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9年(1883),清政府在筹备北洋海军的过程中,从德国伏尔铿厂订购一艘巡洋舰,即“济远”舰,造价62万两白银。原计划将其建成“定远、镇远级”铁甲舰,后因预算不够而将尺寸缩小。舰身长236.3英尺,宽34.5英尺,吃水15.75英尺,排水量2355吨,动力2800马力,航速15节。舰上装备有21公分主炮、15公分炮、3英寸炮、机枪、15英寸鱼雷发射管等武器,配备有2艘舰载小型鱼雷艇,全舰乘员202人。光绪14年(1888),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时,“济远”舰被编入中军队,管带方伯谦被授予中军左营副将衔。
方伯谦(1853-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英文学堂(又称后学堂,学制5年加实习共7年)。1877年又被选送英国留学3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留学生洋监督斯恭塞格称其为“水师中聪明谙练之员”,是北洋水师中3名参加《北洋海军章程》起草工作的军官之一,也是北洋水师中唯一一位参加了丰岛(牙山)和黄海(大东沟)两次海战的管带。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参奏方伯谦临阵先逃曰:“查十九丑刻,济远先回旅,据称船头轰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情有可疑。兹据丁汝昌查明,致远击沉后,该管驾方伯谦即先逃走,实属临阵退缩,应请旨将该副将即行正法,以肃军纪。” 廷旨允准,方伯谦被处以斩决。时年43岁。
此案曾引起海军内外的极大震动。或谓罪有应得,或谓实属冤案,至今争论不休。如方伯谦死后第二年(1895),上海刊印的《冤海述闻》一书即公开为方伯谦鸣冤。1918年成书的《海军大事记》也提出“方伯谦被谗以逃军军前正法,军中冤之”。至30年代初,有海军人士方念祖在《黄海潮报》上着文为方氏辫白。对方伯谦的被杀,就连当时跟方较量过的日舰指挥官伊东也感到不解:“牙山之役,方伯谦甚谙海战,何故杀之?”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方氏后裔的介入和《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的发现,使得为方氏翻案的势头激增。方氏后裔建立的“方伯谦家族海军博物馆”亦亮出了张爱萍上将题写的《方伯谦故居》和《海军世家》牌匾,以及迟浩田上将题写的《中国近代史上的海军世家》牌匾。本文以叙述北洋水师主战舰为主题,故不涉此争论,只简略介绍“济远”舰在甲午海战及以后的踪迹:
光绪20年(1894)5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之请出兵平乱,日本趁机出兵朝鲜并挑起事端,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战争迫在眉睫。清政府决定派兵增援,雇佣英国“飞鲸”、“爱仁”、“高升”号等三艘商船载兵赴朝。方伯谦奉命率“济远”、“广乙”、“威远”三舰护送。7月23日,当“济远”、“广乙”二舰完成任务后返航行至丰岛海面时,突遇日本3艘军舰的袭击,爆发了中日丰岛海战。海战中,“济远”舰处于绝对劣势,后寡不敌众撤离战场,遭到日舰“吉野”号的追击,“济远”舰先挂白旗,后突然用艉炮连发4弹,3弹击中“吉野”,“吉野”停止追击。此役“济远”舰自大副以下阵亡13人,伤40余人,“广乙”舰被迫自沉,“高升”号被日舰击沉,船上一千余名陆军官兵大多殉国,“操江”号被日舰掳走。事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因作战勇敢被清政府通令嘉奖。
9月17日,“济远”舰又参加了黄海海战,战至下午3时许,“济远”舰阵亡5人,伤10人,舰体多处受伤,方伯谦率舰退出战场,于次日凌晨回到旅顺基地。
在威海保卫战中,“济远”舰与其它10艘中国军舰一样,最终被日本俘获。1895年3月26日,“济远”舰被编入日本舰队服役,列为巡洋舰级,1898年3月,改为三等海防舰级。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济远”舰隶属日本联合舰队第三舰队。同年11月30日在支援旅顺203高地攻击行动时,在旅顺外的羊头洼海域触俄国水雷而沉没。
1982年4月,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决定打捞“济远”舰的部分遗物,烟台救捞局的打捞船将“济远”舰的桅杆、前后主炮以及铁锚打捞出水,陈列于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2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