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应该是让人无比难受的一段时间。
打开手机,不管是平台还是朋友圈,无一例外都在悼念袁老。
人们从起初的不愿相信,到后来的不忍着悲痛接受现实,无一不透露着我们对伟人的不舍。
袁老的丰功伟绩我们不用多说,袁老的朴实无华我们也看在眼里。
袁老的两个梦想更是让无数人感动。
那么袁老在生前究竟有多么让人值得敬佩?
为何会有无数国人留下这时代的眼泪?
今天就让我来带你们回忆袁隆平的一生。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长眠于长沙,享年91岁。
长沙市民自发走上街头,在雨中与他道别,一遍遍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
虽不亲临现场,但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上海一家打印店,为他停业半日,“心情沉重,闭店半日”。
在昨晚11点钟,在袁老逝世的湘雅医院,还有很多人前去悼念,而那些不能亲临现场的人,只能在网络上,用自己的方式悼念、致敬。
为何我们会对袁老致以如此大的敬意?
我想用网上那个广为流传的话来解释再为合适不过。
“霍金去世了,但我不懂时空;
金庸去世了,但我不懂武侠;
可是我知道,再笨的人,也要吃饭。”
这位被写进教科书的老人,为了让中国人民都吃得饱饭,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
生病住院,是因为在田里搞研究摔倒,意识尚存的最后一刻,记挂的还是田里的稻子。
回望袁老的一生,他真正担得起 国士无双 四字!
袁隆平的童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那时,头顶是日本人的飞机,沿路是举家逃难的中国人。
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长大的孩子,对幸福有无比强烈的向往
从那时起,袁隆平就把 学农 和 幸福 划上等号。
等到上了大学,进入农学系,他才发现,现实跟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农场里没有童话,只有贫瘠恶劣的田地,只有风吹日晒的农民。
“我天性自由散漫,向往的全是田园美、农艺美,一看到那个资本家的园艺场那么漂亮,就以为以后能在里面工作,真正学了农,才知道种地是多么艰辛。”
1960年,饥荒席卷了中国,为了求生,有人啃树皮,甚至有人吃观音土。
可就这样,依然有人饿晕,饿病,饿死。
当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袁隆平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
他更心痛,泱泱大国竟被一粒小小粮食绊倒。
为此,袁隆平开始努力,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喂饱14亿人,难比登天, 可袁隆平硬是为中国人凿出了天梯。
终于在1973年时,南优1号的诞生,让亩产超过500公斤。
那个突破的数字,是袁老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夜夜攻坚克难做研究换来的。
可以说袁老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田野。
而生活中的袁老,也一如田野般朴实。
自己的吃穿,够用就行。
袁老的生活十分简单,在2016年时,网友在长沙超市遇到袁老到一家便宜的服装店,穿上35元钱的衣服。
甚至在对袁老的专访中也可以看出,袁老的家具装饰是多么的朴实无华。
墙上挂着世界地图和时间表,家具也很简单,甚至有点 寒酸。
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时代伟人。
哪怕时代喧嚣浮华,人们争名逐利,他也只守着他的杂交水稻。
为的,就是让中国人吃饱饭,让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受威胁。
如今,他真的做到了。
当联合国预测,由于疫情,2020年全球范围内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时,中国的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贡献了32%粮食产量的水稻中,有一半是杂交水稻。
就像袁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中国人为吃饭发愁这样的事,“不可能了!”
辛劳一世,袁隆平所求从不为己。
他常念叨自己有两个梦想。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若能如此,全世界人民都能吃得饱饭了。
一个,是 禾下乘凉梦 。
“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我和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面乘凉……”
如今,袁老长眠于他热爱的这片土地。
希望他的梦里,有高大的稻穗为他遮阳,风吹过时,稻香阵阵。
他也可以不再劳作,只是牵着老牛,悠闲走在田间。
有人来时饿殍遍野,走时繁华盛世。
生前带来的泽光造福了全世界。
有人靠半辈子养活了全中国。
一生只愿不让大家饿肚子。
好了,今天的视频就到这。
在此,再次缅怀袁隆平老先生,袁老千古,国士无双。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0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