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准确地说,这个不能简单对比的,诺贝尔文学奖自设立以来,就有一套自己的评奖规则。依照诺贝尔本人的遗嘱,文学奖必须颁给“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最佳理想倾向的人”。这怎么理解呢?也就是说,获奖者的小说不是给普通人看的,而是让人产生一种对社会、对制度有所思考的。
依我来看,诺贝尔评奖的原则不看小说销量,不看小说关注度,只看小说在主题上是否具备一定的社会性。此外,小说的文学技巧是否新颖也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所以你会发现近年来得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属于高冷作品,不仅晦涩难懂,而且缺少娱乐性。以这样的标准去套金庸的作品,连诺贝尔文学奖的入门级别都达不到。即便是村上春树,数次获得提名,也因为其作品缺少深刻的社会性而与诺奖失之交臂。
此外,诺贝尔文学奖表面上看是面向全球作家,但是它的评审委员基本上都是西方人,所以多年来,对于来自于东方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还是呈现一种排斥的心理。在西方评委看来,东方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的小说不能称之为文学,只能称之为通俗作品,内容简单,写作技巧简单,十分肤浅,难登大雅之堂。
况且,金庸从1972年以后就封笔了,一个已经封笔了几十年的作家,是不会得到评奖委员会关注的。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语言习惯问题,金庸的小说植根于华人土壤,只要是个中国人就能明白小说写的是什么。可是如果要拿去评奖,就必须把金庸的小说翻译成英语,这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
因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些特定名称根本无法翻译,或者说,强行翻译出来以后,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例如“凌波微步”、“六脉神剑”、“任督二脉”等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两句中国人都懂意思的话,请问用英语怎么翻译?
既然无法翻译,也就没有办法进入诺奖评审委员会的眼帘,也就谈不上评奖了。说来说去,这还是一种意识形态之争,西方人对于文学的观点跟中国人大相径庭。我们的标准是所有人都能看,且看得懂,能够体现地域文化,通俗且具备正能量。
而西方人觉得,好的小说应该把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无原则的取悦大众。金庸先生不愿意也不可能为了取悦诺奖而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他从头到尾都是华人世界最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家,这一点无需什么评奖委员会认定。
最后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整个诺贝尔奖评审近年来都被西方国家操纵,成为他们反对我们的工具。凡是和他们理念不同的国家的作品,基本上没有入围的可能。
而那些平时比较听话的国家,他们的作家作品入围的机率变得很大。所以诺贝尔奖,我们看看就好,就当是娱乐一下,千万不要当真。更不能舍本逐末,丢失了自己的本真。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2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