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兵变是唐玄宗一生最痛苦的时刻,杨妃在众人的逼迫下香消玉殒,比翼鸟与连理枝的“天地之爱”化为了无数眼泪,两人的爱情最终被划上了一个休止符。那么,这次兵变究竟是突发事件还是有人蓄谋为之?这个疑问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成了唐朝历史上的“谜案”。
按照唐代官方说法,比如根据起居注改编的《玄宗实录》,这次兵变就是一次突发事件,主谋者是陈玄礼,起因是士兵们饥疲交加,并且对杨国忠早有不满。但是有不少历史研究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是一次经过仔细谋划的政变,至于主谋者是什么人,则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此次兵变的主谋者是高力士,还有一种看法则认为兵变的幕后主使是太子李亨。
高力士主谋说的观点
一些历史研究者认为马嵬兵变的幕后主使是高力士。这种看法认为,高力士一直陪侍在玄宗身边,玄宗经常让他处断政务,而且他在皇帝面前推荐过很多人,其中不少人甚至得登相位,连皇太子都敬他三分。高力士实际上是唐代宦官揽权之开端,他的权力膨胀造成了一定的历史影响,其成了事实上的所谓“内相”,与以杨国忠等为代表的“外相”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
皇帝虽然是逃离长安,但是形势一直在高力士掌控下。离开长安前,皇帝还给禁军士兵赏赐了财物,还精选马匹九百匹,可见并不是仓皇出逃,怎么会导致没粮吃,以至于禁军士兵造反呢?陈玄礼一直值守皇宫,可能早已经是高力集团成员。所以马嵬驿兵变其实是高力士指使,借着这个机会铲除自己最大的政敌杨国忠。更何况,最后劝皇帝赐死杨贵妃的也是他,足可见他是整个事件的主谋。
高力士主谋说的异议
这种看法从某种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是站不住脚的,虽然高力士的确位高权重,但是此人从来不弄权,反倒是多次劝说皇帝威权不可假人,而且每次遇到皇帝呵斥,他都吓得战战兢兢,与安史之乱后那些跋扈的宦官根本不是一路人。即便是代替皇帝决断政务,史料上说得很明白:“小事便决之。”(《旧唐书・高力传》)只有小事才自己决断,大权还在皇帝手中。所谓高力士与杨国忠的矛盾,在史料中找不到明确的例证。高力士的特点就是与各派都有关系又保持距离,但是哪一派也不至于让他动了杀心。更何况,假如是高力士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怎么会对他毫无怨言,一直留他在身边呢?
而且在兵变之后,唐玄宗对于高力士也极为信任,事件平息后,皇帝面临一个抉择一去哪里?原本要去蜀地,但那是杨国忠的主张。杨国忠已死,有人认为再去不合适。于是大家议论纷纷:有人建议回京城,有人建议前往太原,有人建议前往朔方,有人建议前往凉州(今甘肃武威),一时间众说纷纭。
皇帝无奈下问高力士应该去哪里,而高力士回答说:京城肯定不能回;太原虽然是我朝北京,现在又有李光弼等镇守,但此地太靠近敌人老巢河北,危险性很大;朔方兵马雄健,但是太靠近游牧民族地盘,也很不合;凉州虽然局势稳定,但是土地贫瘠,我们到了那里之后,可能连基本物资都难以保障;蜀地地形易守难攻,而且土地肥沃,百姓性格刚强,足以自守,臣建议还是前往蜀地。唐玄宗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选择继续前往蜀地。唐玄宗虽年迈但并不糊涂,由此见得高力士并非主谋,如若是他策划兵变唐玄宗必有察觉,在兵变之后也不会采纳高力士的意见。
皇太子李亨主谋者说
自古以来,悬而未决的案件要找“嫌犯”,人们一般把目光投向最大受益者。马驿兵变最大的受益者,毫无疑问是皇太子李亨。认为他主导了兵变的理由主要有三个:
第一,太子与杨国忠有极深的矛盾。杨国忠因为早年曾陷害太子始终担心太子报复,所以总想害太子,而太子也一直看不惯杨国忠。
第二,陈玄礼曾与太子通谋。《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陈玄礼在发动兵变前,通过宦官李轴国向太子李进行了通报。《旧唐书・韦见素传》也记载说:“龙武将军陈玄礼惧怕叛乱,命令飞龙马家李护国与皇太子商议,诛杀国忠以慰士心。”所谓李护国就是李轴国。也就是有两则史料都说兵变前太子李享知情,陈玄礼曾有通报。
第三,事变后太子选择北上,然后在灵武即位称帝。可见他早已与玄宗离心离德,杀死杨国忠对于他来说就是自己称帝的奠基礼。而且他是整个事件的最大受益人。
但是笔者这个说法也有缺陷,因为两则史料只说了太子知情,并没有说太子主谋。第二则史料里那个“谋”字,也不是谋划的意思,而是说动手前才通知太子,这怎么也算不上是一场精心谋划的兵变。军人们要杀杨国忠,太子当然乐见其成,但也只是顺水推舟,没见到他有事先详细谋划,因此他谈不上是兵变的领导者,更不算是幕后主使。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高力士或者太子李亨是此事主谋的可能性较低,此事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兵变。皇帝一行没有带粮食,那是因为派出了置顿使打前站安排皇帝食宿,这是以往的惯例。没想到此时人心动荡,多地地方官甚至打前站的使者都跑了,所以导致没粮吃,没粮吃才导致士兵愤怒,愤怒才勾起了大家对杨国忠种种恶行的回忆。兵变前太子李亨知情,他也乐见其成,他是受益者,但很难说这是一场类似玄武门事变那样精心策划的政变,李亨只是利用了突发事件而已。
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妃涕呜咽,语不胜情,乃曰:‘愿大家好往。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缢于佛堂前梨树下。”所载大致相似,都说杨贵妃死于马嵬驿佛堂。但据唐诗人李益、杜甫、贾岛、温庭筠等写关于“马嵬驿兵变”之诗,则认为杨贵妃是被乱兵所杀,而非缢死。如李益《过马嵬驿》中的“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和《过马嵬驿二首》中的“太真血染马蹄尽”,杜甫《哀江头》的“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此诗明言杨贵妃并非缢死,他作此诗时距“马嵬驿兵变”仅六七个月。 贾岛《马嵬》也云:“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杜牧《华清宫三十韵》则云:“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倾国留无路,还魂怨有香。”张枯《华清宫和杜舍人》云:“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云:“返魂无验青烟天,埋血空生碧草愁。”郑蜗《津阳门诗》诗云:“马嵬驿前驾不发,宰相射杀怨者谁?长眉鬓发作凝血,空有君王潜涕胰。”于愤在《马嵬驿》云:“尝经马嵬驿,见说坡前客。一自屠贵妃,生女愁倾国。”北宋张来《卖中兴碑》云:“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都说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当非缢死,如是缢死,则不可能流血。“君王掩面救不得,回头血泪相和流”,白居易描绘杨贵妃死时的情况,也很像是被乱军所杀。 尤其从当时叛军入门乱砍乱杀杨国忠父子、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韦见素等情况看,乱兵是一路杀入玄宗所居之室,杨贵妃被杀势必不能免。正史上载杨贵妃被缢,可能是出于“为尊者讳。”但有人则认为杨贵妃不是被缢,也非被杀,而是吞金而死。刘禹锡《马嵬行》云:“绿野抚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间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从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懊气死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说杨贵妃吞金而死。陈寅幡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云:“寅恰所见记载,凡皆言贵妃缢死马嵬,独梦得此诗谓其吞金自尽。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乃得自‘里中儿’故有此异说耳。”又云:“吾国昔时贵显者,致死之法多种兼用,吞金不过其一,杨贵妃缢死前,或曾吞金,是以‘里中儿’传得此说,亦未可知。”更令人拍案惊奇的是,一些海内外学者竟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出杨贵妃本人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出逃去了。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早在本世纪20年代,在一篇《(长恨歌)及(长恨歌)的传疑》一文中,认为据白居易《长恨歌》内容,玄宗从四川回朝路过马嵬驿时,却找不到杨贵妃的尸骨,说明马嵬驿兵变中被杀的是另外一个人,而非贵妃本人。真正的杨贵妃可能金蝉脱壳,流落到当时的女道士院(娼妓院)。俞氏此说是据白居易《长恨歌》推测,而《长恨歌》为文学作品,浪漫夸张之处甚多,难以为凭。有的日本学者也认为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没死,以平息叛兵众怒。而杨贵妃则被护送至海外,逃到日本久谷叮久津。唐玄宗也知贵妃未死,返朝后便遣方士“上穷碧落下黄泉”寻找。“马嵬驿兵变”已过去十几个世纪,这场导致玄宗下台的事件究竟是某些上层人物有预谋还是非常偶然突发的呢?杨贵妃是被缢死还是被乱兵所杀?杨贵妃是逃生呢还是未逃?这一宫廷事变,大概除唐玄宗、陈玄礼、高力士等少数人外,外人无从知其真相,后人以此为据的史载和流传下来的传说,也同样是道听途说牙。凭事猜测,尤其是诗人所作,更是随情所欲,不着边际。探讨此事变之真相,必须从当时宫廷内部矛盾,从当时形势入手来分析,在没有真正解决此问题此谜案前,既不能轻易地根据一些“史料”而立论,也不能随便否认各种推断,因为任何都是可能的。 有学者笑俞平伯或日本学者异想天开推论贵妃没死于马嵬驿,其实不然。试想,杨贵妃之被宠爱二十年来,是以比较深的感情作为基础的,尤其是对唐玄宗这个多情种子来说,他绝不会坐视自己的心上人死于自己面前,定会尽力挽救,完全有可能选一貌似贵妃的侍女去作替死,这是再简单不过之事。乱兵又不认识杨贵妃,尤其在“幸蜀”之际,更是如此。所以,贵妃逃生可能性并非没有 妃涕呜咽,语不胜情,乃曰:‘愿大家好往。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缢于佛堂前梨树下。”所载大致相似,都说杨贵妃死于马嵬驿佛堂。但据唐诗人李益、杜甫、贾岛、温庭筠等写关于“马嵬驿兵变”之诗,则认为杨贵妃是被乱兵所杀,而非缢死。如李益《过马嵬驿》中的“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和《过马嵬驿二首》中的“太真血染马蹄尽”,杜甫《哀江头》的“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此诗明言杨贵妃并非缢死,他作此诗时距“马嵬驿兵变”仅六七个月。 贾岛《马嵬》也云:“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杜牧《华清宫三十韵》则云:“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倾国留无路,还魂怨有香。”张枯《华清宫和杜舍人》云:“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云:“返魂无验青烟天,埋血空生碧草愁。”郑蜗《津阳门诗》诗云:“马嵬驿前驾不发,宰相射杀怨者谁?长眉鬓发作凝血,空有君王潜涕胰。”于愤在《马嵬驿》云:“尝经马嵬驿,见说坡前客。一自屠贵妃,生女愁倾国。”北宋张来《卖中兴碑》云:“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都说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当非缢死,如是缢死,则不可能流血。“君王掩面救不得,回头血泪相和流”,白居易描绘杨贵妃死时的情况,也很像是被乱军所杀。 尤其从当时叛军入门乱砍乱杀杨国忠父子、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韦见素等情况看,乱兵是一路杀入玄宗所居之室,杨贵妃被杀势必不能免。正史上载杨贵妃被缢,可能是出于“为尊者讳。”但有人则认为杨贵妃不是被缢,也非被杀,而是吞金而死。刘禹锡《马嵬行》云:“绿野抚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间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从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懊气死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说杨贵妃吞金而死。陈寅幡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云:“寅恰所见记载,凡皆言贵妃缢死马嵬,独梦得此诗谓其吞金自尽。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乃得自‘里中儿’故有此异说耳。”又云:“吾国昔时贵显者,致死之法多种兼用,吞金不过其一,杨贵妃缢死前,或曾吞金,是以‘里中儿’传得此说,亦未可知。”更令人拍案惊奇的是,一些海内外学者竟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出杨贵妃本人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出逃去了。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早在本世纪20年代,在一篇《(长恨歌)及(长恨歌)的传疑》一文中,认为据白居易《长恨歌》内容,玄宗从四川回朝路过马嵬驿时,却找不到杨贵妃的尸骨,说明马嵬驿兵变中被杀的是另外一个人,而非贵妃本人。真正的杨贵妃可能金蝉脱壳,流落到当时的女道士院(娼妓院)。俞氏此说是据白居易《长恨歌》推测,而《长恨歌》为文学作品,浪漫夸张之处甚多,难以为凭。有的日本学者也认为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没死,以平息叛兵众怒。而杨贵妃则被护送至海外,逃到日本久谷叮久津。唐玄宗也知贵妃未死,返朝后便遣方士“上穷碧落下黄泉”寻找。“马嵬驿兵变”已过去十几个世纪,这场导致玄宗下台的事件究竟是某些上层人物有预谋还是非常偶然突发的呢?杨贵妃是被缢死还是被乱兵所杀?杨贵妃是逃生呢还是未逃?这一宫廷事变,大概除唐玄宗、陈玄礼、高力士等少数人外,外人无从知其真相,后人以此为据的史载和流传下来的传说,也同样是道听途说牙。凭事猜测,尤其是诗人所作,更是随情所欲,不着边际。探讨此事变之真相,必须从当时宫廷内部矛盾,从当时形势入手来分析,在没有真正解决此问题此谜案前,既不能轻易地根据一些“史料”而立论,也不能随便否认各种推断,因为任何都是可能的。 有学者笑俞平伯或日本学者异想天开推论贵妃没死于马嵬驿,其实不然。试想,杨贵妃之被宠爱二十年来,是以比较深的感情作为基础的,尤其是对唐玄宗这个多情种子来说,他绝不会坐视自己的心上人死于自己面前,定会尽力挽救,完全有可能选一貌似贵妃的侍女去作替死,这是再简单不过之事。乱兵又不认识杨贵妃,尤其在“幸蜀”之际,更是如此。所以,贵妃逃生可能性并非没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2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红三十四师血战雷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