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三国中最完美的儒将,仁德超刘备,谋略比肩诸葛亮,文武完胜周瑜

懒人儿电影 2023-09-20 18:35:20

三国中文臣武将数不胜数,但是在每一位三国人物都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刘备以仁德着称,诸葛亮以智慧着称,周瑜以文武双全着称,吕布以勇猛着称等等。这些人都把自己的优点最大化,在三国中打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是在三国中却有一人,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谋略超常,最主要的是他还有一颗仁德之心,绝对堪称是三国中最完美的儒将。他是谁呢?

此人就是西晋开国元勋羊祜!羊祜出生于汉魏名门之后,父亲为上党太守,母亲为汉代名儒蔡邕的女儿,姐姐是司马懿之子司马师的妻子,所以羊祜不仅从小生活富裕,而且还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羊祜长大后不仅博学多才,而且仪度潇洒,身长七尺三寸,须眉秀美,被当时人称为当代的颜回。当时郡将夏侯威认为羊祜不同寻常,就把兄长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后,曹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当时曹爽在和司马懿斗争中明显占据优势,大家都纷纷效忠曹爽,但是羊祜却认为曹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当曹爽多次邀请他入仕他都果断拒绝。随后司马懿果然在政斗中除掉了曹爽,而羊祜由于处在两大集团之外,所以没有遭到株连!后来羊祜的岳父夏侯霸因担心遭到司马懿的迫害,所以就投降了蜀国,其亲属都怕受到夏侯霸的牵连,与夏侯霸家人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依然和夏侯霸家人来往!

公元255年,羊祜由于受到朝廷的征召,正式入仕,开始展现自己的才能。羊祜刚入仕时,才学受到了当时人的称赞,于是受到了司马昭宠臣钟会的嫉妒,于是羊祜避其锋芒,行事非常低调。后来等钟会被诛后,羊祜被司马炎任命为中领军,在皇宫中当值,统领御林军兼管内外政事。后来司马炎称帝后,便积极筹划消灭孙吴政权,而羊祜也开始发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

公元269年,羊祜同卫瓘、司马伷一块出兵伐吴,羊祜被任命为荆州都督,假节!羊祜到荆州后,发现晋吴两国的边界线以荆州为最长,所以他认为荆州这里就是灭吴战争的最关键地区。果然没多久,东吴就派大都督陆抗来荆州对抗羊祜。羊祜听说陆抗担任东吴大都督后,非常谨慎,一面加强荆州军事布置,一面向司马炎建议利用长江上游的便利条件,在益州大办水军。同时羊祜也改变了作战方针,改用怀柔政策,以攻心为主!

当时羊祜每次和东吴交兵之前,总会预先和对方约定好作战时间,从不搞偷袭。有一次东吴将领偷袭晋军,羊祜将其斩首,并厚葬,还有一次晋军俘虏了两个吴国的小孩,羊祜亲自派人把小孩送回家。而且羊祜的军队只要经过吴地,只要借用了当地的军粮,他都要送上等价的物品,所以当时羊祜受到了吴人的赞赏。以至于后来很多吴国百姓和士兵都会偷偷的来投奔他!

羊祜虽然对吴国百姓非常仁慈和友爱,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灭吴大业。他一边安抚吴国百姓,一边积极训练士卒和准备灭吴的各项准备。后来羊祜经过七年的练兵,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吴军,此时吴国大都督陆抗也已经病逝。所以羊祜就上奏朝廷说现在是灭吴的最佳时机,但是此举却受到了权臣贾充等人的反对。司马炎只能暂时搁浅灭吴大计!

公元278年,羊祜身染重病,司马炎亲自到府邸看他,羊祜则在一次向司马炎陈述灭吴大计,司马炎深受感动,并说:希望能让将军统兵灭吴。羊祜说:取吴不必我亲自参加了,但是灭吴后还需要圣山操心去治理啊!于是羊祜就献上灭吴方针,并推举杜预可担当灭吴重任!

羊祜交代完这些后就病逝了,司马炎为羊祜举行国葬,并亲自穿着丧夫痛哭。当时荆州百姓在市集上听到羊祜死后,也罢市痛哭!羊祜死后两年,杜预按照羊祜生前的计策,成功灭掉了吴国,从此天下进入一统!当满朝文武欢聚庆贺时,司马炎举着酒杯哭着说:这都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本文是小编对羊祜的一点浅谈,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喜忽喷,也非常希望评论区能留下您的墨宝,供小编学习进步哦!谢谢您的观看!

中国古代比较典型的儒将都有谁

基本含义:指既有胆量又有谋略,文才与武功同时具备的儒家大将,常用来比喻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的儒门将帅。如:李牧、李靖、周瑜、左宗棠、岳飞、袁崇焕、曾国藩、吴起、陆逊、辛弃疾等。
三国时期,东吴的周瑜和陆逊可以说是儒将中的典范。周瑜才智高超,善音律,雅量高致,不同于一般武将的生猛硬派,赤壁之战,利用火攻,大败曹操。陆逊年少饱读诗书,二十一岁出仕,侍于孙权幕府,后担任军职,一展其军事才能。后于彝陵之战大败刘备。其后又被孙权拜为丞相,完成出将入相的升华。其二者,皆可谓儒将之典范。

下面是儒将排名

1、孙武
这个人物就不用解释了吧?

2、吴起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世称亚圣,其治军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和孙武齐名的牛人,著人《吴子》一书,与孙武的《孙子》合称《孙吴兵法》

3、孙膑
上过学的人也基本读过他的课文

4、周瑜
首先先说明下: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比如最著名的赤壁之战:诸葛亮并未参与指挥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乃周瑜等人之杰作。还有连历史本是周瑜手拿的鹅毛扇的形象也被诸葛亮给盗用了。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而且周瑜还多才多艺,极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所以,我感觉周瑜一直是儒将的一个代表人物。

5岳飞
军事上仅一句话便能体现其厉害之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文学上,凭着《满江红》便可在我心中稳定古代十大儒将之一的位置。

6、韩信
汉初第一名将。西汉的实际缔造者。古兵法的整理者之一(另一位是张良)(说实话,老韩实在很强劲,但考虑到其缺乏国际影响,兵法也没传下来,只能委屈排第六)

7、戚继光
我们也很熟悉的伟人,(就是曾经打死N多小日本的牛人,嘿嘿)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这位的功绩与岳飞相似,但基本做到了完身完名
但历史影响似不及岳飞,似乎也没谁认为其用兵能力有逾岳飞

8、袁崇焕
我的偶像金庸先生对其也是敬佩异常。而其本人也是极其的厉害,经努尔哈赤十几万百战百胜的大军,愣是攻不下袁崇焕率几千人驻守的小小的宁远城,大汗怒了,亲临前线指挥,被红衣大炮打伤,不治而亡。

9、曾国藩
我国军事史上无法绕开的人物!晚清救世名臣,率领湘军拯救了奄奄一息的清朝。其胜不骄,败不(那个字不会打)能笑到最后的人,这也应该能跻身名列之中吧?

10、诸葛亮
武候先生隆重登场。
诸葛亮,套用别人的一句话:成也《三国演义》,败也《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军事谋略那是属于神的地步!但可惜的是,很多著名的战役如:赤避、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都是罗大先生自己设计的,但看在其影响力,还是排入十大之中吧。(如果可能的话,这个位置还是罗先生来坐更合适)

除了以上还有N多有名的厉害的儒将:
卫青,霍去病,白起,赵奢、李靖(唐初第一名将,《李卫公兵法》与《唐太宗李靖问对》的作者。骑兵战天才,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的灭亡)、班超、郭子仪(再造唐朝者中国古代史上最出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论实践者)、 李牧、陆逊(功绩与周瑜相近 )

分析诸葛亮和周瑜,并作比较。

1.从军事上:

周瑜赤壁之战已经不须多说,这场名垂千古的战役放到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面对精通军事的强敌曹操和曹操的30万大军,周瑜在整个战役中表现出了完美的治军,谋略,用人,临阵指挥,战前预见等等综合军事能力,周瑜一手培养出来的3万水军军团的强大作战能力也极大地扩大了战果,正是这一系列缺一不可的优秀军事素质的全面综合作用,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赤壁之战后攻南郡,南郡兵多将广,战略要地,周瑜又胜。

此外,周瑜与孙策多年南征北战,为打下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百战百胜——攻横江、当利,皆拔之。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从攻皖,拔之。 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诸葛亮三国演义为诸葛亮虚构了大量战绩,但其实赤壁之战,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定汉中,取蜀,空城计等等所谓战绩都是罗贯中帮诸葛亮打的。正史上的诸葛亮一生打仗不多,胜利的战役更少,其最有名的就是北伐攻魏,也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六出祁山“,但每次都以诸葛亮撤退失败告终。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正史“三国志”里也早有评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短处。

五次北伐攻魏,都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而去,最后却都失败而返,以被司马懿活活拖死而终。中间虽然有一些小规模战争的胜利,但对整个天下局势产生不了决定性的影响,更不能对魏国造成什么大的打击。而在本国方面,却因为连年征战劳民伤财,反而加速了蜀国的提前灭亡,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败。

2.从战略上:

周瑜:周瑜的谋略,一是体现在赤壁战前的分析,一是体现在他予孙权书里的取蜀之见。赤壁战前,周瑜的分析极为到位,”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极其犀利有眼光,赤壁之战的胜利也说明了这一点。

诸葛亮:能体现诸葛亮谋略的只有一个隆中对,征汉中和取蜀攻略则是由刘备,法正等人完成。隆中对先天不良,存在着很多问题,毛泽东作为军事大家,曾经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这也是毛泽东惯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3.从用人上:

周瑜:周瑜气度宽宏,雅量高致,他为东吴推荐了鲁肃等很多人才,每次推荐时都要说对方的才干十倍于自己。并且每次作战前,周瑜都会全盘谋划,集思广益,听取下属的意见,这种习惯在赤壁之战等战役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与曹操的善于用人,喜欢听取下属意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予8分。

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唯谨慎,无论是打仗还是用人均如此,他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绝不假手于人,虽然勤奋但却缺乏全盘战略的智慧,也无擅长用人的度量和管理人才的才能,致使蜀国人才凋零,到后来竟出现了“蜀中无大将,缪化为先锋”的情况,用错马谡导致北伐失败更是一大短,但发现姜维倒可以抵过马谡之一短,而北伐时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策而采用硬碰硬正面作战的打法,跟强大的魏国打消耗战,事后也被证明是完全失策的。

4.从品德忠诚上:

周瑜:周瑜与孙策内结骨肉之亲,外连君臣之义,多年征战为东吴打下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孙策去世后,年轻的孙权即位,东吴人心浮动,周瑜带兵来归,虽然军权在握,但他见众人对孙权执礼甚慢,就带头行君臣礼,拥护孙权,稳定了孙权的地位。后来更是为扩大东吴领土而甲不稍解四处奔波,最后因劳累伤病而死于出征途中,可见其对东吴至死不渝的忠诚。

诸葛亮:先主病逝,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诸葛亮后来虽然大权独揽,却并没有象曹魏的司马家族那样反叛篡位,而是跟周瑜一样为国尽忠而死,其忠诚可见一斑。

5.政治眼光:

周瑜:周瑜气度开阔,胸怀天下,胆略过人,不畏强权,常有为东吴逐鹿天下之雄心。三国志记载:曹操大破袁绍后,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命令孙权送子为人质。孙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周瑜说:”江东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所向无敌,有何必要送人质?人质一入,就不得不听从曹操,有命召就不得不往,受制于人。

而好处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怎能与南面称孤相提并论?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这番话非常强硬有魄力,对孙曹二人当时的政治情况分析也很到位,孙权听了周瑜的话便没有送人质。

曹操心怀怨恨,数年后倾大军意欲入侵东吴,此次又是周瑜和鲁肃力排众议主张迎战,周瑜还为孙权精辟地分析了曹军弱势和我军必胜的原因,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周瑜最终以少胜多,在赤壁大破曹军。而赤壁之战也以孙吴的大捷和曹操的大败而告终,周瑜以他卓越的政治魄力和绝佳的军事才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奠定了东吴的基业。

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应算是一种战略,前面已与周瑜的战略一起分析。而以政治眼光而论,择主是政治眼光的良好体现,孔明选择刘备,而不选择孙权或曹操显然是非常正确的政治选择。此后联吴抗曹,东征后再联吴,都是非常正确的政治选择。

6.从胸襟气度上:

周瑜:虽然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而把周瑜塑造成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但正史中的周瑜气度宽宏,胸襟广阔,三国志裴注云:“(赵)普……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敬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而同时代人也都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谋无不成,规无不细,“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等等。

诸葛亮:陈寿《三国志》评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但从三国志中找不出关于他胸襟气度特别广阔的例子,而在史学界,关于托孤大臣李严为何被贬黜,诸葛亮是否排斥异己大权独揽的疑问依然争执不休,众说纷纭,有人评价诸葛亮是和霍光一样的“正直的权臣”,个人深以为然。从这方面看,诸葛亮的胸襟气度比之周瑜颇有不如。

扩展资料: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和周瑜谁是你心中的白马王子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周瑜不但是帅哥,而且是良友。周瑜对朋友是很真诚的。鲁肃投奔孙权,就是他的劝说和推荐。提起鲁肃,我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总觉得那是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的人。其实不然。《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书》,对鲁肃有十二个字的描述,谓之“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历史上的鲁肃豪爽侠义,深得人心。他们家大约是比较富有的,鲁肃却不趁机发国难财(不治家事),而是“大散财货”,接济穷人,资助英雄。周瑜当居巢(今安徽省巢县)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军粮。当时鲁肃家有两囷(音群,圆形谷仓)米,各三千石,鲁肃就随便指一囷送给周瑜。这就是著名的“指囷相赠”的故事。从此周瑜和鲁肃成为好朋友。在周瑜的建议和推荐下,鲁肃投奔孙权,和张昭、周瑜一起,成为孙权最信任的人。我以为“三国演义”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人,演义当中的诸葛亮是神。鲁迅先生说得非常正确,诸葛亮是中国造神运动的结果,也是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研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我个人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1、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结果是诸葛亮死后费祎、董允、姜维等人只能独当一面,而不能统驭全局,致使政令、军令不能统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宫中府中,具为一体……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样的管法,即使刘禅有雄才大略,也无展示之处。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中大小事情全凭“相父”决断,刘禅根本就未亲政,使得诸葛亮死后后主对军国大事一无所知,更无法作出决断。2、不能知人善任。其结果是诸葛亮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政治、军事上没有可当大任之人,加之后主昏庸、黄皓弄权,使蜀国迅速衰败。3、隆中对的战略错误。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制定了占据荆州、夺取巴蜀占据汉中以为更本,然后以图中原的战略构想。造成原本弱小的蜀国不能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只是兵力分散,处处薄弱。况荆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即使荆州不丢,问鼎中原也无可能。4、治国有方、驭军无能。诸葛亮在治国方面可谓出类拔萃,在短时间内使蜀国改变了刘璋时期的暗弱政治,使百姓富足。但在军事方面虽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且首出祁山在一片大好形势的情况下,因街亭之败造成全线崩溃。首出祁山是三国鼎立后的首次北伐,其意义非同一般。当时,关中震动、陇西三郡望风归降,魏国遣大将张合来抵御蜀军。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也知道张合乃魏之名将,更知道街亭对蜀军的重要是生死攸关的,当时诸葛亮应亲驾街亭,这样断无街亭之失。如是,潼关以西归蜀国多时矣,三国历史就有可能改写。诸葛亮虽深知依蜀国的国力无法和魏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应该以奇兵胜之,但在以后的五次北伐中,仍然以法进兵。而魏国统帅深知蜀军的弱点,坚守不战,致使蜀军虽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魏国同帅司马懿相差甚远。三国演义当中为美化诸葛亮,把他描写成一个“失败的英雄”。5、穷兵黩武。蜀国人口不过94万多,刘禅投降时有兵11万多人,是三个国家中比例最高的一个。而当时魏国人口500多万,吴国人口240多万。在蜀国存在的42年间,大的战争就又征南、征吴、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连年征战使得蜀国国力凋敝、人口减少,大量的精壮劳力从军破坏了蜀国的经济。6、刚愎自用。在首伐中原时,魏国派夏侯懋率军抵抗,魏延上账献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寻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骤至,必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诸葛亮却以“此非万全之策”为由,拒绝考虑。我曾研究过当时的三国形势图,此计谋确属出奇兵之计,后来确实证明夏侯懋无谋,若按此计,三国的形势将会发生大的变化。首次北伐失败后,其后的五次北伐已再无此可能,因为魏国的统帅已换成深通军事、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论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历来被称为政治家、军事家,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公正、廉明的作风,受到历代的一致好评。在现代也非常需要向诸葛亮这样的治国人才。其中,《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其的评价引起了后代的许多争论。陈寿在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为人、执政、治军的能力后,称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因此我认为周瑜至少在我心目中更胜诸葛亮一筹~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1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