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相约秋后自觉归来就死,结局如何

咔电影 2023-09-20 17:11:52

提起李世民,人们对他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争议不断,所有关注的焦点基本上都在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如何开创大唐盛世的贞观之治上面,还有就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与武则天之间的那点事。但是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他,它依然是一位贤明圣君。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历史上是罕有的,美国二十世纪着名作家、编剧菲茨杰拉德曾这样评价李世民:太宗像天命所归的人物,对他而言似乎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他是社会的拯救者,也是统一与和平的恢复者。

公元626年,在大唐王朝长安城玄武门附近,发生了一场兄弟相残的重大事件,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长兄皇太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取得皇太子之位后顺利登基称帝。李世民在杀兄逼父当上皇帝之后,对杀死的两位兄弟均给予厚葬,对父亲李渊更是极为孝顺,和历史上其他那些杀兄逼父当君主的人完全是天壤之别。在治理国家方面,更是一手开创了享誉后世的贞观之治,是唐王朝走向历史鼎盛时期。或许对于中国历史而言,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就不会当上皇帝,就不会有大唐盛世,更不会有贞观之治了。

X

其实在李世民登基初期,很多人对李世民当皇帝是很不服气的,他们觉得李世民的皇位来的不正当,比如着名的谏臣魏征就是如此。甚至还有人扬言说李世民绝对不会是一个好皇帝。为了证明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皇帝,李世民特别重视生产和民生,不断的发展国家经济。李世民在位期间,举贤任能,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并常以亡随为戒,命臣子“莫恐上不悦而止谏”。很快李世民就奠定了唐朝一百多年繁荣昌盛的基础,成为一代贤君明主。

在刑法上,李世民制定了“死刑复奏”制度,就是凡是处以死刑的案件,必须要经过“三奏”以后方可处以死刑。这与历史上其他皇帝对生命的蔑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生命有是何等的尊重。就是在这样非常严明的制度之下,李世民时期犯法的人极少,被判死刑的就更少了。在历史上,李世民和牢里的死囚犯还发生过一件事,李世民去视察关押死囚犯监狱是,因其怜悯之心,将所有的死囚犯都放了,并让死囚犯秋后主动回来接受处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匿者。上皆赦之。

贞观六年,李世民在翻阅死囚犯案卷后去牢里视察死囚犯时,见他们都很可怜。便问他们在临死前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很多人都说想要回家去探亲。李世民起了怜悯之心,非常仁慈,便下旨所有将牢里的死囚犯共计390人全部放回家与亲人团聚。在死囚临走前,李世民和他们相约要他们秋后一定要要回来接受处决。在当时,当然会有很多大臣竭力反对,毕竟都是死囚犯,恐放之对社会危害极大。但李世民执意如此,并下了圣旨,谁还敢违抗?第二年秋后,被李世民放回家的390名死囚犯真的全部来到京师等待被处决,李世民见状非常感动,于是又将这390名死囚犯的罪名全部赦免,放他们回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死亡之约”事件。为此,着名世人白居易还写下了一首诗来歌颂大唐盛世,其中就有这样一句:”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其中”死囚四百来归狱“指的就是这件事。而关于”怨女三千出后宫“指的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将三千个年纪大一些的宫女全部放出宫,让他们回家安度生活。

李世民最让后人称赞的,当属虚心纳谏,他任用了一批敢于进谏的名臣。唐朝着名的谏臣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还感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魏征殁,朕失一镜矣。“我国着名历史学家李敖先生更是盛赞李世民:”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具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除了在政治上的“俗情”以外,他还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争辉。“也正是有了唐太宗的谦卑与仁厚,才使得唐王朝繁荣兴盛一百多年,达到了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度。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到家探亲,但次年秋天要自觉回来,后来怎么样呢?

贞观六年(632年)十二月,李世民下令将全国390名死囚犯暂时释放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后问斩。于是这些本该执行死刑的人都高高兴兴回了家。出了笼子的鸟儿还会回来吗?结果还真是意想不到。这件事在《资治通鉴》中有记载,632年12月,李世民亲自到监狱审查复核刑事案件,看到有几十个死囚犯,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李世民起了怜悯之心,决定暂时不杀他们了,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年,等到明年秋天再来监狱执行死刑。然后他又下令让全国各地的死囚犯都回家待一年。于是,全国共有390年死囚犯登记回了家。

之后李世民给了他们充分的信任,并没有派人进行监督。到了633年的九月,390年死囚犯在没有人催促、没有人带领的情况下全部如期到了监狱等待死亡。李世民看到后大为感动,于是全部赦免了他们。

这就是著名的?四百囚徒归狱案?,李世民用他的仁德感化了近四百名囚徒,为此白居易还有诗句?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囚徒来归狱?来歌颂贞观之治,国富民强,天下太平,路不拾遗,李世民法治与仁德并行,犯罪率相对来说很低。但李世民释放囚徒这件事,却不能完全用仁德来解释,要知道当时户籍制度和连坐制度是很完善的,想闯边关更不可能,大唐毕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你犯了错还能跑到别的国家,还能遇到孟尝君那样的礼贤下士之人好吃好喝的供着你。春秋战国时期,东周本质上已经划分成了很多个诸侯国,天下是处于分裂状态的,而大唐则是统一的,有严格的边关制度,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也就是说这些囚徒根本逃无可逃,而且一旦逃跑,其宗族亲戚是会被株连的,所以这些囚犯不用人催促就会自动回来。

当然,欧阳修直接认为这就是一场骗局,都是套路。?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在生的诱惑面前,即便是君子都很难无动于衷,难道这些十恶不赦之人就会如此不畏惧死亡吗?李世民如果真的能靠仁德在一天之内感化死囚犯,那他皇帝做了六年为何还会出现死囚犯?所以欧阳修在《纵囚论》中指出这就是一场骗局,实际上上下已经达成了一种交易,这些死囚犯事先就知道李世民会赦免他们,所以他们会如约回来走一个过场。这样李世民得到了贤名,而死囚犯获得了赦免。
倘若这真是一场政治作秀也很好理解,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身上永远的污点,无论他怎样的文治武功,他的皇位都是通过诛杀太子李建成才得到的,而他特别在意自己在后世的形象,所以他希望通过一场场政治作秀让人们淡忘他身上的污点,而始终认为他是一个明君。比如628年生吞蝗虫事件,把后宫三千宫女(应为李渊的后宫)放回家事件,以及632年这个放归四百囚徒事件。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到家探亲,但次年秋天要自觉回来,后来怎么样?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每件死刑案都会认真审阅,630年(贞观四年)全国户数304万,人口达1235万人,全国只判了29个死刑犯。

632年(贞观六年),全国共有390名(史料称290或299)死刑犯在押,等侯明年秋后问斩。


李世民去监狱中视察,看着简陋的狱中的死囚们衣衫破烂,脸色蜡黄,眼神透出绝望,他们虽犯了杀头罪,但毕竟也是自己的子民,李世民很难过,想让他们在临死之前和家人团聚一下。于是做出让人意外的决定,把这些死囚全部放回探亲,一年后回来才执行死刑。

在场的官员们非常吃惊,有的担心他们一年后会不会回来,会不会隐姓埋名消失掉,有的说就算想逃,“跑掉和尚跑不掉庙”,也要考虑一下家人的安危。但皇帝的金口玉言是说到做到,于是全部囚犯都回了家。


一年后,大家都以为回来的人会很少,但令人万万没料到的是390名死囚全部都回来了。

令死囚们没有想到的是李世民又是一句话,将这些人全部赦免了,也许死囚们准时归来,保住了李世民的面子。


天下百姓无不为李世民的此举拍手叫好,他不再那么令臣民害怕了,都说他是一个爱戴子民,都说他的仁爱。《资治通鉴》说唐太宗治下中国的社会秩序竟然达到如此境界,大诗人白居易感动得写下了“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的诗句。

因为李世民得皇位的过程不大光彩,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及两人儿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大小军国事务由他决断。李渊退位,禅位于他,他即位后便挖空心思削弱自己的父亲的权利,在臣民中的形象很糟糕,都认为他心机深,很残忍,他也没法抹去这个污点,他登基后便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有人说李世民真聪明,用放死囚探亲这件事便树立了自己的美好形象。

说他仁慈爱民也好,说他沽名钓誉也罢,实质上都是封建社会的人治。不过,李世民的此举是非常成功的,毕竟对老百姓有利,还是应该肯定。

李世民释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相约次年秋后回京赴死,结果如何?

李世民出乎意料地释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而这些死囚们也信守承诺,在回家过年之后,相继回到了京城,毅然赴死。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故事是编造的,因为这些可都是曾经犯过死罪的囚犯,怎么可能会放弃逃生的机会,而乖乖的回到京城领死呢,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李世民的宽厚仁爱的心了。



他可以说是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明君,有着很宽广的心胸,当时他刚登上帝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要收拢人心,而他的臣子们也建议他采用仁慈的方式治理朝政,当时他看到这些死囚们想要回家过年的迫切心后,就决定冒着他们可能会逃走的风险,放他们回家过年。

李世民也和这些死囚们做了一个约定,那就是在他们回家过年之后必须要回到京城。因为他们毕竟是死囚犯,而放他们回家过年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这些人本来都不指望着可以回家再看看自己的妻儿老小,现在有了这样的一个机会,自然是对李世民感恩戴德感激不尽。

所以即使他们有了这个逃生的机会,也没有趁机钻空子,反而是信守承诺,保留了自己最后的一次尊严,从这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李世民的仁慈,也可以看出这些死囚们在临死之前最后的一丝善意,人和人需要真诚相待,如果两个人把心交给彼此,那么他们的关系也会更加的密切,也会有更多美好的事情发生。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回来受死,最后结局如何?

唐代例律符文:皇上要不定期到监狱里面视查犯人,并且从罪犯嘴中录供。由于有皇上驾临,因此可以防止冤假错案产生。诸臣一众抵制,针对李世民的这一举动表明十分疑惑。犯人明知道难逃一死,怎么不放手一搏去逃跑呢?

但是,到第二年秋季时,野放的390名在逃犯如数回归,只有其中一人看不到其踪迹。到场再次归来的罪犯多以这个不守信的人为耻。所有人认为他来逃跑了。可就在黄昏时时刻刻,一个摇摇晃晃的人出现在了大伙儿视线,原先这一别人住长安周边,但由于身体生病耽搁了行程安排,因此才会晚到。

李世民怎么会做出这样的确定呢?

一来,唐开元6年,大一点的战争已结束,进而必须修复民生工程,轻徭薄赋。王国始建环节,必须强硬手段的法制,但是随着外部矛盾缓解,若想营造一个真正好的自然环境,让中国富强、老百姓颇具则一定要实行仁治,仅有全民一襟,才可以深入人心。

李世民这一举动,一定会让四海之内的老百姓见到帝王的善良、厚道,更为信任皇上。

二来,李世民在下狱录口供的过程当中,意外发现由于这些人会有各式各样不可饶恕的罪,但是若要追责到深处,依旧是官衙审理案件以权谋私的主要原因。

更何况,在其中一些人不但公平正义英勇,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只因为倾落九霄作出了懊悔一生的不法事情。而且当李世民看见他们家里有妻子儿女爸爸妈妈,更为动了恻隐之心。便决定放她们过年回家、探亲访友。

三来,由于朝内经常出现误杀状况,导致李世民难以言状。因此他一声令下针对死刑立即执行得人,需要经过三次探讨商讨方能决定,为避免确定过度轻率、滥杀,每一次商讨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不可以喝酒、游戏娱乐,防止喝醉酒丧失理智导致误杀!

综上所述各种原因,李世民一声令下将390名死囚放回家了使其团圆,直到第二年回家被杀。令臣子曹娥不敢相信是指,弄出去的390名犯人竟无一例外地都回来了。李世民因此很高兴。因此,他做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尝试确定:饶恕这390人。

由于极其诚信,390名死囚得到挽救生命并赢得了第二次人生。李世民这一做法,其实是有探险之行为的。最先,这群人确实犯法,针对法律规定的蹂躏和毁坏是无需多说的。有法必依原则打破。当不法分子被释放出来时,这些遇害的人又会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

欧阳修说:“这类饶恕事儿,可以帮助大家自察、认识错误,千年一遇才行。假如变成平常,也会给国家执政带来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次之,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人心,他向老百姓释放出一个信号——皇上善良,体悟民生工程,急民之所急,以孝施政。这才是真正李世民最看重的。释放出来390名刑犯,实际上就好像是一场博奕。李世民以少赚多,获得了最期待的结果。

守信的人终归会比失信的人好很多。死刑犯们最后被李世民饶恕。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这群人被放逐到偏远的地方辛勤劳动。

《旧唐书》记述:“之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这篇故事保存在《资治通鉴》中。所有事情,都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李世民饶恕了390名死囚,在犯人内心,她们体会到了帝王的善良、宽容大度。但转念一想,对于一些被害得人,心里又会是什么滋味呢?

但作为一个皇上,李世民不太可能不充分考虑饶恕其背后的消极态度。综合性多种要素,他深思熟虑,以少赚多。很有可能伤到了一小撮人的心,但是却获得了绝大部分百姓的人心。一个仁义的好皇帝从而驻守在老百姓内心!

大唐历史,迄今余音缭绕,它如文明行为长河里的一颗璀璨明珠。那时,万国表来拜,国富民强。读中国史,避不开唐史。唐文化决定着我们的过去,包含如今,乃至将来。

读史,让人透亮、聪明。一如易中天说:“中华史是一部大气磅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诗史!写史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读者有一定的益,只需阅读者看爽了,创作者也就成功了”。

历史是一种富裕资源,也是一种参考。大家遇到的一切难点、疑惑,实际上都能从历史时间之中寻找到答案,因为我们愿意回望历史,去思考如今。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9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