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唐朝为了向回纥借兵准其搜刮金银酿成洛阳两次遭劫

爱殇历史 2023-09-20 18:47:55

天宝十四载(755年)对于大唐王朝来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时代,从这一年开始盛唐气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倾颓之相。这一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兵锋直指长安。当年多次发动政变,将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都踩在脚下的天子李隆基也没有了当初的豪气,带着杨贵妃等人就往四川跑。庐山偏偏又碰上了“马嵬之变”,陈玄礼等人发动兵变,诛杀了杨贵妃和杨国忠。太子李亨带人出走灵武并在此称帝,唐玄宗只得宣布退位,当上了太上皇。

不管谁当皇帝,都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收拾“安史之乱”这个烂摊子。这时候的唐朝疲软无力,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消灭叛乱,就想到了向回纥借兵。

但是唐朝眼见日薄西山,回

自然不再愿意帮助大唐出兵。于是,唐肃宗李亨想出了饮鸩止渴的方法,“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同他先祖李渊对突厥的“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同出一辙!

后来由于害怕洗劫长安会引起东都洛阳人民恐慌而为安庆绪死守,而改为洛阳。

李亨

回鹘这才答应出兵帮忙,

?

至德二年(757年)十月,东都洛阳收复,肃宗践行与回纥的约定,回纥纵兵大掠洛阳,带来了比叛军更大的破坏。

再后来李亨密谋杀掉降将史思明,阴谋败露,史思明再度叛变,李亨儿子李豫效法父亲的做法以相同条件向回纥乞援。这次等待洛阳百姓的是一片熊熊的火光。

宝应

元年(762年)回鹘与唐军一起攻入洛阳。回鹘

在洛阳强抢民女,放火杀人,于是很多无辜洛阳百姓躲进白马寺避难,信佛之人心存幻想,认为佛陀能够庇护自己。没有想到回鹘官兵丝毫不顾忌宗教信仰,直接纵火烧掉了白马寺。因为寺庙建筑多以木材为主,火烧得非常大。人死伤无数,更是有古籍记载“死伤者万计,累旬火焰烧烧不止”。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大寺一下子葬身火海,变成了荒凉野地。

唐朝明将郭子仪活了多少岁?他的主要业绩有哪些?

84岁,最NB得是单枪匹马吓跑吐蕃,那时候回纥和吐蕃叛乱,郭子仪一个人跑到回纥阵营,吐蕃知道后,连夜跑了。
郭子仪晚年,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一次夫妻吵架,他儿子说,要没我父亲,早就没了你们大唐,公主跑到皇帝那里告状,这可是抄家的罪,但皇帝却说:“的确,没有郭家,就没有我大唐”
郭子仪可以说是功高震主的元帅、将军里面仅有的几个善始善终,富贵子孙的大将军
独任朔方无限功—大唐名将之郭子仪
提起郭子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打金枝》这出戏,联想到他对大唐帝国的忠诚和大度,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个既深情又痴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从未真正背叛过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沬,不离不弃,两人是一对真正的恩爱夫妻。郭子仪一生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个女儿都是王氏的嫡女,仅从生育的频率和数目就可推断两人的感情深度,从王氏的墓碑记载可知,郭暧是郭子仪和王氏的嫡子,后来成为升平公主的驸马,郭映是郭子仪最小的儿子,也是与王氏所生的幼子。王氏去世之时,郭子仪悲痛欲绝,不能自抑,停柩几近半年,不忍将爱妻下葬,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送爱妻入土为安,请名士杨绾撰写碑文,为王氏的一生写下深情的回忆。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门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复有何憾,她嫁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身长六尺有余,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时期就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左卫长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亲郭敬之历任五个州的刺史),唐代崇尚军功,重视武举制度,郭子仪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太原王氏的亲睐,15岁的王家小姐成为了郭子仪的妻子,虽然当时的郭子仪还只是一个潜力股,但是他拥有非常出众的资质,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没有放过这样的好小伙子。“安史之乱”爆发了,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无数的离乱和痛苦,带给郭子仪的则是鹏程万里、扬名青史的机遇。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谋已久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十五万叛军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占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惊恐之中。郭子仪临危受命,成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与训练有素的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较量,陆续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复常山郡的九个县城,严重威胁了安史叛军的归路,因为河北各郡是洛阳和安禄山老巢范阳的必经之地,安禄山不敢怠慢,让史思明带上几万人马攻打郭子仪和李光弼。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队如影随行,郭子仪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骑兵,引得敌军追了三天三夜,正当敌军精疲力竭之际,唐军趁势进攻,史思明大败,赶紧向安禄山乞求援军,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万人。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部队共有十万人,但郭子仪并不急于交战,“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让五万叛军疲于奔命却欲战不能,士气十分低落。郭子仪眼看时机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万对五万,斩首四万级,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脚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个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王师,叛军退路已被截断,人心浮动,唐将哥舒翰又坚守潼关天险,闭门不出,叛军进退维谷,形势对朝廷非常有利。在这个关键时刻,年纪老迈的唐玄宗却一意孤行,走出了一个遗恨千古的昏招。本来郭子仪主张坚守潼关,避敌锋芒,然后北图范阳,唐玄宗却严辞逼迫哥舒翰出潼关迎敌,潼关守军一战全军覆没,叛军直指长安,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长安、洛阳都落入安禄山的手中,大唐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郭子仪率领五万朔方军为其保驾护航,“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亲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不听安庆绪的调遣,安史集团分裂了。朝廷决定展开反击,皇子李俶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收复两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仪的身上。安史叛军中的骑兵原是唐军部队中的精锐,一向勇不可挡,清渠之战中叛军9000骑兵列成长蛇之阵,两翼包抄,唐军溃败,只得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县)。郭子仪看到了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力主向回纥借兵,唐肃宗把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 4000回纥骑兵赶至凤翔助战,唐军集结了十五万人马,由郭子仪全权指挥,郭子仪向唐肃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获胜,臣将以死谢罪”。
唐军进兵长安城西,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郭子仪自领中军,与安守忠、李归仁的十万叛军对阵。大战开始了,唐军初战不利,抵挡不出叛军的攻势,前军统帅李嗣业眼见情势危急,脱掉盔甲,袒露上身,挥刀斫杀,他大声呼喊,“今天不拼命死杀敌,我们就要全军覆没”,前军士兵手执大刀,所向披靡,唐军逐渐占据了格斗的上风。叛军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埋伏于阵东的叛军骑兵乘机杀出,偷袭唐军后方,唐军大将仆固怀恩率领4000回纥骑兵迎头痛击,叛军骑兵伤亡殆尽,李嗣业与回纥骑兵冲锋在前,又迂回敌后,中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奋勇杀敌,双方从中午一直战到晚上,唐军斩首六万余人,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大捷。安守忠、李归仁放弃长安,向东撤离。安庆绪再度集结叛军15万人,在新店(今河南陕县西)与唐军鏖战。
叛军依山列阵,占据有利地形,唐军正面进攻不顺,回纥骑兵迂回到敌后,将叛军伏兵尽数歼灭,然后从侧翼猛攻,郭子仪率领唐军正面夹击,叛军大败,一路东逃。安庆绪惊恐之下,只带了一千多步骑兵逃到邺城(今河南安阳),东都洛阳收复了,唐肃宗向郭子仪真情致谢,“国家再造,都是你的功劳啊”。两京光复,郭子仪因功封司徒和代国公,从此名扬四海。接下来,就是整顿队伍,讨伐河北的叛军。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路节度使奉诏讨伐安庆绪,其中郭子仪和李光弼功勋最著,唐肃宗没有指定元帅,仅由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负责协调军中大员。
郭子仪带兵从杏园(今河南汲县东南)渡河,包围卫州(今河南汲县)。安庆绪兵分三路,发兵七万增援。郭子仪在土垒后面布置了三千弓弩手,个个箭术精湛,郭子仪告诉他们,“我假装败退,敌军必然追赶至此,到时你们万箭齐发,射杀敌军”。交战之时,唐军后退,叛军果然追至土垒边上,伏兵箭如雨下,叛军心胆俱裂,唐军斩首四万级,获铠胄数十万,声威大振,安庆绪退回邺城(今河南安阳),坚守不出。
邺城被唐军重重包围,郭子仪引漳水灌城,邺城水漫金山,城内粮食吃完了,就吃野菜树皮,连一只老鼠都能卖到4000的天价。从冬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邺城还没有攻破。三月,史思明亲率五万精兵挑战唐军,激战中,忽然间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咫尺之间看不清东南西北。双方都阵营大乱,唐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奔逃,辎械丢得漫山遍野,郭子仪带领朔方军退守河阳,拆毁了大桥。此战唐军缺乏统一指挥,损失惨重,各路王师只得撤回本镇。邺城失利,使宦官鱼朝恩找到了借口,把责任推在郭子仪身上。唐肃宗召郭子仪回朝,让李光弼代替他指挥朔方军。将士们哭着挽留郭子仪,郭子仪不敢违背皇命,怅然离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邙山战败,河阳失守。公元762年,太原、绎州(今山西新绎)两地驻军擅杀主帅,朝廷深以为忧。郭子仪被唐肃宗重新启用,晋封汾阳郡王,当时郭子仪已经年满六十六岁。
叛军方面,史思明杀安庆绪,拥兵几十万与朝廷周旋。唐肃宗又病重,卧塌之上,皇帝告诉郭子仪,“河东的事就全交给你了”。到了绛州,郭子仪按军法杀掉了王元振等数十人,军乱很快平息,郭子仪带兵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朝中形势变化,他又被罢免了军权。新继位的唐代宗李豫受宦官程元振的鼓惑,猜疑郭子仪,郭子仪为了表明心迹,把唐肃宗褒扬他的上千道诏书交给了唐代宗,唐代宗深受感动,向臣子表达了自己的惭愧之意。
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刚刚平定,长安兵力空虚,吐蕃起兵二十万,攻入长安,唐代宗逃到了陕州,作为关内副元帅的郭子仪收集了四千多亡散士兵,白天击鼓张旗,晚上遍地火把,让百姓告诉吐蕃人,“郭元帅的大军从商州(从今陕西商县)打来了”,吐蕃人信以为真,迅速撤出了长安,唐代宗被迎回了皇宫。他拉住郭子仪的手,感激万分,“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仆固怀恩不满朝廷封赏,纵兵劫掠,带领朔方军对抗朝廷。朔方兵以前都是郭子仪的部下,对郭子仪十分爱戴,当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到来时,朔方兵纷纷离开仆固怀恩,重归郭子仪帐下,仆固怀恩只得带上三百亲信逃到灵武(今宁夏灵武)避难。由于心有不甘,他招引回纥、吐蕃十万人马,进犯大唐,唐代宗派郭子仪率兵抵御,回纥、吐蕃心中无底,不战而退。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又招引回纥、吐蕃、党项三十万人马气势汹汹而来。郭子仪率领一万唐军刚到泾阳,就被回纥、吐蕃十多万人马团团围住,形势万分紧急。天佑大唐,在此关键时刻,仆固怀恩暴病而死,敌军阵营产生分化,郭子仪知道机不可失,决定单骑去见回纥主将药葛罗。
郭子仪出发之际,他的三儿子郭晞紧紧拽住父亲的马缰,“回纥人如狼似虎,父亲大人是堂堂元帅,怎么能自己送上门去当俘虏?”,郭子仪对告诉儿子,“现在敌强我弱,如果硬拼,我们父子都要战死,江山社稷就危险了。如果能与回纥谈判,说服他们倒戈,那就是黎民百姓的福气,扭转战局,在此一举”,他推开了儿子,向回纥军营策马而去。药葛罗听说郭子仪来了,将信将疑,他生怕有诈,命人弯弓搭箭,严阵以待。郭子仪摘下头盔,脱掉铠甲,放下兵器,缓缓而行。当他来到药葛罗面前时,回纥酋长们一起拜倒,表达了诚心诚意的欢迎。
郭子仪责备药葛罗,“昔日回纥军队远涉万里,帮助我们收复两京,大唐朝廷对你们很不错。今天你们背弃旧约,襄助叛臣,是何等愚蠢的举动。仆固怀恩背叛朝廷,遗弃母亲,这样的人对回纥有何益处?” 药葛罗十分惭愧,当即向郭子仪表明立场,“我们是被仆固怀恩骗了,他说天可汗已经驾崩,郭令公已经去世,中原无主,我们才兴兵来此,现在我们知道天可汗还好好地在长安城里,郭令公又统兵在此,仆固怀恩被上天所杀,我们怎能够再与大唐雄师做对呢?”,郭子仪见药葛罗如此态度,乘机鼓动他,“吐蕃与大唐本是甥舅之国,他们背信弃义,屡次犯境,抢走了无数牛羊马匹和金银珠宝,如果你们与唐军合兵,反戈一击,既可得到吐蕃抢走的财物,又可与唐朝继续友好下去,这是天赐良机,不能错过呀”。药葛罗马上表示同意,“我们被仆固怀恩骗到这里,已经愧对令公,我们愿意杀敌立功,将功折罪”。双方订好了合击吐蕃的计划,吐蕃军队大难临头了,在灵台西原赤山岭(今甘肃灵台县西),大唐和回纥联军雷霆出击,斩首五万级,俘虏万余人,夺回了被吐蕃抢走的工匠、妇女四千多人,缴获牛羊驼马数以万计。各路攻唐大军闻风丧胆,逃之夭夭。郭子仪单骑退兵,从此名震千古,传为佳话。
唐代宗大历年间,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守河中(今山西永济西)、邠州,数次击退吐蕃入寇,守卫着大唐帝国的平安。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李适继位,召郭子仪还朝,进封太尉、中书令,赐号尚父,免去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让年迈的老将军回家享福。建元二年(公元781年),八十五岁的郭子仪去世了,陪葬建陵(唐肃宗李亨墓,今陕西礼泉县),唐德宗亲往安福门哭送,赐谥号 “忠武”,按照礼仪制度,郭子仪的墓葬应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将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显郭子仪的盖世功勋。
纵观郭子仪的一生,身系天下安危近三十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旁人得其一尚且不易,郭子仪却是样样俱全,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异数。做上司,他为人宽简,善于培养发掘人才,他的部下,有数十人因功位至将相。
做臣子,他忠贯日月,此心无二。做父亲,他和王氏夫人严格教导子女,儿子女儿人品端方,才华出众,没有一人走上斜路。他的三儿子郭晞曾驻守邠州,协助邠州节度使白孝德防守吐蕃和回纥,郭晞手下有十几个士兵酗酒闹事,还拔刀刺伤了酒店主人,段秀实不徇情面,将这十多个士兵就地正法,在郭晞的军营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军士们准备宰了这个胆大妄为的老头。段秀实当面教训郭晞,“郭令公功劳盖世,人人敬仰,你作为他的儿子,却纵容士兵横行不法,胡作非为,这样下去,郭家的功名还保得住吗”,郭晞十分惭愧,向段秀实诚恳致谢,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他不准军士为难段秀实,段秀实在郭晞的军营里过夜,郭晞亲自为他站岗放哨,以防歹人加害。第二天,还和段秀实一起前往白孝德处赔礼道歉,郭晞为将如此,实在应归功于郭子仪夫妇教子有方、忠厚传家。郭子仪的女儿也是才女,有一次,两位著名画家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画完之后,众人认为两幅画像不分高下,郭子仪的女儿语出惊人,得到众人一致的认可,她说韩姓画家“空得赵郎状貌”,周姓画家“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性情笑言之状”,如果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又如何能说出如此精辟的点评。郭晞和驸马郭暧都是王夫人的嫡子,在奉天之难中与唐德宗同生共死,浴血奋战,传承了郭子仪的忠烈家风。皇帝仰仗郭家,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表侄李纯,也就是后来的唐宪宗,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儿子郭鏦娶了自己的表侄女汉阳公主,郭鏦身长七尺(2.1米),相貌堂堂,如果不是人品出众,皇家又怎会如此热衷于“亲上加亲”。郭子仪福泽绵长,到了宋朝仁宗年间,皇帝还寻访到他的平民后裔,封以官职,以示忠义之士会荫庇后人。
做同僚,郭子仪洞悉世情,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一次,郭子仪的一名手下将领到外地任职,去汾阳郡王府辞行。在王府里,他看见堂堂的汾阳郡王正为夫人和女儿做奴仆,端着洗脸水,拿着手巾。郭子仪的儿子觉得脸上无光,一齐劝说父亲,希望父亲能够自重,不要让外人笑话,郭子仪给儿子们讲明道理,“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来灭族之祸,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儿子们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郭子仪晚年在家养老时,王侯将相前来拜访,郭子仪的姬妾从来不用回避。唐德宗的宠臣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大臣。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险恶,如果姬妾见到他,肯定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应验了郭子仪的说法,一场大祸被郭子仪消弥得不着痕迹。
做敌人,除了单骑退敌的英雄虎胆,藩镇悍将也对郭子仪鞠躬如仪,一向桀骜不驯的藩镇田承嗣就说过,“我的膝盖很久没有跪人了,今特为郭令公一跪”。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福寿双全,名满天下,做臣子、做上司、做统帅、做同僚、做丈夫、做父亲、做敌人都几近完美,实在称得上是人臣的典范、军人的楷模,他娶得是五姓家的好女子,得妻若此,复有何求?人生至此,复有何憾?

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转型!安史之乱对历史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转型!安史之乱对历史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战乱导致的一系列后遗症,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气质。为何表面上小小的一场战乱却有如此大的余震,随烂柯人君一起了解一下吧!

(《妖猫传》 剧照)

一、安史之乱与盛世落幕

唐玄宗时期,大唐建国一百多年的积蓄喷涌而出,描绘出一幅壮观的盛世画卷。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自天子到庶人,无不因“我唐”的气派而自豪。在这繁华盛世中,一切都可以得到包容。皇帝是统摄天下的“天可汗”,各族人民一律平等,都是大唐的子民。大唐文化因吸纳进各种外来文化而变得多姿多彩,具有世界性。

(《妖猫传》 剧照)

面对如此盛世,年老的玄宗渐渐失去了年轻时的政治锐气与奋发精神。大唐百年发展隐藏的隐患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是不断茁壮成长,发展到足以吞噬唐帝国的程度。玄宗晚年的任人唯亲无疑是一支催化剂,大大加速了矛盾爆发的进程。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在短时间内由巅峰跌落到谷底。

安史之乱平定后,仍有一系列的后遗症困扰着大唐,让大唐君臣都无法安心度日。回想起噩梦一般的灾难,面对无法收拾的烂摊子,许多士人都在反思是什么导致了安史之乱,以及积极的寻找对策,做出了许多改变。而这许多改变,无疑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势。

二、“天可汗”到“华夷分野”

安史之乱后,唐人出于自觉为此次大乱找原因。由于叛军的首领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且其军中将领和士兵多契丹、突厥、奚人,所以矛头直接指向胡人。在战乱中,唐王朝为迅速平定战乱,曾多次向回纥借兵,回纥也慷慨的向大唐施以援手。但回纥每次在取得胜利后,都要对当地进行抢夺淫掠作为回报。在回纥帮助唐军收复长安与洛阳以后,这两地居民都遭受了数日野蛮的如强盗一般的掠夺。此外,安史叛军是唐代的东北边防军,东北作乱,唐帝国急忙调用西部边防军平叛,造成了西部边防力量的空虚。西部的吐蕃、南诏趁机入寇,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兵灾。

(《长安十二时辰》胡人剧照)

安史之乱带来的许多连锁反应,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连年不断的战争,而这背后都有胡人的影子。这些战争无疑加剧了唐朝士人对于胡人的仇恨。唐代建国初,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民族大融合。隋唐王朝由于政治统一和国力强盛也大大加强了统御周边各族的能力,汉族与各民族整体上维持着一个和谐的局面。且李唐皇室含有鲜卑族的血脉,唐王朝开创了华夷一统的恢宏局面。“天可汗”唐太宗读史时,提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然后自豪的说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这种华夷一体的局面在安史之乱后被打破,士人心中夷夏之防的概念又树立起来,对少数民族的成见日益加深。大诗人白居易《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一诗中有云:“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诗中的“法曲”是一种胡乐,他认为是这种胡曲坏了中华的正乐,正是因为唐朝人沉醉于胡风,导致了胡人的入侵。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可当初花萼楼在演奏受胡风影响的霓裳羽衣曲时,君臣绝对无人会想到胡人会背叛和伤害大唐。

(《妖猫传》 白居易)

三、“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安史之乱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无疑是藩镇割据与武人专权。唐王朝为了迅速平定叛乱,无奈地进一步赋予平叛节度使权力,使这些节度使手中掌握着完全听命于将领的武装。此外,唐庭大量的诱降安史叛军,这些叛军归降后仍保持原来的编制。藩镇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为叛军的老窝河北,典型为河朔三镇。魏博、卢龙、成德三镇自乱后,名义上听命于大唐皇帝,实际上成为独立的诸侯。三镇的节度使完全世袭或由军人推选,只需在新的继承人产生后向唐庭汇报;三镇的赋税收入完全截留本地,由本地将领支配;三镇实际成为一个全民皆兵的军事化社会,三镇都保持着强大的常备军,对抗唐的削弱或互相征伐。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形势图)

跋扈的武将使士人对于武人的成见越来越深,当时在玄宗时已萌芽的文武分途思想变成现实。唐以前,某官员任职文官或武官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文可笔下定国策、武可上马平天下是无数士人的理想。以三国时期为例,司马懿、赵云、陆逊可以说都是众所周知的儒将,吴国武将吕蒙读兵书后令人刮目相看。到唐建国时,这一现象达到了极点。

隋唐王朝建立者及上层贵族均根源于西魏北周的关陇集团,这本是出自于武川镇的军人集团。隋唐皇帝为武将之后,故有浓厚的尚武精神。唐初,李靖、李勣、候君集等均以军功拜相。故出将入相、文武不分成为一种常态。到玄宗时、张说、牛仙客、李适之等人均由地方节度使调任为相。到李林甫为相时,为避免军功将领争权,上书“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这触动了玄宗担心朝臣与边将勾结的担忧,同意了这一提议。因此军权渐渐掌握于安禄山、哥舒翰等尚武轻文的少数民族或教育落后的寒族士人手中。随着承平日久,唐开国的贵族也完全文士化,不必再浴血疆场来谋求高官,渐渐轻视武职。武将集团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安史乱后出现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现象。现实与文化偏见使士人极端仇恨武人,而且十分鄙视武职。士人均以文职为荣,以武职为耻。唐后期,朝臣们屡次向武则天开创的武举发动攻击,削减其规模。同时降低与文圣人文宣王孔子齐名的武圣人武成王吕尚的祭祀规格,体现对武人的歧视。大唐再造功臣郭子仪为人仁善,《唐语林》却记载因一判官讽刺他为“武人”而发怒仗杀此人,说明他十分介意别人说自己为武人。唐后期,中央官员一个叫张宗厚的官员到了河北,讽刺当地军将“今天下无事,今汝辈皖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此人最终也被军士作乱所杀。

唐末五代武人的势力达到了巅峰,梁、唐、晋、汉、周五代以及北宋皇帝都是凭借军权上台。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武人不仅在名誉上被贬到低谷,在实际权势上也处于真正的下风。整个社会形成崇文抑武的风气,纵使狄青、岳飞这样战功赫赫的将领,也始终被士大夫阶层小瞧。汉民族自此也渐渐失去尚武的传统。

文史君说:

近世以来,日本史学界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指出安史之乱是中国中古史和近世史的分界线。日本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中国由开放的唐型国家向内敛的宋型国家转变。的确,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由于作乱者的身份标签是胡人,且战乱中又有其他少数民族或乘机要挟、或趁火打劫。大唐百年来营造出的包容胡风的传统被士大夫们质疑,夷夏之防重新被搬上了台面。中华文化渐渐变得内敛化,开始排斥周边少数民族,强调夷夏有别。乱后藩镇割据、武人专权的局面,文人士大夫处于弱势群体,只好在文化上对其歧视,渐渐使整个社会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出将入相”的传统被打破,政治完全由文人士大夫把持。汉民族自此也渐渐褪去了尚武的气质,变得文质彬彬。

揭秘:借师助剿,唐朝跟清朝有什么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内战中其中一方引入外藩势力最终逆转战争结果的情况,比如唐朝借回纥势力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石敬瑭引契丹势力助战,击败后唐;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消灭李自成;清朝引入洋枪队击败太平天国等。

在这些借师助剿的案例中,很多成为经典,很多却一地鸡毛,比如唐朝借师回纥对比吴三桂借师清军。

那么,为什么唐朝取得成功而吴三桂却遗臭万年了?静夜史认为有以下的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1、主借身份不同:唐朝是国家元首,而吴三桂是边将臣子

755年,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盛唐气象,整个北方陷入战火之中,因为承平日久,唐朝北方边境空虚,面对骁勇的安禄山史思明集团,唐军无力抵挡,加上玄宗错误的决策,很快洛阳沦陷,紧接着是潼关、长安!

玄宗仓皇出逃四川,而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此时,想要彻底消灭安史叛军,就要先收复两京,即长安和洛阳,这样也可以提振唐军的士气,所以唐朝向回纥借兵收复两京。

757年,唐肃宗李亨向回纥英武可汗借兵,因为唐朝和回纥的关系一直不错,唐朝皇帝和回纥可汗的关系为兄弟关系,这种国家元首之间的借兵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交易。

而吴三桂不同,此时的明朝已经灭亡,吴三桂及5万吴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虽然明朝灭亡了,但是吴三桂不具备成为天下共主,因此吴三桂始终是一个臣子的身份,在地位上就比多尔衮、李自成等低一个层次。

在当时的情况下,吴三桂更应该是一个军阀,一个没有主人的军阀。在多尔衮眼中,吴三桂更像是一只丧家之犬,没有和自己平起平坐谈交易的资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多尔衮尊重的,把他当枪使还差不多!

2、借师目的不同:唐朝为收复国土,而吴三桂为冲冠一怒

在唐朝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时想到了回纥,唐肃宗的目的就是收复两京和周边的国土,这让唐朝的形象无比高大。

本来唐朝也是可以不用借兵回纥的,但是在当时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唐军要和叛军进行漫长的持久战,毫无疑问,这造成的伤害更大。

当然,兵不能白借,帮不能白帮。为了回报回纥,唐朝答应收复长安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不过在收复长安后,唐军将劫掠目标改为洛阳。《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记载:“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记载:“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所以,为了收复国土,唐朝和回纥做了交易。在损失大量财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光复首都的目标。

而吴三桂就有点私仇的意味了。因为李自成集团的“追饷”,吴家被李自成敲诈勒索,这还不算,为了逼迫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吴江老小全给绑了,这让吴三桂十分愤怒,而在得到吴三桂不投降的消息后,李自成集团杀掉了吴三桂家人,并大举进攻山海关,逼着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在吴三桂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借兵消灭李自成,吴三桂自作主张割让土地。自古以来土地就是比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比如“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随便尺寸于人”。

也许吴三桂只是哄哄多尔衮,但是这种行径着实令人不齿,和唐朝奉献财务的做法形成了反差。

而且最重要的是,消灭李自成是为私仇,吴三桂也没有提什么恢复大明社稷的话。这和唐朝借兵回纥又是两码事!

3、被借主体不同:回纥为部落联盟,而清朝为封建制政权

唐朝时期的回纥,长期是唐朝的藩属,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国难时期,也不过和唐朝结为兄弟,自始至终都没有僭越到唐朝之上。

一直以来,回纥都是部落制的政权,因为没有完成封建化的改革,回纥不具备南下中原和唐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能力和想法。

而清朝不同,从努尔哈赤开始,清朝就一直在为消灭明朝而努力,在皇太极时期,清朝终于完成封建化进程。这意味着清朝和明朝一样,在制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1644年,明朝灭亡,借助吴三桂主动投降的契机,多尔衮果断出击,反客为主,迅速完成了入主中原的所有工作。

因为准备充分,且觊觎已久,因此清朝的策略成熟而高效,本来和清朝合作的吴三桂瞬间成了清朝的新员工。而被耍的吴三桂没有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吴三桂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为,注定是要遗臭万年的!

安史之乱,唐肃宗为何向回纥借兵平叛?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转折点,唐朝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之后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平叛安史之乱战争。在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向回纥借兵,那么为何会向回纥求助呢?首先是唐朝的内部府兵不足以抵抗安禄山的20万军队;其次是处于战略上的考量,回纥最接近安禄山的老巢,同时十大都护府中三大反叛后只剩下七个都护府,就只能求助于回纥;再次回纥部队实力强大,对于平叛安禄山的军队简直就是辗压级别的存在;最后唐朝以来,回纥与唐朝中央政权联系紧密,并肩作战多次,并且存有姻亲,所以回纥民族对唐朝感情还是很深厚的,愿意帮助唐朝。

原因一:当时唐朝的府兵不仅数量上远远不及安禄山的20万军队,而且战斗力也是天囊之别,同时唐朝将领李林莆和杨国忠不仅作战能力不行还相当的?自信?,瞧不起安禄山的天天战场厮杀的边军,所以这个战斗力遇上安禄山,简直是羊入虎口,自寻死路。

原因二:回纥的战斗力相比安禄山部队是碾压级别的,唐肃宗深知要击败这个虎狼之师,结束早已因为战争而日益颓废的国家局面,就必须请出战斗力无人能敌的强悍回纥部队,事实也证明了唐肃宗的做法是正确的,回纥一出手,安禄山就节节败退。

原因三: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也必须邀请回纥部队出征帮助剿灭安禄山,唐朝当时的10个都护府中有3个已经反叛了,剩下的7个有的要牵制吐蕃,剩下的也就是回纥部了。再加上回纥部距离安禄山的老巢最近。

原因四:回纥与唐朝一直感情深厚,不仅有姻亲,而且唐朝曾经帮助过回纥族,回纥与唐朝并肩作战过很多次,不管是出于感恩还是道义,回纥在这时候给与了唐朝帮助,是合乎情理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1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