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文天祥的名字,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去年,网络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消息,岳飞、文天祥、霍去病等历史名人,被“请”出了教科书,这个消息刚一出现,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在痛心于民族英雄不被后世所认同。
这样的情绪渐渐积累,迫使教材编制部门发文辟谣。
这样一个小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像文天祥一样的民族英雄,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不容动摇和非议的。
文天祥的一生,可以看作是一个书生,对“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的不懈追求,这样的追求,从春秋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在中国人的思维之中,可以说是溶于中国人血脉里的一种认知。
年轻时候的文天祥,正是处于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固然,当时的南宋王朝,还没有灭国的危险,但当北方的金国覆灭,元朝统治整个中原,蒙古铁骑饮马长江,整个国家的局势变得岌岌可危。
这样的局势,虽然危险,但却不是一个死局,因为南宋王朝百年的积累,让很多像文天祥一样的文人,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样的局势。
初出茅庐的文天祥,还是太过年轻,太过天真,朝局的腐败,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他想要改变,显得微不足道。渐渐的,他虽然也是朝廷命官,却渐渐被核心层疏远,被派到北方当使者,被扣押,然后,又逃了回来。
朝廷的变现,以及整个南宋王朝的风气,让文天祥很失望,只是元朝的进攻,让文天祥来不及失望,就开始扔下笔杆子,拎起大刀,和蒙古人开战,然后,失败;然后,再战,然后,再失败;最后,兵败被俘。
如果真的做不到“平天下”,好歹可以“尽人事”,至少文天祥是这么作的。他的很多战友,在被俘后,都被处死,唯有文天祥,他的名声已经被忽必烈知晓,这样一来,他没有当场死去,而是在元大都羁押了四年之后,才被处死。
在羁押的四年里,文天祥的一腔热血渐渐平息,变得如海平面一样的平静,平静而暗藏汹涌。他不像一开始表现得那般的愤怒,也不像被羁押时那般的无助和痛苦。他变得异常平静而理性,这样的情绪,让文天祥更加强悍,这是像张弘范之流无法撼动的。
在忽必烈最后一次给他伸出橄榄枝的时候,文天祥并没有痛骂、也没有轻蔑,只是很平静的说:“我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我是南宋的臣子,当然要为了自己国家,以死尽忠,这是我的选择,你们无权干涉,如果你们想要放了我,那我就当一个云游的道士,我也不做官,也不会为你们元朝的朝廷服务,但如果有朝一日,你们对治国有什么想法,我倒可以给你们排忧解难。”(这段话不是原话,是按照原话的意思概括出来的,原话大家可以自己查阅资料)。
这话说出来之后,立刻让忽必烈和张弘范等人很是尴尬,长达四年的羁押,实际上是要击溃文天祥的意志,但现在看来,他的意志,越发的强大不可动摇。
这样的说法,似乎不太好理解,但如果了解什么叫无欲则刚,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无论是愤怒,失落,痛苦,这些情感,都是欲望的体现,不论这种欲望来自对生存的渴望,对权力财富的渴望,对名誉贞节的渴望,只要有欲望,就会有弱点,而文天祥的平静,是放弃所有欲望的平静,甚至连名誉都已经不在乎了,这样的人,还怎么可能被击败?
文天祥在最后一刻,已经彻底放下了一切的欲望,如此一来,一切在文天祥眼中都已经不再重要,有人说,文天祥的死也和一些汉奸的卑鄙心思有关,这样的关系或许有,但在忽必烈眼中,这些人无关紧要,更不会因为这些汉奸,左右自己的判断。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0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