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李世民能在玄武门弑兄逼父;我李承乾为何不能自立山头?与伯父李建成不同的是,李承乾属于那种高开低走的太子,自己作死。原本他是当之无愧的合法皇位继承人,二岁封王,八岁即立为太子。
李世民对李承乾寄予了浓浓的期望,这从他的名字就看得出来;“承乾”: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世民还曾下诏太子承乾“宜令听讼”,且在太子承乾十二岁时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多次让太子承乾监理国政,命张玄素、房玄龄、魏征、孔颖达、陆德明、李纲等人授业解惑。
再加上其乃是嫡长子,论资历论能力这天下都得是他的。
但事与愿违,外界有意无意、无时不再给予其压力。自已盖个房子,被人上疏弹劾其奢华不够勤俭;与宦官戏耍,又被人与秦二世相提并论;后又私引突厥群竖入宫,皆招人口舌非议。更有甚者孔颖达直接面批太子,屡致面折。
这些无形中给了太子承乾不少压力,也给了太宗世民心中蒙上阴影,种下了成见的种子。而唐太宗李世民迟迟不驾崩,自己又身患脚疾,经常生病,而弟弟李泰日渐获宠。李泰凭借太宗的宠信和自身优势,潜怀夺嫡之计 开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此时的李承乾和太宗关系也开始恶化,太宗对他的猜忌也越来越深。
李承乾由于跛脚,行动不便,本身性格就比较自卑,太宗对李泰的宠爱,以及杀害了他所宠爱的太常乐童称心等做法,无疑对李承乾造成了影响。因为之前有着玄武门之变的前车之鉴,李承乾感觉弟弟威胁很大,心里也逐渐的扭曲,脾气也越发的暴躁,不断远离的父子关系,让他觉得随时都有废立的可能。
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在兵部尚书侯君集的怂恿与挑拨下,李承乾坐不住了,开始和汉王李元昌、侯君集等人密谋攻打西宫,暗杀弟弟。结果事情败露。
于是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开启了谋反之路,兵变玄武门,欲逼李世民退位。
不过,姜还是老的辣,李承乾终究还是没能斗过父亲!
究其原因:
第一个,和当时唐代初期的政治环境有关系,当时的环境就好似一个刚刚建立的创业团队,他们并不知道前面的路到底是怎样的,又会遇到些什么问题?
玄武门之变告诉李承乾,他这个太子之位不是万无一失的,弟弟李泰成长让他感觉威胁很大他害怕自己成为伯父李建成。害怕弟弟李泰成为第二个秦王。所以整个的环境给李承乾一种压迫感和危机感,所以他很急切,以至于暗杀亲弟,按捺准备逼宫,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其实唐太宗早就说过,就算太子有足疾,也不影响他当太子,就算太子死去,还有太孙,绝不会开废长立幼的源头,魏王李泰想继位是不可能的。唐太宗压根就没有废立之意,更没有让李泰上位的想法。
但是李承乾扭曲的心理已经不足以让他保持一个正常人的思维,他就看到父皇对李泰的宠爱,认为父皇想要废掉自己,立李泰为太子,认为李泰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
当然,这不仅仅是前车之鉴的原因,更是长久压抑所导致的不自信。
李世民对他寄予厚望,同时也给了他巨大的压力。李承乾作为长子,从小就很优秀,在他8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储位,并且李世民注重对于李承乾的培养,在李承乾12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处理一些政务,并且只要李世民不在朝中,便把朝中事务交给李承乾。当然,李承乾这些事情处理得都很好。其实,李世民本应与李承乾君臣相待,但是他却把自己这个儿子错看成是自己,一直往这个方向培养他,李承乾背负了太多压力。
他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害怕得不到父亲的宠爱,长久压抑导致了性格扭曲。
特别是母亲长孙皇后的去世,让李承乾愈发的压抑,他找不到排解之人。物极必反,性格因此而大变,原本宽厚有礼的李承乾变得暴戾、焦躁、最终做出了出格之事。其实李世民是爱这个儿子的,即使李承乾谋反,但李世民并没有杀他,仅仅只是贬为庶民流放而已,这已经是非常宽容了。
不过这场争斗的最终获利者并不是李泰,而是与世无争的李治。
李泰聪明反被聪明误,觊觎太子之位野心被李世民看破,为了保全儿子,让李泰、李承乾、李治共存,所以李世民决定立懦弱温和的李治为太子。
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人绞尽脑汁,为他人做嫁衣啊,李治太子之位得来全不费工夫。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涌现过很多的王朝,这些王朝有的是很厉害的王朝,有的是很短命的王朝,可以说这些王朝在历史上都有一个定的意义,因为王朝的更新都代表着一段历史的开始和结束。
大家都知道大唐王朝,大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王朝,因为唐朝的开启让中国的地位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帝的位置,正是因为他的这次政变才有了唐太宗李世民,不然皇帝根本不是他,而是他的大哥,所以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大哥和弟弟,他也逼迫着李渊让位,可是李承乾想错了,他的爸爸不是他的爷爷,所以他还斗不过李世民,可以说他玩的都是李世民玩剩下的。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长子,唐太宗登基以后,就封了他为太子,但是他长大以后对父亲阳奉阴违,和自己的兄弟交恶,后来,因为唐太宗宠爱李泰,因此李泰生起了夺东宫的心思,李承乾怕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就起兵自保,但是哪成想自己的父亲知道了,他的兵变失败了,被唐太宗李世民贬为了庶人,过了没几年他就死了。
他虽然是李世民的长子,他虽然被李世民封了太子,但是他没有沉住气,没有王者风范,所以他只能被李世民淘汰,他只能和王位无缘。所以逼不得已是他造反的原因,但是他太高估了自己。
李承乾谋反是唐太宗教育皇子重大失败的体现,当然不止唐太宗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康熙帝等这样英明神武的君主在选择皇储时依然会十分头痛。
康熙处理的还算不错,九子夺嫡的情况下尚未发生流血政变,而且也选了一位比较优秀的皇帝;赵武灵王应该是最死的最惨的英明君主,被儿子活活饿死在自己修建的陵寝中。
本文主要讲讲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已经是皇太子了,为何还会举兵谋反。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关于他上位时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大家是有所了解的,由于其上位的艰难性,因此也十分看重皇子的培养。
唐朝嫡庶观念很严重,唐太宗一共14个皇子,其中为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最为唐太宗所重视,他们分别为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唐太宗早期对李承乾是很看重的,在他继承皇位的同时就立李承乾为皇太子。
在李承乾的太子时代早期,他的人生还是挺顺利的,因为有长孙皇后的照看,聪明伶俐的李承乾还是很受太宗皇帝喜爱的,史载其“性聪敏, 太宗甚爱之”。在李承乾八岁的时候,唐太宗就任命刚刚卸职的丞相萧瑀为太子少师,后来更是用著名大臣李纲为师。
唐太宗这样为李承乾找老师大概是受了自己当初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一直有一种说法李建成之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中失败,是因为李建成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李纲之后是唐朝著名的史学家李百药。这些优秀的老师为太子李承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在此期间,唐太宗对李承乾十分看重,贞观五年的时候,李承乾生病,唐太宗就请道士为李承乾祈福,后来又允许剃度三千和尚出家,要知道唐太宗并不是一个迷信宗教的人;贞观七年的时候,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就请了天竺高僧来给太子祈福。为了李承乾健康状况,太宗不惜以此种方式来祈福。
唐太宗在出巡的时候,都是让李承乾留在京城监国,可以说对李承乾是相当重视了。
这种状况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发生了改变,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失去了重要的庇护。
尽管贞观十二年的时候,李承乾生下嫡长孙,唐太宗很高兴,下令天下囚徒都降罪一等,五品以上官员加官一等,但是关于李承乾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
前期主要是李承乾贪玩,没有节制,诸如“骑射畋游, 酣歌戏玩” , “私幸太常乐童称心, 与同卧起”等,甚至模仿突厥的生活方式“布陈大呼交战, 击刺流血, 以为娱乐” 。尤其是“私幸乐童”这种在古代看起来大逆不道的断背情,更是不为当时的社会所能容忍。
唐太宗安排的老师,也不是采取引导的方式进行规劝,大部分都是斥责似的进谏,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谁也受不了啊,致使李承乾不止对这类的进谏产生免疫,逼得李承乾有干掉老师的打算。
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种种作为,导致唐太宗对李承乾逐渐不满。
李承乾会有这样的作为,估计跟他坡脚有一定关系,在古代的时候,如果作为一名皇帝他如果是残疾的话,那是十分有伤大雅的事情。
纵横在这里讲一下明朝万历皇帝的事情,万历皇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懒惰的皇帝,因为在他执政期间竟然长达二十多年没有上朝,很多抨击明朝的人经常拿这个说事,认为万历是一个沉迷女色的人,其实万历早年也是一个很勤奋的皇帝,关于为什么后来不上朝,众说纷纭。直到建国后,考古学家打开了万历皇帝的陵墓,才发现万历皇帝的两条腿的骨头不一样长,右腿有一些弯曲,由此可见,万历皇帝应该是个行走不方便。
在这个时候,唐太宗十分宠幸魏王李泰,让李泰产生了夺嫡念头,李承乾看在眼里,自然是伤在心里,认为唐太宗有换太子的打算。唐太宗对李泰的宠爱导致当时的大臣都有点看不下去了,甚至向太宗进谏“有逾于皇太子”。
当这些东西都叠加在一块施加在娇生惯养的李承乾身上时,李承乾未能顶住压力,最终选择了自暴自弃,被侯君集和李元昌所利用,最终走上了逼宫谋反的路。
对于李承乾的谋反行为,大概唐太宗后来也感觉出来并非全是李承乾的问题,最后唐太宗把参与谋反的人全部诛杀,李承乾却只是被贬为庶人,尽管很失望,然而还是下不去手。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李承乾身为太子依然造反,很大程度上跟李承乾的教育失败有着必然的联系,唐朝的皇子教育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为失败的,这种为了权力发生宫廷政变的事件,李承乾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唐太宗可以说是千古一帝,他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帝王,他们的儿子却似乎没有遗传到他的良好基因,尤其是长子李承乾,他年少聪敏,八岁时即被立为太子,却在17年后,因谋反被废。那么,本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呢?
关于太子被废的原因,《旧唐书》是说他这个人有些愚笨,一根筋,被废除完全是自己找的!其实,造成他被废的原因,并不是单单个人性格所造成的,其实还跟贞观初年的党争中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在李承乾早年的时候,并不愚笨,他8的时候,非常聪明,唐太宗因此而特别喜欢他,认为他很有后世之君的潜力,因此很早就被立为太子。
为了培养他,唐太宗可谓是煞费苦心,他选前朝名臣李刚任太子少师,御史大夫萧瑀为太子少傅,又选了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
然后又找机会让其实战,让李承乾开始听讼,而李承乾的蕲春表现,也让唐太宗十分满意。
但是后来,不知为何,李世民似乎开始关心泰王,而且关心程度对太子和当泰王都差不多,这让太子感到没有安全感,所以很怕李世民变卦,所以自卑心理作祟,让其觉得自己应该先下手为强,却不料皇帝早有准备。
总结:李承乾发动的政变与李世民一直给其高要求高标准的做法脱不了干系,屡屡在其面前夸奖泰王等皇子,让太子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众所周知,古代的皇帝就是皇位的继承人,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当皇帝去世之后,太子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新的皇帝,但是这仅仅是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在历史上依旧有着以太子却没能做成皇帝的实例,比如说,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在最初就已经是太子的位置了,但是他却想要造反,缺丢了太子的位置。他已经是太子了,并且当皇帝加工之后,他可以名归言顺地变成了皇帝。那么为什么还是要谋反呢?在古代太子历来不好,当任何时候都是作为太子,意味着你就是下一届的皇帝,会有许多人勾引你,诱惑你,在你身上进行政治投资,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你,更有一些觉得自己在政治上不安全的人会去怂恿太子去造反。而对于太子来讲的话,自己最大的危险就是在顺利登机之前一切都是不安全的,因为现任的皇帝随时可能换人,一旦太子发现自己的位置,不保持便会铤而走险。作为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如果很不幸的遇到一位长寿的父皇,那么自己的处境就十分的悲剧,只能一直当备胎,有些更悲剧的事,好不容易等到父皇去世了,而自己却已经很老了。
李承乾之所以造反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性情大变渐渐失去了父皇的宠爱,而且魏王李太又千方百计地夺得了唐太宗的欢心,导致唐太宗友谊,废除李承乾,改立魏王李泰为太子。这时候,李承前感觉到了自己压力十分巨大,感到自己位置可能不保,于是效仿父皇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控制了皇宫,迫使唐太宗提前退位,但是因为准备不足,还没有发动便被镇压,于是乎失去了太子。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0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