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朱元璋对云南的进攻,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下明朝的军制。明朝的军制是按照卫所制所编成,模仿的是唐朝的府兵制。
明朝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指定了军户,由国家供给土地让他们自给自足。平时士兵们从事农耕,有时在卫所官员的负责下参加军事训练。其户籍不同于普通百姓,军户为世袭,服军役的代价是免去税役。单纯计算的话,一卫为5600人。明初全国设有329个卫,属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管理,相邻的卫所分属不同的都督府,形成互相牵制之势,以防止地方军队的随意行动。
军制的完善使得大规模军事行动成为可能,朱元璋便开始着手策划攻陷云南。时为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当时云南还有蒙古皇族血统的统治者,他们与退回到蒙古高原的北元遥相呼应。回顾历史,蒙古帝国为了消灭南宋首先控制了云南。这一西南地区位处中国的脊梁,从军事和地缘政治学方面来看,都是攻陷中原的要塞,为了保持中国的一统性,有必要把云南纳入势力之下,朱元璋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云南在欧亚大陆中经常占有重要且特别的位置。云南南部与东南亚之间形成了文化圈,西部通过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的交易道路与南亚相连。在云南和西藏高原之间,有一条以茶马古道而闻名的交易之路。来自中国中心部的影响从东呈波状扩散,云南是多个文化圈交织的地方,同时也被比作东欧亚的肚脐。于是明朝作为帝国之星,通过统治了这片土地而超越了被称作“中华”的世界。
明朝为了攻陷云南而调动的军队据说骑兵、步兵加起来达到30万。同年十二月,明朝的主力军在白石江打败了蒙古血统统治者的10万军队,于次年正月占领了昆明。就这样明朝把云南纳入势力范围。洪武十五年二月,明朝在云南设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军事和行政事务。
然而,明朝整备云南的统治体制并不容易。在云南,高山和溪谷造成的复杂地形使这里有不少民族分地而居,共处一个地区。因为无视各民族传统而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反感,这也是历代统治者都会或多或少犯的错误。
云南的情况错综复杂,由于没有处理好和当地人的关系,当明朝的军队通过时,一些民族的群众在其背后乘虚发起了反攻。明朝的军队虽然形式上控制了云南,但是面对接二连三发生的叛乱,苦不堪言,又不能撤退,所以直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一直都陷于持久战的泥沼中,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吧。
但总的来说,朱元璋此举对于维护明朝的统治统治以及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可能对于后人而言,可以比较容易地对先辈们的所作所为做出一个比较成熟的评价,也是一种幸福。
从地方上来讲,朱元璋的设计是,包括封藩区域,治权都是收归中央的,由官僚系统运作。密集分封的同时,也大大限制了藩王的主动权,这种地方官僚与监军塞王之间的制衡。做法出奇的一致!刘邦、司马炎、朱元璋在开国后强行推动皇族分封制,为什么?
要说朱元璋的制衡之设计,如果建文帝不搞那么激烈,那么急功近利。对于朱元璋推行分封制也是情有可原。朱棣顶着造反的名头鏖战三年,也才河北一隅。在军力后勤上,始终无法与南京中央的雄厚国力比肩。他最大的依靠和优势,以及作为抗衡蒙古的精锐燕宁铁骑之师。这说明朱元璋的地缘制衡设计思路,大体是发挥了作用的。
分封制依旧是中央出身不同的各派别政治利益的不统一,造成的中央决策面紊乱。而且这才是南京远远不如朱棣团队,不如西汉中央团队的致命问题。因为偏重中央腹地之强实,集权程度之强力,对藩王封得多而碎小。由于没有中央内部政治利益之一致,是失于人事。而这些又与朱元璋最初的太子意外之死而忽然引发的继承问题。
分封的成功与失败,都有时代因素,继承者因素,制衡设计效用发挥程度的因素。从分封制来讲,把问题交予后人,这大概是很多王朝第一代创业者,所留下的无奈。
朱元璋是中国两千多年帝制时代独裁统治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制度是为其独裁统治服务,因此他不惜倒行逆施,在政治上集权,废除宰相制度,以达成大权尽在皇帝的局面,从而打破了皇权与相权的相对平衡,皇权从此不受制约,政治上失去了自我平衡和修正的能力,结果导致皇权借助宦官实施恐怖黑暗统治。这一制度为清朝全盘继承,但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皇权不再借助宦官统治,而是完全由皇帝本人亲自执行,即恢复到了朱元璋的初衷。这就造成了天下安危系于皇帝一身的局面,皇帝本人的素质会严重影响到整个政治局势,明朝中后期的衰亡与此息息相关。由于惧怕社会流动性带来的不安定,朱元璋反对商品经济,禁绝海外贸易,他想建立起一个保守、落后、封闭的小农社会,其经济生产和居住环境也由政府严格限定,人身也缺乏自由,不得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不能自由空间流动,为此他设置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整个社会变成一个牢笼。在思想上,他更是一面进行奴化教育,一面大兴文字狱,从而禁锢了天下创新的思想。朱元璋建立的这一套制度和统治思想在其后的执行中或有修正,但基本上被明清两朝全盘继承。明中后期在沿海的发达地区重新出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同时局部开展了海外贸易,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但这些只是在明朝专制统治的巨石压迫下顽强成长出来的萌芽,而不能将其归功于明朝统治的本身。如果没有朱元璋的全面反动和全面闭关锁国,中国就可能继承并发展唐宋元三朝世界领先的海外贸易,从而在15世纪开始的世界全球化运动中占据领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朱元璋及其开创的制度是中国历史的大悲剧和大倒退。
首先是废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在中央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废除丞相制。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因为朱元璋和马皇后对沐英有养育之恩,他和他的家族愿意忠心镇守云南,同时明朝建立后对沐英也一直非常信任。朱元璋和马皇后对待沐英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沐英很感恩,一直非常忠心,他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对明政府忠心,明政府也一直让沐英的后代世袭他的爵位。
沐英生在一个战乱时期,后来不得不和母亲逃难,在途中母亲也死了,当时沐英只有7岁,一年后沐英遇到了朱元璋,当时朱元璋领兵打仗觉得沐英很可怜就收养了他。朱元璋和马皇后不仅养育他,还教他读书、识字,包括领兵打仗的知识,沐英很快成长为朱元璋的得力干将。沐英18岁后帮助朱元璋打胜了很多仗,后来打下了云南,云南在当时是非常难攻打的,一方面距离非常远,另一方面当时云南有很多部落、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蒙古人骁勇善战,想拿下云南就要搬倒梁王,沐英不仅拿下了云南还留下治理、镇守云南,有沐英在云南朱元璋很放心。
沐英和朱元璋、马皇后及他们的儿子们关系都很好,亲如兄弟,对待朱元璋、马皇后沐英尽到做儿子和臣子的责任,对待他的儿子们他是兄长,沐英非常忠心,没有篡位的想法。后来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大儿子早年去世,沐英也悲愤交加,不久后也死了。
朱元璋为了表扬沐家的忠心让沐英的后人世袭爵位,沐家在明朝镇守云南276年,直到明末清朝攻打云南沐家最后一代为了保住沐家选择投降,担心后来沐家还在被灭族。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8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