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清朝虽然没有直接灭亡明朝和杀死明朝正统皇帝,但是清朝也是灭亡明朝的主要推手之一,而且南明就是被清朝灭亡的,既然如此,到了清朝晚期,清朝国库空虚无力攘外的时候,为什么不挖掉明十三陵?
主要原因有几个:
一、政治方面:清朝的政治口号
清朝入关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宣布农民军是明朝臣民不共戴天的仇人,清军是为明朝君臣报君父之仇的。
清军摇身一变,从地方割据势力变身为明朝的孝子贤孙,为此笼络了不少汉人士绅官僚和百姓。
所以清朝厚葬崇祯皇帝和皇后,全部官员和北京百姓都要戴孝三天,摄政王多尔衮还请求顺治皇帝追谥崇祯皇帝为怀宗端皇帝,墓号思陵,以表示对明朝的尊重。
对于清朝来说,善待明朝十三陵是一种政治宣传,不能轻易破坏,代表着一种宽宏大度的政治态度。
二、民族方面:西方民族思想的进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以后世的眼光看,满族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但是在清朝,满洲女真和汉人、苗人不是一个阶级的人,满洲女真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汉人是充斥在底层的平民或贱民。
清朝在前期依靠屠杀,中期依靠文字狱来统治汉人。
本来到了清朝晚期,几百年的时间,基本将汉人的血性和抵抗磨得差不多了,哪知又来了一个大英帝国,来了一个鸦片战争,外患有了,内忧也就不远了,仅仅10年,又发生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动摇了半个江山,后来就算平定了,清朝已经元气大伤,苟延残喘。
这造成什么巨大影响呢?
大英帝国的军队不远万里来到清朝,不是为了和清朝进行友好交流的,而是来进行战争的,于是就有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最大的影响不仅仅只有不平等条约,还有开放的港口,更有从西方世界流入中国的各种思想,其中就包括民族思想。
中国自古就有民族意识,但是这只是基于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辩,而且清朝全力镇压汉人的民族意识,到了清朝晚期,很多人都没有所谓的民族意识,因为有血性和民族意识的汉人要不被清朝所吸纳,要不死在清朝的屠刀下,但是随着西方民族思想传入中国,民族意识再次萌发。
特别是以汉人为主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之后,清朝满洲统治者认为汉人会动摇自己王朝的根基,有意识地疏远汉人官僚,造成了清朝满蒙官员和百姓与汉人官僚和百姓开始有意识的对立。
晚清时期,满蒙贵人和汉人官僚处在一个极其微妙的均衡局势下。
也正因为这样,清朝统治者不敢动明朝十三陵的心思,因为这极有可能就是满汉内乱的开始,自家王朝崩塌的开始。
三、经济方面:清朝财政制度
在清朝康熙朝,国家的财政制度已经开始有了向穷抠的明朝看齐,但是雍正帝大力改革,实施“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化纳粮纳税”,使得清朝财政制度为之巨变,也使得清朝国库逐渐充盈起来,这才有了乾隆时期,乾隆帝发动西北和西南边疆的征战的底气和实力,这时候的清朝国库还算充足。
到了晚清时期,虽然古典小农自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清朝那些原有的国库收入逐渐减少,但是在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的过程中,虽然西方列强得到了大部分财富,但就是剩下的一小部分也远比封建王朝时期古典小农自然经济强得多,为此中国依然积累了很大一部分财富。
比如航运产业:下面有张图表,是关于中外商船出入通商口岸吨位的大致统计
这张图表充分展示了清朝经济的巨大变化,西方各国包括日本在中国的经济势力不断扩张,中国的航运每年约有80%被西方人和日本人控制在手中,包括帆船在内的中国商船自营的业务不过20%上下。列强各国攫取了在中国内地经营航运的权益,从而得以遏制中国的商业贸易与水上交通。航运产业的侵占也为各国掠取中国各地的资源、扩大在华市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就算如此,中国的航运产业总量也在1896年至1910年的15年内增长了近3倍,更不要说和1840年以前的清朝航运产业相比了。
其它的包括矿产开采、冶炼(比如开平矿务局、湖北铁政局),航运和铁路交通(比如轮船招商局),邮政(比如海关邮政局)、电信(比如津沪线、京津线、苏浙闽粤线)、电灯(比如上海电气公司),纺织业(比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这还不包括那些处在主导地位的西方列强创办的各种企业,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能力,使得清朝有着充足的财富去填不平等条约的无底黑洞般的大窟窿和统治者无止限的骄奢淫逸和贪污腐败。
总结
由于政治方面、民族方面和经济方面的权衡考量,清朝统治者从未考虑过挖明朝十三陵,因为在晚清近代社会中,一丁点陵墓的金银珠宝对于清朝经济总体量来说,太渺小了,而为此承担的政治风险和民族矛盾却太大了,完全得不偿失。
为此,只要清朝统治者还有一点脑子,权衡一下利弊,那么挖明朝十三陵的欲望就会大大降低。
恰好晚清王朝的统治者慈禧太后是一个很精通政治的女人,虽然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1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列备五都丨一件玉衣里的汉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