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伐桀
公元前1600年,经过一系列的积极准备,商汤与伊尹见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正式兴兵讨伐夏桀。在决战之前,商汤举行了出征誓师大会,宣布《汤誓》。
“誓”,传抄古文字象形为人们聚拢过来,上指天,下指地,大家一起喝酒盟誓的情形。主要是指氏族部落首领召集重大会议,公开宣布誓言及决定,天地明鉴,日月可证,众人饮酒盟誓。
誓
《汤誓》说:“大家聚拢过来!听我说:不是我敢于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了许多罪行,天帝命令我去讨伐他。你们当中会有人说:‘为什么要征伐夏桀呢?难道君主不怜悯我们了,要荒废我们的农事吗?’我虽然很理解你们,但是夏桀有罪,天帝要我去讨伐他,我畏惧天帝的命令,不敢不去征伐。你们又会问:‘夏桀有什么样的罪行呢?’夏桀剥削人民,耗尽民力,民众都背叛了他,夏民们都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呀?我们这些月亮宁愿跟他同归于尽!’可见,夏桀的品德已经败坏到了如此地步。现在,天帝命令我一定去讨伐他,所以你们必须辅佐我,实现天帝的命令,事成之后我必将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绝不食言。如果有谁不遵守我的誓言,我必将其全家降为奴隶,并处死他,绝不赦免。”
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商已经有了明显的等级制国家形态,而且实行了奴隶制度。
商军从商人氏族部落聚居地毫(河南商丘)出发,沿黄河逆行千余里直扑夏朝的都城所在地,堪称壮举。
夏军与商军在位于黄河以北的鸣条山(山西运城安邑)进行了主力决战。这场决定命运的重大战役的经过实际上很简单。商军占据绝对优势,有战车70辆,人数6000人;而夏军明显处于劣势,人数不超过3000人,且没有使用战车的记载。这是历史上可信的战车首次投入作战的记载,其战场威力十分强大。双方冒着大雨决战。商军士气高昂,夏军士气低落,一触即溃,半天时间,夏桀就带着少数护卫南逃。商军乘胜追击,最终将夏军彻底消灭,俘获了夏桀。
鸣条决战,基本上是正面对抗,而且是一次力量悬殊的比拼,呈现出一边倒的形势。商人氏族部落能够组织70辆战车、6000人的军队,可见其氏族部落的人口规模应该在10万上下,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非常惊人且庞大的氏族部落人口规模了,农耕民族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强大显而易见。
鸣条决战充分体现出制度致胜的显着特点。
一是商军使用了组织纪律性极强的战阵模式进行作战。商王作为最高军事统帅,统筹指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前线将领,负责具体指挥;士卒由贵族及平民充当。战阵以1辆战车、100人为一个基本单位,以3辆战车、300人为一个战阵单位。士卒平时农耕,闲时训练。战阵以田猎等形式进行演习。上古时代的军事制度是国家制度的根本保障,也是社会治理制度的基本模型。换句话说,只有国家体制,才会采用战阵模式。
古代军阵图
二是商军的作战方式以战车为主,在当时的战场上就相当于二战中的坦克了。战车一般由两匹马驾挽,车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驾车,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执长戈或大钺,并负责战场指挥。同时,战车也是指挥作战的旗帜,是步车协同作战的核心,从而一改散兵游勇一拥而上、一窝蜂式的乱打模式,作战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阵容严整,威力巨大。
古代战车图
三是武器装备因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得到加强。商军在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盾、矢镞、头盔、甲胄等武器装备中大量使用青铜装备,并形成了一整套武器装备集中存放的管理制度。
商代青铜钺
由此可见,战阵整齐、武备先进的商军相对于仍然保持着传统氏族部落散兵游勇作战样式的夏军而言,已经发生了质的提升。因此,商军所到之处,无不披靡,所向无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胜王败寇”已经成为了铁律。然而,凭什么样的优势获胜却有着不同的历史意义。归纳起来,获胜的方法有两种,即制度致胜和谋略致胜。所谓制度致胜,是指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关系,从而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形成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先进的作战方式,以绝对优势取得胜利。所谓谋略致胜,是指在生产力水平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整合自身实力,攻击对方的弱点,出奇制胜。对于人类文明进步而言,制度致胜更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9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