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南明与清朝交好为哪般 清朝“为君父报仇”口号和借虏平寇的原因

清风历史 2023-09-20 19:12:25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朝灭亡。

就在同一年,吴三桂投降清朝,清军正式入关。

而明朝残余势力也逃往明朝另一个都城——南京,拥护小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在未建立之前,就面对着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外部局面。勉勉强强建立之后,也由于自身的实力非常有限,加之明末党争的延续,内斗内耗非常严重,弘光政权要想在这个情况复杂、凶险异常的乱世中生存下去,必须要有一套比较高明的策略,特别是针对清军和农民军。

于是借虏平寇的策略应运而生。

而弘光政权的“借虏平寇”策略被无数的专家学者和历史学家们所诟病,实际这个策略也的确是愚蠢透顶。

南明弘光政权的所谓“借虏平寇”策略,指的是与关外的清朝结交议和,借用清军的力量,用来平定明朝人眼里所谓的“贼寇”李自成,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清朝是战还是和。

弘光政权内部重臣,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无论是夸夸而谈的“清流”还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都一致赞同这个策略,史可法、刘宗周、马士英等人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共同对某个策略投赞成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应该说,这一误国误民的策略的出现,是诸多因素叠加起来的无奈结果。

一、南明弘光政权君臣对北方的具体情况并不是很了解。

虽然南明弘光政权有一部分官员是从北京城逃过来的,但是其中绝大部分逃跑过来的官员级别都不高,而且都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前就跑路了的。

这导致弘光政权君臣对北方特别是北京城发生了什么完全就是一抹黑。

吴三桂勾结多尔衮,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

因为崇祯帝在生前的确下过诏令让吴三桂带领关宁铁骑勤王。

于是在当时,全国都在盛传大明将军吴三桂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重新夺回了北京城,甚至很多地方都认为吴三桂已经奉崇祯帝太子回北京城继位的小道消息。

弘光政权的重臣高官们,也只是认为吴三桂联合清军击败了杀害君父崇祯帝的“流贼”李自成,并不清楚吴三桂其实已经投降清朝。

他们普遍还认为吴三桂是忠于朝廷的,认为他与清朝是属于联盟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想当然地认为吴三桂是心向明朝的,南明可以通过吴三桂的关系,与清朝交好,让关外的这群蛮夷为我所用。

二、吴三桂与清军击败李自成,对弘光王朝来并不是一件“坏事”。

李自成自从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击败明朝最后的柱国孙传庭之后,威望大增,后来一路攻城略地,实力也越来越强,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攻破北京城,他都是明朝君臣上下的真正头号敌人。

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实力强大,又攻占了北京城,弘光政权君臣上下都认为李自成下一步就是平定北方,等到北方被平定,那时候南明就是李自成刀俎下的鱼肉了。

尤其是李自成在荆襄地区部署了七万大军,统帅是农民军大将白旺,左良玉几十万军队都拿农民军没办法,只能一路流窜到弘光政权的地盘上,求弘光政权收留,这更让南京的弘光政权官员们深深地感受到来自长江中上游的莫大威胁。

现在“贼寇”李自成大败,李自成自然自顾不暇南方地区,着实让弘光政权君臣松了一口气。

三、弘光政权君臣上下没有料到明朝的心腹大患“大顺国"会败亡得如此之快。

当时的很多弘光政权官员包括很多有战略眼光的官员都认为,“大顺国”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大清国”是明朝几十年都没有平定的边患,双方都实力强劲,双方为了争夺北方,估计没个十几年、几十年,分不出胜负,它们在北方地区长期陷入对峙胶着的战争状态,就算不是两败俱伤,最终结果也是输的一方一无所有,赢得一方也是元气大伤。

所以弘光政权君臣非常乐于坐山观虎斗,希望能有时间整顿朝堂,并坐收渔人之利。

但是谁都没料到,李自成居然频频出现战略失误,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败亡,而清朝居然在小皇帝继位,大权旁落到摄政王多尔衮的情况下,战斗力如此强悍。

四、很多明朝的官员恐惧清军,但是他们认为清朝就和历史上的金朝一样。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在与后金国的作战中一直都是败多胜少。特别是崇祯年间袁崇焕被杀之后,后金八旗军多次绕过山海关,抢掠河北、山东地区,给明朝官员们以极大的心理震撼。

但同时努尔哈赤的“女真”身份,和他为自己的国家取的“后金”称号,也让明朝官员们觉得,满洲女真其实和历史上的金国一样,并非想要入主中原、定鼎天下,只是贪图财富而已,后金八旗军在北地烧杀劫掠够了之后就会自动撤走。

加上几十年了,后金八旗军连山海关都突破不了,更进一步加强了明朝官员这一观点。

何况满洲女真就算全民皆兵,满打满算也就几万军队,攻打北地就已经非常吃力了,攻打南方只会变成历史上的金军,消化不良,而李自成的农民军不一样,这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攻打南方,所以弘光政权君臣联合清军,对付农民军的策略就可以理解了。

只不过弘光政权的官员们并不清楚,皇太极改国号“后金”为“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要知道明是火,清是水,古代五行相克,水克火,这足以证明清朝的野心。

五、弘光政权内部党争极其激烈、矛盾重重。

南明弘光政权没有继承任何明朝的优点,倒是明末的缺点继承了一大堆,特别是致命缺点——党争。

文官集团中的东林党与阉党残余势力继续进行党同伐异、内斗不断,就连武将们都开始大受影响,开始拥兵自重、不从指挥、与文官结党,甚至几大藩镇兵戎相见。

高杰袭击黄得功,高杰死后,黄得功袭击高杰残部;李泽清先与东林党交好,后来成为“拥福系”,与东林党反目成仇;左良玉与东林党交好,为了利益,直接发动“清君侧”,打着清除马士英的口号对弘光政权朝廷用兵;马士英为了防御左良玉,决定专以对付上游的左良玉为最紧急的大事,而置清军的进攻于不顾。

因此“借虏平寇”可以说是弘光政权唯一的可行的策略。

孙可望本是张献忠部下,为何先投南明又投清朝?

1646年初,张献忠的军队和清军在汉中地区正面相对,明朝里面有许多叛徒,所以清军在叛徒的相助下,只用了四个月就占领了汉中。九月的时候,张献忠觉得,不能和明王朝打仗了,他们两个应该联合在一起去对付清朝。但不巧,才过去两个月,张献忠的军队就遭到清军的袭击,在混战中,张献忠死亡。

孙可望当上了这个团队的统治者,进入云贵地区,继续与清朝抗争。1649年孙可望占据西南,将这里作为大本营,清军对此无可奈何。孙可望虽然是统治者,但其实,后面有一帮人在盯他,南明王朝民间影响力很大,大西军的实力非常强悍,他们要是联手起来,配合好,说不定能把清军击退,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却发生了矛盾。

孙可望还是生气,集结大军不想对付清军。这时,孙可望的部下却投到了对方的军营,孙可望失败。孙可望生气自己的10万大军全部投入同盟的手中。于是,他投降了清朝,想借助清朝的力量杀掉自己的仇人,来报仇雪恨。但其实孙可望的真正对手是清朝呀,他的养父就是死在清朝手上里的呀。

看得出来,孙可望心胸非常狭窄,为了个人的权利,个人的私仇,都可以抛弃国家的仇恨和家里的仇恨。清朝把孙可望的价值利用完了之后,把孙可望给贬低了,所以说,有的时候还是理性一点儿做事了。

与满清议和的南明三人使团中竟有一个奸细吗?

陈洪范,字东溟,老家在今天的辽东。由于自万历晚期开始,明朝辽东形势由于后金努尔哈赤的崛起逐渐恶化,许多不愿意成为女真人奴役对象的辽东人纷纷内迁,陈洪范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随大流入了关。

史书中关于明朝灭亡之前陈洪范的事迹记载的不多,只知道他曾经投身到当时拥兵自重的大军阀熊文灿的帐下听令。由于陈洪范善于奉承,脑瓜子灵光,又爱见风使舵,各种关系被他处理的很顺,所以在熊文灿手底下混得不错,屡屡擢升。

(以下为一组《大明劫》图片)

崇祯九年(1636年),陈洪范奉命与总兵左良玉兵分两路,在郧西一带将张献忠击败。张献忠被逼无奈,向陈洪范乞降,请率所部杀贼自赎。陈洪范见张献忠相貌奇伟,认定其必不会久为人下之人,他自己也深知大明王朝早已经腐烂透顶,犹如一座摇摇欲塌的大厦,说不定哪一日就坍塌了。为给自己留条后路,他接受了张献忠的投降。

不久,张献忠叛变了明朝,又继续带军杀向明政府军。陈洪范早有心理准备,也不怨恨他,只是向上司积极活动,减轻对自己的处罚。

南明弘光朝廷建立后,陈洪范积极参与,最初与史可法等人走得很近,后来见马士英一派得宠,又投向马士英的怀抱。只是,马士英并不重用他,只给了个都督同知总兵官的官衔,挂起来了。这时,史可法等人也看清了陈洪范的嘴脸,对之很厌恶。

见双方都不待见自己,陈洪范开始谋划另寻出路。

崇祯十七年(1645)五月底,弘光朝廷决定“联虏平寇”,就是联合满清王朝,共同对付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准备派出使者与清朝交好。

陈洪范见此,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自告奋勇奏请充当使者赴清朝议和。

同年七月,由南京兵部右侍郎左懋第、太仆寺少卿马绍愉、太子太傅陈洪范组成的三人北使团上路了。他们携带着“大明皇帝致书北国可汗”的御书和赐给吴三桂的物资上路,希望此行能有利于弘光朝廷。

可是,左懋第愈发感觉前途不妙了,因为清军一直在向淮北一带进军,沿途所见所闻颇为惊心,且深知南明朝廷中大臣之间不和。他于北上途中上书朝廷,劝谏弘光帝不要对满清存在幻想,一定要整饬军备迎敌,做好万一议和失败的准备。并说议和事儿大,但是收复失土事儿更大,请求朝廷派兵收复山东、河南,然后进军京畿。

可是,史可法、马士英等人根本听不进去他的正确意见,一心“联虏平寇”,甚至为此愿意割让淮北之地,以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

陈洪范的儿女亲家、已经投降清朝的原明朝参将唐舜时主动与陈洪范联系,争取他投降清朝,正中其下怀。陈洪范的女婿唐起龙主动去迎接他,向他说明清朝争取他之意。在南明备受冷落的陈洪范大喜,答应为清朝效力。

这样一来,陈洪范就成了三人北使团中的奸细。如此,此行议和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南明带来的物资被清朝收下了,被南明寄予厚望的吴三桂因为死心塌地效忠清王朝,也拒不见使者。

最后,三人被清朝赶走了。

三人使团到天津时,陈洪范向清朝出主意,让自己独自回去招降明朝的文武官吏,把左懋第、马绍愉扣留,便于自己回去行事。清朝这边答应了。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为什么南明还会封他为蓟国公呢?

人们常常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便是清打败明,占据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地位。实际上,直接推翻明朝的并不是清朝,而是李自成的农民军。

清朝恰恰借用了?为明复仇?这一借口入主中原的。而了解这一情况,便能够理解为什么南明小朝廷会封赏吴三桂了。

在清军得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逝世之后,眼看胜利的果实被他人夺取,清朝当时的领军人物多尔衮坐不住了(当时皇太极已经去世了)。

他叫来了当时在汤泉养病的谋士范文程,范文程向多尔衮提议,此时正是入主中原的好时机,而且可以借为明复仇的口号,光明正大的打入关内,于是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出发进关。

而与此同时,吴三桂因投靠李自成不成,退居山海关。一心想要复仇的吴三桂便想到了借清军之势,铲灭农民军。双方在谈判过程中谈到了以黄河为界,清军占据北部诸省,吴三桂把持黄河以南,分庭抗礼。契约是这样写的,但实际上清军并未遵守,而是入关之后,挥师南下,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话说回来,清军打着替明复仇的称号,在当时蒙蔽了广大的明朝子民。

特别是南明小朝廷也是这样想的。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清军进关的目的,天真的以为清军就是替天行道的义师。

而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实则就是义举。得知清军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南明朝廷当时一派欢呼雀跃。

当时弘光政权还打算与清军议和,与清军平分江山,而对于?大功臣?吴三桂更是赏赉有加。为表彰吴三桂父子效忠明朝的行为。

由弘光政权所任命的三人代表团,起草了七个文件,北使议和,场面十分隆重。而且弘光朝廷单方面已经起草了割地赔款等议和项目,有声有色。同时封吴三桂父亲吴襄为辽国公,三桂母亲为辽国夫人,吴三桂为蓟国公。

实际上,吴三桂当时已经降清,估计他自己都没料到自己不仅被清朝封赏,还被南明封赏。这也算得上当时的一个奇谈了罢。

弘光政权之所以封赏吴三桂实则是对形势的判断失误,这其实只是其单方面的行为。对于清朝的野心并没有看透罢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1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