时候,他却被某种沉默妥协盖过了。抱歉,这部感天动地的电影,我无法共鸣且没有好感。
……
你好,再见
分类: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二战对犹太人的各方面影响
解析:
反犹主义”一词在英文中为“anti-semiti *** ”,其动词形式为“anti-semite”,它是由前缀“ anti”和词根“Semite(闪米特族)”组合变化而来,从字面意思上看,应是“反闪主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都习惯于用这一词汇来指代反犹主义。有学者认为这一词汇是在19世纪由德国记者威廉?马尔因在《犹太教战胜德意志社会》中首先提出来的,尽管这一词汇出现于19世纪,对犹太人的迫害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我们一般认为反犹主义是一种把整个犹太人作为迫害和排挤对象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反犹主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历史上,欧洲的反犹主义最为严重,对历史的影响也最大,欧洲之所以会频频发生反犹的恶浪是由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特点所决定的。
1、历史的惯性作用。欧洲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推行希腊化政策,镇压犹太人的 *** 和反抗。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后,一方面帝国内长期推行的反犹政策在社会中形成的反犹排犹思潮并没有一下子消失。另一方面罗马帝国推行的反犹措施被后罗马时代各国所继承。日耳曼部落打败罗马帝国以后,最初并没有积极的学习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而是去继承和发展基督教,也包括对被称为“异教徒”的犹太人的迫害。例如在公元438年生效的罗马提奥尔西法典中规定的针对犹太人的附加条款,后来就成为一些人反犹的法律依据。
2、经济上的偏见和短视。由于犹太人一直被视为魔鬼和异教徒,所以他们的就业和经营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去从事商业和金融业,特别是高利贷行业。流散到各地犹太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很快就聚敛起大量财富,但这又会成为当地人妒嫉和仇视的对象。基督教禁止基督徒进行放贷食息,所以犹太人的放贷一直被视为是“罪恶勾当”,实际上“这是一个为自己掘墓的怪圈,其背后则是基督教欧洲对犹太民族的宗教迫害和种族歧视。”1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绘的犹太高利贷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欧洲人心中对犹太人的偏见。
欧洲统治者一方面迫害犹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犹太人作为“敲竹杠”的榨取对象。法国统治者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滑稽,从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国曾四次驱逐犹太人,为了财税收入又四次召回犹太人。1361年法国国王好人约翰被英国俘虏,为了筹集巨额赎金,允许犹太人返回法国,1394年又把他们驱逐了出去。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阿巴·埃班在《犹太史》中曾写道“他们(犹太人)在英国短暂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犹太人的命运:始则受鼓励,继而受辱,受迫害,最后则遭驱逐。”2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后,犹太人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也成为非理性反犹的新借口,一些反犹组织通过联合 *** 的办法反对犹太人,把犹太人排除在一些行业和社团组织之外。在奥地利,一些反犹主义者在报纸上和 *** 上就公开打出“不从犹太人处购货”的口号。法国反犹分子爱德华·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国犹太人》一书中竟然提出:法国的经济萧条和社会贫困是犹太人的罪过。他认为犹太人在法国人口中虽然只占0.25%,可是他们却掌握着法国一半以上的财富,所以要征收犹太人“显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财产”。这本书在出版的当年就售出了十万册,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大的蛊惑作用。
3、政治地位的缺乏。犹太人在客居地基本上都是以少数族裔的面目出现的,他们的经济地位凸显了他们这一群体的独特性,但他们始终没有完全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使得他们始终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再加上一些当权者别有用心的纵容和挑唆犹太人常常会无端的成为权力争斗牺牲品。在中世纪,一些欧洲国家统治者为了讨好教会,不遗余力的迫害犹太人。到了近代,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为了转移国内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视线,又往往拿犹太人作为“替罪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沙皇政权就利用反对犹太人来转移国内的不满,在当时的反犹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的纳粹势力同样是利用人们对犹太人的仇视来一步一步夺取权力的。从历史上来看,从《圣经》中在埃及为相的约瑟到在波斯国为后的以斯贴,从近代欧洲的“宫廷犹太人”到当今美国的犹太人,凡是犹太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时候,其权利就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就可以有效的抵御反犹主义的攻击。
4、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性。公元4世纪后随着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宣布为国教后,它就逐渐在欧洲取得了统治地位。但其地位一直受到来自犹太教的质疑,被基督教奉为经典的《新约》和基督耶稣一直为犹太教所否认,这种否认实际上就是对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种质疑“几千年来,上帝、托拉、以色列一直是犹太教所包含的内容,犹太人对这些东西的忠诚就成为反犹主义的一个借口。它们使犹太人被视为局外人,更为重要的是被视为是对非犹太人神祗合法性的一种挑战。”3这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欧洲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其次是宗教传说中的犹太人对基督耶稣的迫害,以及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把犹太人附会成为出卖耶稣的犹大的后裔,这些宗教传说不论其真实与否,在基督教会不厌其烦的鼓吹下,都在一定程度加深着基督徒对犹太人的偏见,并导致了一种强烈的宗教复仇情绪。最后是在宗教价值观上的对立。
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the Chosen People)”,与上帝有着某种契约关系;基督教虽脱胎于犹太教,但已演变成一种普世的宗教,它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归化为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负有拯救人类和世界的使命。所以,当基督教与具有优越感的犹太教迎头相撞时,冲突就不可避免了,要么被归化,要么成为“万恶不赦”的异教徒。正因为如此,那些狂热的十字军战士在东征时就提出了“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的口号,基督教会也想尽办法包括使用暴力手段来迫使犹太人改变信仰乃至消灭掉他们。
犹太人由于在宗教和价值观上的独特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有别于基督教世界。这种差异使他们往往被视为是“非我族类”,进而形成一种深刻的偏见。按理上说这种差异并不一定能成为现实的冲突,一般而言,任何民族文化内部都存在两种机能:排斥性和包容性。排斥性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稳定,它是一种文化出于保护自身的本能而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做出的反应。包容性则有利于吸收外来文化并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两种机能发挥作用并不是同步的和均衡的,它与这种文化自身的自信程度和开放程度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希腊罗马以后的欧洲世界不具有中国文化上的那种优越和自信,再加上基督教占据社会思想主体地位后所带来的偏执和非理性因素,所以对异质的犹太人和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而不是宽容。这样,以两种不同宗教信仰为主体的社会在文化生活上表现出的差异竟然成了一种现实冲突的借口。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个纳粹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他善于利用与关系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
然而这些人得到这份工作也就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作为战争产品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然而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
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的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
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时,他还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
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
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
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挽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犹太人们铭记在心。
扩展资料
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们同新兴的犹太人资产阶级,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
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尤其是在战败的德国,民族主义激变成了种族主义,身为德国境内唯一的少数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德国的资产阶级们,
商界和金融界给本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军需和资金,洗刷战败的耻辱,消灭少数民族以达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领袖的雅利安人国家和开拓疆土成为德国的目标。
-犹太人
-辛德勒名单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2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百年红色记忆丨守卫在边境线上的兵团人
下一篇: 大唐长安城里最流行最时尚的舞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