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玄”字少写一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书法之海 2023-09-20 19:14:26

避讳是古代封建社会

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古代帝王及其祖辈的名讳

臣民百姓在文书中是不可以提及的

在书写过程中

他们必须避开这个字

于是就有了各种避讳方法

在传世的碑帖中

最早可见于唐代

唐宋时期的避讳相当严格

不仅本字要避讳

连同音字(嫌名)也不能直接写

元代因为统治者属于蒙古族

方言不同

名字属于音译

所以没有严格避讳要求

直到明代又恢复避讳制度

但并不严格

清代为满族

他们不介意汉字讳

但从康熙时

又恢复了严格的避讳制度

总的来说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缺笔

这在法书碑帖中很常见

二是改同义词

如"匡”改为“辅”(宋太祖赵匡胤讳)

三是改同音字

这个方法仅限于明清

因为此时不避嫌名(同音)讳

如改“弘”为“宏”(清高宗乾隆讳)

一起来看一些经典碑帖中的

缺笔避讳字

“世”

出自唐·柳公权楷书《大唐回元观钟楼铭》

唐太宗李世民讳

中间少一“丨”

“民”

出自唐·颜真卿楷书《东方画赞碑》

唐太宗李世民讳

少写最后一笔斜钩

“渊”

出自唐·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唐高宗李渊讳

省略了中间的“米”

“渊”

出自唐·陆谏之行书《文赋》

唐高宗李渊讳

直接省略了右边“丿米丨”

“殷”

出自北宋·米芾行书《蜀素帖》

宋太祖赵匡胤讳

少写最后一笔“㇏”

“桓”

出自南宋·赵构楷书《养生论》

宋钦宗赵桓讳

缺写中部与最下两“一”

“玄”

出自清·姚孟起楷书

《临欧阳询》

清圣祖康熙(玄烨)讳

缺写最后一“丶”

……

法书碑帖中

还有其他缺笔避讳的吗?

欢迎在评论下发留言讨论

玄字怎么解释

“玄”,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xuán,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玄”的基本含义为深奥不容易理解的,如玄妙、玄秘;引申含义为虚伪,不可靠,如玄。在日常使用中,“玄”常做形容词,表示赤黑色,黑中带红。

组词如下:

清玄、儒玄、穷玄、青玄、灵玄、空玄、极玄、玄静、玄笏、玄鹿、玄林、玄冠、玄关、玄根、玄籍、玄符、玄蛤、玄醴、玄古、玄经、故弄玄虚。

造句如下:

你不要故弄玄虚了,大家都知道了!

把简单的东西变成复杂,需要想像力,但故弄玄虚;把复杂的东西变成简单,需要概括力,更需要诚实。

游击队声东击西,故弄玄虚,搞得敌人团团乱转。

小张说话总喜欢故弄玄虚,使人感到高深莫测,时间长了,令人厌烦。

他这个人就爱故弄玄虚,话说到节骨眼儿上就不往下说了。

写文章讲道理要让人一看就明白,那种故弄玄虚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他说话喜欢咬文嚼字,故弄玄虚,还夹几句洋文吓唬人。

我认为当今出版的很多诗歌都是故弄玄虚的无病呻吟。

为什么清朝皇帝、皇子的名字很冷僻?

中国古代皇帝的名字都是经过一改再改,比喻曹奂原来就叫曹璜,太后和大臣们觉得他的名字没有君临天下的气概。古代皇帝的名字有什么讲究呢,首先是要使皇帝本人能洪福齐天,其次还要兼顾到江山社稷的永固和传承,还要能福泽百姓,或者拓展疆土。比喻刘邦原名叫刘季,又叫刘三。就是取四海一统用固之意。后秦衰微,皇取名的姚兴。所以皇帝的名字都是:大、极、吉、永这四个特点。他们的名字大也是大到极点,比喻武则天,又叫武照。所以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为一个名字挖空心思,反复修改,直到找出独一无二的为止,这样一来就可能会有很多是生僻字。
比喻清朝的避讳.
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就是天命、天聪、顺治,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这三朝名字没有避讳。努尔哈赤朝在考进士的时候,“努尔哈赤”分着写都不避讳,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这三个字考试的时候,写都不用避讳。顺治的名字叫“福临”,写的时候也不避讳,但是有一条,《实录》、《玉牒》等官书出现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这个名字的时候,上面盖一个黄签,上面贴一个黄签,把它盖住,就是表示避讳的意思,字并不改。这个原因,就是清朝初期主要是满洲文化,汉化不是很深。

第二个阶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触了汉族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就实行皇帝的名讳,就是牵扯到皇帝名字的时候,要避讳,读音、写字都要避讳。譬如说康熙,康熙的名字叫“玄烨”,就是这个“玄”字在康熙年间,凡是写“玄”字不可以这样写,你要考进士答卷,“玄”字这么写肯定名落孙山,怎么写呢?最后这笔讳缺,避讳不写,这一点不写,“玄”字这还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玄”字,麻烦在哪儿呢?就是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火”字偏旁,“玉”字偏旁,“弓”字,“金”字,“氵”,“丝”字等等,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一律都要避讳,最后这一点,叫讳缺,缺这笔,如果不缺,那么您这进士肯定就考不中,这是“玄”字。玄烨还有个“烨”字怎么办,康熙名字玄烨这个“烨”,左边一个“火”字,右面一个中华的“华”字,繁体字的,写“玄”字的时候最后这笔讳缺,缺了,“烨”字最后这一笔、这一竖不能写。所以在清朝康熙和康熙以后,凡是写“玄”“烨”的时候,必须把“玄”字这点讳,把“烨”字最后这笔讳了,这叫皇帝名讳,这是康熙。那雍正呢?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禛”,就是这个“胤”,赵匡胤这个“胤”,雍正朝“胤”字不可以这么写,康熙朝可以,雍正朝不可以,那怎么写呢?把最后那一笔讳了,最后这一笔不写,他“胤”“禛”两个字,还有“禛”字呢?“胤禛”正式写的时候,“胤”最后这笔讳缺,“禛”最后这点讳缺,不能写。这是在雍正朝,雍正朝之前的刻的书写的字都不要改,因为往前改那就没完了,就是从雍正登上皇位那天开始,“胤”“禛”这两个字就要避讳了。那有人问了为什么雍正叫“胤禛”,他那几个兄弟都不叫“胤”呢?允禟,允祉,允禵,允禩,都是“允”呢?雍正时候做一个规定,这个“胤”字只许雍正用,他几个兄弟凡是这个“胤”字都改了,都改成“允”,这不就避讳了吗,这是雍正朝。乾隆朝,乾隆的名字叫“弘历”,就是这个“弘”,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这样写的。我小时候有一个学校,叫“弘达学院”,发达的“达”,它就没这个点,我当时就不明白,这个字怎么没这个点,那时侯很小,后来大了就明白了,它把这个讳给避了,避讳,“历”字也换一个写法,这是康、雍、乾这三朝皇帝的避讳,就是缺末笔。

第三个阶段就是嘉道,嘉庆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绵宁”,在这个时候,乾隆做了一个规定,他按汉族的排辈,大家知道孔子的后裔不是排辈吗!孟子的后代不也排辈吗,乾隆说爱新觉罗的后代要排辈,他就给排了,从乾隆以后“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是后加的,凡是乾隆儿子辈都得带“永”字,孙子辈都得带“绵”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问题就来了,那乾隆的儿子是“永”字辈,乾隆的继位人就是嘉庆,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永”字是经常写的,经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讳起来这事情就比较复杂,乾隆想了个办法把这个“永”字改了,改成“颙琰”,这个字不常用,避讳起来就简单一点。但是在写的时候,还要避讳末一笔,“琰”字也要换一个写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讳的“永”字就相对来说简化了一点,这是嘉庆。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属于“绵”字辈,“永、绵、奕、载”,“绵”字辈,皇帝又说了“绵”是老百姓衣服里头必须用的字,经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绵”字都避讳的话,就比较复杂,说改一下,皇帝把这个字变通一下,变成一个不常用的字,音相近,“旻寕”这样相近。这样,天下所有的“绵”字都可以不避了,那“旻”字你写的时候也不能这样写,皇帝再要做文章、出书、考试碰到这个“旻”字的时候,这一点不写,这一点敬避,“寕”字呢,也要做一个变通,变成一横一竖,它原来是宝盖头下面一个“心”字,到这个时候,“心”字改成了一横一撇,这样来敬避一下,这是第三个时期,嘉道时期。

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咸丰大家知道叫“奕詝”,“永、绵、奕、载”,“奕詝”,这个时候又简化了,皇帝的名字是两个字,奕詝,第一个字不避讳了,就避讳第二个字,就避讳这个“詝”字,“詝”字怎么避讳呢?就缺末笔,最后这一笔不写了,讳缺,叫避讳,把它缺这一笔,就写成奕詝就可以了,这是比原来又简化了一点。咸丰之后就是同治,同治的名字叫载淳。我们讲了叫“永、绵、奕、载”。载淳,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只避讳第二个字,第二个字,载淳的“淳”跟“亨”字读那个音,换一个写法,载淳的“淳”这么写,这么来表示避讳。再底下就是光绪,“永、绵、奕、载”嘛,光绪是“载”字辈,光绪的载湉,也有叫载湉的,“载”字不避讳,就避讳最后这个字,这个字怎么避讳呢?就是避讳最后一笔。“口”字不封口,这要是考举人,考进士,牵扯到这个字,如果多写了一笔,肯定这进士、举人都考不上,这是光绪。宣统,宣统叫溥仪,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第二个字避讳。“仪”字,第二个字怎么避讳呢,叫讳缺末笔,最后这一撇不写。这是清朝皇帝名字避讳分作这么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这三朝,名字不避讳只是在《玉牒》《实录》等重要场合,上面贴上一个黄签,第二个时期就是康、雍、乾的避讳。第三个时期是嘉、道,改一个字,讳笔。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皇帝名字两个字,第一个字不避,第二个字缺最后一笔。

再加上皇帝的名字都是避讳的,如果是一个好君王,后代对这个字可能无比热爱,但是亡国之君,他的名字即使在一般的文章中也很少人提及,尤其是那些臭名昭著的皇帝,他们的名字几乎后世不用,比喻:桀、纣,还有某些运气不好的君王,后世认为晦气,也不用他们的名字:比喻姚泓、司马邺、曹髦、吕纂。这些字后来也基本成了姓名的生僻字。还有一些好大喜功到极点的也被人们厌恶,比喻武照。
这样一来,中国古代皇帝的名字就多了很多生僻字。具体如下:
汉元帝刘奭:奭念shì,《说文》里其意思为“盛”。燕召公也曾用过此名。
汉成帝刘骜:骜念ào。《吕氏春秋》注解其为千里马的意思。
汉平帝刘衎:衎念“kàn”,快乐的意思。

汉章帝刘炟:炟念dá,“火爆”的意思。
汉和帝刘肇:肇念zhào,“开始、初始、引发”的意思。
汉安帝刘祜:祜念hù,有“福”的意思。
汉质帝刘缵:缵念zuǎn。《说文》里解释:缵,继也。
魏明帝曹睿:睿念ruì,“深明、通”的意思。曹睿是曹操孙子,他的名字被许多书刊弄混成了“睿”。
东晋穆帝司马聃:聃念dān,“耳朵长”的意思。
前凉高祖昭王张寔:寔念shí,同“实”,“放置、此”的意思。
前燕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皝念huàng,仅用于人名。
前燕景昭皇帝慕容儁:儁念jùn,才智超群的意思。
燕幽皇帝慕容暐:暐念wěi,形容光很盛的样子。
西凉昭武王李暠:暠念gǎo,或念hào。念gǎo形容“光明、明亮”,念hào同“皓”。
南朝宋太宗明帝刘彧:彧念yù,意思为“有文才”。
南朝齐武帝萧赜:赜念zé,深奥的意思。
南朝文帝陈蒨:蒨和茜同音。
南朝陈宣帝陈顼:顼念Xū。这个字早有出现——古帝颛顼。
北周武帝宇文邕:邕念yōng,和谐的意思。
北周宣帝宇文赟:赟念yūn,“美好”的意思。
武曌:念zhào,只有武则天一个人用过。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
唐懿宗李漼:漼念cuǐ或cuī,形容水深。
唐僖宗李儇:儇念xuān,形容“聪慧、敏捷”。
后唐庄宗李存勗:勗念xù,意为勤勉。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写错的字,特别是网上——往往写成“勖”。
南唐高皇帝李昪:昪念biàn,光明的意思。
南汉中宗皇帝刘晟:晟念shèng,光明、旺盛的意思。
南汉后主刘鋹:念chǎng,锐利的意思。刘鋹又名刘继兴。
宋孝宗赵眘赵眘:眘念shèn,“谨慎”的意思。
南宋度宗赵禥:禥念qí,赵禥是南宋第6个皇帝。
宋端宗赵昰:昰念xià,是“夏”的古字,“直”的意思。
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昺念bǐng,“明亮、光明”的意思。
西夏末代皇帝李睍:睍念xiàn,睍睍,眼睛不敢睁大的样子。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熜念zǒng,也念cōng。念zǒng时,有火炬的意思。
清雍正帝名胤祯,嘉庆帝名喁琰,也都够怪的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1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