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泰山崇拜与山地祭祀

半月谈官方微信 2023-09-20 18:27:28

王永波,1953年生,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长期从事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曾任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现为二级研究馆员。社会兼职包括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十余项。获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九州,传说是虞夏时期大禹治水时给出的远古中国地理区划。战国中晚期,齐国邹衍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大九州的假说,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是以九州、神州又成为中国的代称。翻开《中国地图·中国地形》就会发现,九州的范围恰好与地形图绿色标注的范围,即黄河、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及周边的河谷盆地相重合;坐落在两河平原中心的巍巍泰山,则是这片绿色大地最为引人注目的中心制高点。东亚大陆最重要的文明发祥地全部根植于这片绿色的大地之上。

以泰沂山系为中心分布区的海岱史前文化又是“远古中国”各大文化区中文化谱系最清晰、社会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且最先步入文明社会的历史文化区。传说时代的中华古圣,如太昊、炎帝、蚩尤、少昊、颛顼、帝喾、帝舜、伯益、后羿等乃至于黄帝和夏禹、商汤等大多源出于东夷部族,或与东夷部族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夏、商、周三代所崇尚的礼仪传统大部分也源自远古东夷部族。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泰沂山系为中心的东亚两河平原,乃是“远古中国”民族赖以形成,中华远古文化和早期文明赖以发展、演进的中心舞台。由此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泰山崇拜”,“登封泰山”成为亘古以来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现象和历代君主热衷的重大典礼,就是这种地理、政治、宗教背景的集中反映。

《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

《史记·封禅书》:“周官日,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肆类于上帝”“迎长日之至”“祭天下名山大川”都是从原始自然崇拜发展起来的祭祀活动。究其原因,乃是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同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依赖它的赏赐。这种恐惧、敬畏和依赖心理与梦的幻境揉合在一起,便产生了“灵魂不死”和“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原始人类对同他们物质生活有重要利害关系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日月山川等,都怀有特殊感情,可称之为“原始自然崇拜”或“原始宗教”。

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的宗教仪式已经产生,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距今3.4万年~2.7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已有自己的审美观,会缝衣御寒,知道用穿孔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骨管等做成项链等饰物美化自己;知道埋葬死者,并有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矿粉的原始宗教仪式。距今1万多年前,人类社会步入新石器——农耕时代。张店彭家遗址,距今10000年~8000年前后的扁扁洞·后李文化期的房址地穴内,发现有成层分布烧焦的动物骨架;在北辛文化时期的东贾柏F12地穴内,下部埋藏3只猪骨架。这些遗迹现象均应为当时居民祭祀活动的遗留,说明海岱地区的自然崇拜与宗教活动历史悠久。到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6100年~4600年)发现的山地祭祀地点已经遍布全区,其祭祀位置分布于山的顶部及山坡。比较典型、重要的是五莲上万家沟北岭和沂南罗圈峪村西南山的两次发现。

五莲上万家沟北岭位于县城西南25千米,为一处群山环抱的自然山岭,南端遍布自然石块。1986年,农民开荒时于石下的泥土中发现一件瑞圭(图一,7),无伴出物和其他遗迹现象,只在东南5华里的岳麓村附近发现一处龙山文化遗址。瑞圭年代应为龙山文化时期,用途为拜日、朝会、祈年、报功。沂水罗圈峪地处沂南、蒙阴、沂水三县交界地带,四面山岭环绕。1988年7月,罗圈峪村民在村西南建房清除山石时,于岩体裂隙中发现了16件石玉器,包括4件瑞圭(图一,4-6,另1件仅残存柄端)以及玉镯1(图一,1)、玉凿1和石锛、石铲、石凿、石矛(图一,8-11)等。“岩体裂缝”宽20厘米、深50厘米,可视为一个完整的遗迹单位,应为史前时期某一部族祭祀活动的遗留。其玉镯与广饶傅家、诸城前寨大汶口文化晚期早段的玉镯极为接近,表明罗圈峪裂缝出土器物的年代约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

山东地区共发现8件瑞圭,均为早期标本。此后,这类器物在陕西神木石峁、中原二里头文化以及商代遗迹中均有发现。按《尚书·舜典》《周礼·典瑞》《周礼·大宗伯》的记述,中国古代的玉礼器分为瑞和器两大类,即所谓“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玉瑞为各部族首领“以等邦国”的信物,其作用有如后世的玉玺;玉器,包括礼圭(等腰三角形首的圭)和璧、璋、琮、璜,为礼神、祀祖的献祭。

《周礼·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广汉三星堆二号坑出土边璋上的刻画图像(图二,3)清楚地显示出瑞圭的用途和摆放方式:跪姿三人之下有两个类似山形的图像,山前各设一坛,坛上有圆形之“日”,其上有类似垂帐的构型。山头外侧各放置一个竖立的瑞圭。另一组图像为广汉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神坛所附奉圭铜像(图二,1、2),清楚显示了瑞圭的执奉方式,与《论语·乡党》“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的记载何其相似。尽管三星堆的时代可以晚到商代后期,但对我们理解上述记载和早期瑞圭的用途和使用方式还是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VM3出土瑞圭则为“王晋大圭,执镇圭”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VM3打破夯土,又被夯土叠压,墓口长2.15米、宽1.3米,有棺木,墓底铺有厚2~3厘米的朱砂。随葬器物12件,其中6件为玉石器。包括1件玉钺、2件瑞圭和绿松石珠、坠形饰等。该墓规模不算很大,但有象征墓主地位的玉钺和瑞圭出土,且整个墓葬被保存较好的夯土环绕,墓底又铺有2~3厘米的朱砂,表明墓主身份非同小可。两枚瑞圭大小不一,反向置于墓室中部,柄端位于墓主腰部(图三),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习俗?“执”为双手拱奉,“晋”为插于衣带间,瑞圭的这种摆放方式,是否可视为“王晋大圭,执镇圭”的写照?

《礼记·祭义》:“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

太阳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名山大川”等所有自然现象中,与人类生存状态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重要。海岱、江淮先民,乃至于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居民都是尚日民族,对太阳有着发自内心的崇拜。大汶口文化发现的“太阳、飞鸟、火焰纹”图像(图四,3-5)、庙底沟文化发现的三足鸟(图四,1.2)和河姆渡、良渚文化的太阳鸟图像(图四,6-8)等都是明证。

“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大报天而主日”就是尚日信念在祭祀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上古时期,人类能够到达的,距离太阳或者是“上天”最近地方就是高山之巅,故此,山地祭祀就成为“朝日”“报天”的主要形式。秦代,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巡视、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更成了帝王极权的象征,“登封泰山”便由各地酋长、方伯、诸侯“祭疆内名山大川”升华为“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先民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一种历史追忆。《史记·封禅书》所谓“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商汤、周成王”封禅泰山,则是这种追忆的一种具象化。

(来源:文化大观 作者:王永波)

泰山的历史文化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坟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扩展资料

泰山文化

泰山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大致分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纪末及新世纪三个阶段。《泰山通鉴》该书由曲进贤主编,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这一专著成果。

该专著从全新的角度论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脉络,阐明了在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文化特征。

论证了泰山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关系,揭示了泰山从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进轨迹,凸显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集中展现了当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泰山

泰山文化

08年初来到泰安工作,一转眼就是十年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能在泰安定居生活工作,也主要是被泰安的泰山文化内涵吸引。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无数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给泰山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与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登泰山,犹如登长城一样成为了许多中国人民的梦想。

泰山地区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还是东方历史文化的缩影,众所周知,泰山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适宜、雨水丰沛的自然条件,使它成为华夏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上古先民,理所当然地认为通天拔地、直冲云霄的泰山,乃是居于天地正中的通天神柱,于是,在华夏文明初露曙光之际,泰山就已作为古人心目中的神山,凸现于中华历史舞台之上,即使后来上古先民不断地向四方迁徙,泰山“母亲之山”的地位,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因为泰山崇拜早已深深植根在了炎黄子孙的潜意识中,在此后绵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泰山更是不断地融合、荟萃了华夏各族的优秀文化,从而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可以说,五千多年光彩夺目的中华文化,在泰山地区延续不断的文化积淀,以及由此形成的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才是泰山成为中华名山之首的真正原因,才是泰山真正的魅力所在。

所谓泰山文化? 是从封禅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石刻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几个方面做一下分享:

一、?泰山封禅文化

在泰山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帝王封禅文化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华夏文明肇始之际,峻极于天的泰山就已作为古代先贤的政治舞台,开始不断地上演一幕幕封禅祭祀盛典,鉴于封禅盛典特殊的政治涵义,在秦始皇效仿古代先王,将封禅传说予以正式施行后,不管是雄才大略的帝王,还是碌碌无为的君王,不管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还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首领,无不对封禅盛典心驰神往、魂牵梦绕,而泰山则几乎独享了帝王封禅这份荣耀,这可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山岳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历代帝王对泰山的顶礼膜拜,以及完美地将帝王文化融汇于泰山文化中,使得泰山有了一种傲视群峰的帝王威严,并且变成了国家一统、天下天平的象征,这恰恰是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毋庸置疑,帝王封禅泰山缘起于古人对泰山的崇拜,而泰山崇拜则是泰山文化的重要主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和文化,泰山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古代先民依赖大山又敬仰大山,从而产生了山岳崇拜和信仰,被誉为“通天神柱”的泰山,自然成了最理想的崇拜对象,远古先贤为了监督控制各路诸侯,以强化对部落联盟的统治,登上泰山极顶,“柴于上帝”、“望秩山川”,从而将各氏族集合在一个上帝的信仰下,并最终凭借上帝之名宣传君权神授,岱顶玉皇庙内悬挂的“柴望遗风”匾额,涉及的就是这一最古老的祭天仪式——“柴望”,正是因为东方部族对泰山的崇拜与祭祀,才使神秘厚重的泰山文化初步成型。

泰山作为一座自然山岳,从深受地方部族崇拜,到逐渐为中央政权承认,成为中华第一神山,与历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封禅盛典密不可分,鉴于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泰山崇拜,以及泰山地区政治文化的重要性,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统治,秦始皇扫平宇内、一统天下后,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封禅泰山之旅,尽管这位千古帝王开创的帝王封禅,与远古时代的柴望相比,在仪式形式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神道设教”的内涵却是相通的,秦始皇将远古的封禅传说推向了新的高度,后世帝王紧随其后接踵而至,他们的封禅规模越来越庞大,封禅礼仪也越来越完备,举行封禅祭祀大典的帝王所到之处,不仅筑坛立碑、刻石题字,还大兴土木,修庙塑像,可以说,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的活动,不仅极大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还将泰山崇拜推向了极致。泰山壮美秀丽的自然景观,与封建帝王封禅留下的文物古迹交相呼应,吸引着文人墨客、普通百姓前赴后继地涌向泰山。尽管宋真宗最终为封禅泰山拉下了帷幕,但封建王朝对泰山的祭祀却更加频繁,尤其清代皇帝更是如此,清康熙皇帝三次亲往泰山祭祀,九次派遣使臣致祭,而乾隆皇帝则十一次亲往泰山,十八次派遣使臣。由此可见,缘起于泰山崇拜的帝王封禅,反过来又强化了泰山崇拜,并使其从东方地区传播至全国各地。

总而言之,独步千古的封禅文化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封禅文化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呈现出的变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泰山文化的变迁,尽管历代封禅泰山的帝王,均有寻求社会安定,巩固统一政权,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但他们的封禅活动却各有各的特点,远古七十二王封禅泰山,更多体现地是对崇山峻岭及上帝的敬畏,秦皇汉武封禅泰山则笼罩在浓郁的迷信氛围中,并夹杂着长生不老、求仙飞升的私愿,及至唐高宗、唐玄宗封禅泰山时,个人迷信色彩明显淡化,国家安危、百姓福祉则成为封禅主题,唐朝皇帝毅然公开封禅玉碟文,以及公然打出“道在观政,名非从欲”的口号就是明证,明清两代的帝王废止了流传千年的泰山封禅,而将其降格为泰山祭祀,以及在泰山举行生辰庆典,与前代帝王将泰山放在神龛中顶礼膜拜不同,明清帝王更多的是欣赏泰山的壮美景观,从而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怀,不过,泰山崇拜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反而达到了空前狂热的程度,毕竟帝王封禅泰山销声匿迹,大大缩短了帝王与民间泰山崇拜形式的差距,综上所述,泰山封禅经历了秦汉神本位、唐代政本位、明清人本位的变化,以及从求神成仙的封建迷信,到政治家的显号扬名,再到世俗生活庆典的变化,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二、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国家镇山,是中国古代宗教的重要祭祀圣地,成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在浩瀚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泰山与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道、佛三教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凭借先天的地缘优势,儒学与泰山形成了多重的联系,对儒学而言,泰山不仅是故国家园,更是精神与文化的圣山,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而道教,则通过长期的道教活动逐渐将泰山打造成具有浓郁道教色彩的宗教文化之山。作为外来的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也由于泰山在中国政治与宗教中的特殊地位,进而积极地在泰山经营传播。区别于其他名山大川,泰山以其博大的胸怀,融儒、道、佛多种宗教和宗教文化共存,而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的冲突和融合,共同构造了泰山宗教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而泰山作为三教的兴起、繁盛、衰落全过程的真实见证者,在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为研究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素材。

三、泰山建筑文化

泰山以其五岳独尊的超然地位,成为历代王侯将相、墨客骚人以及平民百姓心目中的神圣之所,溯源之地,其千百年来的政治、宗教、民俗活动为泰山留下了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落,不仅使泰山成为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并列的中国古建筑的荟萃之地,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泰山古建筑规格齐全,据统计,泰山古建筑基本涵盖了寺、庙、宫、观、亭、阁、楼、塔、桥、路等古代建筑的基本样式。其次,泰山古建筑主题鲜明,泰山古建筑并非历朝历代建筑的简单堆砌,而是根据 “朝天”、“升仙”、“祈福”、“登览”的主题,因地制宜的建设,暗含“天人合一”的理念,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再次,泰山古建筑意义非凡,泰山古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高山建筑的代表,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精神价值。

四、泰山民俗文化

泰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凭借其自身的优势,通过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交互影响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位,成为植根于普通民众内心的精神支柱之一,而真正实现泰山形象在人们内心具体化的则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泰山民俗文化。泰山民俗文化是以泰山文化为核心,以平民大众为承载主体,进而涵盖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衣食住行等领域,正是基于泰山民俗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实现了泰山与世俗人群利益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的紧密程度直接决定了泰山文化能否经久不衰,从这种意义而言,泰山民俗文化是泰山文化,乃至“泰山”这一精神标记得以存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泰山民俗文化研究不仅是泰山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揭示泰山文化存续发展秘密的根本线索。

五、泰山名人文化

泰山名人文化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泰山文化的精华所在,所谓泰山名人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除了历代帝王以外的文人墨客,与“中华第一山”泰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以山岳为载体的精英文化。如前所述,东岳泰山自古以来就在华夏子孙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历代帝王对封禅泰山的重视与痴迷,更是将泰山崇拜与信仰推向了极致,在泰山信仰传遍全国的漫长历程中,泰山精神也经过长期地积淀辐射,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并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拼搏奋进。与此同时,泰山厚重庞大的山体,给人以稳重、安宁的视觉感受,于是,古人便有了“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此之后,泰山成了“国泰民安”的象征,而在古人“君子比德”的传统观念下,泰山又成了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正如史学家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以说,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泰山精神体现出的深刻内涵,吸引着文人墨客纷纷登泰山抒怀,凌绝顶寄思,泰山是历代文人荟萃之地,而文人雅士登山览胜、讴歌泰山的诗文华章,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或许可以这么说,泰山以其特有的品质吸引着文人墨客,而文人墨客又为泰山注入了传统文化,两者在相互磨合、相互激荡中,形成了泰山文化的精华——泰山名人文化。

据考证,文人墨客的泰山情结肇始于孔子,当这位圣贤追随着古人封禅的足迹,登上泰山之巅举目四望时,不禁发出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而最早出现“泰山”之称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句,也是出自孔子晚年删定的《诗经·鲁颂》,孔子不仅开创了颂泰山以抒情的先河,还在泰山游览中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故而,后人将孔子与泰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称颂道“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鉴于孔子特殊的身份地位,以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影响力,文人墨客无不将“登泰山而小天下”看作一生幸事,他们纷纷沿着孔圣人的脚步,接踵前往泰山,吟咏题刻,抒发情怀,西汉司马迁、东汉张衡、三国曹植、晋代陆机、南朝谢灵运、唐代李白、杜甫、宋代苏轼、石介、元代王旭、张养浩、明代王守仁、于慎行、清代姚鼐、朱彝尊等,均是历代文人墨客中的佼佼者,他们赞美泰山的诗文歌赋、题词记事,皆是泰山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六、泰山石刻文化

泰山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载体是泰山石刻,泰山直接有“露天书法博物馆”之称。作为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泰山石刻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泰山石刻历史悠久,既有实物存在,又有历史记载可印证的最早的石刻是秦始皇东巡时的刻石,而《秦泰山刻石》即为其中之一,据统计,泰山石刻汇集了16个朝代的作品,延续了2200多年的历史。其次,泰山石刻内容丰富,泰山石刻主要内容包括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修建记事、经刻、造像记、名人遗事、墓志铭、诗文、题景咏物、楹联等全部石刻内容。再次,泰山石刻书法艺术气象万千,泰山石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秦篆汉隶、北齐石经、明清行草、历代榜书题刻,诸体咸备,各种书体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最后,泰山石刻造型意蕴深邃,泰山的石刻造型有碑碣、摩崖、楹联和石雕四大类,其文字内容与自然景色相辅相成,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泰山远远不只是一座山

它是民族的象征

是文化的标志

也是精神的寄托!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0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